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研究的四种身份意识
1
作者 蔡志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162,共14页
该如何进行中国哲学研究,是这门学科诞生以来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困扰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以及期许,或许可以用“四种意识”的视野来加以刻画。这四种意识分别是:1.把中国哲学当作研究对象的意识,包含了... 该如何进行中国哲学研究,是这门学科诞生以来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困扰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以及期许,或许可以用“四种意识”的视野来加以刻画。这四种意识分别是:1.把中国哲学当作研究对象的意识,包含了“以马解中”“以西解中”和“以中解中”等典型范式;2.把中国哲学当作思想资源的意识,也即把中国哲学当作学派立场、隐形支援或精神支柱等;3.把中国哲学当作对话伙伴的意识,此中又包含了三种形态:强版本是由此创造崭新的哲学体系,中等版本是巩固已有的哲学立场和论证,弱版本则是改变原有立场、接受中国哲学中的某一家但未有理论建树;4.在中国哲学领域自做新子的意识。它们之间既循环递进,又互相涵容。提出这四种意识,不仅是对以往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更旨在促使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回答时代的提问,构建百花争艳的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身份意识 对象意识 思想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哲学的生产机制与运行机理探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樊志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2-38,共7页
中国当代哲学知识的生产,应当超越一般的文本分析,而进入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这就要从中国当代哲学的问题意识出发,以“现代性中国问题”为焦点,将“国家理由与实践逻辑”理解为中国当代哲学的经纬,从“文教制度与个体理性”来审视中国... 中国当代哲学知识的生产,应当超越一般的文本分析,而进入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这就要从中国当代哲学的问题意识出发,以“现代性中国问题”为焦点,将“国家理由与实践逻辑”理解为中国当代哲学的经纬,从“文教制度与个体理性”来审视中国当代哲学的具体书写,从而切实把握中国当代哲学的生产机制与运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哲学 国家理由 实践逻辑 文教制度 个体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支撑
3
作者 张自慧 高俊杰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8,197,共12页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文化独特性是文化主体性之柱础,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文化的独特性,其主体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文化的主体性,其独特性就得不到有效彰显与弘扬,就会日渐式微和消...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文化独特性是文化主体性之柱础,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文化的独特性,其主体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文化的主体性,其独特性就得不到有效彰显与弘扬,就会日渐式微和消亡。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文明的内在特质和文化基因上,了解和彰显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贞定和承继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从历史逻辑看,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是引领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灯塔”,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文明特质 文化基因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宜乐和:礼乐文明之枢机——从教化维度对中华文明韧性之根由的探赜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自慧 徐佰义 唐亚萍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1,198,共16页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从理论维度看,礼乐教化之机理可以溯源至《周易》中“文明以止”的思想,中国古代圣哲基于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洞察,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提出了“文明以止”的中国方案,陶铸了中华文明“因时而中”“合宜而止”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规避了极端化思维的“偏伤”。从实践维度看,先秦儒家通过“文之以礼乐”找到了“文明以止”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礼之用,和为贵”澄明了礼的本质;通过“礼别异,乐合同”以及“中和位育”,昭示了礼宜乐和的文明枢机,揭橥了中华民族不勉而中、保合太和、生生不已之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宜乐和 礼乐文明 文明以止 礼乐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与“天下情怀”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自慧 闵明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5期101-110,197,共11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建基于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之上的价值观。这种“天下情怀”以“万物一体”的“天下观”为哲学之基,以“义以为上”“以德服天下”为实践理路,以“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为价值旨归,以“精神人文主义”为核...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建基于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之上的价值观。这种“天下情怀”以“万物一体”的“天下观”为哲学之基,以“义以为上”“以德服天下”为实践理路,以“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为价值旨归,以“精神人文主义”为核心意蕴,是中华民族德性与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时代,“天下情怀”是人类共生共存的“道德积蓄”,是国家民族守望相助、互尊互重的“理性枢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天下情怀 精神人文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对自由意志的证成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黄素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3,共8页
