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思维与观念的上古宗教源头 被引量:1
1
作者 吾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102,共9页
通过对魂灵、鬼神、巫术等诸多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哲学的产生是后来的事情,但哲学的元素已经在这些早期的信仰或宗教生活中开始积累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慢慢形成了。以后更为一般和抽象的观念或思想应当得益于此,奠基于此... 通过对魂灵、鬼神、巫术等诸多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哲学的产生是后来的事情,但哲学的元素已经在这些早期的信仰或宗教生活中开始积累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慢慢形成了。以后更为一般和抽象的观念或思想应当得益于此,奠基于此。与此同时,对中国而言,信仰连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思维与观念也会被打上鲜明的烙印,贴上自己独具特色的标签,或者说有了自己得以自立门户的姓氏。而这又导致后来中国人独特的哲学问题,导致鲜明的哲学兴趣与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思维 观念 早期 宗教源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式特质论——基于康德、皮亚杰图式学说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2
2
作者 蒋开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44-50,共7页
康德、皮亚杰在图式学说方面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历史承继性。二人图式学说的特质有四:结构性、动态性、主体性、中介性。结构性、动态性、主体性为图式的基本特质,中介性为图式的本质特质。图式的结构性与动态性让我们明晰了认识的... 康德、皮亚杰在图式学说方面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历史承继性。二人图式学说的特质有四:结构性、动态性、主体性、中介性。结构性、动态性、主体性为图式的基本特质,中介性为图式的本质特质。图式的结构性与动态性让我们明晰了认识的基本架构与内在机制;主体性为主客体统一的进程扫除了障碍;中介性是批判与完善传统的直观的镜式认识论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康德对于图式的基本特质的探讨,是认识论史上第一次通过假设图式存在的方法,基于先验哲学体系的需要,试图具体解决感性到知性的过渡问题。而皮亚杰则以实证科学为基础,澄清了认识的发生、发展的实际进程与机制,为康德的图式理论在发生学与心理学上找到依据,证实了图式的客观存在性,使认识结构问题成为认识论研究中的必要内容,可以说,皮亚杰的图式学说是康德图式学说的发生学,是对康德图式学说的进展与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皮亚杰 图式 结构性 动态性 主体性 中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末年以前宗教天人观的形成 被引量:3
3
作者 吾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中国宗教天人观的基本方向;西周时期的宗教天人观除保持"敬"、"受"观念外,又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提供了遵天命、顺天命、知天命等新的观念,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或天人关系的格局在西周时期基本确立;春秋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则在顺天、知天、安天以及疑天等观念方面有新的延伸和发展,影响了后世宗教天人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天人相应、天人感应以及警告、征象、灾异等种种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已经在春秋末年以前具备了基本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末年以前 宗教天人观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末年以前自然天人观的形成 被引量:2
4
作者 吾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原始社会时期自然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农耕和居住活动的原始的天时、地宜意识。夏商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延续并发展了原始时期形成的天时、地宜意识,其相应的物候、天文、地理等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这方面的消息。西周时... 原始社会时期自然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农耕和居住活动的原始的天时、地宜意识。夏商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延续并发展了原始时期形成的天时、地宜意识,其相应的物候、天文、地理等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这方面的消息。西周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出现了"时"、"宜"等基本概念,天时、地宜观念更加清晰,周人已经奠定了中国古代自然天人观的初步格局。春秋时期的自然天人观对"时"的认识更加丰富,这突出地体现为有关人与自然规律关系的认识,同时"宜"观念也愈加成熟;另影响后世自然天人观的若干重要思想开始形成,这包括有天人相参、天人相分思想。中国古代的自然天人观念在春秋末年以前已具备基本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末年以前 自然天人观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末年以前经典意识与尚古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1
5
作者 吾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1-21,共11页
从西周到春秋,中国哲学思想中已经形成了十分明确而清晰的恒常性观念,这一观念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原则或法则,这些原则或法则是稳定甚至不变的,而为了证明这些原则与法则的稳定、不变性,当时的人们发现可以诉诸历史经验或诉诸... 从西周到春秋,中国哲学思想中已经形成了十分明确而清晰的恒常性观念,这一观念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原则或法则,这些原则或法则是稳定甚至不变的,而为了证明这些原则与法则的稳定、不变性,当时的人们发现可以诉诸历史经验或诉诸历史典籍,由此遂形成了相应的经验意识和经典意识,久而久之,这些意识形成为一种强烈的传统,并由此催生了先王观念、始祖情愫、尚古意识以及远古传说。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动辄引经据典,以及孔子推崇周代,墨子崇尚夏代,而老子喜好远古时期的小国寡民等思想行为,均植根于当时已经形成的经典意识和尚古观念。这一文化传统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乃至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末年 经典意识 尚古观念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