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内植物研究中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问题——东方科技论坛第127次学术讨论会 被引量:2
1
作者 安丙辰 汤亭亭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力学问题 生物学 内植物 学术讨论会 论坛 科技 东方 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莲心碱通过KEAP1/NRF2/GPX4和NF-κB信号通路减轻椎间盘退行性变
2
作者 万宏劲 胡逸斌 +5 位作者 王昕 张凯 秦安 马培翔 马辉 赵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目的·研究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在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中的治疗作用以及潜在的调控通路。方法·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实验检测Nef对髓核细胞活力及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分子... 目的·研究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在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中的治疗作用以及潜在的调控通路。方法·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实验检测Nef对髓核细胞活力及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软件分析Nef与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Kelch结构域的潜在结合位点。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髓核细胞铁死亡和炎症反应。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TNF-α刺激下,加入或不加Nef时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glutathione peroxidase 4,NRF2/GPX4)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髓核细胞高密度培养检测Nef对髓核细胞的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构建大鼠尾椎针刺退变模型,尾椎Co3/4椎间盘(IDD+Nef组)内注射2次1.5μmol/L Nef 5μL,Co2/3椎间盘(IDD组)注射等体积PBS;4周后通过X线检测椎间隙高度,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测椎间盘退变情况,通过组织学染色方法检测椎间盘结构。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Nef在1.5μmol/L浓度及以下不会抑制髓核细胞活力和增殖。分子对接结果表明,Nef可能通过直接结合KEAP1蛋白Kelch结构域,降低KEAP1与NRF2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激活NRF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ef提高了铁死亡关键抑制蛋白NRF2和GPX4的表达量,同时抑制了NF-κB通路磷酸化P65蛋白的表达量(均P<0.05)。髓核细胞高密度培养结果显示,Nef减轻了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细胞外基质降解(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IDD组相比,IDD+Nef组椎间隙高度较高,Pfirrmann分级较低(均P<0.05),组织学退变程度较低。结论·Nef可能通过激活KEAP1/NRF2/GPX4通路抑制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铁死亡,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减轻大鼠ID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莲心碱 椎间盘退行性变 KEAP1/NRF2信号通路 铁死亡 NF-ΚB信号通路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个体化治疗与3D打印技术 被引量:114
3
作者 王燎 戴尅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个体化治疗是骨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是个体化假体的应用还是常规假体的个体化植入,理论上均可改善骨关节假体与邻近骨性结构的匹配,从而改善病患功能状态。个体化治疗理论上的优越性无法代偿其在术前规划、设计、制造等方面程序... 个体化治疗是骨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是个体化假体的应用还是常规假体的个体化植入,理论上均可改善骨关节假体与邻近骨性结构的匹配,从而改善病患功能状态。个体化治疗理论上的优越性无法代偿其在术前规划、设计、制造等方面程序上复杂及时限上滞后的缺陷,因而,个体化治疗常常停留在一种曲高和寡的概念。伴随图像技术的发展及3D打印技术的成熟,个体化设计及制造的生产效率有望显著提高,从而弥补传统个体化治疗效率上的不足,将个体化从概念落地为治疗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个体化治疗 3D打印 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特点
4
作者 于召龙 孙晓江 +5 位作者 程晓非 乔涵 王昕 程志华 赵长清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3,共8页
