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南红河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对策研究
1
作者 林金鑫 吴建中 赵卿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城市化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面沉降现象,影响着发育地区的地质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在低海拔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其危害尤为严重。故以低海拔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利用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2016年4月至2021年9...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城市化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面沉降现象,影响着发育地区的地质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在低海拔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其危害尤为严重。故以低海拔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利用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2016年4月至2021年9月的地面沉降发育信息,揭示其全域差异化发展、局部地区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空间分布格局。结合收集的文献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地面沉降发育背景、诱因及危害。在越南红河三角洲与中国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经验,从加强地面沉降调查研究、建设地面沉降立体监测体系、综合防治地面沉降等方面,提出了红河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对策建议,可为研究区及相似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越南 红河三角洲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地区典型地质灾害链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郭兴杰 王寒梅 詹龙喜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86,共15页
海岸带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受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共同影响,区域性地质灾害易发且分布广泛,尤其是单一灾害持续演变而触发形成的链式灾害,对确保海岸稳定和沿海城市安全带来较大威胁。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海岸带地区... 海岸带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受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共同影响,区域性地质灾害易发且分布广泛,尤其是单一灾害持续演变而触发形成的链式灾害,对确保海岸稳定和沿海城市安全带来较大威胁。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海岸带地区面临的典型地质灾害如海岸侵蚀、浅层气活动、近海海底滑坡的研究现状,全面梳理了其概念内涵、灾害分布、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总结归纳了地质灾害研究的主要监测技术、力学理论、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并梳理了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发展瓶颈。研究发现,海岸侵蚀、浅层气活动、近海海底滑坡多发生于同一区域,具有同源链和因果链的相关性,即海岸带持续侵蚀可以引起浅层气的泄漏或者直接导致海底滑坡,而地质层内的浅层气大量泄漏又可能触发海底滑坡。为防治海岸带地区的地质灾害链,及时“阻源断链”,本文提出了海岸带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发展策略,建议在人口密集的海岸带地区构建“空天地海”多维一体化监测系统,开展大数据与数值模拟的机理研判,结合人工智能提升灾害链预警预报能力,以期为海岸带地区城市安全和地质灾害源头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地质 灾害链 破坏机制 一体化监测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尼罗河下游钻孔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的全新世流域水文气候变化
3
作者 管静岚 战庆 +7 位作者 赵小双 Alaa Salem Said Shetaia 刘演 孙千里 李茂田 陈中原 陈静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0-612,共13页
全新世期间尼罗河流域的水文波动剧烈,深刻影响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剖析该流域过去的水文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针对尼罗河下游法尤姆盆地FA-1和三角洲B-1钻孔沉积物粒度进行端元分析和周... 全新世期间尼罗河流域的水文波动剧烈,深刻影响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剖析该流域过去的水文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针对尼罗河下游法尤姆盆地FA-1和三角洲B-1钻孔沉积物粒度进行端元分析和周期性解析,旨在揭示近1万年来流域水文波动特征及气候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两个钻孔沉积物中分离出的3个粒度端元,分别和尼罗河下游地区流域泥沙输入及风沙活动相关,其垂向变化指示出尼罗河流域从全新世早-中期的湿润期向晚期干旱气候的转变。全新世晚期,两个钻孔沉积物组分反映的区域水动力差异说明该时期人类活动对局地环境具有显著改造作用。针对粒度端元的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百年尺度上,尼罗河流域全新世水文波动周期主要为~400 a、~200 a与~150 a,与印度洋季风周期较为吻合,印证了印度洋季风对尼罗河流域水文的调控作用;在千年尺度上,尼罗河径流量呈现出与大西洋热盐环流一致的周期,反映出大西洋水汽输送对尼罗河流域水文环境的重要影响。这些发现提供了尼罗河流域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探讨了其复杂的驱动机制,为理解尼罗河流域水文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气候驱动机制 非洲湿润期 印度洋季风 大西洋热盐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分布式光纤技术在地铁盾构隧道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4
作者 唐继民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1-54,58,共5页
