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分析
1
作者 余燕民 吕珏 +2 位作者 汪成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8-822,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1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资料完整。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 目的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1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资料完整。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p53、Ki67、p63、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超声图像观察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内部回声为混合性回声,无回声区中见强回声,呈乳头状突起,后方回声增强,未见钙化灶,可见血流信号;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导管扩张或扩张的导管内见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后方回声未增强,可见钙化灶和血流信号。HE染色后显微镜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衬覆的肿瘤上皮细胞核为低或中等级别,外裹纤维囊;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上皮细胞呈肿瘤性增生和异型,其中乳头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无纤维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的上皮细胞中ER和PR均呈强阳性表达,p53、Ki67和CerbB-2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乳头内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均呈阴性表达;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乳头内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阴性表达,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阳性表达。结论超声图像和病理学独特表现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 超声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伴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2
作者 徐明 叶曼娜 +1 位作者 汪成 叶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讨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MPPMC)与MPPMC伴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8例MPPMC和5例MPPMC伴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MPPMC伴IMPC均见2种形态之间... 目的探讨微乳头型单纯黏液癌(MPPMC)与MPPMC伴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8例MPPMC和5例MPPMC伴IMPC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MPPMC伴IMPC均见2种形态之间的移行过渡,微乳头周围黏液逐渐消失,形成IMPC。在MPPMC向IMPC转化后癌组织Ki-67的表达率显著增高。MPPMC组淋巴结转移率仅为12.5%,而MPPMC伴IMPC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0%。淋巴结转移灶中以IMPC形态为主。结论乳腺MPPMC与IMPC可能处于同一肿瘤谱系。MPPMC伴IMPC生物学行为更差,治疗原则要参照IM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乳头状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汪成 季福 +1 位作者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45/61),淋巴结转移率为75.4%(46/61)。不同T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不同IMPC成分比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MPC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阴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阳性者(54.2%vs62.2%)(P<0.05)。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成分或以IMPC成分为主(39/43,90.7%)。结论淋巴管侵袭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生物学特征;IMPC的生物学行为并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肿瘤中IMPC成分的多少,而可能与IMPC成分本身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单鸣 汪成 +3 位作者 余燕民 陆永伟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0-713,共4页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 427例纤维乳管镜诊断和其中1 789例行手术治疗后的病理诊断。结果 3 427例乳头溢液病例接受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新生物(良、恶性)2 051例;接受手术良性新生物者1 53...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 427例纤维乳管镜诊断和其中1 789例行手术治疗后的病理诊断。结果 3 427例乳头溢液病例接受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新生物(良、恶性)2 051例;接受手术良性新生物者1 532例,病理诊断为中央型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者1 176例;接受手术恶性新生物者80例,病理诊断为乳腺癌者52例。纤维乳管镜对中央型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为76.76%,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3.87%。结论纤维乳管镜对乳头溢液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作为临床对乳头溢液患者较好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乳管镜 乳头溢液 乳腺导管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叶辉 徐明 +2 位作者 叶曼娜 许杰莉 汪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中CD14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各分子亚型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CD147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4.10%(161/251),腔面A亚型阳性表达率为29.3...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中CD14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5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各分子亚型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CD147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4.10%(161/251),腔面A亚型阳性表达率为29.30%(12/41),腔面B亚型阳性表达率为50.00%(35/7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亚型阳性表达率为75.00%(42/56),三阴性(TNBC)亚型阳性表达率为85.70%(72/84)。在分子亚型中两两比较结果显示,HER2阳性亚型与TNBC亚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其余各亚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临床病理特征中CD147的高阳性表达率与高组织学分级、高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R)阴性及HER2阳性相关。