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允熠 张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35,共12页
西方学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本文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和知识环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来源、语言符号转化中的中国化因素等三个方面概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其结论的缘由和依据,认... 西方学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本文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和知识环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来源、语言符号转化中的中国化因素等三个方面概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其结论的缘由和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开花、结果,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谁要是不懂得一些儒家思想的传统,谁就不能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式的文化和哲学传统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和术语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符号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福友 吴根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先秦道家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揭露人类文明的局限性,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是从语言与政治效果的关系方面论证语言的局限性。老子提示了语言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了"善言"的思想,并据此得出"行不言... 先秦道家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揭露人类文明的局限性,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是从语言与政治效果的关系方面论证语言的局限性。老子提示了语言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了"善言"的思想,并据此得出"行不言之教"的救治社会的策略。庄子从言意观、名实观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并以"三言"说化解老子哲学中言与道的紧张关系。庄子及其后学对于语言意义的认识,完全转向了言说主体上面,消解了语言达意的社会性及其评价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道家 老子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以藏礼:酒的天人属性与宗周礼乐文明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瑞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如何感通神明是上古礼乐文明的重要课题。三代礼乐文明从尚气、尚声至于尚臭,最终确立灌酒于地,而后酒香升腾于上,求诸阴阳于上下左右以歆神、降神的宗周酒礼文明。此一酒礼文明既包含了对酒之“通神”特质与“合欢”功用的肯定与称赏,... 如何感通神明是上古礼乐文明的重要课题。三代礼乐文明从尚气、尚声至于尚臭,最终确立灌酒于地,而后酒香升腾于上,求诸阴阳于上下左右以歆神、降神的宗周酒礼文明。此一酒礼文明既包含了对酒之“通神”特质与“合欢”功用的肯定与称赏,又努力将酒放置于一个宏大的文明传统中,使饮酒行为不流于表面的欢愉与放纵,而沉淀出慎终追远的礼乐风尚;同时以尊尚玄酒、醴酒等方式,令酒浸渍了深厚的礼乐熏陶,使“酒以藏礼”“醉酒饱德”真正得以可能。概言之,酒鬯之设一方面以歆神降神为职志,成为沟通人神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又以合欢宴乐为归依,成为敦亲睦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道与人道、神圣性与世俗性通过酒鬯之设真正可以融通为一。圣人以酒为戒,又援酒入礼,实蕴含一种深邃而厚重的礼乐文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以藏礼 通神 合欢 玄酒 反本复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而时习”对孔子哲学的奠基意义——对《论语》首章的尝试性解读 被引量:8
4
作者 郭美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间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上海穆斯林社团成立董事会事件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建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55,共6页
《上海清真寺成立董事会志》记述了清末上海穆斯林社团成立董事会的历史事件及其董事会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它的成立折射了穆斯林社团为了生存竞争和维护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而建立伊斯兰组织的原因。此外,从董事会负责人及其职能部门、... 《上海清真寺成立董事会志》记述了清末上海穆斯林社团成立董事会的历史事件及其董事会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它的成立折射了穆斯林社团为了生存竞争和维护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而建立伊斯兰组织的原因。此外,从董事会负责人及其职能部门、清真寺寺产、宗教活动、教育等方面的状况,可以看出这是上海穆斯林社团为适应上海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作出的改革努力,因此上海成立董事会事件在中国伊斯兰教界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社团 董事会 上海 清末 宗教活动 伊斯兰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困境和黑格尔的幽灵——关于“中国无哲学”的反思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允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25,共8页
