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刘庆 钱刚 张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955-3957,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咽成形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5例,按分组静脉微泵给予右美托咪定。A组:负荷剂量0.5μg/kg,维持剂量0.2μg/(kg·h...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咽成形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5例,按分组静脉微泵给予右美托咪定。A组:负荷剂量0.5μg/kg,维持剂量0.2μg/(kg·h);B组:负荷剂量0.75μg/kg,维持剂量0.3μg/(kg·h);C组:负荷剂量1.0μg/kg,维持剂量0.4μg/(kg·h)。如患者躁动,静脉单次给予吗啡5mg。机械通气24h后,停止右美托咪定输注,待患者完全清醒,肌力恢复,满足拔管条件后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给药前即刻(T0)、给药结束后即刻(T1)、给药后30min(T2)、给药后1h(T3)、给药后6h(T4)、给药后12h(T5)、给药后24h(T6)的无创动脉血压和心率,观察并记录上述各时点的镇静评分(Ramsay分级法),记录各组吗啡的总用量,观察并记录各组停止右美托咪定输注后至拔管所需时间。结果:血流动力学:A、B、C组部分时点动脉血压、心率较T0有所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间部分时点动脉血压、呼吸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A、B、C各组各时点镇静评分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各组相同时点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总用量:A、B、C各组吗啡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所需时间:B组与A组之间,C组与B、A组之间拔管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右美托咪定给药剂量的增加,血流动力学变化加剧,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但没有加深镇静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 人工 右美托咪定 镇静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气道正压对高龄肺癌患者单肺通气中肺泡灌洗细胞IL-1β和IL-8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光明 钱刚 朱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对高龄肺癌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中非通气侧肺泡灌洗细胞IL-1β和IL-8mRNA的表达,在分子水平上探讨CPAP对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肺通气下年龄...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对高龄肺癌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中非通气侧肺泡灌洗细胞IL-1β和IL-8mRNA的表达,在分子水平上探讨CPAP对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肺通气下年龄>65岁的肺癌开胸手术患者2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CPAP组(n=14)。对照组在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CPAP组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给予CPAP(压力3~5cmH2O,1cmH2O=1.02Pa)。在单肺通气开始和通气2h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非通气侧肺用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从灌洗液中收获细胞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βactin为内标准作PCR后电泳扫描求积,检测肺泡灌洗细胞IL-1β和IL-8mRNA的表达。结果单肺通气2h后,对照组比CPAP组非通气侧肺肺泡灌洗液中IL-8和IL-1β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单肺通气中非通气侧肺给予适度的CPAP可以有效减少高龄肺癌患者肺泡灌洗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抑制肺局部炎症反应,对非通气侧肺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气道正压 单肺通气 细胞因子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支气管肺泡灌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德 李煊 +1 位作者 董国良 金晓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356-1357,共2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的麻醉方法。方法:行Fb检查患者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全部病人诱导剂量丙泊酚1.5~2mg/kg静脉注射后,T组(丙泊酚靶控输注PTCI)连接TE-311微泵以丙泊酚3...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的麻醉方法。方法:行Fb检查患者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全部病人诱导剂量丙泊酚1.5~2mg/kg静脉注射后,T组(丙泊酚靶控输注PTCI)连接TE-311微泵以丙泊酚30~75μg/(kg·min)维持,M组n=20(丙泊酚手控输注PMCI)必要时分次追加丙泊酚0.3~0.5mg/kg。观察诱导后、插管中(入声门)、镜检中、镜检结束及完全清醒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给药的时间及完全清醒的时间。结果:T组比M组药物作用稳定,可控性强,T组MAP和HR等波动明显比M组缓和(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用于纤支镜检查PTCI比PMCI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安定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丙泊酚 芬太尼 临床观察 心率(HR) 麻醉方法 静脉注射后 平均动脉压 血氧饱和度 血流动力学 纤支镜检查 诱导剂量 靶控输注 手控输注 药物作用 PMCI PTCI ASA 5μg 可控性 MAP 清醒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洛酮对吗啡依赖猴的快速脱毒作用及血、脑脊液中β-内啡肽的影响
