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双平面高速摄影的膝关节三维运动测量技术
1
作者 王建平 张俊 +5 位作者 王彦清 李强 王金武 赵冬冬 曾西 胡海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2-420,共9页
目的 测量健康志愿者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患者的膝关节三维运动。方法 建立膝关节胫股骨的坐标系,并据此在骨标志处粘贴标记点,随后采用双平面高速摄影测量方法进行人体膝关节三维运动测量,并依据坐标变... 目的 测量健康志愿者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患者的膝关节三维运动。方法 建立膝关节胫股骨的坐标系,并据此在骨标志处粘贴标记点,随后采用双平面高速摄影测量方法进行人体膝关节三维运动测量,并依据坐标变换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对比内收外展、内外旋转、内外平移和近远端移动的峰值,人工膝关节大于健康膝关节(P<0.05),但在后移上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测量健康志愿者与TKA患者的膝关节运动,揭示了两者在膝关节运动上的差异,说明了双平面高速摄影技术在膝关节运动学测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摄影 膝关节 全膝置换术 步态 三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电解质水凝胶制备及固定化酶性能研究
2
作者 王玥竹 蒋建新 +1 位作者 张鑫鑫 王俊有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8-862,866,共6页
在酶存在下,用紫外光引发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ETAC)聚合,一锅法制备了载酶聚电解质凝胶。利用红外、扫描电镜等表征了载酶凝胶的结构和组成,研究了温度和pH对固定化酶(Lipase@PMETAC)的催化活性影响。研究发现,在... 在酶存在下,用紫外光引发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ETAC)聚合,一锅法制备了载酶聚电解质凝胶。利用红外、扫描电镜等表征了载酶凝胶的结构和组成,研究了温度和pH对固定化酶(Lipase@PMETAC)的催化活性影响。研究发现,在较宽的温度(25~50℃)范围和酸性条件下,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活性均高于游离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K_(m))更小,说明固定化酶与底物有更高的亲和力,证明聚电解质水凝胶为酶促反应提供了更适宜的反应环境。同时,凝胶的封装提高了酶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发展了一种聚电解质水凝胶固定化酶的新方法,实现了酶的稳定封装、催化活性保持和稳定性提升,为促进酶的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水凝胶 脂肪酶 固定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手术机器人故障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勋 芮碧宇 +2 位作者 张维军 郁红漪 贾英杰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1149-1154,共6页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巨大突破,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新型医疗器械得以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前,拥有极高的可靠性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至关重要,故在研发和临床应用阶段均需对器械的故障类型及其风险...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巨大突破,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新型医疗器械得以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前,拥有极高的可靠性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至关重要,故在研发和临床应用阶段均需对器械的故障类型及其风险有深入认识。本文从研发企业和临床使用者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故障类型及其发生风险,并针对高风险故障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为骨科手术机器人器械研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助力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机器人 失效风险分析 风险优先指数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平面X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三维规划技术流程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娟 李慧武 +25 位作者 杨佩 曹力 陈云苏 冯尔宥 关振鹏 黄伟 雷鹏飞 李春宝 李凭跃 李晓明 饶志涛 田华 童培健 王飞 王广积 王燎 王伟 夏亚一 许鹏 姚琦 于腾波 张国强 周宗科 王坤正 蔡宗远 侯志勇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和放置位置成为手术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常用的THA术前规划方法主要依赖二维X线或三维CT的静态影像,未能充分考虑髋关节在负重以及运动、腰椎-髋关节联合变化以及假体运动过程中撞击等问题。近年来,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在体、动态放射成像技术,为THA术前规划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动态三维数据。但目前关于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的技术流程和专家共识尚未建立,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鉴于此,全国骨科专家和相关专业代表共同讨论提出7个共识问题,并通过对与会专家推荐意见的问卷调查得出“专家推荐率”和“强烈推荐率”。本共识旨在为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 术前三维规划 技术流程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芯外鞘神经导管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欣 孔令驰 +3 位作者 史安琪 钱运 孙巍 游正伟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6,共7页
