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城市建设中调整工业布局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城市规划》 1981年第4期1-7,共7页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是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会同有关单位,结合生产发展和城市建设,逐步进行调整,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环境质量,节约土地等取得了积...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调整城市的工业布局,是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会同有关单位,结合生产发展和城市建设,逐步进行调整,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环境质量,节约土地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项工作虽然很复杂,也很难做,但意义重大,只要抓紧抓细,搞好这项工作,对旧城改造、加深规划深度是很有好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工 棚户 工业布局 做法和体会 城市建设 台板 仓库 原址 生产发展 车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城市规划管理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上海城市规划》 2006年第5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城市规划管理 公共服务设施 历史文化风貌区 城市雕塑 城市建筑雕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布局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高速公路的命名
3
《上海城市规划》 2005年第6期37-37,共1页
上海市高速公路以"A"做标识,后加数位序列进行命名.环线高速公路以十的整数倍命名,如:外环线命名为A20公路,郊区环线命名为A30公路;其它高速公路以十的整数号外的序列号命名.沪宁高速、沪杭高速使用双重命名,以原名称为主.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上海市 外环线 整数倍 序列号 A20 重命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简介
4
作者 刘夏夏 《上海城市规划》 2004年第6期20-24,共5页
风貌区概况。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形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上海中心城内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体现了上海近代居住和公共活动场所的风貌特征。
关键词 衡山路 复兴路 历史文化风貌区 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均德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52-55,共4页
1989年以来上海市有关部门根据1988年建设部、文化部联合通知,对1840年开埠以来保存的优秀近代建筑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项、“建筑保护单位”200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待批)。本文就评选工作... 1989年以来上海市有关部门根据1988年建设部、文化部联合通知,对1840年开埠以来保存的优秀近代建筑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项、“建筑保护单位”200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待批)。本文就评选工作中的入选标准、等级划分、保护管理措施和规划管理控制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可供其他省市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 文物保护 近代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宅基地置换座谈会
6
作者 刘海生 叶梅唐 +9 位作者 苏平 詹运洲 王仲谷 陈友华 张松 承建文 李志宏 叶明 叶军平 胡距越 《上海城市规划》 2005年第6期10-17,共8页
编者按:开辟"规划沙龙"专栏,意在建立一个平台,以专家的视角对规划工作中的热点话题,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解剖,通过"头脑风暴"、见解互动的讨论方式,促进对问题认识的全面、深入,以收集思广益之效.本期讨论的话题是&... 编者按:开辟"规划沙龙"专栏,意在建立一个平台,以专家的视角对规划工作中的热点话题,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解剖,通过"头脑风暴"、见解互动的讨论方式,促进对问题认识的全面、深入,以收集思广益之效.本期讨论的话题是"农村宅基地置换",有关政府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组织实施的一线工作同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少见解对于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颇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置换 农村 座谈会 规划工作 专家学者 管理部门 信息量 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江南水乡国际论坛”暨“新江南水乡”国际竞赛评奖活动综述
7
作者 伍攀峰 《上海城市规划》 2004年第6期25-29,共5页
江南水乡,是中国居住状态中极具人文情怀和城市特征的一个区域,千百年来沿袭下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幽弄等诸多人居风貌与建筑格调。随着文明的更迭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江南水乡特色正在逐步地消逝。置身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江南... 江南水乡,是中国居住状态中极具人文情怀和城市特征的一个区域,千百年来沿袭下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幽弄等诸多人居风貌与建筑格调。随着文明的更迭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江南水乡特色正在逐步地消逝。置身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江南水乡,不可能一成不变,但也不应该是完全失忆地改天换地,如何再承继江南水乡建筑人文特色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与时代特质,使自然与人文城镇相和谐,是困惑许多江南水乡古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论坛 国际竞赛 城市特征 建筑风格 城镇建设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