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抗战前后上海出版传媒业的结构转型 被引量:1
1
作者 钱晓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7,共11页
抗战前后是上海乃至中国出版传媒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具体而言,上海媒介场域发生了从民营商业媒体主导向政治报刊主导的结构转型。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闻业危机的出现与解决,上海出版传媒业的发展方向从商业化重归政治化,这一... 抗战前后是上海乃至中国出版传媒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具体而言,上海媒介场域发生了从民营商业媒体主导向政治报刊主导的结构转型。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闻业危机的出现与解决,上海出版传媒业的发展方向从商业化重归政治化,这一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上海出版传媒业的结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抗战以前的民营报刊主导,转变为抗战爆发后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日报刊、孤岛时期的“洋旗报”和全面沦陷时期的日伪报刊等政治性报刊主导的过程;其成因包括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抗战爆发等外因,以及对新闻业发展新路径的探索等内因。文章以场域理论和媒介史为视角,从传媒的公共性、商品化和专业性等维度,探讨抗战前后上海出版传媒业结构转型的特征、成因及影响,旨在为上海抗战传媒史的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和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前后 上海媒介场域 结构转型 出版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新闻叙事何以塑造公众对循证健康政策的态度——基于微博平台的调查实验
2
作者 聂静虹 翟嘉靖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41,共14页
政策叙事是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在传达涉及科学不确定性的健康政策时,叙事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态度,不仅有助于优化宣传策略,也是提升政策效果的关键前提。以社交媒体癌症新闻为政策叙事载体,可探讨证据... 政策叙事是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在传达涉及科学不确定性的健康政策时,叙事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态度,不仅有助于优化宣传策略,也是提升政策效果的关键前提。以社交媒体癌症新闻为政策叙事载体,可探讨证据类型对公众政策认知与参与态度的影响,特别关注其与科学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微博用户进行调查实验,研究发现,在癌症筛查与健康检查政策的传播过程中,科学不确定性会削弱轶事证据的倡导效果。这一过程是由公众的感知信任降低、对传播者公共服务动机的质疑和感知“标题党”所介导的。然而,统计证据可以有效缓解科学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通过采用政策叙事研究进路与行为科学的实验方法,不仅为健康政策传播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同时还可为政策过程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叙事 科学不确定性 循证健康政策 轶事证据 统计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诗重构、时空拓展、多元融合——2025年春节档电影的叙事策略与未来展望
3
作者 齐青 段昕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3,共8页
2025年春节档,六部有着厚实、广泛观众基础的大IP系列片逐鹿,《哪吒之魔童闹海》断层领跑档期,提前锁定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为2025全年电影市场带来热闹的强势的“开门红”。2025年春节档电影着重于经典文化的当下重塑、电影时空的多维拓... 2025年春节档,六部有着厚实、广泛观众基础的大IP系列片逐鹿,《哪吒之魔童闹海》断层领跑档期,提前锁定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为2025全年电影市场带来热闹的强势的“开门红”。2025年春节档电影着重于经典文化的当下重塑、电影时空的多维拓展,提供“全民参与”式的电影文化互动;强IP力作也在观众涌入电影院获得视听语言与完成代际仪式时,突破艺术作品的单一属性,演变为文化消费、社会互动与集体情绪的复合载体,以更新的叙事节奏及更强的情感冲击与受众一同重构银幕内外的文化认同。无论是新主流电影的多元素融合持续突破,或是新神话史诗的现代化改写不断升级,抑或是大IP续作电影的新时空无限拓展,都是中国电影对“想象力消费”的有效进步,是更加立足于“中国精神”的电影品牌发展。无论从何角度,2025年春节档都可以被形容为“史上最强”的春节档之一,值得从叙事策略中总结分析,并由此展望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档电影 系列电影 叙事重构 史诗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共同体视野下的多样表述与艺术生命探究——以2024年法国电影展映活动为例
4
作者 刘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共7页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文本分析、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法对2024年法国电影展映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对法国电影展映活动中的影片内容、影评、导演和制作人员的访谈,具体展映影片等文本进行分析,深入探讨艺术生命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促进人...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文本分析、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法对2024年法国电影展映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对法国电影展映活动中的影片内容、影评、导演和制作人员的访谈,具体展映影片等文本进行分析,深入探讨艺术生命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作用,揭示影片中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美学的共鸣,以及电影艺术形式与生命经验的融合。