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合作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肺癌围术期肺栓塞发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严晓霞 刘虹婷 +3 位作者 陈蓓 丁君蓉 黎金铃 毛燕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降低肺癌围术期肺栓塞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导成立了多学科合作的QCC小组,确定"降低肺癌围术... 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降低肺癌围术期肺栓塞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导成立了多学科合作的QCC小组,确定"降低肺癌围术期肺栓塞发生率"为活动主题,按照QCC理论进行了主题选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要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活动,并对活动前后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QCC活动实施后,肺癌患者围术期肺栓塞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圈员的综合能力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学科合作的QCC活动有利于改进护理质量,降低肺癌患者围术期肺栓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品管圈 质量控制 肺栓塞 多学科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浩 顾文超 +5 位作者 齐广生 奚峰 杨华 唐志君 杨文兰 刘锦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的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COPD患者46例,随机分为康复1组16例、康复2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心肺运动试...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的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COPD患者46例,随机分为康复1组16例、康复2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心肺运动试验和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康复1组在家庭或社区作慢跑或者登楼等锻炼,以HR达到亚极量运动时的HR作为符合康复强度。康复2组采用功率自行车锻炼,以峰值功率的80%作为运动强度。各自完成12周,每周3次,每次30min的锻炼。对康复前后的效果作比较分析。结果:各康复组在康复后的FVC%pred、FEV1%pred和FEV1/FVC变化无显著性意义,IC%pred、VO2peak、VO2peak%pred和CAT评分等均较前有显著改善,康复1组的W peak和W peak%pred无显著提高,而康复2组则分别由59.5±15.5和54.8±10.2提高到74.5±17.5和61.5±1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康复1组观察到较康复2组少的不良反应。结论: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能改善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呼吸困难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肺运动试验 康复 亚极量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球囊肺血管成形术的护理 被引量:3
3
作者 黎金玲 孙春燕 +5 位作者 毛燕君 袁平 张莉 宫素岗 刘锦铭 严蕾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30,共3页
目的总结球囊肺血管成形术(BPA)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10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球囊肺血管成形术治疗,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加强体位、饮食护理及并发症观察处置等专科护理措施。结果 10例患者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 目的总结球囊肺血管成形术(BPA)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10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球囊肺血管成形术治疗,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加强体位、饮食护理及并发症观察处置等专科护理措施。结果 10例患者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9例手术顺利,术后肺灌注流量3级。1例直径2 mm肺动脉经球囊扩张后破裂出血约50 mL,行血管栓塞术、止血治疗5 d后好转。10例均于术后1~5 d病情好转出院,出院3个月后随访患者心肺功能均明显好转。结论严格落实围术期专科护理措施,护士掌握并发症急救与处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球囊肺血管成形术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肺血管成形术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中国肺高血压诊治指南 被引量:121
4
作者 荆志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2期62-81,共20页
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大类以肺动脉压力增高,伴或不伴有小肺动脉病变为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往往引起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PH已成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2]。
关键词 PAH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运动耐量 右心衰竭 肺高血压 伊洛前列素 亚罗普斯特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 诊治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高压患者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侯黎莉 黎金玲 胡崟清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1-6,共6页
目的了解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睡眠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某三级专科医院心内肺循环科收治的189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 目的了解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睡眠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某三级专科医院心内肺循环科收治的189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puport rate scale,SSRS)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189例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者74例(占39.2%),其中不同性别、肺动脉高压级别、社会支持水平及有无家族史、胸闷气促、夜间护理、抑郁肺动脉高压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动脉高压睡眠障碍患者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的主-客观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关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睡眠状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轻疾病对患者生理、心理状况的影响,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睡眠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房压力联合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预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文婷 袁平 +1 位作者 吴常伟 刘锦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0-676,共7页
目的:研究有创右心导管检查和无创心肺运动试验对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并探讨两者联合是否能提高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地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 目的:研究有创右心导管检查和无创心肺运动试验对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并探讨两者联合是否能提高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地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首次诊断为CTEPH的患者,按照有无临床恶化事件(急性心力衰竭住院和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分为事件组(n=18)和无事件组(n=49)。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肺运动试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得出临床恶化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确定各独立预测因素的AUC值和最佳截定值,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右心房压(HR=1.130,95%CI:1.038~1.229,P=0.005)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斜率(HR=1.109,95%CI:1.029~1.195,P=0.006)是急性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显示,平均右心房压的最佳截定值为6 mmHg(1mmHg=0.133kPa),敏感度为77.6%,特异度为72.2%。VE/VCO2斜率的最佳截定值为55.61,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91.8%。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平均右心房压>6 mmHg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更低,log-rank值为14.18,P值<0.001;VE/VCO2斜率>55.61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更低,log-rank值为20.85,P<0.001。根据最佳截定值将两个独立预测因素联合构建新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当平均右心房压和VE/VCO2斜率均升高时,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住院和心血管死亡事件的风险为两指标均低患者的24.263倍。