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造伎艺:社会变迁下的上海评弹艺人及其伎艺表达(1949—1953)
1
作者 张盛满 董天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2年第3期24-30,140,共8页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作为上海地方文化的特征之一,评弹面对着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语境以及国家制度。在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评弹艺人们不单在日常惯习上面临着被更改的可能,甚而对自己谙习的伎艺,也必须进行再次甄别乃至重新塑...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作为上海地方文化的特征之一,评弹面对着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语境以及国家制度。在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评弹艺人们不单在日常惯习上面临着被更改的可能,甚而对自己谙习的伎艺,也必须进行再次甄别乃至重新塑造。在他们的伎艺即将被国家征调的前提下,艺人们伎艺表达的对象及表演模式被作了重新设定。然而,在国家的强力形塑下,艺人的心理选择与国家也并非完全一致。他们在伎艺表达上的越轨,无形中也在构建自己的私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国家权力 评弹 艺人 伎艺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仪式与政治——从《上海书坛》看1950年上海评弹的革新与守旧
2
作者 解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82-189,200,共9页
上海解放后,新政权开始了对包括评弹在内的艺术进行改造。但是,政府对于评弹这门艺术的政治改造,一开始是"温吞水"式的。这个改造的过程,在1950年表现为年初的艺人并没有协调好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通过作为仪式的研究班学习... 上海解放后,新政权开始了对包括评弹在内的艺术进行改造。但是,政府对于评弹这门艺术的政治改造,一开始是"温吞水"式的。这个改造的过程,在1950年表现为年初的艺人并没有协调好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通过作为仪式的研究班学习后,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待到中秋时,大部分艺人们已经能自觉说新书三个阶段。守旧最终被革新所取代,随之而来的便是疾风骤雨式的"斩尾巴"和其他一连串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弹 仪式 政治 革新与守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外销印花绸设计成功转型之探因(1949—1976) 被引量:5
3
作者 孙俐 张磊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59,共6页
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上海不仅是全国丝绸集中外销的口岸,而且是印花绸设计最强的地区。印花绸虽然历史不长,但历经政治制度的交替和从社会主义销售市场到资本主义销售市场的转移,最终创出了一条融合民族元素与流行风尚的新路。20世纪六... 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上海不仅是全国丝绸集中外销的口岸,而且是印花绸设计最强的地区。印花绸虽然历史不长,但历经政治制度的交替和从社会主义销售市场到资本主义销售市场的转移,最终创出了一条融合民族元素与流行风尚的新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文革"的动荡时期,但印花绸却成为参与国际时尚竞争的唯一设计品类。研究表明,工艺、观念、管理等方面的革故鼎新为上海印花绸设计风格的成功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即各种印花技术的涌现和成熟为设计创新扫除了技术障碍,适销对路的设计观念决定了设计风格的方向性,管理机制的探索创新为设计转型提供了制度和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花绸 民族元素 出口创汇 时尚 设计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春江遗恨》与上海抗战后对附逆影人的审判
4
作者 李建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53-159,共7页
完成于1944年底的《春江遗恨》被普遍认为是支持日本人发动战争、狂热宣传所谓"中日提携"、"共存共荣"的反动影片。战后参与此影片的中国演职员作为"附逆影人"受到审判。作者认为,就《春江遗恨》而言,再... 完成于1944年底的《春江遗恨》被普遍认为是支持日本人发动战争、狂热宣传所谓"中日提携"、"共存共荣"的反动影片。战后参与此影片的中国演职员作为"附逆影人"受到审判。作者认为,就《春江遗恨》而言,再怎么多样解读也回避不了此片附逆的基本事实。而所谓的"附逆影人",在战争的阴影下,他们面临着残酷的道德抉择,其心态不尽相同。结合当时的报刊杂志和影片资料,重提以《春江遗恨》为代表的上海沦陷时期的电影,深入研究参与此影片的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状态和心路历程,及梳理抗战后对所谓的"附逆影人"的审判,不但是书写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利于我们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有一个客观的的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江遗恨》 沦陷时期 附逆影人 司法审判 社会舆论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与远东运动会
5
作者 任冉冉 顾良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198-199,共2页
远东运动会创始于1913年,由运动体育协会主办,历经二十一年,共举办过十届。中国作为东道主曾经举办过三届,三届均在上海举行。假东道主之机,中国体育健儿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关键词 上海 远东运动会 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年间上海戏剧报刊的繁荣及历史意义
6
作者 倪金艳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48-51,共4页