艺术生命在全球化语境下展现出独特魅力:法国电影展映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文化表述和跨文化的情感共鸣,成功展示了艺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本研究旨在丰富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生命与文化交流的理论研究,为跨文化交流、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等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发展与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中法电影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共同体 法国电影展映 跨文化交流 多样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经济思潮的变迁与中西传媒规制的转型 被引量:4
5
作者 易旭明 倪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0-125,共6页
考察不同国际经济思潮的变迁语境下中西传媒规制转型过程,指出无论在哪种经济思潮的作用下都没有否定公共利益在传媒规制中的目标性地位。虽然中西对公共利益规制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但都形成了一种在产业效率与公共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均... 考察不同国际经济思潮的变迁语境下中西传媒规制转型过程,指出无论在哪种经济思潮的作用下都没有否定公共利益在传媒规制中的目标性地位。虽然中西对公共利益规制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但都形成了一种在产业效率与公共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均衡的'双轨式'规制思想,其中规制手段因中西社会传统差异而有所不同。21世纪以来融合规制的现实受阻证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作用力在衰减,媒信产业实现真正融合需要更加强大有效的机制力量加以推动。在应对全球性市场化挑战中,伴随着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传媒规制转型过程中各国都会加强国家干预的力度,同时也会强调市场机制与竞争效率。国家在数字网络技术引发的中西传媒规制转型过程中扮演着更加主导性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思潮 传媒规制转型 市场化 国家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折扣到文化共鸣:数字阅读作品出海的叙事重构与技术赋能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雅赛 莫颖 陈怡如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7,共8页
提出技术破解文化折扣的“内容认知接入—阅读习惯适配—文化价值增值”三维叙事重构框架:调整叙事本体形式以弥合文化差异,通过多模态技术提高受众对阅读作品的解码能力;围绕叙事主体市场接入需求强化文化转译链接,以EPUB3.0标准和联... 提出技术破解文化折扣的“内容认知接入—阅读习惯适配—文化价值增值”三维叙事重构框架:调整叙事本体形式以弥合文化差异,通过多模态技术提高受众对阅读作品的解码能力;围绕叙事主体市场接入需求强化文化转译链接,以EPUB3.0标准和联邦学习框架支持出版主体进行文化转译与阅读体验优化;借助叙事客体的价值再生产推动跨文化认同,基于NFT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搭建传播网络,深化海外受众的文化价值共鸣。然后针对二次文化折扣、作品“去文化性”和跨境版权治理等技术挑战,提出我国各类出版主体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营造跨文化共容空间,搭建国际版权合作通道,以促进优秀数字阅读作品的高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折扣 数字阅读 叙事重构 技术赋能 文化共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幻想何以启迪现实:基于科幻电影的幻想媒介考察
7
作者 李鑫斓 许丽霞 周韧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9,共12页
科幻电影中出现了诸多充满幻想性的非现实媒介,媒介考古学将这类媒介称为“幻想媒介”。已有研究大多延续齐林斯基的研究路径,从幻想与现实的距离的角度归纳幻想媒介的类型。但幻想媒介考古学并非强调媒介物质性,而是重视技术想象和话... 科幻电影中出现了诸多充满幻想性的非现实媒介,媒介考古学将这类媒介称为“幻想媒介”。已有研究大多延续齐林斯基的研究路径,从幻想与现实的距离的角度归纳幻想媒介的类型。但幻想媒介考古学并非强调媒介物质性,而是重视技术想象和话语实践,目的是对媒介现实世界有所启发。因此,有必要跳脱出前人视角,从媒介、技术与人、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视角对幻想媒介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对科幻电影中的幻想媒介进行收集与归纳,可以将常见的幻想媒介分为奇观媒介、与他者交流的媒介、跨越时空的媒介、离身媒介、具身媒介以及丰裕媒介。幻想媒介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媒介。作为与旧媒介、新媒介同等重要的第三种媒介类型,幻想媒介参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再媒介化关系。幻想媒介穿梭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将不同时间维度的既有媒介与媒介欲望相捏合,构筑不断交替、反复与融合的非线性媒介发展观。幻想媒介揭示了以往作为延伸的媒介观的不足,在想象与真实的互动之中,人、媒介与社会互为延伸,相互融合,走向共同发展的深度媒介化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想媒介 科幻电影 媒介考古学 深度媒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模型与本体:AI多模态艺术实践的“作者性”研究
8
作者 钟芝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45,共7页