结论 CD147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与2013年第13届St 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共识相一致,即腔面A亚型内分泌治疗敏感、惰性、预后较好,腔面B亚型内分泌治疗较差、侵袭性较强、预后较差及<40岁女性患者中HER2亚型与TNBC亚型发病率相对较高,预后均较差。CD147抗体的研制有可能在浸润性乳腺癌TNBC亚型的个性化分子靶向治疗上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浸润性乳腺癌 分子亚型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汪成 单鸣 +3 位作者 牛瑞洁 叶曼娜 徐明 庄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CD14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47在T... 目的·探讨CD147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0例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CD14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CD14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47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82%(90/110),CD147表达与组织学分级、Ki-67高表达、p5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00,P=0.047,P=0.046)。与年龄、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147在TNBC组织中的不同表达强度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具有一定关系(P=0.024,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147与Ki-67是TNBC预后的风险因子,其阳性表达率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结论·CD147在TNBC组织中呈高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判断因子。CD147抗体的临床应用有可能成为TNBC重要的靶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基因沉默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汪成 庄志刚 +1 位作者 单鸣 徐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5-311,共7页
目的·探讨CD147基因沉默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及3株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HCC70和T4-2),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内CD147 m RNA... 目的·探讨CD147基因沉默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及3株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HCC70和T4-2),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内CD147 m RNA和蛋白表达。设计针对人CD147基因编码区的si RNA序列,构建重组慢病毒Lv-sh RNA-CD147并感染乳腺癌细胞,设立阴性对照(Lv-NC感染组)和不感染细胞对照(细胞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D147基因沉默效果;采用MTT法和Transwell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能力。收集病毒感染后72 h的HCC70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增殖、迁移、凋亡相关蛋白(β-catenin、MMP2、MMP9和Bax)的表达。结果·3株乳腺癌细胞中CD147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HMEC细胞(P<0.01)。与Lv-NC感染组和细胞对照组比较,Lv-sh RNA-CD147感染组CD147 m RNA和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感染后72 h,与相应的Lv-NC感染组和细胞对照组比较,Lv-sh RNA-CD147感染组HCC70细胞内β-catenin、MMP2、MMP9表达降低,而Bax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47基因沉默可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CD147 基因沉默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p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纹芸 沈坤炜 +3 位作者 包家林 徐明 谢轶群 陈赛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3-538,共6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Foxp3+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0例乳腺癌以及2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取自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5年1-12月),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Foxp3+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0例乳腺癌以及2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取自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5年1-12月),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以及ER、PR、P53、Bcl-2、HER-2表达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间质Foxp3+细胞浸润和实质Foxp3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50.6%vs 13.6%,P<0.05;38.1%vs 4.5%,P<0.05);乳腺癌Foxp3+细胞浸润和Foxp3蛋白表达间无相关性(P>0.05)。乳腺癌间质Foxp3+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53过表达呈正相关(P<0.05);癌实质Foxp3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和P53过表达呈正相关(P<0.05);但两者与ER、PR、HER-2、Bcl-2过表达均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乳腺癌中Foxp3表达和Foxp3+细胞浸润都是影响5年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Foxp3的表达不是影响乳腺癌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乳腺癌组织高表达Foxp3蛋白可作为一个潜在的乳腺癌生物标记物,但不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P3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子宫切除术后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变化与子宫内膜相应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瑾蔚 杨佳 张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112-2114,共3页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子宫内膜组织中相应受体的量化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未绝经病人70例(观察组),根据术后标本中测得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含量分为3组,A组,雌激素受体平均含量&g...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子宫内膜组织中相应受体的量化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未绝经病人70例(观察组),根据术后标本中测得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含量分为3组,A组,雌激素受体平均含量>80%;B组,50%~80%;C组,<50%。