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高永红 夏敬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5-647,共3页
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于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出院的COPD患者90例,均为COPD D组。出院后40例应用吸入性沙美特罗替卡... 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于高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评价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出院的COPD患者90例,均为COPD D组。出院后40例应用吸入性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A组),50例未应用吸入治疗(B组)。记录患者出院后1年的临床资料(COPD评估测试量表即CAT评分,1年内急性加重住院次数等)。结果:应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的患者半年及1年后CAT评分较未用吸入治疗的患者显著改善(P<0.01)。应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治疗的患者1年内因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也较未用吸入治疗的患者显著下降(P<0.05)。结论 :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治疗可改善高危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入院次数。需要在基层医院加强相关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沙美特罗替卡松 吸入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小燕 徐镶怀 +3 位作者 郑晓 夏训和 嵇华夏 郑金旭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9-993,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与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在细菌感染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 探讨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与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在细菌感染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痰培养报告分为两组:细菌性感染组113例、非细菌性感染组87例。以同期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采集AE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ESM-1和PCT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价ESM-1、PCT单独或两者联合检测对AECOPD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抗感染治疗前,AECOPD细菌性感染组患者的血清ESM-1和PCT水平均高于AECOPD非细菌性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5);经抗生素治疗后,AECOPD细菌性感染的患者血清ESM-1和PCT表达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血清ESM-1、PCT单独诊断AECOPD细菌感染的AUC为0.902、0.828;ESM-1最佳临界值为1.326μg/L,诊断AECOPD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0.836,特异度为0.842;PCT最佳临界值为0.246μg/L,诊断AECOPD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0.542,特异度为0.982。两者联合诊断时的性能最优,AUC为0.953、灵敏度为0.886、特异度为0.952。结论 AECOPD患者细菌性感染时血清ESM-1及PCT的水平均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在提高细菌性感染的诊断率方面有潜在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降钙素原 细菌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亚型和颅外颈动脉硬化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辉 刘梦 +3 位作者 陈晋莉 陈礼龙 方振平 李云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82-1387,共6页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亚型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例无卒中CSVD患者的人口学、用药等资料,行颈动脉超声并使用颅外颈动...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亚型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例无卒中CSVD患者的人口学、用药等资料,行颈动脉超声并使用颅外颈动脉硬化评分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行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并评估各类CSVD亚型病变程度。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筛查认知功能异常患者,根据MoCA总分<23分将患者分成VCI组和无VC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无卒中患者VC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估独立危险因素,计算临界值等。根据独立危险因素中的CSVD评分最佳界值计算脑小血管性认知负荷评分并使用ROC曲线评估。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腔隙灶个数之和、Fazekas评分、全脑皮层萎缩(global cortical atrophy,GCA)评分与VCI显著正相关(P<0.05),颅外颈动脉硬化评分与VCI无明显相关性(P>0.05);所建立预测模型和脑小血管性认知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结论:部分CSVD亚型与VCI存在明显相关性,颅外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VCI无明显相关性;可通过CSVD建立模型或使用临床更方便的脑小血管性认知负荷评分筛查无卒中患者的小血管性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颅外颈动脉硬化 血管性认知障碍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