目的:总结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3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35例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34~80岁(56.0±10.4岁)。继发于胸腰椎骨折患者17例,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总结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3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35例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34~80岁(56.0±10.4岁)。继发于胸腰椎骨折患者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12例,胸椎椎管狭窄症患者3例,硬膜内肿瘤患者3例。患者以躯干或下肢持续烧灼样疼痛或合并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者14例;以麻木、无力为主要表现者17例,合并排尿障碍者13例,丧失行走能力者4例。通过CT脊髓造影和MRI明确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发生部位及影像学特点,记录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病变位于胸脊髓11例、脊髓圆锥7例、马尾神经14例、胸脊髓至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长节段3例。11例患者行保守治疗,治疗前VAS评分7(7,8)分,ODI54%(32%,64%),仅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轻度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7(6,8)分,ODI:50%(32%,64%)。2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为8(8,9)分,ODI均为72%(60%,85%),McCormick分级为Ⅲ级;5例患者术后症状长期明显好转,可独立或借助辅助工具行走,且大小便功能有所恢复,术前VAS评分:7(6,8)分,ODI为58%(33%,68%),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4(3,4)分,ODI为32%(19%,35%),McCormick分级为Ⅰ级;3例患者术后症状恢复至Ⅰ级,2~6个月症状再次加重至Ⅱ级;6例患者术后恢复至Ⅰ~Ⅱ级,2周~2年出现症状加重至术前水平(Ⅲ级);1例行脊髓电刺激装置置入,症状有所好转(Ⅱ级)。结论: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保守治疗的疗效较为有限。手术治疗虽然在部分患者中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改善,但其效果在不同患者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患者术后症状复发或随时间推移症状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 临床表现 诊疗策略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去卵巢大鼠脊椎椎体骨形成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刘铭 吴莉 +3 位作者 朱振安 汤亭亭 郝永强 于志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0-335,共6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去卵巢大鼠腰椎椎体骨形成功能的影响,评价辛伐他汀对躯干骨骼的骨质疏松是否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每组10只,50只切除双侧卵巢分为剂量组和对照组,另10只作为假手术平行对照组。以不同剂量...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去卵巢大鼠腰椎椎体骨形成功能的影响,评价辛伐他汀对躯干骨骼的骨质疏松是否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每组10只,50只切除双侧卵巢分为剂量组和对照组,另10只作为假手术平行对照组。以不同剂量辛伐他汀(5 mg、10 mg、20 mg及40 mg/kg/d)灌胃。三个月后分别行腰4椎体的双能X线骨密度测试,周围定量CT(pQCT)纵向扫描和腰5椎体的生物力学压缩测试。结果 (1)骨密度和pQCT扫描值:10 mg、20 mg剂量组数值较高,但皆无统计学差异。(2)生物力学测试:10 mg、40 mg剂量组数值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辛伐他汀10 mg/kg/d灌胃组(相当人体口服辛伐他汀12 mg~24 mg/天)在多数指标中好于其它剂量组,但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辛伐他汀对去卵巢大鼠的躯干骨骼并不具有明显的骨形成促进作用,即对脊柱椎体的骨质疏松并不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骨形成 去卵巢 骨质疏松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刺激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涵 于志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5-782,共8页
骨组织细胞主要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3种类型,与细胞外基质共同维持骨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性。破骨细胞专门负责骨吸收,通过释放酸性物质和蛋白水解酶降解骨基质,发挥骨吸收作用;通过与成骨细胞相互协调,共同维持骨稳态。破骨细... 骨组织细胞主要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3种类型,与细胞外基质共同维持骨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性。破骨细胞专门负责骨吸收,通过释放酸性物质和蛋白水解酶降解骨基质,发挥骨吸收作用;通过与成骨细胞相互协调,共同维持骨稳态。破骨细胞增多,导致骨吸收增加,从而引起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破骨细胞生成过少,将导致骨吸收减弱等相关疾病,例如骨硬化症。因此,对于破骨细胞功能的精确调控,在维持骨稳态的平衡中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既往研究多从生物化学角度解释和阐述各种生物因素对破骨细胞的调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力学刺激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力学刺激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讨论力学刺激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并对该领域的新发现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力学刺激 骨吸收 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ezo1通过激活mtDNA-cGAS-STING信号通路诱导软骨细胞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7
作者 孙林 严孟宁 于志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7-247,共1页