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 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philosophy之“实”。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欧洲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沿着反黑格尔主义或曰“拒斥形而上学”的向度发展的。在“重建形而上学”的诉求中黑格尔的幽灵再现,未来的哲学将是“人类形而上学”或曰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实之辩 中国哲学 黑格尔标准 西方主义 文化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应冯契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蔡志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110,325,共10页
20世纪下半叶独创了"智慧说"哲学体系的冯契先生的思想愈发得到学界的关注,他受到的批评和误解也是我们必须正视、澄清和回应的。有种观点认为冯契的"化理论为德性"是对德性伦理学的回归。这是误解。冯契认为合理... 20世纪下半叶独创了"智慧说"哲学体系的冯契先生的思想愈发得到学界的关注,他受到的批评和误解也是我们必须正视、澄清和回应的。有种观点认为冯契的"化理论为德性"是对德性伦理学的回归。这是误解。冯契认为合理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规范、理性自觉和意志自愿三者的统一,从某种角度看是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统一。有的研究者认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高不可攀的。这也是误解。"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作为理想人格当然需要人们付出努力才能达到,但是,他同时也是普通民众通过多样化而切实可行的实践可以实现的。最后,张汝伦教授对冯契"智慧说"中"理性的直觉"、"智慧"的理论化、"德性自证"和感觉在认识论中的地位等问题提出了质疑,需要认真对待。冯契的"理性的直觉"实为"后理性的直觉"或"理性后的直觉";而"智慧"一方面作为思想本身必然表现为理论,另一方面在于它显然是高于理论之物,具有实践特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德性自证"中的自证在真理的确立过程中无需再次证明,否则将陷入逻辑困境;而对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现的问题,冯契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必须正视,而不应跳过之,直接回归西方近代哲学史对感觉的责难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德性伦理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智慧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与唯物辩证法:中国现代自由的一个面相——以任继愈所编著中国哲学史著作为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蔡志栋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2期64-74,196-197,共11页
我们应该重视体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先秦诸子与认识自由之间关系的思想。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便是一个范本。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是唯物辩证法)为原则来解读先秦诸子,判断他们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还... 我们应该重视体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先秦诸子与认识自由之间关系的思想。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便是一个范本。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是唯物辩证法)为原则来解读先秦诸子,判断他们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还是为这个原则贡献了若干的环节,或者比较接近这些原则,只是在某些地方需要修补。《中国哲学发展史》认为,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墨子的思想是比较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的,但也有其不足;而庄子、名家贡献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的若干环节:这个观点与流俗的看法不同。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写作受到了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互对勘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产生,默会知识就是一个发展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 唯物辩证法 先秦诸子 认识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识成智和万物一体——论冯契、张世英的道德哲学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泽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2期57-62,共6页
