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三城市已婚流动人口生育意愿调查:对期望孩子数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玉艳 周颖 +4 位作者 赵洪鑫 黄萍 程建萍 陈家鹏 武俊青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了解已婚流动人口的生育情况,包括已生育孩子数、期望孩子数,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象期望生育孩子数的不同,为今后开展相应的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上海、成都不同工作场所(工厂、建筑工地、服务... 目的:了解已婚流动人口的生育情况,包括已生育孩子数、期望孩子数,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象期望生育孩子数的不同,为今后开展相应的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上海、成都不同工作场所(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娱乐场所)的流动人口,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开展结构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生育状况和生育意愿等。结果:在4 050名已婚流动人口中,已生育孩子数的中位数为1个(四分位数间距为1);期望生育孩子数的中位数为2个(四分位数间距为1)。期望生育1个孩子的比例在20岁以下年龄组为47.22%,20~29岁组为61.13%,30~39岁组为41.96%,而40岁及以上组为3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40岁及以上的研究对象期望生育孩子数高于20岁以下者(OR=1.98,95%CI:1.04~3.77);与农业户口的对象相比,非农业户口的对象期望生育孩子数较少(OR=0.62,95%CI:0.52~0.74);学历越高、收入越高,期望孩子数减少;此外,不同工作场所的研究对象,其生育孩子意愿有所不同。结论:中国三城市已婚流动人口期望生育孩子个数略高于已生育孩子数,但期望孩子数3个或以上的比例很低。年龄、学历、收入以及户口性质是对象期望孩子数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特征 居住流动性 计划生育 生育意愿 工作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上海、成都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及相关因素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纪红蕾 赵瑞 +6 位作者 武俊青 周颖 程建萍 李玉艳 黄萍 李亦然 陈家鹏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6亿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了约1.2亿人。探究新时期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状况存在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2007年8—12月在北京、上海和成都3个城... 目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6亿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了约1.2亿人。探究新时期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状况存在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2007年8—12月在北京、上海和成都3个城市流动人口集中的区域内,选择工厂、建筑工地和服务娱乐场所各4个,纳入场所内全部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由统一培训过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由双人双遍录入,采用SAS 9.1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际调查流动人口6 304人,上海、北京和成都分别调查2 001、2 106和2 197人。对研究对象常见9种避孕方法的知晓情况、使用方法、避孕原理、优点和不良反应的知识进行赋分,三地流动人口平均得分都较低。拟合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提示,北京和成都的研究对象得分低于上海;男性、未婚无性生活、建筑工地、家庭人均收入较低、农业户口的研究对象得分较低。研究对象对6种避孕方法是否可以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回答中,正确率最高的是男用避孕套(75.08%),其余5种正确率均低于40%。结论:流动人口对常用避孕措施的使用方法、避孕原理、优点和不良反应的整体知晓情况和预防HIV感染的掌握情况仍较差。男性、未婚、无性生活、经济状况差的流动人口是生殖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特征 避孕 知识 流行病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预项目对流动人口宫内节育器使用及认知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赵瑞 武俊青 +7 位作者 周颖 纪红蕾 陈家鹏 赵洪鑫 李玉艳 黄萍 程建萍 李亦然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分析干预项目对流动人口宫内节育器(IUD)使用和认知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避孕节育促进项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49岁流动人口(6304人),分为干预组(3330人)和对照组(2974人)。对照组开展常... 目的:分析干预项目对流动人口宫内节育器(IUD)使用和认知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避孕节育促进项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49岁流动人口(6304人),分为干预组(3330人)和对照组(2974人)。对照组开展常规计划生育服务,干预组实施包括倡导、动员、管理、培训等在内的一系列干预活动。分析干预项目对研究对象IUD使用和认知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在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中都使用IUD的1688名研究对象中,对照组调查不知道所用IUD种类的比例由58.28%下降为43.77%;干预组基线调查不知道所用IUD种类的比例由66.56%下降为18.59%,2组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能提高流动人口对所用IUD种类的认识,进一步广泛推广针对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干预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居住流动性 干预性研究 避孕 宫内避孕器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