目的力学超载在骨关节炎(OA)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而DNA损伤是OA主要病理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力学超载对线粒体DNA(mt DNA)-c GAS-STING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为O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利用15%幅度的轴向应力作用于... 目的力学超载在骨关节炎(OA)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而DNA损伤是OA主要病理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力学超载对线粒体DNA(mt DNA)-c GAS-STING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为O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利用15%幅度的轴向应力作用于软骨细胞系ATDC5细胞,并评估其piezo1激活、胞内及线粒体钙超载、线粒体损伤、胞内DNA泄露和炎症因子表达。同时,结合敲基因小鼠和临床OA标本,观察软骨细胞中piezo1与线粒体损伤和c GAS-STING通路之间的关系。结果力学超载可激活piezo1通路,导致胞内钙离子过载。这些钙离子通过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MCU)复合体进入线粒体内,引发线粒体内钙超载,并导致mt DNA通过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 PTP)释放到细胞质中。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过程激活了c GAS-STING通路,加重了下游炎症反应,导致细胞损伤。然而,通过STING的药理学抑制以及mt DNA释放的抑制,观察到了炎症反应的降低,从而支持了细胞质mt DNA诱导的炎症反应。结论研究揭示了在力学超载条件下,piezo1激活mt DNA-c GAS-STING通路,导致软骨细胞的炎症发生和损伤。维持线粒体DNA完整性对于预防软骨细胞损伤至关重要。这些发现为O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强调了保护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线粒体损伤 软骨细胞 线粒体功能 胞内钙离子 炎症反应 信号通路 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NA-脂质纳米颗粒在软骨深层递送中的动力学机制及应用
8
作者 李百兴 赵杰 马培翔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0-210,共1页
目的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目前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药物开发尚待完善。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将药物输送到软骨深层。与软组织不同,软骨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复杂致密网络,阻碍药物的递送。本文针对这一挑战... 目的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目前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药物开发尚待完善。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将药物输送到软骨深层。与软组织不同,软骨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复杂致密网络,阻碍药物的递送。本文针对这一挑战,研究在软骨微环境中脂质纳米颗粒(LNP)的运动机制,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递送。方法本研究构建了不同配方、不同粒径的LNP,通过荧光标记,分析其在软骨中的运动速率,通过SEM分析软骨的孔径和结构,动力学模拟分析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LNP的配比,优化m RNA的序列结构,实现软骨内长效表达。最终利用骨关节炎模型,通过显微CT,组织学和行为学步态分析进行药效学评价。结果LNP在软骨组织中的渗透效率比单独使用临床蛋白药物渗透的深度更深。在小鼠膝关节的渗透深度可以达到潮汐线,是直接向软骨输送蛋白质的5倍以上。使用m RNA编码抗TNF-α单链抗体进行验证,在膝关节中实现了6天以上的蛋白表达,该策略可以中和小鼠关节炎中的多余的TNFα,挽救小鼠的骨关节炎表型,比单用抗体效果更优。结论m RNA-LNP可以突破传统药物的局限,向软骨深层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为软骨类疾病的药物开发和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药物开发 步态分析 软骨组织 显微CT 渗透深度 药物渗透 药物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ICP-MS测定动物血清和组织器官中的微量银元素 被引量:36
9
作者 袁君杰 谢幼专 +6 位作者 韩辰 孙伟 张凯 赵杰 卢霄 卢建熙 任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33-2537,共5页
银的应用在当代生物医学领域得到极大地推广,其生物安全性也受到密切关注,明确银离子在生物体内分布以及其安全阈值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需要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来确定医学生物样品中银的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于... 银的应用在当代生物医学领域得到极大地推广,其生物安全性也受到密切关注,明确银离子在生物体内分布以及其安全阈值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需要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来确定医学生物样品中银的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于金属离子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非常适用于医学生物样品中所含痕量银元素的检测,但具体方法的开发,包括样品前处理和检测过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微波消解处理机体血清和组织器官样品,通过ICP-MS法测定样品内微量银元素的检测方法。血清和肌肉、骨髓、骨骼组织,以及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器官样品经5mL硝酸-2mL过氧化氢体系微波消解。