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VP16-fTBI预处理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
1
作者 吴文 徐岚 +5 位作者 唐暐 闫骅 赵维莅 高晓东 胡炯 沈志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Cy-VP16-fTBI预处理方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长期疗效观察。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8例,异基因骨髓移植5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例。所有患者均予环磷酰胺... 目的Cy-VP16-fTBI预处理方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长期疗效观察。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8例,异基因骨髓移植5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例。所有患者均予环磷酰胺(Cy)+依托泊苷(VP16)+标准分次全身放疗(fTBI)预处理方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活,白细胞、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第15(10-22)天和第20(10-65)天。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3例(19%),慢性GVHD(cGVHD)7例(43%)。11例(68.75%)患者长期生存,中位生存期75(34-82)个月。6年总体生存率(OS)68.75%,其中第一次完全缓解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年OS为78.75%。6年复发率14.29%,移植满2 a后无患者复发。结论Cy-VP16-fTBI预处理方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有效,其长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aGVHD发生率较低,但cGVHD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发生率较高;其他毒副作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Cy-VP16-fTBI预处理方案 恶性血液病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梦珂 纪濛濛 +4 位作者 程林 黄金艳 孙晓建 赵维莅 王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6-250,共5页
黄芩苷是从中药黄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其作为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在抗氧化、抗炎症和抗病毒等方面均具有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黄芩苷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被逐渐地认识,其对肿瘤的影响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如阻滞肿... 黄芩苷是从中药黄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其作为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在抗氧化、抗炎症和抗病毒等方面均具有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黄芩苷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被逐渐地认识,其对肿瘤的影响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如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防治肿瘤转移和调节肿瘤微环境等,使其成为中药抗肿瘤研究的新热点。该文对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增进对其抗肿瘤机制的认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抗肿瘤 肿瘤凋亡 肿瘤转移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邹丽芳 杨景文 +1 位作者 胡余 侯福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11-113,共3页
作者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进行了测定,以观察这些指标与下肢深... 作者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进行了测定,以观察这些指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LDVT患者的血小板表面GMP-140、TXB2、PAgT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PC、6-酮-PGF1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血小板活化是参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对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血小板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胡炯 沈志祥 +3 位作者 孙惠平 于汀 吴文 曾晓颖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529-531,共3页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长期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72例经ATRA诱导缓解的初治APL患者长期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长期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72例经ATRA诱导缓解的初治APL患者长期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对预后因素进行研究。结果72例患者的3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32.5%、18.4%和73.8%、58.5%。初发病例在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中,联合应用ATRA和化疗以及发病时WBC计数与预后相关。AS2O3治疗复发APL,完全缓解和生存均高于常规化疗十维甲酸组。结论ATRA可作为初发病例的标准诱导治疗;缓解后联合应用化疗和ATRA能延缓或降低复发;在复发病例中,As2O3治疗是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APL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尖杉酯碱诱导K562细胞凋亡中bcl-2家族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昀 孙关林 +4 位作者 邬维礼 姚一芸 肖冬梅 苏卉 熊树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289-291,334,共4页