民国年间,上海先后创办了《戏杂志》《戏剧月刊》《京戏杂志》《戏报》等近三百种戏剧报刊,这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这些报刊刊载了大量的戏曲演出信息、伶人传记、剧本、剧评文章、戏剧改良建议等内容,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也成为研... 民国年间,上海先后创办了《戏杂志》《戏剧月刊》《京戏杂志》《戏报》等近三百种戏剧报刊,这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这些报刊刊载了大量的戏曲演出信息、伶人传记、剧本、剧评文章、戏剧改良建议等内容,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也成为研究民国戏剧史的重要资料。随着戏剧报刊的繁荣,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塑造了市民现代性的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年间上海戏剧报刊 繁荣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戏剧对外传播策略 被引量:3
7
作者 谢宁 沈悦 《戏剧之家》 2017年第9期26-26,69,共2页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戏剧传播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明显的推进。本文主要从戏剧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入手分析,提出戏剧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在全球化视域下对中国戏剧对外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全球化 视域 中国戏剧 对外传播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安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95,共4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观点广泛传播的过程。在诸多媒介当中,电影自身具有通俗、具象、源于生活的特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在完善艺术手法、扩大受众群体的同时,与国家意识形态的联系更为紧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观点广泛传播的过程。在诸多媒介当中,电影自身具有通俗、具象、源于生活的特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在完善艺术手法、扩大受众群体的同时,与国家意识形态的联系更为紧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群众。本文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及传播手段,以期为我国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主旋律电影 《湄公河行动》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本溯源 东学西传——评朱振武新著《〈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9
作者 袁俊卿 《蒲松龄研究》 2017年第4期154-160,共7页
《〈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一部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对蒲松龄的创作动机及其作品样态之缘由进行深层揭秘的力作。该著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心理机制、隐性题材以及美学范式进行了心理学与美学层面的解读,同时对... 《〈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是一部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对蒲松龄的创作动机及其作品样态之缘由进行深层揭秘的力作。该著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心理机制、隐性题材以及美学范式进行了心理学与美学层面的解读,同时对《聊斋志异》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作了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式的把握,表现出作者朱振武宽广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中西方文化修养。本文从叩源推委,详解其故、铄古切今,高瞻远瞩、独具慧眼,自出机杼三个方面概括这部专著的特色,以期对此有一个准确的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推本溯源 东学西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是)”与“老(是)”的语用功能及选择差异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谊生 邹海清 杨斌 《语言科学》 2005年第1期31-39,共9页
频率副词“总(是)”与“老(是)”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差异:“总(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客观判断,“老(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主观评价,这种差异是由“老(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比“总(是)”更容易主观化造成的。本文还比较了二者在客观判断... 频率副词“总(是)”与“老(是)”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差异:“总(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客观判断,“老(是)”的基本语用功能为主观评价,这种差异是由“老(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比“总(是)”更容易主观化造成的。本文还比较了二者在客观判断和主观评价方面体现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并讨论了它们与其他副词共现能力的差异,以及句式、语体因表意重点的不同而引起的对二者的选择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功能 差异 频率副词 语体 表意 句式 主观化 客观 存在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睿文的翻译美学与文化担当——以《活着》的英译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振武 杨雷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94,共6页