消解程序采用2 000W功率3步式温度梯度,样品最终消解完全,获得的数据重复性好,且耗费时间短,为大批量样品处理节省了时间。消解溶液经稀释定容,在优化仪器工作参数后,用ICP-MS对溶液中的107 Ag进行测定,以钇(Y)为内标元素补偿基体效应和准确度漂移。测定结果显示,107 Ag元素检出限为0.98μg·kg-1,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9,回收率为98%~1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4.3%。用该法测定了动物血清和组织器官中的银元素含量,发现机体摄入银离子后,主要蓄积在肝脏。检测结果表明ICP-MS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机体的微量银元素,所建立的方法适用性强,可满足不同类型医学生物样品中微量银元素的测定,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且灵敏度高,尤其适合于大批量生物样品的检测,为其他生物样品微量元素的检测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ICP-MS 血清 组织 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骨折的发生与股骨近端三维几何解剖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龚伟华 曾一鸣 +1 位作者 唐坚 朱振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4,共6页
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及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髋部几何解剖形态学参数,探究骨折人群股骨近端解剖形态与正常组人群(未骨折人群)的差异,分析其对髋部骨折发生率和发生类型的影响。方法通过髋部骨折患者正常侧下... 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及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髋部几何解剖形态学参数,探究骨折人群股骨近端解剖形态与正常组人群(未骨折人群)的差异,分析其对髋部骨折发生率和发生类型的影响。方法通过髋部骨折患者正常侧下肢CT扫描图像,运用Mimics 10.01软件建立三维解剖形态模型,并测量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 angle,FNAA)、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股骨头直径(femoral head diam-eter,FHD)及股骨颈轴长(length of femoral neck axis,LFNA)等正常股骨近端三维几何解剖形态学参数。结果股骨颈骨折组中FNAA、NSA、FHD、LFNA平均值为分别为(7.9±4.6)°、(128.6±4.6)°、(46.0±4.6)mm、(47.1±5.1)mm。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中FNAA、NSA、FHD、LFNA平均值分别为(15.5±6.8)°、(134.7±6.9)°、(45.3±3.6)mm、(46.7±3.4)mm。股骨粗隆间骨折组FNAA及NSA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显著大于股骨颈骨折组(P<0.01),股骨颈骨折组、股骨粗隆间骨折组FNAA和NSA均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结论中国人群FNAA较正常值大越容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较正常值小越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患者NSA较正常值大,其中NSA越大越容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组人群的股骨近端解剖结构与正常人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角度解剖学参数影响为主。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解剖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维重建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和TNF-α对软骨细胞基质降解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44
11
作者 黄金刚 童海骏 +1 位作者 刘宏强 张晓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84-1089,共6页
目的研究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关节软骨细胞,单独或联合使用IL-1β和(或)TNF-α刺激软骨细胞,分别设为IL-1β刺激组、TNF-α刺激组、IL-1β... 目的研究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关节软骨细胞,单独或联合使用IL-1β和(或)TNF-α刺激软骨细胞,分别设为IL-1β刺激组、TNF-α刺激组、IL-1β和TNF-α联合刺激组;另设无任何刺激的对照组。在细胞培养24、48、72h时点,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变化;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蛋白聚糖降解酶-1(Adamts-4)和蛋白聚糖降解酶-2(Adamts-5)mRNA的表达。结果细胞在培养48、72h时点,显微镜观察显示对照组与TNF-α刺激组的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情况无明显差异;IL-1β刺激组、IL-1β和TNF-α联合刺激组细胞外基质失染、降解,细胞形态缩小,细胞间隙增宽。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培养24h时点,IL-1β刺激组MMP-13、Adamts-4和Adamts-5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而在培养48、72h时点有所下调。IL-1β和TNF-α联合刺激组与IL-1β刺激组比较,在培养各时点,MMP-13、Adamts-4和Adamts-5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β诱导软骨细胞产生大量的MMP-13、Adamts-4和Adamts-5而直接降解软骨细胞外基质;TNF-α可能不直接引起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 蛋白聚糖酶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肌肉作用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腾飞 王金武 +4 位作者 胡志刚 赵为民 叶堃 黄文杰 戴尅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建立C1~7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颈部肌肉作用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颈椎牵引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正常颈椎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颈椎牵引的方法,利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在... 