神经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单一材料力学性能不足、单一空管与神经结构不匹配、合成材料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研发力学性能优良且具有仿生结构的神经导管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以水性聚氨酯(WPU)和丝素蛋白(SF)为原料,利用湿法纺丝和定向冷... 神经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单一材料力学性能不足、单一空管与神经结构不匹配、合成材料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研发力学性能优良且具有仿生结构的神经导管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以水性聚氨酯(WPU)和丝素蛋白(SF)为原料,利用湿法纺丝和定向冷冻工艺构筑具有“内芯外鞘”结构的人工神经导管(A-NGC),并对其力学性能、微观结构、亲疏水性、细胞相容性等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A-NGC具有明显的“芯鞘”结构,“外鞘”拉伸强度和韧性分别为(46.5±5.01)MPa和(116.4±13.69)MJ/m3,“内芯”以取向多孔片状结构规整排列,内外呈现差异化亲疏水界面(p<0.001),细胞相容性优异。大鼠步态分析结果证明A-NGC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接近自体神经移植。研究可为开发新型仿生结构人工神经导管产品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水性聚氨酯 丝素蛋白 取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面向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可穿戴步态数据采集和分析智能鞋技术
6
作者 黄吉 王晓晖 +2 位作者 马昕 杨敏迪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90-490,共1页
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 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提出一种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通过集成惯性测量单元和鞋内薄膜压力传感器,利用零速修正算法完成双足位置和姿态的解算,从而测量步态典型时空参数。该系统在临床进行初步应用,招募了7名健康受试者和15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8 m长的Timed Up and Go(TUG)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与步长(r=-0.88,P<0.001)和步速(r=-0.84,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Hoehn-Yahr分级与步长(r=-0.75,P<0.001)和步速(r=-0.70,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将6类显著相关的步态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评分与步态参数的回归模型(R2=0.8149,P<0.001,RMSE=10.14)。结论本研究通过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采集、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参数;初步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不同阶段患者的步态异常,随着疾病加重,步长、步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也表明步态参数与帕金森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强关联性。未来有望将该系统应用于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诊断、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压力传感器 神经系统病变 疾病发展过程 步态异常 健康受试者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惯性测量单元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动态平衡辅助的穿戴式外骨骼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验证
7
作者 朱云超 黄显道 +1 位作者 马昕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7-187,共1页
目的本研究受人体通过髋关节加载/卸载调控足-地面交互力而实现自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启发,设计了一种基于足-地面交互力反馈的外骨骼辅助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动态调节足底压力中心(CoP),旨在增强穿戴者在受扰状态下的多运动平面的姿态... 目的本研究受人体通过髋关节加载/卸载调控足-地面交互力而实现自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启发,设计了一种基于足-地面交互力反馈的外骨骼辅助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动态调节足底压力中心(CoP),旨在增强穿戴者在受扰状态下的多运动平面的姿态控制能力,达到平衡功能增强的目的。方法研发的外骨骼平衡增强系统设有4个置于髋部的驱动器,支持穿戴者在多平面进行协同运动控制。该系统采用模糊逻辑控制框架,以双足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捕获的CoP偏移量为控制输入,分析人体自平衡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动态变化,并自适应调整控制增益。为验证系统性能,通过6自由度平台进行动态扰动实验,监测臀中肌的激活度及CoP的时空特征变化,评估穿戴外骨骼前后平衡控制能力差异。结果外骨骼的主动介入平均响应时间为扰动发生后20 ms。穿戴该系统后,力矩辅助模式根据穿戴者双足的压力自动调整辅助参数,结果显示,臀中肌的激活水平下降了24%,同时CoP的收敛时间缩短了12%。结论基于足地交互反馈机制的多平面外骨骼系统能够动态感知穿戴者的失稳状态,并通过主动防护策略有效增强其对突发扰动的平衡控制能力。本研究为外骨骼技术在平衡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压力传感器 平均响应时间 防护策略 6自由度平台 外骨骼 模糊逻辑控制 协同运动 平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肌骨系统增强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优化研究
8
作者 郭璇 徐昕晟 +1 位作者 马昕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7-527,共1页