所有病人分别于术前经净7d内及术后6个月同一日早晨空腹抽血测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另同时选择体检人群中健康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所测FSH、LH、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E2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半年A、B、C3组分别与术前比较FSH、LH(C组除外)均明显升高,E2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无明显变化;术后组间比较,A组FSH、LH明显高于C组,E2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B、C组术后FSH均上升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LH均上升,但B组上升较C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E2均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后半年卵巢功能明显衰退,且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含量高的A组较受体含量低的B、C两组卵巢功能改变更明显,证实了子宫内膜受体在生殖内分泌系统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切除术 雌激素 孕激素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秀玲 益丽娜 +2 位作者 邹珏 袁亚 王雪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0-422,428,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β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β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UH)10例,伴不典型增生(AH)1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8、34βE12、p63和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头状瘤伴UH、AH及IDPC时,CK5/6在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0、3/10、0/8;34βE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4/10、1/8。CK8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阳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均为阴性。p63和SMA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阴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基底型CK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有助于乳头状瘤是否伴UH、AH或IDPC的鉴别诊断。乳头状瘤伴上皮增生时有多种细胞成分参与,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肿瘤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ERT mRNA、UbcH10和Ki-67在乳腺大汗腺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明 许杰莉 +1 位作者 周英姿 许伟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39-1243,共5页
目的探讨UbcH10、Ki-67和hTERT mRNA在乳腺大汗腺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标记物UbcH10和Ki-67,显色原位杂交检测hTERT mRNA在20例大汗腺化生(APM)、26例大汗腺腺病(AA)、32例非典型性大汗腺增生(AAH)、2... 目的探讨UbcH10、Ki-67和hTERT mRNA在乳腺大汗腺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标记物UbcH10和Ki-67,显色原位杂交检测hTERT mRNA在20例大汗腺化生(APM)、26例大汗腺腺病(AA)、32例非典型性大汗腺增生(AAH)、22例大汗腺导管内癌(ADCIS)和35浸润性大汗腺癌(IAC)的表达。结果 UbcH10、Ki-67和hTERT mRNA在APM、AA、AAH、ADCIS和IA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5.0%和45.0%)、(50.0%、50.0%和84.6%)、(62.5%、62.5%和81.3%)、(81.8%、81.8%和81.8%)和(94.3%、94.3%和85.7%),呈正相关。Ki-67在APM、AA、AAH、ADCIS和IAC中表达的平均增殖指数分别为1.01%、5.35%、7.53%、16.05%和31.12%。hTERT mRNA、Ki-67和UbcH10表达的阳性率在APM与AA、AAH、ADCIS和IAC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A、AAH、ADCIS和IAC相邻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平均增殖指数在AA、AAH与ADCIS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乳腺大汗腺谱系中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大汗腺病变 UBCH10 KI-67 hTERTm RNA 免疫组织化学 显色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转移相关蛋白3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成 洪晏 +3 位作者 余燕民 单鸣 徐明 叶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5-199,210,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蛋白3(MTA3)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0例乳腺癌病例制成的组织芯片,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数据、雌激素受体(ER)数据和随访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TA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蛋白3(MTA3)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0例乳腺癌病例制成的组织芯片,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数据、雌激素受体(ER)数据和随访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TA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EGFR+/ER-乳腺癌中,癌组织MTA3表达高的患者有更长的总生存期(67.9%与41.2%,P=0.059);在EGFR-/ER+乳腺癌中,癌组织MTA3表达低的患者有更长的总生存期(100.0%与72.0%,P=0.039);在EGFR+/ER+乳腺癌组中,癌组织MTA3表达与患者预后无关(P=0.405)。结论 MTA3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可能受EGFR信号网络和ER信号网络的双向调控,最终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相关蛋白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雌激素受体 乳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cH10基因沉默联合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体内成瘤实验
13
作者 汪成 余燕民 +3 位作者 陆永伟 单鸣 徐明 包家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8-422,共5页
目的观察UbcH10基因沉默对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系统在MCF-7/ADR细胞中进行UbcH10基因沉默。将基因沉默后的肿瘤细胞及对照肿瘤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通过裸鼠尾静脉连续给予多柔比... 目的观察UbcH10基因沉默对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系统在MCF-7/ADR细胞中进行UbcH10基因沉默。将基因沉默后的肿瘤细胞及对照肿瘤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通过裸鼠尾静脉连续给予多柔比星或生理盐水2周并停药1周,测量肿瘤体积,分析UbcH10沉默对多柔比星抑制MCF-7/ADR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瘤体中的UbcH10及BCL-2蛋白含量,分析UbcH10与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通过慢病毒实验系统成功建立UbcH10基因沉默细胞株MCF-7/ADR UbcH10-RNAi。经过3周给药处理,多柔比星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抑制率为4.16%;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肿瘤体积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抑制率为41.8%。瘤体内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多柔比星组、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UbcH1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1±0.16、0.78±0.12、0.18±0.04,基因沉默+多柔比星组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量组间差异与UbcH10一致,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结论UbcH10基因沉默可以显著增强多柔比星抑制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体内成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MCF-7/ADR 基因沉默 UBCH10 肿瘤抗药性 体内成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cH10基因沉默对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TXT药物敏感性影响