AI多模态艺术实践的兴起融合了AI算法与原始数据的深度互动,人机共创的新型创作方式引发了关于“AI是否有潜在的作者性”的讨论。通过将现有的剧本作为文本数据,分析AI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深度学习能力,可以看到其在语义生... AI多模态艺术实践的兴起融合了AI算法与原始数据的深度互动,人机共创的新型创作方式引发了关于“AI是否有潜在的作者性”的讨论。通过将现有的剧本作为文本数据,分析AI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深度学习能力,可以看到其在语义生成、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创造性;从文字到视觉的跨模态转换,揭示了视觉生成模型如何依据预设算法生成符合逻辑的图像。在不断变化的AI多模态艺术实践语境中,明确AI本质上仍是工具、技术,它不应被简单地视为艺术创作的“作者”,而应被看作是一种具备创造潜力的技术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AIGC 多模态艺术 作者性 影像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兰电影及其人才模式研究——洛兹国立电影学院的发展史、电影贡献及其他
9
作者 王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以波兰洛兹市的城市历史演变为背景,通过梳理1948年选址洛兹市、现已成为欧洲顶尖电影人才基地的波兰洛兹国立电影学院创办至今的发展脉络,探讨“洛兹电影人才模式”及其对世界电影史的长远贡献,由此更深入地思考国家电影人才培养、电... 以波兰洛兹市的城市历史演变为背景,通过梳理1948年选址洛兹市、现已成为欧洲顶尖电影人才基地的波兰洛兹国立电影学院创办至今的发展脉络,探讨“洛兹电影人才模式”及其对世界电影史的长远贡献,由此更深入地思考国家电影人才培养、电影艺术资源累积以及城市文化渊源的内在关联,并试图为中国当下电影人才养成的理念和愿景提供更多维度和视角,亦即电影不仅兼具经济和大众文化娱乐功能,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电影更是思想表达的形式,并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 洛兹 洛兹国立电影学院 波兰电影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石力月 戴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0,共5页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国家媒体融合战略链条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上海面临着"市—区"两级行政格局下基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难题,而传统区级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往往处于被上级媒体覆盖的困境,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非常有限。...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国家媒体融合战略链条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上海面临着"市—区"两级行政格局下基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难题,而传统区级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往往处于被上级媒体覆盖的困境,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非常有限。课题组通过对上海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的调研认为,区级融媒体中心是新型媒体平台,但它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媒体"概念,通过"新闻+政务+服务"的内容架构将自身深度融合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为精准落实公平、可及的基层公共服务提供了由内而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中心 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 精细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中心化”传播时代我国大学生英雄观现状与媒介建构 被引量:8
11
作者 倪琳 刘雨欣 孟恭杰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3-71,共9页
本文调查研究发现,主流英雄观在当代大学生中仍有很强的认同传承,并未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消解;新闻媒体、学校和家庭等主流渠道传播的英雄信息仍是大学生英雄观形成的主导信源;当代大学生利用各方信息建构英雄观的过程比较理性,表... 本文调查研究发现,主流英雄观在当代大学生中仍有很强的认同传承,并未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消解;新闻媒体、学校和家庭等主流渠道传播的英雄信息仍是大学生英雄观形成的主导信源;当代大学生利用各方信息建构英雄观的过程比较理性,表达比较含蓄,英雄观很少因接受多元冲突的媒介信息而改变;大学生最看重的英雄观认同互动对象是“圈层成员”。由此可见,“去中心化”意见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仍可促成“再中心化”英雄认同;国家话语英雄观传播建构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不可缺失且更加重要;主流建构、圈层互动的英雄观是引领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奋斗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中心化”传播 大学生英雄观 媒介建构 圈层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远的外地人还是名义上的上海人:语言批判、社会阶层和地方身份的模糊性
12
作者 徐舫 刘毅敏(译) 陈吉(校)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6,共11页