结论:右心导管测得的平均右心房压和心肺运动试验的VE/VCO2斜率可以很好的预测CTEPH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后,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右心导管 心肺运动试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运动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陈雪松 宫素岗 +3 位作者 袁萍 王岚 刘锦铭 解卫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2-527,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及COPD无PH患者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中气体交换及运动耐量的差异,探...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及COPD无PH患者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中气体交换及运动耐量的差异,探索CPET在COPD相关性PH无创评估中的作用。方法:94例稳定期COPD患者根据右心导管平均肺动脉压分为COPDnonPH组、COPD-PH组、COPD-严重PH组,分别进行常规肺功能及CPET检查。结果:相较于COPD-nonPH,在发生PH后一氧化碳弥散量明显下降[(46.5±21.8)%vs.(64.6±34.0)%,P<0.05]。COPD-PH组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峰值公斤摄氧量、峰值氧脉搏及摄氧效率斜率均低于COPD-nonPH组,且随PH严重程度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PH组通气效率最低点高于COPD-nonPH组,且随PH严重程度明显升高(49.0±24.6 vs.38.6±11.4 vs.35.6±9.6,P<0.05)。峰值心率、呼吸交换率、摄氧效率平台、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OPD-nonPH患者,COPD-PH患者气体交换和运动耐量显著下降,且随PH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CPET可以作为COPD相关性PH病情严重程度无创评估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心肺运动试验 无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年龄-肺功能分期与复合生理指数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蔡博 陈娴秋 +4 位作者 杨文兰 杨光红 黄劲 全华 冯永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4485-4491,共7页
背景性别-年龄-肺功能(GAP)分期和复合生理指数(CPI)均作为预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死亡风险的工具,常被国内外学者使用,而哪一种模型更具有优势或临床应用价值,目前鲜见报道。目的探讨GAP分期与CPI对IPF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背景性别-年龄-肺功能(GAP)分期和复合生理指数(CPI)均作为预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死亡风险的工具,常被国内外学者使用,而哪一种模型更具有优势或临床应用价值,目前鲜见报道。目的探讨GAP分期与CPI对IPF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9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确诊的有完整临床数据及回访记录的200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1例(90.5%),女19例(9.5%);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6.0±7.6)岁。分别使用GAP分期与CPI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GAPⅠ期109例(54.5%),GAPⅡ期75例(37.5%),GAPⅢ期16例(8.0%);CPI评分≤41分99例(49.5%),CPI评分>41分101例(50.5%)。对不同GAP分期及CPI分组下IPF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肺功能等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其符合GAP分期与CPI的模型分布特征。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IPF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两模型预测IPF患者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两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利用Medcalc软件分析两模型在总体以及不同时间点上对IPF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GAP评分高〔HR=1.038,95%CI(1.023,1.054)〕、CPI评分高〔HR=1.509,95%CI(1.286,1.771)〕、GAPⅡ期〔HR=2.622,95%CI(1.536,4.475)〕、GAPⅢ期〔HR=4.002,95%CI(1.947,8.226)〕是IP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AP分期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分别为0.685〔95%CI(0.616,0.749)〕、0.675〔95%CI(0.606,0.740)〕、0.642〔95%CI(0.571,0.708)〕、0.668〔95%CI(0.598,0.733)〕,CPI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分别为0.750〔95%CI(0.684,0.809)〕、0.745〔95%CI(0.679,0.804)〕、0.735〔95%CI(0.669,0.795)〕、0.745〔95%CI(0.679,0.804)〕。GAP分期与CPI预测IPF患者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93,P=0.0283;Z=2.918,P=0.0035;Z=2.529,P=0.0114);GAP分期与CPI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99,P=0.0721)。结论CPI与GAP分期对于IPF预后均是非常有效的预测指标,且CPI在总体死亡率以及2年、3年内死亡率的预测上明显优于GAP分期,但AUC仅为0.64~0.75,其准确预测能力有限,仍需探索建立更为实用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性别-年龄-肺功能模型 复合生理指数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质量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淑娟 闻立新 +2 位作者 金兵 刘锦铭 吴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349-335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分析BMI与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加重期COPD老年患者97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分析BMI与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加重期COPD老年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MI分为三组:正常体质量组(31例),低体质量组(32例),高体质量组(34例)。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BMI与COPD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BMI与COPD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呈负相关,与肺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BMI与COPD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具有相关性,能够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肺功能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静脉溶栓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严蕾 黎金玲 +1 位作者 孙春燕 曹芹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2期44-46,52,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心肺循环科治疗的36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在溶栓前、中、...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心肺循环科治疗的36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在溶栓前、中、后均实施对症护理及肺血管病专科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穿刺处皮肤等情况,并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出血等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其中:1例患者在腹部皮下注射处出现1 cm×2 cm的血肿;2例患者桡动脉穿刺处出现1 cm×1 cm的血肿,经纱布填塞1 h后,血肿均未见增大,7 d后逐渐吸收;3例患者出现鼻出血,量约30 ml,经纱布填塞后停止出血;2例患者血压为75~80/50~55 mmHg (1 mmHg=0.133 kPa),经升压等急救和护理后均好转;2例患者病死.结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积极配合抢救,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阿替普酶 大面积肺栓塞 静脉溶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例结核感染所致纵隔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谊 高卫卫 +1 位作者 宫素岗 侯代伦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7期747-751,共5页
通过分析2例结核所致纵隔纤维化(mediastinal fibrosis,MF)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增强临床医师对MF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能力。经过多学科讨论后发现,该2例结核所致MF患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气管镜检查、诊治过程等方面具有一... 通过分析2例结核所致纵隔纤维化(mediastinal fibrosis,MF)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增强临床医师对MF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能力。经过多学科讨论后发现,该2例结核所致MF患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气管镜检查、诊治过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1)慢性病程,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影像学检查可见纵隔及肺门处不规则软组织影伴钙化,气道和肺血管变形狭窄。(3)气管镜检查可见黏膜多发性色素沉着,支气管狭窄或闭塞。(4)根据患者既往病史、抗结核药品不规则治疗史、结核免疫学指标阳性等可提示MF与结核感染有关。(5)药品治疗效果欠佳,血管介入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价值。结核感染作为MF的致病因素应加以重视,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纵隔 纤维化 诊断 总结性报告(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