目的建立C1~7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颈部肌肉作用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颈椎牵引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正常颈椎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颈椎牵引的方法,利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在牵引重量一定的情况下,用后伸0°、10°、20°、30°、40°进行牵引,获得关节力和肌肉力,筛选合适的关节力和肌肉力对颈椎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颈椎后伸牵引过程中,在肌肉力的作用下,颈椎椎体、椎间盘、钩椎关节的平均最大等效应力分别增加4.86、1.79、0.69 MPa,颈椎椎体的平均最大相对位移在矢状轴、垂直轴方向上分别增加5.53、0.63 mm。颈椎后伸牵引的生物力学特性与文献中的有限元分析结果相近。结论颈部肌肉对颈椎各椎体、椎间盘以及钩椎关节应力及位移的增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临床上行颈椎后伸牵引时,应考虑到颈部肌肉的作用,牵引角度不宜过大,推荐0°~20°是颈椎牵引初期相对安全的角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肌肉力 牵引 建模仿真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dobutton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复位丢失与固定装置力臂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峻 王友 +2 位作者 孙月华 戴尅戎 安丙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76-481,共6页
目的从力学角度分析利用Endobutton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复位丢失和固定装置力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09年3月~2010年12月间,对24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了Endobutton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后3 d以及术后6个月的喙锁间距离,观察... 目的从力学角度分析利用Endobutton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复位丢失和固定装置力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09年3月~2010年12月间,对24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了Endobutton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后3 d以及术后6个月的喙锁间距离,观察复位丢失情况。同时将锁骨表面Endobutton钢板中心点到锁骨内缘的长度和整根锁骨长度的比值作为力臂,对复位丢失和固定装置力臂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的24例患者在术中都得到良好的复位,肩锁关节和喙锁之间的距离恢复正常。术后3 d测量喙锁间距为(28.2±3.9)mm,术后6个月时为(29.5±4.1)mm,平均丢失(1.3±1.2)mm。平均力臂为(0.79±0.03)。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98(P<0.05)。结论 Endobutton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的复位丢失和固定物在锁骨上的安放位置存在相关性,随着力臂的缩短,复位的丢失将会增加。固定装置比较合适的力臂为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复位丢失 力臂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个体化导板在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曲扬 艾松涛 +5 位作者 武文 王磊 李小敏 姜闻博 郝永强 戴尅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3-1058,1053,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影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3D打印技术设计的个体化导板应用于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3月以骨肿瘤诊断收治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活检穿刺的患者11...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影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3D打印技术设计的个体化导板应用于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3月以骨肿瘤诊断收治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活检穿刺的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7~69岁,平均36岁)。术前常规行CT和MRI增强检查,DICOM数据导入Medraw Print软件,记录肿瘤的大小、位置;骨科医师明确进针方位后,依据特定骨肿瘤区域的解剖结构,设计并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记录术中3D打印个体化导板与穿刺解剖结构匹配程度及进针位置,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以X线或CT证实穿刺是否成功,并以开放手术的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穿刺结果的准确性。