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翻译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余华的作品《活着》就是其译作的代表。本文以《活着》的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策略入手,分析白睿文如何在文字和文化间穿梭自如,使其翻译作品既保留原... 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翻译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余华的作品《活着》就是其译作的代表。本文以《活着》的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策略入手,分析白睿文如何在文字和文化间穿梭自如,使其翻译作品既保留原作品的风格,又适应了读者的文化心理。相比"言语交流",白睿文更看重译者的"文化担当",他的翻译作品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扇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睿文 《活着》 翻译美学 文化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量”意义看汉语中“礼貌原则”的隐性表达 被引量:7
12
作者 单宝顺 齐沪扬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7,共7页
本文认为小量策略是汉语中最重要的一种隐性礼貌表达方式,并从动词、名词、形容词三个方面的小量意义形式进行验证,详细分析了小量策略在交际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同时还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礼貌原则 小量策略 隐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句法结构“算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被引量:42
13
作者 刘红妮 《语言科学》 2007年第6期11-21,共11页
"算了"原本是非句法结构,"算"和"了"彼此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句法关系。随着"算"词义的不断虚化,从"行"域到"知"域,加之常用于反问句中,非句法结构的"算了"开始表... "算了"原本是非句法结构,"算"和"了"彼此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句法关系。随着"算"词义的不断虚化,从"行"域到"知"域,加之常用于反问句中,非句法结构的"算了"开始表示"不算了",从而词汇化为一个凝固的抽象义动词表示"作罢"之义,白话的"算了"逐渐替代文言的"罢了"。成词的"算了"发生语法化,进入到"言"域,成为语气助词,产生情态功能,并进一步语法化而产生话语标记功能。文章最后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进行探讨,指出研究类似演变要注意的共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了”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语法化 情态 话语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简化与词汇化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红妮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7-511,共15页
结构简化和语言演变密切相关。文章基于汉语实例认为所有的词汇化现象都与结构简化有关。词汇化中的结构简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成分的省略,是成分本身表层的结构简化;另一类是结构关系的简化,是成分所在句子的深层结构简化,包括... 结构简化和语言演变密切相关。文章基于汉语实例认为所有的词汇化现象都与结构简化有关。词汇化中的结构简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成分的省略,是成分本身表层的结构简化;另一类是结构关系的简化,是成分所在句子的深层结构简化,包括几种具体情况,还有两种相对特殊的现象,究其本质仍是结构简化。词汇化中的结构简化与重新分析密不可分,认知心理机制是"组块"使语言结构难度控制在敏感点以下,深层动因则是语言经济原则。词汇化都涉及不同程度的结构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简化 词汇化 结构成分省略 结构关系简化 重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期”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兼论“以V”的词汇化、共性与个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红妮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7,共11页
"以期"作为连词较少受到关注,它是经由表目的的连词"以"和动词"期"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而来。由于语义、句法和韵律等因素的影响,"以"发生附缀化,黏附于其后动词"期"成为前附缀;而&qu... "以期"作为连词较少受到关注,它是经由表目的的连词"以"和动词"期"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而来。由于语义、句法和韵律等因素的影响,"以"发生附缀化,黏附于其后动词"期"成为前附缀;而"期"的语素义和后面成分语义重合,发生非范畴化。在强化机制的作用下,"以期"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新的目的连词。大多数"以V"类连词都经历了类似的演变,只是因为"V"语素义的不同,使得这一类词内部具体属性有所不同。另有特殊的一类有不同的演变。附缀化、语素义、非范畴化及强化的互动、影响在词汇化研究中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词 “以期” “以V” 词汇化 附缀化 语素义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 被引量:27
16
作者 宗守云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79-85,共7页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 递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到顶义述宾短语到极性义程度副词——以“之极、至极”和“之至、之致”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谊生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述宾短语副词化发展的动因与机制,包括句法临界环境、双音韵律特征、互补语义基础和转喻引申机制。述宾短语副词化的进程,从先秦到近代,经历了由述宾短语凝固进而程度化的发展历程。从近代一直到现、当代,最终从固化短语逐渐虚化成了一... 述宾短语副词化发展的动因与机制,包括句法临界环境、双音韵律特征、互补语义基础和转喻引申机制。述宾短语副词化的进程,从先秦到近代,经历了由述宾短语凝固进而程度化的发展历程。从近代一直到现、当代,最终从固化短语逐渐虚化成了一系列极性程度副词。