冯契“智慧说”与“追求自由和善”的伦理思想 ,张世英“天人合一论”与“民胞物与”的伦理观 ,不仅在对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世界观及其理论系统———“主客二分”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 ,对其局限性的把握 ,以及对于其如何向未来世界... 冯契“智慧说”与“追求自由和善”的伦理思想 ,张世英“天人合一论”与“民胞物与”的伦理观 ,不仅在对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世界观及其理论系统———“主客二分”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 ,对其局限性的把握 ,以及对于其如何向未来世界观的转变方面 ,提供了深刻的、发人深思的道德哲学范例 ;而且启示我们 ,即使在西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展开了对其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批判之后 ,论证一种“穷究天人之际”的哲学—伦理观还是必要和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哲学 张世英 万物一体 转识成智 冯契 “民胞物与” “主客二分” 现代工业社会 “智慧说” 天人合一论 后现代主义 伦理思想 历史地位 理论系统 本质主义 基础主义 伦理观 世界观 局限性 否定性 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现代哲学的智慧——兼论中国古典哲学的困境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志栋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2期22-34,195,共14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为我们思考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视野。然而,它首先需要应对的是"人类命运冲突体"之类的立场,后者的代表显然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从1993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之后,此论俨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为我们思考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视野。然而,它首先需要应对的是"人类命运冲突体"之类的立场,后者的代表显然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从1993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之后,此论俨然成为讨论文明之间关系不能回避的范式。中国学界也对之作出了回应。人们时常注意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找应对资源,然而,中国哲学界的天下主义观点以及试图用忠恕之道应对文明之间关系的观点,具有内在的致命不足。与之相对,中国现代思想对解决文明之间冲突关系、构建命运共同体具有生命力,对此可以谭嗣同的仁学、蔡元培的世界主义为例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冲突论 天下主义 忠恕之道 中国现代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西马”、“后学”:学术旨趣与现实观照——台湾学者对近20年大陆西方哲学研究的评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卫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
台湾学界对于大陆近20年来西方哲学的研究,除了关注其出版的译著,主要评述了有关康德、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这些评述表现了学术旨趣和现实关照的并重。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台湾学者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心”的普遍性与个体性——论熊十力哲学的普遍主义取向
12
作者 郭美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46,共7页
熊十力哲学将真实存在归结为“本心”或“实体”。而本心或实体有两个维度的含义,即个体性与普遍性。在两个维度之间,熊氏哲学表现出从突出个体性滑向强化普遍性,并陷入普遍主义立场的取向,从而消解了个体性。
关键词 熊十力 哲学 “本心” “实体” 普遍主义 个体性 普遍性 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十力哲学本体的觉、寂、仁内蕴
13
作者 郭美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3,共6页
熊十力哲学的本体具有晦涩性,理解其本体的意蕴,首先要抓住熊氏以"觉"言"体"的意图在于凸显人作为主体敞亮世界的内在根据;"觉"表明主体之能往,在"觉"的基础上,"寂"则担保对象之能来... 熊十力哲学的本体具有晦涩性,理解其本体的意蕴,首先要抓住熊氏以"觉"言"体"的意图在于凸显人作为主体敞亮世界的内在根据;"觉"表明主体之能往,在"觉"的基础上,"寂"则担保对象之能来,二者统一在一起,说明主体内在本心既能给予世界光亮而世界也能如其所是那样进入此光亮;而"仁"则在于指明,主体内在地给予光亮与世界之进入光亮,是有色调和条理的,仁就是主体内在本心给予光明和世界进入光明的原则(道)。觉、寂、仁三者统一在一起,揭示出熊氏本体作为本心的基本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哲学论》的沉默与孤寂
14
作者 刘云卿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46,共8页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影响广泛而又颇有争议之作。除了它的复杂性和不做论证之外,更多的争论源于对其性质的理解。与言说及沉默的分界相对应,隐身于沉默中的伦理和宗教品质,也许比其所言说的逻辑和语言部分更为重要。因此,...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影响广泛而又颇有争议之作。除了它的复杂性和不做论证之外,更多的争论源于对其性质的理解。与言说及沉默的分界相对应,隐身于沉默中的伦理和宗教品质,也许比其所言说的逻辑和语言部分更为重要。因此,重要的不是言说什么,而是如何言说;后者构成维特根斯坦风格和启示的一部分。《逻辑哲学论》在言说与否的意义上呈现为沉默,背后则是孤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意识与伦理反应——一个基于哲学语用学的方法论反思
15