目的探讨在高三尖杉酯碱 (HHT)诱导K5 6 2细胞凋亡时 ,bcl- 2家族部分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的改变。 方法细胞形态 (光镜和电镜 )、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证实凋亡 ,进一步用RT -PCR方法研究凋亡过程中bcl- 2家族中部分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在高三尖杉酯碱 (HHT)诱导K5 6 2细胞凋亡时 ,bcl- 2家族部分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的改变。 方法细胞形态 (光镜和电镜 )、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证实凋亡 ,进一步用RT -PCR方法研究凋亡过程中bcl- 2家族中部分基因表达的改变。 结果超过一定“阈浓度”HHT可诱导K5 6 2细胞凋亡 ;RT -PCR方法发现bax基因和bfl- 1基因在加药 6h开始上调 ,家族其它基因bcl- 2、bcl-xL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HHT可诱导K5 6 2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HHT在mRNA水平上调bax基因有关 ;而bfl- 1基因的上调可能是K5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三尖杉酯碱 K562细胞系 细胞凋亡 BCL-2家族 基因表达 白血病 CM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同 李晓 +3 位作者 陈晓农 董德长 朱立红 王鸿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31-31,36,共2页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L用ATRA诱导缓解中白细胞增高及PML—RARα异构体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秀松 孙关林 +3 位作者 张芬琴 沈志祥 黄薇 陈赛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43-48,共6页
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过程中动态观察WBC及骨髓象变化,按血象及骨髓象变化的类型分为3组:第1组23例(57.2%),治疗后WBC高峰时增益5~10倍以上,高峰持续时间<10... 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过程中动态观察WBC及骨髓象变化,按血象及骨髓象变化的类型分为3组:第1组23例(57.2%),治疗后WBC高峰时增益5~10倍以上,高峰持续时间<10d,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比治疗前降低20%以上;第2组10例(25%),治疗后WBC高峰时增益>5~10倍,高峰持续时间2周左右,骨髓中早幼粒细胞计数升高持续不降;第3组7例(17.5%),高峰仅5倍以下,持续时间<10d。PML-RARα短型融合基因多见于第2组,患者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肾衰。应采取措施,防止白细胞过多所引起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药物疗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血浆和外周血白细胞内维生素变化
8
作者 韩洁英 缪金明 +3 位作者 方智雯 朱学宏 欧阳仁荣 朱舜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263-265,共3页
检测45例正常人和44例不同病期白血病血浆和外周血白细胞内维生素A、E、C、B12和β-胡罗卜素、叶酸浓度。结果表明,初治白血病患者血浆维生素A、β-胡罗卜素降低(P<0.01),未缓期解者血浆β-胡罗卜素和叶酸低于... 检测45例正常人和44例不同病期白血病血浆和外周血白细胞内维生素A、E、C、B12和β-胡罗卜素、叶酸浓度。结果表明,初治白血病患者血浆维生素A、β-胡罗卜素降低(P<0.01),未缓期解者血浆β-胡罗卜素和叶酸低于正常(P<0.01和P<0.05)。在初治和未缓解期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内,维生素E、C、B12和β-胡罗卜素均显著降低(P<0.01~0.001)。而且,外周血白细胞内维生素代谢异常比血浆更为显著。提示维生素含量变化对于解释病因,预测疗效及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维生素 血浆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分析探索APL中内含子microRNA与PML-RARα组成的调控环路 被引量:1
9
作者 涂序辉 王侃侃 张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1157-1161,1165,共6页
目的:探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中microRNA、PML-RARα与下游靶基因组成的调控模式。方法:应用基于染色质的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on chip,ChIP-on-chip)技术并结合数据分析方法对... 目的:探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中microRNA、PML-RARα与下游靶基因组成的调控模式。方法:应用基于染色质的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on chip,ChIP-on-chip)技术并结合数据分析方法对miRNA和PML-RARα与下游靶基因形成的调控环路进行研究。结果:在PML-RARα所调节的基因中,相当一部分同时也在转录后被PML-RARα潜在调节的miRNAs所调节,从而组成特定的调控环路。对于不同的内含子miRNAs,类型I的调控环路模式在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更为普遍存在。结论:APL中microRNA与PML-RARα通过特定的调控环路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P—on—chip MIRNA 调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多次输亲属血的重症再障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暐 杜玲珍 +1 位作者 陈赛娟 陈竺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多次输亲属血的重症再障患者的疗效。 