[目的]地铁盾构隧道差异沉降是引起隧道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规监测手段包括人工水准、静力水准仪自动化监测等均属于点式监测技术,存在监测盲区,并且受到距离的限制。为此,迫切需要一种成本低廉、监测效果好,且可用于长距离范围监测... [目的]地铁盾构隧道差异沉降是引起隧道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规监测手段包括人工水准、静力水准仪自动化监测等均属于点式监测技术,存在监测盲区,并且受到距离的限制。为此,迫切需要一种成本低廉、监测效果好,且可用于长距离范围监测的监测技术。[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新型分布式光纤地铁隧道形变监测模型、监测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应用效果,验证了密集分布式光纤技术在地铁盾构隧道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及结论]基于相邻环差异沉降的密集分布式光纤变形监测模型,能有效解决长距离地铁盾构隧道的差异沉降监测问题,且监测精度高。对于长距离隧道监测可采用区间分段计算方法,在差异沉降显著区间按50 m或100 m长度分段迭加计算沉降量,可以有效解决基于相邻环差异沉降的分布式沉降监测中误差累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沉降监测 相邻环差异沉降 密集分布式光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单洞双线隧道中隔墙倾斜快速检测方法与精度评定
5
作者 唐继民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3,共5页
上海市轨道交通16号线地下段工程采用大直径盾构施工,其内径达10.4 m,隧道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中隔墙板进行上、下行分隔,为确保中隔墙的安全,需要定期、快速、全覆盖检测其状态。本文针对16号线大盾构中隔墙结构的特点,创新研究了一种... 上海市轨道交通16号线地下段工程采用大直径盾构施工,其内径达10.4 m,隧道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中隔墙板进行上、下行分隔,为确保中隔墙的安全,需要定期、快速、全覆盖检测其状态。本文针对16号线大盾构中隔墙结构的特点,创新研究了一种通过相对倾角检测中隔墙墙体状态的技术方法,并采用移动扫描的方式进行中隔墙快速、全覆盖检测;介绍了新型中隔墙监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相关理论模型,结合项目实践通过重复扫描数据和全站仪方式检测验证并估算了该方法的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快速筛查和定位中隔墙有问题区域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检测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对各类交通市政工程中隔墙检测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隔墙 移动扫描 相对倾角 全覆盖检测 快速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长江口南汇边滩演变的驱动效应
6
作者 李宇涵 郭兴杰 +1 位作者 李林江 陆雪骏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101,共11页
两千年来长江口南岸基本呈“边滩推展”的演变趋势,基本以每40 a约1 km的速度向海淤涨发育,是上海最重要的土地增长区和潮滩湿地资源,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1958-2019年南汇边滩冲淤特征、等深线变化及滩涂迁移速率等指标研究了南汇边... 两千年来长江口南岸基本呈“边滩推展”的演变趋势,基本以每40 a约1 km的速度向海淤涨发育,是上海最重要的土地增长区和潮滩湿地资源,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1958-2019年南汇边滩冲淤特征、等深线变化及滩涂迁移速率等指标研究了南汇边滩近60 a来的演变特征,通过时空对比探讨了其增长方式、驱动因素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 1958-2019年间南汇边滩呈“缓慢淤积-快速淤积-近淤远冲-全面侵蚀”4个阶段性变化,此阶段-5 m等深线最快淤进和蚀退速率分别为460 m/a和270 m/a。(2)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了影响长江口南汇边滩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流域拦河筑坝、长江口分汊口控制工程、边滩围垦造陆、航道疏浚采砂等变化性因素极大的影响了南汇边滩的演变,其中边滩围垦造陆与地形演化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达0.73。(3)随着国家和上海对围填海的严格管控,未来南汇边滩将逐步达到新的冲淤平衡。建议尽早研究河口潮滩湿地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岸带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汇边滩 人类活动 淤涨 侵蚀 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氮素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健康风险
7
作者 王喜华 刘泽军 +4 位作者 王寒梅 贾顺卿 毛博洋 罗成明 戴妍 《水资源保护》 2025年第5期296-307,共12页
为探明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其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采集鄱阳湖及周边地下水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参数... 为探明干湿交替型湖泊湖水-地下水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其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采集鄱阳湖及周边地下水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参数敏感性分析、同位素示踪方法,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氮素浓度的影响程度及三氮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硝态氮是研究区湖水和地下水中三氮的主要成分;pH值、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总有机碳和水位差对三氮浓度影响明显,对总氮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28、-0.08、0.246、0.111、0.039、-0.118、-0.07;研究区湖水-地下水系统中成人和儿童的三氮健康风险达到不可接受水平的比例分别为0.04%~5.23%、0.42%~16.79%;三氮浓度、暴露频率对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参数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湖水-地下水交互作用 干湿交替型湖泊 迁移转化 健康风险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