结果·11例患者包括股骨4例、骨盆3例、胫骨2例、肩胛骨及掌骨各1例,3D打印个体化导板基本贴合穿刺部位解剖结构,进针方位深度均与术前设计方案一致,术中无重要解剖结构损伤,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8例(88.9%)患者穿刺送检组织与术后病理良恶性结果基本一致,2例患者因穿刺活检为良性肿瘤未行骨肿瘤切除术。结论·基于影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3D打印技术设计的个性定制导板能够实现骨肿瘤的精准穿刺,对提升骨肿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以及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个体化穿刺导板 活检手术 3D打印技术 图像配准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生物力学功能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海鹏 王友 +1 位作者 容可 钟砚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内侧副韧带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膝关节韧带用金属丝标记,止点采用钻孔标记,行CT扫描,应用Mimics、Geomagic和Ansys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膝关节5个不同的... 目的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内侧副韧带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膝关节韧带用金属丝标记,止点采用钻孔标记,行CT扫描,应用Mimics、Geomagic和Ansys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膝关节5个不同的屈曲角度下模拟膝关节的前后平移、外翻和内外旋运动。结果膝关节在屈曲0°、30°6、0°、90°和120°时,MCL的应力为4.84、3.55、2.17、1.26和0 MPa;膝关节在5个角度下向前平移时,MCL的应力为7.22、5.78、4.07、2.84和1.4 MPa;向后平移时,应力为8.14、6.454、.19、2.92和1.6 MPa;内旋时,应力为6.815、.233、.292、.25和0.97 MPa;外旋时,应力为6.285、.003、.342、.21和0.82 MPa;外翻时,应力为11.00、9.55、7.25、5.94和3.11 MPa。结论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膝关节前后移、外翻和内外旋各动作,可以有效地分析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生物力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 有限元分析 CT扫描 应力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时间序列法研究人体步行稳定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飞 顾冬云 +3 位作者 戴尅戎 安丙辰 陈金灵 吴昱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健康老年与青年志愿者的步行稳定性,为更全面评估人体的动态平衡、预测跌倒风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采集肌骨系统健康志愿者(7名老年和10名青年)在不同步速(80%、100%1、20%... 目的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健康老年与青年志愿者的步行稳定性,为更全面评估人体的动态平衡、预测跌倒风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采集肌骨系统健康志愿者(7名老年和10名青年)在不同步速(80%、100%1、20%自然步速)下的运动学数据,提取志愿者在30个连续步态周期中,第7颈椎和第10胸椎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移,以及下肢各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内收运动角度,计算位移和运动角度变化的最大Lyapunov指数,比较分析老年与青年组之间步行稳定性差异,以及步速对人体步行稳定性影响。结果青年组步行稳定性优于老年组,并在某些运动节段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老年和青年的步行稳定性随步速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的最大Lyapunov指数,能有效并定量地评测人体步行中各运动节段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时间序列 步态分析 稳定性 跌倒 步速 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对松质骨骨小梁应力与微损伤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丁海 朱振安 +1 位作者 薛晶 贠晓飞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应用显微CT和微有限元分析评估微损伤、微骨折骨小梁的应力、应变,探讨骨质疏松症对骨小梁应力和微损伤、微骨折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通过显微CT扫描健康和骨质疏松人体髋臼松质骨,构建松质骨块三维微有限元模型,在无摩擦的位移边... 目的应用显微CT和微有限元分析评估微损伤、微骨折骨小梁的应力、应变,探讨骨质疏松症对骨小梁应力和微损伤、微骨折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通过显微CT扫描健康和骨质疏松人体髋臼松质骨,构建松质骨块三维微有限元模型,在无摩擦的位移边界条件下模拟松质骨块的单轴压缩实验,通过非线性微有限元分析得到在不同表观应变下骨小梁的应力、应变、微损伤和微骨折。结果 0.05%-0.50%表观应变下,健康和骨质疏松松质骨未损伤骨小梁的应力在50 MPa以下,微损伤骨小梁应力在110 MPa以上。健康松质骨骨小梁的平均应力相对较高,骨质疏松松质骨骨小梁最高应力值相对较高。健康和骨质疏松松质骨骨小梁均出现微损伤,健康松质骨骨小梁微损伤较多,骨质疏松骨骨小梁出现微骨折。结论在表观小应变范围内,健康松质骨骨小梁能承受更高的应力,出现较多的微损伤,而骨质疏松松质骨高应力骨小梁群内出现微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小梁 显微CT 有限元分析 骨质疏松 微损伤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牵引过程中颈部肌电信号变化规律与力学特点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腾飞 王金武 +3 位作者 胡志刚 付东辽 王虎 戴尅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1-425,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在不同加载质量和牵引角度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信号的变化特点,并与Any Body软件颈椎建模仿真所得的相关肌肉力活性变化特点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合理性。