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造伎艺:社会变迁下的上海评弹艺人及其伎艺表达(1949—1953) |
张盛满
董天艺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12 |
0 |
|
2
|
艺术、仪式与政治——从《上海书坛》看1950年上海评弹的革新与守旧 |
解军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13 |
0 |
|
3
|
上海外销印花绸设计成功转型之探因(1949—1976) |
孙俐
张磊
|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4
|
电影《春江遗恨》与上海抗战后对附逆影人的审判 |
李建华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13 |
0 |
|
5
|
上海与远东运动会 |
任冉冉
顾良辉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0 |
|
6
|
论民国年间上海戏剧报刊的繁荣及历史意义 |
倪金艳
|
《安康学院学报》
|
2018 |
0 |
|
7
|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戏剧对外传播策略 |
谢宁
沈悦
|
《戏剧之家》
|
2017 |
3
|
|
8
|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 |
安康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9
|
推本溯源 东学西传——评朱振武新著《〈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
袁俊卿
|
《蒲松龄研究》
|
2017 |
0 |
|
10
|
“总(是)”与“老(是)”的语用功能及选择差异 |
张谊生
邹海清
杨斌
|
《语言科学》
|
2005 |
28
|
|
11
|
白睿文的翻译美学与文化担当——以《活着》的英译为例 |
朱振武
杨雷鹏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6 |
12
|
|
12
|
从“小量”意义看汉语中“礼貌原则”的隐性表达 |
单宝顺
齐沪扬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13
|
非句法结构“算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
刘红妮
|
《语言科学》
|
2007 |
42
|
|
14
|
结构简化与词汇化 |
刘红妮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15
|
“以期”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兼论“以V”的词汇化、共性与个性 |
刘红妮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16
|
“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 |
宗守云
|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
2011 |
27
|
|
17
|
从到顶义述宾短语到极性义程度副词——以“之极、至极”和“之至、之致”为例 |
张谊生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3
|
|
18
|
王维的禅境与意境理论 |
杨矗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19
|
政治符号、宣传与隐晦的政治表达:中国邮票图像中的政治蕴涵演进 |
周韧
|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
2018 |
11
|
|
20
|
国家形象研究的学术谱系与中国路径 |
董军
|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
2018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