作者 贺敏年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实践—语用”转向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系统地质询了现代意识的确定性与自明性,在哲学语用学视域下,这一反思指向内在于现代性实践的非认知性条件并深化为一种实践学的反思;基于这种反思,作为现代性之精神内核的“现代意识”趋向某种新... “实践—语用”转向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系统地质询了现代意识的确定性与自明性,在哲学语用学视域下,这一反思指向内在于现代性实践的非认知性条件并深化为一种实践学的反思;基于这种反思,作为现代性之精神内核的“现代意识”趋向某种新的方法论上的自我确证,即从一种基于普遍合理化要求的规范性证成转向一种基于内在伦理反应的情境化的动态认定;由此,“实践—语用”转向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便在现代意识与伦理反应之间的理论联系与实践效应中获得了新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语用”转向 现代意识 伦理反应 哲学语用学 实践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现象的本质及其构成环节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志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人在情感中绽放自身存在,并通过情感意识到自身存在是否具有完善性。在汉语中,无论是“情”还是“感”,其含义都既具有适用于万物的普遍性,也有仅适用于生命存在,特别是人之存在的特殊性。其中,“情”着眼于存在者的具体存在状态,“感... 人在情感中绽放自身存在,并通过情感意识到自身存在是否具有完善性。在汉语中,无论是“情”还是“感”,其含义都既具有适用于万物的普遍性,也有仅适用于生命存在,特别是人之存在的特殊性。其中,“情”着眼于存在者的具体存在状态,“感”着眼于存在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从本质上讲,情感现象涉及意识自我与他者的存在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又体现为力量性、价值性和圆满性三个方面。从现象上看,作为关系的情感现象有感觉—理解关系、感受关系和感情关系三个构成环节。感情在时间上具有三维性,它既是对积极感受的召回和不断生成,也是对消极感受的消除和不断避免。作为动能,感情不仅为意识自我确定价值方向,还促使意识自我不断采取行动。单纯的感情有可能陷入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需要理智介入。但理智也有“智慧”“死板”和“聪狡”之分。情感是衡量人之一切作为的意义与价值的“硬通货”。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技术进步,都应以塑造和谐良性的万物关系,创建人人都能体验到自身存在完善性的健全情感空间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关系 构成环节 动力学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久而返本:《太平经》“承负说”新论
17
作者 伍小劼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81,165,166,共16页
《太平经》有其独特的理论背景,在此之下,《太平经》提出了承负说。承负的表现可分为自然内部有承负、自然与人之间有承负、人对自身有承负、人与社会生活中有承负。这一理论依靠现实、气化流行、神明官僚体系的支撑而实现,具体展开为... 《太平经》有其独特的理论背景,在此之下,《太平经》提出了承负说。承负的表现可分为自然内部有承负、自然与人之间有承负、人对自身有承负、人与社会生活中有承负。这一理论依靠现实、气化流行、神明官僚体系的支撑而实现,具体展开为从所失小小到积久难返。承负灾厄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两点:一是没有真正符合天道的文书来教导人们天道的真正要求;二是人们在不清楚道的真正要求的情况下纵于物欲,不能谨守三实,顺道而行。经文提出解除承负灾厄需要通过从天师、真人、国君、百姓等人类整体的共同努力。承负说将从上古到下古的世界的堕落还原为个体对道本质的离反与失落;同样通过承负,《太平经》描绘了在所有个体的共同努力下,从下古返归道治的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承负 天师 报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可夫毯:工具还是实体?
18
作者 苏无忌 刘闯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7,199,共12页
马尔可夫毯是预测加工和最小自由能原理理论中用以区分自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重要形式化概念。近来,关于它是否能划定心智的边界以及它是否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梳理心智边界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争论以及珀尔毯和... 马尔可夫毯是预测加工和最小自由能原理理论中用以区分自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重要形式化概念。近来,关于它是否能划定心智的边界以及它是否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梳理心智边界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争论以及珀尔毯和弗里斯顿毯的概念区分,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得以澄清,两种不同马尔可夫毯的概念也可以用一种还原的方式加以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可夫毯 预测加工 最小自由能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被引量:61
19
作者 陈卫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113,共7页
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从体制上完全排斥了传统的书院制度、缺乏良好的教材、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等,这些是造成当代学校缺失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 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从体制上完全排斥了传统的书院制度、缺乏良好的教材、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等,这些是造成当代学校缺失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因。目前的"国学热"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的话,那么"热"很快就会变"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热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 书院制度 教材 传统礼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遗书与奈良平安写经 被引量:11
20
作者 方广锠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9-145,共7页
本文比较了敦煌遗书和奈良写经的异同,对他们的异同处作了分析说明,并经考察研究认为敦煌遗书与奈良写经可以互为印证补充,从而对研究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敦煌遗书与奈良写经 异同 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