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钢琴曲作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伟 陈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4,共7页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钢琴曲作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枝奇葩。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前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情况,指出其美学特征为学自西洋的良好技艺、传统经典的现代转换和海外精华的本土转换。在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创作方式指导下,作曲家创... 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钢琴曲作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枝奇葩。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前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情况,指出其美学特征为学自西洋的良好技艺、传统经典的现代转换和海外精华的本土转换。在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创作方式指导下,作曲家创作了很多为时代服务的优秀作品。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美学特征的轻重变换反映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曲折进程。而其立足本土,面向当代的创作原则,对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钢琴曲 留洋作曲家 西洋音乐本土化 美学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从身体出发的技术一政治诗学——马苏米《虚拟的寓言》对当代文化研究范式的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姚云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5-184,共10页
布莱恩·马苏米的著作《虚拟的寓言:运动、情感和感知》是当代西方文化理论领域中的重要作品。马苏米以"身体"和"虚拟"为中心,对当代文化理论以符号操作为中心的主体化理解进行了批判。马苏米认为,当代资本主... 布莱恩·马苏米的著作《虚拟的寓言:运动、情感和感知》是当代西方文化理论领域中的重要作品。马苏米以"身体"和"虚拟"为中心,对当代文化理论以符号操作为中心的主体化理解进行了批判。马苏米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权力机制不再遵循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主体化逻辑,而是利用科学技术,通过对情感流动强度和方向的控制,达到对人的控制。而人却可以通过技术,在不断的客体化过程中,逃逸这种控制。因此,马苏米认为,在解释这种"控制-逃逸"逻辑的过程中,当代的文化理论,既是一种技术诗学,又成为一种政治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 运动 后人类 技术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神宇宙”的可能性和限度:《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新神话”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姚云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32,共7页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和票房,有论者认为,该电影开启了堪比“漫威宇宙”的“封神宇宙”。本文拟从西方文化与政治现代性与“新神话”的关系出发,论证漫威宇宙作为一种与美国帝国文化治理技术相适应的“新神话”,...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和票房,有论者认为,该电影开启了堪比“漫威宇宙”的“封神宇宙”。本文拟从西方文化与政治现代性与“新神话”的关系出发,论证漫威宇宙作为一种与美国帝国文化治理技术相适应的“新神话”,并呈现其他动画工业大国不能进行类似神话构建的文化/政治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国 政治现代性 漫威 动画电影 哪吒 政治根源 神话 宇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在美国汉学中的运用——从埃尔金斯对其西方性的批评出发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佩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76,共5页
詹姆斯·埃尔金斯认为,在西方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研究中运用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和风格研究一样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西方性和西方中心论,但他并没有对此进行充分论证。从美国汉学家的一些研究实例和他们对图像学方法诸层次的运... 詹姆斯·埃尔金斯认为,在西方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研究中运用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和风格研究一样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西方性和西方中心论,但他并没有对此进行充分论证。从美国汉学家的一些研究实例和他们对图像学方法诸层次的运用来看,可以认为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西方元素的影响,但通过问题意识的中国本土化和情境主义方法使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图像学在美国汉学研究中的西方性问题远比埃尔金斯的观点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图像学 帕诺夫斯基 西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着讲”和“接着讲”:《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和《悲剧的诞生》关联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姚云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8-126,共9页
尼采和本雅明都认识到“悲悼剧”和“悲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戏剧门类,却对悲悼剧的特征和意义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在尼采心中,“悲悼剧”是对悲剧的失败模仿;而在本雅明看来,悲悼剧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意义。两位思想家观点的差别体现... 尼采和本雅明都认识到“悲悼剧”和“悲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戏剧门类,却对悲悼剧的特征和意义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在尼采心中,“悲悼剧”是对悲剧的失败模仿;而在本雅明看来,悲悼剧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意义。两位思想家观点的差别体现为他们对“起源”概念的不同理解。尼采将悲剧的“起源”看作一种整合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努力,本雅明则将悲悼剧的“起源”呈现为分裂完整主权者形象的努力。但在苏格拉底问题上,本雅明接续了尼采的看法,将苏格拉底看作悲剧堕落的象征和悲悼剧的开端,从而重建了悲剧和悲悼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悲悼剧 起源 苏格拉底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律狄刻的脸:马拉美音乐诗学的悖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采奕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3期490-506,共17页
本文由布朗肖的评论出发,论证马拉美看似矛盾的诗学可以比拟作希腊神话中吹笛手奥菲斯入地府去寻找爱妻的心路历程。如同奥菲斯深入地府,马拉美也曾梦想着他的音乐诗学可以提炼出隐秘的物质的精华。但也如同奥菲斯禁忌的回首摧毁了他的... 本文由布朗肖的评论出发,论证马拉美看似矛盾的诗学可以比拟作希腊神话中吹笛手奥菲斯入地府去寻找爱妻的心路历程。如同奥菲斯深入地府,马拉美也曾梦想着他的音乐诗学可以提炼出隐秘的物质的精华。但也如同奥菲斯禁忌的回首摧毁了他的爱妻,马拉美发现这样的梦想侵犯了物质的神秘性,只会使物质彻底消失。本文前两节借由马拉美的散文诗和叔本华的音乐哲学阐述马拉美较少为人知的梦想:他希望能找出“等同于季节的音乐方程式”,把万物的核心收纳到一本书的炼金术。最末节论证马拉美的“空无”并非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在尝到禁忌的欲望的苦果后,紧紧拥抱着“空无”以保证不再侵犯、暴露物质的神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美 叔本华 音乐诗学 去人类中心主义 对象导向的存有学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