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何以要对自己行动的正当性担负道德责任?何以能够在事实上担负道德责任?这两个问题构成了理论伦理学的根本性问题,前者可视为规范论的难题,后者可当作德性论的困境。对此,康德给出了有别于从行动主体外部寻找根据的路... 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何以要对自己行动的正当性担负道德责任?何以能够在事实上担负道德责任?这两个问题构成了理论伦理学的根本性问题,前者可视为规范论的难题,后者可当作德性论的困境。对此,康德给出了有别于从行动主体外部寻找根据的路径,这形成了他两个世界理论的逻辑起点。若一个行动的动因不是出于行动者的决意或意向,而是出于外部的决定,那么他就不是自主的行动者,他遵循的便是因果性规律;若行动者把自己视为其行动的最终发动者、承担者、责任者和评价者,他遵循的则是自己制定的实践法则,康德将这一行动根据称为原因性逻辑。而完成归责的根本道路就是人通过理性和意志将其自身划分为同时属于知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成员,前者对后者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它可以依照实践法则对自己属于感性世界的部分实施支配性要求,其本质是特殊意志即善良意志和实践理性对一般意志即效用动机和实用理性的主导性作用,以保证他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而不是简单地合于义务,更非反乎义务。康德的两个世界理论及其对自由意志的证成之于当代道德哲学的重构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如何将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运用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意志自由及其道德责任问题的分析上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世界—感性世界 意志的自由 正当性 生活世界 道德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至上”观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精神契合——从历史本体论维度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自慧 唐亚萍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3期84-93,197,198,共12页
“人民至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其滥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群众史观为什么能跨越历史时空,以“人民至上”的言说和实践方式植根于中国,而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共产... “人民至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其滥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群众史观为什么能跨越历史时空,以“人民至上”的言说和实践方式植根于中国,而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高度自觉地弘扬和践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有着密切关系。从历史本体论上看,“天命德延”“敬德保民”是“人民至上”观所遵循的历史规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其所依托的历史主体,“凯弟君子,民之父母”是其所建基的历史动力,“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是其所彰显的历史价值。概言之,“人民至上”观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政治伦理 民本 历史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采的真理观及其诠释学意蕴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志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141,共9页
在尼采看来,人从本质上讲就是权力意志,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其追求权力的意志支配。他批判传统哲学中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观,强调真理只不过是对人有用的虚构,并由此认为在科学、艺术、宗教和道德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区别。尼采的真理观与诠... 在尼采看来,人从本质上讲就是权力意志,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其追求权力的意志支配。他批判传统哲学中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观,强调真理只不过是对人有用的虚构,并由此认为在科学、艺术、宗教和道德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区别。尼采的真理观与诠释学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诠释学思想既有语言性的一面,也有前语言性的一面;既有非理性和主观性的一面,也有理性和客观性的一面;更接近于一种实然诠释学,而非应然诠释学。伽达默尔和德里达把尼采思想当成对主观主义的神化,瓦蒂莫认为尼采的诠释学思想在本质上是虚无主义的,这些评价需要得到更进一步的澄清或纠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真理观 权力意志 诠释学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敬重悖论”及其解决:基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素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5,185,共10页
根据对康德实践哲学的一个传统解释,康德对道德的本质作出一个过于严格的承诺:道德法则对所有理性存在者都是普遍的、不偏不倚的,对道德法则的遵循是出于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性因素的纯粹意志动机,情感因其属于感性领域而被排除在道德考量... 根据对康德实践哲学的一个传统解释,康德对道德的本质作出一个过于严格的承诺:道德法则对所有理性存在者都是普遍的、不偏不倚的,对道德法则的遵循是出于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性因素的纯粹意志动机,情感因其属于感性领域而被排除在道德考量之外。但这个结论对康德的道德心理采取了简单化、扁平化的解释,实际上,康德对“敬重”这种特殊情感的重视贯穿了他整个道德论述,并将其确立为道德义务唯一有效的主观动机或执行道德义务的感性条件。但在康德的道德理性主义框架内,敬重概念似乎呈现出某种“悖论性”:它不同于“病理性的情感,是一种自我激发的、自主的道德情感。基于当代道德心理学对认知机制和情感机制的研究,“敬重”表面上的概念悖论实际上显示了人们一些复杂的道德情感并非单纯的认知性的,也非纯然受直接的情感所推动,而是整合这两者,并可以在规范性和经验性上得到有效的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敬重悖论 道德心理学 认知-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