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打工妹”群体研究的几个断面--以苏南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8
1
作者 池子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5-161,共7页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青年女性走出封闭的乡村,走向喧闹的城镇,务工经商,形成近代社会的"打工妹"群体。综合考察近代苏南"打工妹"群体的数量、自然构成、社会构成以及进入城市劳务市...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青年女性走出封闭的乡村,走向喧闹的城镇,务工经商,形成近代社会的"打工妹"群体。综合考察近代苏南"打工妹"群体的数量、自然构成、社会构成以及进入城市劳务市场的"路径",可以断定:"打工妹"人数远远超过"打工仔",形成近代社会变迁中农民工大流动的"苏南特色";籍贯构成上,打工妹作为苏南农民工的主流,具有来源地广泛的特点,但苏南人占主流;年龄构成上,16岁至35岁的精壮劳力构成"打工妹"的"主力军";"做厂"和从事家政服务,在打工妹的职业构成中居于主流地位;打工妹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并不似打工仔那样具有游刃有余的"随意性",其求职之路充满坎坷、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打工妹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教育惩戒治理的实践及启示——以“全国儿童年”废止体罚运动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松如 师林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3,共9页
儿童体罚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难题。20世纪30年代的“儿童年”废止体罚运动是近代中国教育惩戒治理方面的实践。该运动旨在废止学校教育中的体罚,保障儿童权益,并推动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尽管废止体罚运动有着积极初衷和努力,但由于多种限... 儿童体罚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难题。20世纪30年代的“儿童年”废止体罚运动是近代中国教育惩戒治理方面的实践。该运动旨在废止学校教育中的体罚,保障儿童权益,并推动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尽管废止体罚运动有着积极初衷和努力,但由于多种限制因素,未能完全实现目标。这场运动不仅反映出运动式治理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但难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观念尤其是教育实践的改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学校、家庭与全社会的协同努力来实现真正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惩戒治理 儿童年 废止体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后期徽州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变迁
3
作者 徐松如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100,共12页
抗战时期,徽州成为孤悬在江南地区唯一且完整的国统区,不仅维持了内部的稳定状态,还积极支援全国抗战。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表面上所见更为复杂。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国民政府为巩固政权合法性采取了限制社会参与和加大资源抽取的策略。... 抗战时期,徽州成为孤悬在江南地区唯一且完整的国统区,不仅维持了内部的稳定状态,还积极支援全国抗战。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表面上所见更为复杂。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国民政府为巩固政权合法性采取了限制社会参与和加大资源抽取的策略。徽州等内陆地区现代化程度低,主要依赖手工业和小规模商业,缺乏大型产业,难以承受沉重的公债和税收负担。当国家对资源的抽取超出社会承受能力,对民间力量造成较大的侵害时,双方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有时甚至难以弥合。徽州地区稳定的社会秩序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国民政府在徽州的战时治理实践可被视为其在战时大后方社会治理上的缩影。随着国民政府基层治理能力逐渐削弱,乡村基层治理体系难以有效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民众对政权的信任和支持也逐渐减弱。这样一个渐渐失去民众支持的政权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迅速崩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后期 徽州 基层治理 社会秩序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徽州经济统制政策探析
4
作者 徐松如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抗战爆发后,徽州作为江浙皖一带最大的国统区,周边地区都沦陷为敌占区,物资交流异常困难。迫于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困难,徽州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时期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的正常运行,实施战时金融统制,扩大战时生产,发展合作事业,不断加... 抗战爆发后,徽州作为江浙皖一带最大的国统区,周边地区都沦陷为敌占区,物资交流异常困难。迫于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困难,徽州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时期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的正常运行,实施战时金融统制,扩大战时生产,发展合作事业,不断加强对敌的经济封锁,并对粮食进行统制,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这些举措客观上起到了经济“助推器”与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不仅维系了徽州地方社会的稳定状态,也有效地支持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抗战。随着抗战进程的推进,国民政府为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逐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抽取力度,徽州稳定的社会秩序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经济统制 徽州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与“前宗族时代”——兼论“宗族”概念的二元结构 被引量:6
5
作者 钱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宗族的建构,是按照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从全部亲属中认定一部分亲属为宗亲的结果。在"知其母不知其父",即尚无父系世系观念的时代,不仅存在家庭,也会存在作为人群聚合形式的"族",但却不会产生宗族。即便当"族&... 宗族的建构,是按照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从全部亲属中认定一部分亲属为宗亲的结果。在"知其母不知其父",即尚无父系世系观念的时代,不仅存在家庭,也会存在作为人群聚合形式的"族",但却不会产生宗族。即便当"族"确实具有"亲属团体的意义时",也不一定就是"父方亲属集团的专有的称呼"。"族"可以用来反映"前宗族时代"。"宗族"概念是一个"宗"、"族"各有前提条件、各有发展过程、各有历史特征的二元结构。"族"是"宗"整合与统领的对象,在逻辑上,"族"应先于"宗"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父系世系原则 前宗族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宗族形态” 被引量:4
6
作者 钱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80-84,共5页
"前宗族形态"指有聚合无世系,其历史趋势是以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整合族类关系;"后宗族形态"指有世系无聚居,其历史趋势是父系世系与传统的族居形式逐渐脱离,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性范畴。中国明清以来直至近现代社会中... "前宗族形态"指有聚合无世系,其历史趋势是以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整合族类关系;"后宗族形态"指有世系无聚居,其历史趋势是父系世系与传统的族居形式逐渐脱离,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性范畴。中国明清以来直至近现代社会中广泛发生的联宗活动以及所由形成的联宗组织,就具有进入"后宗族形态"的基本特征。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后宗族形态"有可能成为中国宗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宗族 联宗 上位世系群 世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系观念的起源及两种世系原则 被引量:3
7
作者 钱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世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专用名词,其本意可能与先民结绳记事的习俗有关。"世"、"系"之较早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现形式,主要见于对帝、王、卿大夫等公职爵位传承过程的描述中。以帝王... "世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专用名词,其本意可能与先民结绳记事的习俗有关。"世"、"系"之较早且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现形式,主要见于对帝、王、卿大夫等公职爵位传承过程的描述中。以帝王传位和诸侯、卿大夫身份继承为内容的世系原则,强调的是对政治地位和财产拥有权的承袭、继承,与对宗族成员资格加以认定的世系原则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规则。对中国古代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观念的追溯,必须从有能力运用文字进行记载、并且留下了文字作品的时代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系 政治性承袭 宗族资格认定 源于一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