其副词化表达的方式与功用,涉及到构式化的四字构造、极性化的绝对程度、情态化的主观强调、和谐化的连用套叠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宾短语 程度副词 词汇化 副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维的禅境与意境理论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对禅境的遮蔽是我国当代意境理论的重大缺憾,这集中反映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顾祖钊著的《艺术至境论》中。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是比较重视禅境的,这从意境理论的两大源头《道德经》、《易经》即已显端倪。中国的意境理论在其... 对禅境的遮蔽是我国当代意境理论的重大缺憾,这集中反映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顾祖钊著的《艺术至境论》中。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是比较重视禅境的,这从意境理论的两大源头《道德经》、《易经》即已显端倪。中国的意境理论在其潜匿期、孕育期、形成期、发展期、总结期五个阶段中,所呈现出的正是一个不断禅化的历史。至近代,王国维虽以西释中,对意境理论做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和创造性的提升,但仍“独标境界”,仍未离开禅化之途。而从宗白华始,重心才有所偏转,其着眼于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进而在中西会通的视野中,把意境进一步节奏化、生命化,以期弥合近现代以来精神与生命、动力与结构的矛盾。但其对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阐解无疑仍是禅意化的。而今人顾祖钊的理论则明显地排斥了禅境谱系,构成了对中国意境理论的严重遮蔽。并且是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内容,在广为流布,故似有迫切加以矫正、补救之必要。王维的禅境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宝贵的文化基因、审美基质,其基本特征是:以自然为“身体”、为场域,以寂静为魂魄,以永恒本体的诉求为目标,以感发、顿悟、妙悟为方式,以“以无意为佳”的冲淡、淡远为境态,它理应成为中国意境的重要基质和类别,是中国意境理论现代诠解、重建的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禅化 王维 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符号、宣传与隐晦的政治表达:中国邮票图像中的政治蕴涵演进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韧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90-106,共17页
邮票作为一种将信息内容、渠道与受众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图像传播媒介和政府主导发行的有价经济凭证,从诞生伊始就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政治意义,邮票图像的政治传播功能也远远早于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在140年的中国邮票发行史中,邮票... 邮票作为一种将信息内容、渠道与受众有机结合为一体的图像传播媒介和政府主导发行的有价经济凭证,从诞生伊始就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政治意义,邮票图像的政治传播功能也远远早于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功能。在140年的中国邮票发行史中,邮票的图像政治传播功能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丰富的演进历程。晚清由于封建王权的诸多禁锢,邮票的政治传播功能仅仅局限为政权的符号象征;中华民国创立之后,政府在延续邮票图像政治符号功能的同时,宣传功能也开始萌芽、发展,之后由于多个割据政权的并存,这些政权充分利用邮票这一媒介进一步强化了其图像宣传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基本的工作方法"思想指导下,邮票图像的宣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传播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领域方针、政策、路线的有力媒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家政策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邮票的文化、艺术功能开始全面发展和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邮票的政治传播功能减弱或消弭,而是演绎为一种具有更加成熟政治语义的图像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邮票 政治图像 政治符号 宣传功能 政治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形象研究的学术谱系与中国路径 被引量:12
20
作者 董军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6期105-120,共16页
当前的中国形象研究通常在问题提出之初,就主动将中国置于西方他者的位置之上,从而不仅表现出了浓重的"西方情结"(尤其是"美国情结"),也表现了深深的"受害者情结"。这集中体现在:他们普遍比较重视西方(... 当前的中国形象研究通常在问题提出之初,就主动将中国置于西方他者的位置之上,从而不仅表现出了浓重的"西方情结"(尤其是"美国情结"),也表现了深深的"受害者情结"。这集中体现在:他们普遍比较重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中国形象,忽视世界的中国形象;重视异域的中国形象,忽视本土的中国形象;重视负面的中国形象,忽视正面的中国形象。在这过程中,"东方主义"不仅成为他们使用最为"得心应手"的理论武器,更成为他们在思维上无法摆脱的一种统治方式。其带来的障碍不仅在于它作为一种理论范式遮蔽了我们本应倾听的他者声音,更在于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限制了我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边界。因此,走出东方主义的理论陷阱和思维方式,重新深入到形象话语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谱系"中,并从中发现它们的行走轨迹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是当前学术界破解"中国形象"话语迷思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回到自我的想象,倾听他者的声音,从而在时空的坐标系中重新"发现"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中国形象 东方主义 自我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