大规模的内部迁移带来了语言和身份的碰撞,并导致多方力量交汇在地方身份上的较量。文章以上海为例,记录了上海人身份定义的模糊性以及地方身份与方言熟练程度的关系。在过去20年里,上海的高学历和高技能外来人口中,出现了一种模棱两可... 大规模的内部迁移带来了语言和身份的碰撞,并导致多方力量交汇在地方身份上的较量。文章以上海为例,记录了上海人身份定义的模糊性以及地方身份与方言熟练程度的关系。在过去20年里,上海的高学历和高技能外来人口中,出现了一种模棱两可的现象,从积极学习上海方言并在公共场合使用它来展示本地身份,到拒绝方言习得与本地身份,以及对自我认同或被本地人承认为上海人反感甚至漠视。这些差异化的态度和实践,本质上是国家和城市在人口、语言、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政策造成的。在社会阶层的重新调整、全球城市的归属感以及国界内外更广泛的地理区域流动性中,方言的熟练程度与地方身份之间的关联性下降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户口、工作、房屋产权等硬指标之外,城市如何吸引外来人口,如何营造欢迎和包容外来人口的文化、社会环境,同时不激起本地人群的负面情绪,是一个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话 内部移民 身份认同 归属感 语言权利 社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形象、叙事话语和创新传播:新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青 李丹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7,共10页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这一类型及概念不断被提起,虽然目前新主流电影仍未有规范及明确化的定义,但学界和业界相关讨论层出不穷。新主流电影的前身主旋律电影常以革命或历史题材为主,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讴歌人性,而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旋...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这一类型及概念不断被提起,虽然目前新主流电影仍未有规范及明确化的定义,但学界和业界相关讨论层出不穷。新主流电影的前身主旋律电影常以革命或历史题材为主,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讴歌人性,而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旋律电影的审美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而来的一种类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新主流电影 叙事话语 创新传播 类型范式 历史题材 审美基础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新时代中国奇幻动画的文化自信构建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贵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5-20,共6页
近年来,多部奇幻动画作品基于经典故事的改编取得了成功,积极促进了文化自信的构建。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中国奇幻动画在文化自信的构建过程中,内容、形式与思想层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有机体。... 近年来,多部奇幻动画作品基于经典故事的改编取得了成功,积极促进了文化自信的构建。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中国奇幻动画在文化自信的构建过程中,内容、形式与思想层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有机体。这些作品不仅准确提炼经典故事的内核,还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大胆再创作。在叙事结构与视觉呈现方面,这些作品巧妙地结合了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技术;在思想维度上,作品力求传统伦理精神的精髓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共鸣,有效促进了新文化认同的建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不仅为中国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彰显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交融 新时代 中国奇幻动画 文化自信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默杀》:暴力的多重镜像
15
作者 刘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62-166,共5页
《默杀》展示了暴力所引发的多重镜像。在影片中,施暴者与受害者互为镜像,人物的心理结构互为镜像,甚至连时空本身也呈现出一种镜像化的特征。影片一方面调用了“以暴制暴”这一叙事模式,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在伦理秩序失范的情况下,人们... 《默杀》展示了暴力所引发的多重镜像。在影片中,施暴者与受害者互为镜像,人物的心理结构互为镜像,甚至连时空本身也呈现出一种镜像化的特征。影片一方面调用了“以暴制暴”这一叙事模式,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在伦理秩序失范的情况下,人们走向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并将暴力视作实现自身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通过对暴力及其后果的揭示,影片达成了对暴力的伦理层面的价值判断:暴力将会自我增殖与蔓延,最终,它将会摧毁每一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杀》 暴力 镜像 校园欺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中国非遗电影的创作路径及影像呈现
16
作者 齐青 张艺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共8页
21世纪以来,关于非遗的中国电影创作建立在新的国际背景和时代要求之上,非遗保护热潮带动了非遗电影的创作活力,文化强国建设方针指引着电影创作深入非遗文化进行影像表达。通过对当下非遗电影的归纳和整理,发现非遗电影不同的创作逻辑... 21世纪以来,关于非遗的中国电影创作建立在新的国际背景和时代要求之上,非遗保护热潮带动了非遗电影的创作活力,文化强国建设方针指引着电影创作深入非遗文化进行影像表达。通过对当下非遗电影的归纳和整理,发现非遗电影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运作思路,分析非遗电影影像内容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地理和民族情感风貌,以此梳理电影艺术与非遗文化交互现状,探求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及文旅价值意义,从而建立中国电影产业的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创作路径 人文地理 民族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时与深描:论小型社会物的民族志书写方法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易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4,共11页