方法选取10例青年志愿者,行仰卧位颈...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在不同加载质量和牵引角度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信号的变化特点,并与Any Body软件颈椎建模仿真所得的相关肌肉力活性变化特点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合理性。方法选取10例青年志愿者,行仰卧位颈椎牵引,JE-TB0810表面肌电仪测试颈部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EMG信号,利用平均肌电值(average EMG,AEMG)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分析颈部EMG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斜方肌上部和胸锁乳突肌AEMG均随着加载质量和牵引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方肌上部AEMG较胸锁乳突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肌肉在不同牵引角度和加载质量下MP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与颈椎牵引建模仿真所得斜方肌上部和胸锁乳突肌肌肉力活性特点相符。结论仿真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临床上可根据颈部肌肉的兴奋程度和疲劳时间合理施加牵引重量,既达到治疗效果,也提高患者的舒适性,为颈椎牵引设备的进一步研制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仰卧位 颈椎牵引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上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患者股骨头不同区域骨结构与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向阳 梁朝革 +5 位作者 唐献忠 杨伟 王嘉 陈豪杰 张国宁 于志锋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股骨头样本各个区域的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差异,研究不同区域显微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及其对内固定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个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标本,以股骨头表面解剖标志点为参照,将股骨...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股骨头样本各个区域的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差异,研究不同区域显微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及其对内固定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个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标本,以股骨头表面解剖标志点为参照,将股骨头按平分方法分为外侧、内侧、中间三部分。确定环钻的位置和钻取方向,用环钻于不同区域钻取直径10 mm、高10 mm圆柱形松质骨柱。通过Micro-CT系统扫描分析,分析不同区域内松质骨柱数据,包括骨体积分数(BVF)、骨小梁间隙(Tb.Sp)、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结构模型指数(SMI)。应用微有限元计算不同区域骨组织的力学差异。结果老年股骨头颈内骨质含量下降,显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区域变化明显,中间区域的骨结构和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内侧和外侧。结论股骨头中间部位骨骼结构和力学强度明显优于内侧和外侧,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内固定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股骨头 骨折 微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图像配准融合联合3D打印技术在难治性骨盆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0
作者 曲扬 艾松涛 +5 位作者 杨飞 张恒辉 汪轶平 陶晓峰 郝永强 戴尅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探讨CT、MRI图像配准融合联合3D打印技术,在辅助难治性骨盆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骨盆肿瘤病例,术前常规行薄层CT、MR... 目的·探讨CT、MRI图像配准融合联合3D打印技术,在辅助难治性骨盆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骨盆肿瘤病例,术前常规行薄层CT、MRI检查,借助Medraw软件实现CT、MRI图像快速配准融合,精确判定肿瘤安全边界,辅助设计并3D打印个体骨盆肿瘤模型、假体和(或)导板。结果·共纳入难治性骨盆肿瘤患者13例(软骨肉瘤8例、骨肉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未分化性肉瘤1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1例、转移性鳞癌1例),平均年龄(50.0±8.5)岁。基于Enneking分区:Ⅰ区2例、Ⅰ+Ⅱ区2例、Ⅱ+Ⅲ区1例、Ⅰ+Ⅱ+Ⅲ区3例、Ⅰ+Ⅱ+Ⅳ区1例、Ⅰ+Ⅱ+Ⅲ+Ⅳ区1例、Ⅰ+Ⅳ区1例、Ⅱ+Ⅳ区1例、Ⅳ区1例。肿瘤最大直径平均值(15.15±4.81)cm,均未累及盆腔大血管。结合术中肿瘤边界快速冰冻结果及假体安装情况,判断基于融合图像的术前评估、规划的虚拟手术方案与手术的实施一致。结论·薄层CT、MRI图像配准融合联合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判定难治性骨盆肿瘤边界,辅助临床设计个体化3D打印假体和导板,在难治性骨盆肿瘤术前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图像配准 图像融合 3D打印 骨盆肿瘤 术前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