4
作者 张光明 张自云 +1 位作者 文士铭 张云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了解吗啡依赖猴快速脱毒过程中血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量的变化。方法吗啡依赖猴模型按剂量递增法(吗啡:0.6、1.2、1.8、2.4mg.kg-1.d-1)制备,除吗啡2.4mg.kg-1.d-1维持3周外,其余吗啡剂量均维持1周。吗啡依赖猴模型制成后,在全麻下... 目的了解吗啡依赖猴快速脱毒过程中血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量的变化。方法吗啡依赖猴模型按剂量递增法(吗啡:0.6、1.2、1.8、2.4mg.kg-1.d-1)制备,除吗啡2.4mg.kg-1.d-1维持3周外,其余吗啡剂量均维持1周。吗啡依赖猴模型制成后,在全麻下分别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和用纳洛酮作为处理组进行脱毒,观察戒断症状并计算戒断症状分数。在脱毒的不同阶段取血和脑脊液,用放射免疫法定量检测β-内啡肽。结果吗啡依赖猴模型制备完成后,血和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的水平与模型制备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纳洛酮快速脱毒过程中,血和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水平迅速升高(P>0.05),在给纳洛酮后2h达到峰值;对照组在观察的72h内出现戒断症状,处理组脱毒后连续观察3个月无戒断症状。结论增加体内β-内啡肽水平可能是全麻下纳洛酮对吗啡依赖猴快速脱毒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吗啡依赖 脱毒 麻醉 Β-内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安苄心定预处理对降低高血压患者拔管应激的观察
5
作者 钱刚 朱明 +2 位作者 张军 徐丽敏 张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608-3609,共2页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预先给予柳安苄心定,观察插拔管期心率血压的改变情况,心电图的ST段改变情况,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改变情况,以了解柳安苄心定预处理对降低高血压患者拔管应激的作用。方法:择期全麻高血压患者60例分为对照...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预先给予柳安苄心定,观察插拔管期心率血压的改变情况,心电图的ST段改变情况,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改变情况,以了解柳安苄心定预处理对降低高血压患者拔管应激的作用。方法:择期全麻高血压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诱导前和拔管前静脉注射柳安苄心定(0.05mg/kg),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患者清醒后给予柳安苄心定前即刻,拔管前后即刻,拔管1、5min血压、心率、ST值(Ⅱ导联),并在拔管后1h抽取静脉血,测定cTnI。结果:实验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值(Ⅱ导联)在给予柳安苄心定后各时点都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1例患者cTnI呈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拔管前静脉注射柳安苄心定预处理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插拔管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外科手术 麻醉 心肌钙蛋白Ⅰ 柳安苄心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导管硬膜外阻滞用于脊柱侧弯哈氏棒矫治术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忠堂 黄国汉 徐振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4-35,共2页
脊柱侧弯通常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但在矫治过程中为了避免损伤脊髓,术中需用“唤醒试验”来测定下肢动作,操作不甚方便,故有人采用三种麻醉方法:(1)局麻加强化麻醉;(2)局麻加直视下硬膜外阻滞(在局麻下切开硬膜向上插入硬膜外导管3~4cm…... 脊柱侧弯通常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但在矫治过程中为了避免损伤脊髓,术中需用“唤醒试验”来测定下肢动作,操作不甚方便,故有人采用三种麻醉方法:(1)局麻加强化麻醉;(2)局麻加直视下硬膜外阻滞(在局麻下切开硬膜向上插入硬膜外导管3~4cm……);(3)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但三者均有不足之处,为此,我们试用双管硬膜外阻滞,兹介绍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共13例,男10、女3例,年龄12~23岁,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弯。使用哈氏棒矫治者12例,哈氏棒与卢氏棒联合矫治者1例。麻醉前1h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硬膜外穿刺点选择原则:(1)以x线胸腰椎侧弯片后凸最高点为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外腔 阻滞麻醉 矫形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