人类学小型社会的人工制品具有特殊的文化表征意义,例如并置在华丽仪式场所的舞者面具、祖先雕像、头饰和华丽权杖,因此这些物成为人类学者研究的关键文化文本。那么,人类学者应如何书写非西方小型社会物的民族志?这是一个关于非西方物... 人类学小型社会的人工制品具有特殊的文化表征意义,例如并置在华丽仪式场所的舞者面具、祖先雕像、头饰和华丽权杖,因此这些物成为人类学者研究的关键文化文本。那么,人类学者应如何书写非西方小型社会物的民族志?这是一个关于非西方物的叙事观与方法论问题。人类学对物的研究被称为“物的民族志”,也称“物志”(ethnography of object)。传统物的民族志追求对客观真理的书写,而后现代时期则追求“写文化”。在人类学中,非西方物的民族志书写往往追踪物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象征。物的民族志不仅是物的客观真理的书写,更是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人类学者将物作为文化文本,探讨物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美学观念的层层关联,并关注物的社会生命史及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意义,通过深描探讨物质文化背后所表征的象征意义。共时观(coevalness)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的人类学时间观,主张文明不因时间阶段而呈高低之分,原始与文明的概念处于“共时”平等的意义。共时性叙事观体现了人类学对进化论的反思,不仅从动态视角研究非西方艺术,还关注人工制品的社会生命史,表达了对他者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本研究基于后现代结构人类学取向,形成一种互相构建的共时与深描方法论,作为适配非西方社会物的民族志书写方法,并将这种物的民族志方法总结为“共时深描”方法论。一方面通过“深描”通往文化文本的纵向多层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共时”观通往文化文本的横向结构研究,通过物的纵横结构关系形成立体的民族志。这种纵向与横向呈立体多维的文本写作范式,为写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本写作实验方法。“共时深描”作为一种物的实验民族志方法论,为研究非西方物的民族志提供了合适的方法论。这种方法基于人类学时间观,为民族志书写提供了一种实验书写的可能性。“共时深描”方法论作为一种小型社会物的民族志,“共时深描”不仅为小型社会物的民族志提供了一种文化研究方法,也体现了当代人类学思想史中物叙事的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时与深描 物的民族志 后结构人类学 小型社会人工制品 人类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国产现象级电影的消费美学空间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媒介艺术形态呈爆发式增长,各种新型的消费美学和消费文化也在逐渐形成和创新,这种消费形态蕴含着强化的文化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从消费美学的发展态势分析新时代国产现象级电影,需要从消费美学的艺术呈现角度进行... 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媒介艺术形态呈爆发式增长,各种新型的消费美学和消费文化也在逐渐形成和创新,这种消费形态蕴含着强化的文化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从消费美学的发展态势分析新时代国产现象级电影,需要从消费美学的艺术呈现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挖掘和延伸国产现象级电影的韧性和深度,进而从消费美学整合的视角提升观众的电影体验,实现新时代国产现象级电影消费美学空间的建构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现象级电影 消费美学 空间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梦境叙事
19
作者 王如一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51-54,共4页
梦境叙事是对模拟现实的传统电影叙事的颠覆,在电影中能起到关键作用。首先,梦境叙事往往会采用“非日常”的空间叙事来呈现不同的审美经验,在区别于日常的空间里,影像语言得以传达出具有超现实意义的美学风格,反映人物更加深层的意识... 梦境叙事是对模拟现实的传统电影叙事的颠覆,在电影中能起到关键作用。首先,梦境叙事往往会采用“非日常”的空间叙事来呈现不同的审美经验,在区别于日常的空间里,影像语言得以传达出具有超现实意义的美学风格,反映人物更加深层的意识状态。其次,梦境叙事在时间上呈现非线性的特征,实现了时间的共存、回环往复与碎片化的特征,表征了人物意识绵延、缠绕的真实状态。最后,电影采用影像化的方式有意识地创作梦境,在超越传统的时空类型中展现了人类多元与复杂的生存与情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电影 梦境叙事 空间 时间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政务新媒体矩阵的建设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静 凌以民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3-25,共3页
政务新媒体矩阵在塑造政府及其部门形象、引导舆论、沟通传播、政务服务、处理危机事件等方面发挥着高效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政务新媒体已迈上新的台阶,政务新媒体矩阵从"两微一端"迈向知识分享平台、短视频平台,... 政务新媒体矩阵在塑造政府及其部门形象、引导舆论、沟通传播、政务服务、处理危机事件等方面发挥着高效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政务新媒体已迈上新的台阶,政务新媒体矩阵从"两微一端"迈向知识分享平台、短视频平台,作为网络多元化内容生态的重要力量,政务新媒体的运营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因此,政务新媒体不仅需要丰富传播形式,提升互动能力,还需要切切实实地精准对接民生,了解民生需求,解决民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新媒体矩阵 微博 微信 抖音 今日头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