方法 1例曾有 5次输其父亲及兄弟外周血的重症再障患者 ,应用DNA指纹检测法确认HLA配型与患者完全相符的孪生兄弟为同卵双生 ,采用环磷酰胺、全血淋巴结照射和抗胸腺球蛋...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多次输亲属血的重症再障患者的疗效。 方法 1例曾有 5次输其父亲及兄弟外周血的重症再障患者 ,应用DNA指纹检测法确认HLA配型与患者完全相符的孪生兄弟为同卵双生 ,采用环磷酰胺、全血淋巴结照射和抗胸腺球蛋白 (CY +TBI +ATG)为预处理方案 ,以环胞霉素A和氨甲喋呤 (CsA +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排异反应 (GVHD)的发生。 结果患者于移植后第 7d及第 10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升至 >0 .5× 10 9/L及 >1.0× 10 9/L。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分别于移植后第 12d及 2 6d升至 >2 0× 10 9/L和 >5 0×10 9/L。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粒、红、巨系均增生活跃 ,为增生性骨髓象。 结论以CY +TBI +ATG为预处理方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预防急性超强GVHD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干细胞移植 治疗 移植物抗宿主排异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微生物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海洋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83-1088,1083,共6页
胃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近年,人们发现微生物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亦起到关键作用。异常细菌定植和菌群比例失调不仅能诱发胃肠道局部上皮组织的癌变,还可能影响黏膜下淋巴组织甚至远端器官的癌变。一些微生物可通过产... 胃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近年,人们发现微生物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亦起到关键作用。异常细菌定植和菌群比例失调不仅能诱发胃肠道局部上皮组织的癌变,还可能影响黏膜下淋巴组织甚至远端器官的癌变。一些微生物可通过产生遗传毒素或活性氧损伤DNA和干扰细胞DNA修复机制,引起细胞遗传学不稳定而诱导细胞转化。此外,胃肠道微生物还影响宿主免疫系统功能,构成免疫抑制的微环境,或者诱导慢性炎症反应促进肿瘤发生。胃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显示出其与肿瘤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物 恶性肿瘤 遗传学不稳定性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建立t-PA夹心ELISA法及其应用
12
作者 王钦红 王鸿利 +2 位作者 邵慧珍 王学锋 王振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47-50,共4页
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5株t-PA单抗.并对其免疫学特性作了鉴定。采用3株自制单抗建立了t-PA:Ag夹心ELISA法.该法特异性高.灵敏度0.6ng/ml.回收率96.9%,平均批内CV5.8%.批间CV8.5%。结合t-PA:A、PAI:A二项指标.测定50例正常对照组.87例肝... 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5株t-PA单抗.并对其免疫学特性作了鉴定。采用3株自制单抗建立了t-PA:Ag夹心ELISA法.该法特异性高.灵敏度0.6ng/ml.回收率96.9%,平均批内CV5.8%.批间CV8.5%。结合t-PA:A、PAI:A二项指标.测定50例正常对照组.87例肝病和48例冠心病患者,结果提示肝病血浆t-PA、PAI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冠心病血浆t-PA、PAI变化与临床类型有一定关系,PAI:A显著升高与不稳定心绞痛的预后转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ELISA T-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菌毛与生物被膜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龙辉 蒙国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26,共2页
菌毛作为细菌表面附属物,在宿主细胞黏附和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该文主要介绍有关沙门菌非典型菌毛Saf结构和功能的最新研究,并揭示Saf菌毛介导的生物被膜形成机制,为靶向生物被膜相关的细菌耐药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Saf菌毛 宿主识别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血凝状态及内皮功能变化的观察和治疗探讨
14
作者 杨立忠 费云捷 +2 位作者 任月莉 沈志祥 支立民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7年第2期100-103,共4页
为探讨心力衰竭(CHF)时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内皮功能和缩血管活性激素的发病学意义,本研究观察了28例CHF患者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变化,结果显示,CH... 为探讨心力衰竭(CHF)时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内皮功能和缩血管活性激素的发病学意义,本研究观察了28例CHF患者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变化,结果显示,CHF组较正常组血浆ⅧR:Ag、ET和ATⅡ水平明显增高(P分别<0.05和0.01),ET分别与ⅧR:Ag和ATⅡ显著正相关,提示CHF患者有凝血因子、内皮功能和缩血管活性激素的异常,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并共同参与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卡托普利治疗可使CHF患者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ATⅡ下降,但同时又使血浆ET和ⅧR:Ag水平显著下降,此可能是其发挥良好的血液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效应、改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血液高凝状态的另一重要参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内皮功能 治疗 缩血管活性激素 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