14
作者 汪成 单鸣 +2 位作者 潘贇昊 徐明 包家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48-1453,共6页
目的观察UbcH10基因沉默对MCF-7/TXT细胞耐药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UbcH10的siRNA序列,构建shRNA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慢病毒包装,重组病毒感染MCF-7/TXT细胞,转染后72 h通过荧光标记物确认细胞感染效率,收集转染后细胞,Real-Time PCR和Wes... 目的观察UbcH10基因沉默对MCF-7/TXT细胞耐药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UbcH10的siRNA序列,构建shRNA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慢病毒包装,重组病毒感染MCF-7/TXT细胞,转染后72 h通过荧光标记物确认细胞感染效率,收集转染后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内UbcH10mRNA及蛋白含量变化;CCK-8检测基因沉默对MCF-7/TXT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MCF-7/TXT细胞中成功进行了UbcH10基因沉默实验,病毒感染后72 h细胞的感染效率达到约90%,细胞内UbcH10mRNA和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bcH10基因沉默可以明显增强MCF-7/TXT对多西他赛的药物敏感性,多西他赛对基因干预组和对照组细胞的不同时间点IC50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cH10沉默可显著增强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TXT对多西他赛的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F-7/TXT siRNA 慢病毒 UBCH10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DP骨骼显像与骨生物力学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克加 史青 +3 位作者 徐明 蔡瑾 梅小刚 叶智卫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4-918,共5页
目的采用核素"99 mTc-MDP"骨显像半定量检测方法评估骨质疏松与骨生物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取雌性实验新西兰兔进行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DX)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设正常对照组(A组),骨质疏松模型组(B组,肌肉注射DX量2... 目的采用核素"99 mTc-MDP"骨显像半定量检测方法评估骨质疏松与骨生物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取雌性实验新西兰兔进行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DX)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设正常对照组(A组),骨质疏松模型组(B组,肌肉注射DX量2 mg/kg,每周2次)和骨量减少模型组(C组,肌肉注射DX量1 mg/kg,每周1次),造模时间为6周。第7周时行"99 mTc-MDP"骨骼显像,取松质骨部位(腰椎、股骨头、膝关节)、密质骨部位(股骨中段)与第4尾椎的感兴趣区(ROI)的比值。同时进行腰椎X、CT摄片、骨组织病理学、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骼形态计量、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实验检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 7周时骨组织病理切片显示:A组股骨头的骨小梁排列规则,没有骨质破坏;与A组比较,B组则表现为股骨头关节表面软骨破坏,骨小梁稀疏、断裂现象。核素"99 mTc-MDP"骨骼显像ROI比值、BALP、BGP等功能性指标升高(P<0.05),同时见骨生物力学和骨密度等形态学指标均降低(P<0.05);C组骨病理切片仅见骨小梁略有稀疏现象,在"99mTc-MDP"骨骼显像中,除股骨中段摄取放射性ROI比值不增高外,松质骨部位摄取放射性与BALP、BGP均升高,骨生物力学出现降低(P<0.05),但骨密度等形态学指标显示轻度改变(P>0.05)。结论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能够灵敏显示早期骨代谢异常的影像结果,当在早期骨量减少期(C组)时,仅松质骨部位骨组织摄取骨骼显像剂的比值升高,而密质骨部位摄取骨显像剂变化不明显,血清BALP、BGP也出现增高,但骨密度尚没有明显降低,实际骨生物力学已经开始降低,此时干预治疗是预防骨折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TC-MDP 骨骼显像 生物力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DP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不同分期骨量减少的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梅小刚 高克加 +2 位作者 徐明 叶智卫 周瑞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糖皮质激素诱导骨量减少组动物模型经99Tc-MDP治疗后的疗效以及价值。方法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膦酸钠注射液(DX)诱导不同程度骨量减少的兔动物模型,兔49只,设计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A组)、临界骨量减少对照组(B组)、骨...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糖皮质激素诱导骨量减少组动物模型经99Tc-MDP治疗后的疗效以及价值。方法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膦酸钠注射液(DX)诱导不同程度骨量减少的兔动物模型,兔49只,设计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A组)、临界骨量减少对照组(B组)、骨量减少对照组(D组)、骨质疏松对照组(F组);临界骨量减少治疗组(C组)、骨量减少治疗组(E组)、骨质疏松治疗组(G组);C、E、G 3组采用99Tc-MDP治疗16w;检测各组病理组织学、骨密度、核素显像ROI比值、X线和CT、血清骨碱性膦酸酶、骨钙素。统计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组间T检验处理。结果各模型组B、D、F与A组的骨密度、骨显像比值ROI、BALP、BGP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差异:T值>2.179(P<0.05);骨密度(左股骨颈F=31.038、L4F=13.069),骨显像比值ROI(股骨颈F=36.045、L4F=47.435)(P<0.05);病理结果,A、B组正常;D组骨小梁排列欠规律,骨小梁变细;F组骨小梁排列不规律,分布稀疏,伴断裂现象。治疗组结果分析:C、E治疗组指标与A组比较,t值均<2.179(P>0.05),G组与A比较大部分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各模型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效果,其T值均>2.179(P<0.05);病理组织学切片显示:C组、E组的骨小梁接近于A组骨小梁分布;G组稀疏的骨小梁也有所改善。结论99Tc-MDP治疗对不同程度的糖皮质激素诱导骨量减少都有治疗效果,尤其在临界期治疗效果明显。本实验在早期骨钙流失时的治疗效果明显,为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骨量减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DP 骨量减少 动物模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