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特征及三年随访
1
作者 张郦 张云飞 +5 位作者 刘占文 李婷 季海峰 刘丽 薛连学 陈兴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特征,并随访其变化。方法纳入5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8名健康儿童,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仪,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进行PPI检测。患儿组于治疗后第1年、第2...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特征,并随访其变化。方法纳入5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8名健康儿童,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仪,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进行PPI检测。患儿组于治疗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随访。结果基线时,在Cz点,患儿组比对照组单独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0±13.02)ms vs.(86.02±11.10)ms,P<0.01],患儿组比对照组弱刺激+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1±20.02)ms vs.(84.01±17.02)ms,P<0.01]、波幅增高[(47.01±21.00)μV vs.(39.00±12.01)μV,P<0.01],患儿组PPI比值低于对照组(43.02%±37.21%vs.66.00%±32.01%,P<0.01)。未发现患儿组PPI各指标与PANSS量表总分、各因子分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患儿组在治疗后的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检测,Cz点惊跳反射波幅、PPI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PPI存在异常,随访提示PPI变异可能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属性标志,此初步结论有待于临床中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感觉门控 前脉冲抑制 生物学标记 随访 潜伏期 波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骨代谢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轩红艳 王丽华 李华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72-976,共5页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发生低骨密度、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更高,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其长期结局。既往研究表明,影响个体骨代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药物、性别、年龄、性腺功能和生活方式等。该文结合临床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发生低骨密度、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更高,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其长期结局。既往研究表明,影响个体骨代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药物、性别、年龄、性腺功能和生活方式等。该文结合临床研究,从疾病本身、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及不良的生活方式3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骨代谢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简单阐述了骨质疏松的诊断和干预措施,为临床预防和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骨质疏松 骨代谢 抗精神病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DRD4基因多态性及人格特征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杨道良 刘寒 +3 位作者 吴宇杰 杜文永 季卫东 陈玄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2-367,共6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DRD4)基因第3外显子(exonⅢ)48 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多态性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DRD4)基因第3外显子(exonⅢ)48 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多态性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共173例,根据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分将其分为攻击组(研究组)和非攻击组(对照组)。分别进行一般情况调查、气质性格问卷(Temperature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DRD4 exonⅢ48 bp VNTR多态性位点。用SHEsis软件进行基因型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度检验及组间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分析,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DRD4基因多态性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调查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测到DRD4 exonⅢ48 bp VNTR的6种等位基因和9种基因型,2组最常见的是4次重复等位基因。2组间DRD4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P=0.018)。研究组寻求新奇、伤害避免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26,P=0.000),合作性、自我定向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00)。研究组携带长重复等位基因的患者寻求新奇、伤害避免维度评分高于携带短重复等位基因的患者(P=0.000,P=0.006),合作性维度评分低于携带短重复等位基因的患者(P=0.038)。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DRD4 exonⅢ48 bp VNTR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双相障碍攻击行为患者具有冲动、寻求刺激、探索、害怕不确定、报复心强、自私自利等人格特征,携带长重复等位基因患者人格异常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攻击行为 多巴胺D4受体 人格特征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症抑郁患者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的病耻感变化 被引量:14
4
作者 卢静芳 畅临亚 +12 位作者 王宇 丁菲 卢卫红 叶尘宇 薛莉莉 宋蕊 王琰 陶华 周慧鸣 葛方梅 李静茹 方贻儒 苑成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7-813,共7页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组(线上视频组)与线下面对面团体干预组(线下对照组),每组均给予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12次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于基线、治疗4周、8周和12周末进行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SSMI-C)评估。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基线后至少一次随访(线上视频组50例,线下对照组27例)。两组的基线HAMD-17总分、SSMI-C总分及3个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过12周治疗后,两组的SSMIC总分及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均降低(均P<0.01),线下对照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4周末时出现降低(P<0.05或P<0.01),线上视频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12周末时出现降低(均P<0.01)。结论: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线下干预形式可较早改善患者的被歧视感和病情掩饰,线上干预形式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轻症抑郁 病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