目的胫骨是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高发部位之一。Wolff's law提出骨因力学刺激而发生结构适应性改变。研究表明,日常活动对骨影响有限,但特定负重、冲击训练可造成不同程度应变刺激而具备促骨生成效应。本研究旨在构建个性化肌骨动力学... 目的胫骨是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高发部位之一。Wolff's law提出骨因力学刺激而发生结构适应性改变。研究表明,日常活动对骨影响有限,但特定负重、冲击训练可造成不同程度应变刺激而具备促骨生成效应。本研究旨在构建个性化肌骨动力学和形变体计算力学模型,对比不同负重运动训练对胫骨应力应变影响。方法将下肢动力学模型与胫骨有限元模型结合,计算不同负重运动下胫骨骨干处应变能。肌骨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均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T)建立。有限元模型中,骨材料属性赋值基于CT Hounsfield值,结合Modulus-density关系确立;边界条件由肌骨动力学模型加载,并进行刚柔耦合力学分析。运动训练包括:快走(基线),大腿负重2%BW(Body Weight)、4%BW、6%BW快走,小腿2%BW、4%BW、6%BW快走,大腿2%BW、4%BW、6%BW深蹲,小腿2%BW、4%BW、6%BW深蹲,起跳,落地。结果胫骨应变能增幅取决于负重重量、位置、运动类型。在大腿/小腿负重快走、小腿负重深蹲中,应变能增幅显著的均为4%BW负重;所有运动起跳应变能增幅最大达548.8%;相同负重深蹲应变能大于行走。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个性化肌骨系统计算力学模型更符合人体生理条件预测,对比不同运动对胫骨应变刺激的差异。本研究对易发生下肢损伤的人群,为强化其骨强度开展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生理 适应性改变 下肢损伤 负重运动 力学刺激 肌骨系统 应变能 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模式下人体股骨应变能密度影响促骨生成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
9
作者 徐昕晟 郭璇 +2 位作者 马昕 喻健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8-188,共1页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环境下,结合骨重建理论计算不同力学刺激下骨密度和骨强度变化趋势,建立运动促进骨质健康的无创监测和预测方法。方法基于应变能密度准则和骨自优化理论,编写骨重建算法。结合股骨近端有限元模型和骨重建算法,对静止站...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环境下,结合骨重建理论计算不同力学刺激下骨密度和骨强度变化趋势,建立运动促进骨质健康的无创监测和预测方法。方法基于应变能密度准则和骨自优化理论,编写骨重建算法。结合股骨近端有限元模型和骨重建算法,对静止站立、行走、跑步、深蹲、原地起跳和深蹲起跳6种运动的人体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进行模拟,通过迭代计算得到骨密度分布,预测骨组织在不同运动力学刺激下的结构适应性变化。结果不同力学刺激对松质骨生长的影响不尽相同。行走和深蹲中髋臼、股骨颈的骨密度分布均匀,重建效果较好,与真实松质骨结构相近,应力的增长与密度的生长与骨局部区域所受到力学刺激密切相关。跑步和跳跃类的运动提供了更大负荷和更高频率,能在较短时间内增强骨结构强度,但存在骨应力性损伤风险。深蹲起跳结合静态和动态负荷,使股骨近端承受压力同时受到冲击力的刺激,综合负荷运动对股骨干的刺激显著,同时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结论本研究通过数值计算证实行走和深蹲适合长期维持骨骼健康,高冲击运动适合骨骼快速生长及需应对高强度负载的人群。提出的骨重建迭代算法对骨密度无创监测和预测,有望为运动促骨健康理论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能密度 力学刺激 冲击运动 骨密度 骨重建 起跳 重建算法 结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膝关节外侧感觉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新潮 丁忠良 +3 位作者 王吉力 彭裕文 沈灏 蒋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2,共2页
目的 :研究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方法 :( 1)对 2 1例临床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 5~ 6年 ,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 ( 2 )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3具 ... 目的 :研究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方法 :( 1)对 2 1例临床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 5~ 6年 ,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 ( 2 )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3具 6例和附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 15具 3 0例的隐神经髌下支的分布范围。结果 :术后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隐神经髌下支自深筋膜穿出后 ,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发出分支 ,横行跨过髌韧带分布至膝外侧皮肤。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分布到膝外侧皮肤 ,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在取材时可致其损伤 ,是术后并发膝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韧带 前交叉韧带 隐神经 髌下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66
11
作者 张世民 唐茂林 +7 位作者 穆广态 徐达传 徐永清 柴益民 章一新 唐举玉 郑和平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477,共3页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起,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国内曾两次(2005银川,2007昆明)召开了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曾组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题。但对穿支皮瓣的定义...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起,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国内曾两次(2005银川,2007昆明)召开了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曾组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题。但对穿支皮瓣的定义、穿支血管的分类、穿支皮瓣的命名等相关名称还相当混乱。为了规范穿支皮瓣的学术交流,推动穿支皮瓣的发展,《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与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邀请了部分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专家,就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于2010年7月30日-8月2日在银川召开了穿支皮瓣研讨会,与会专家经热烈讨论达成了基本共识。钟世镇院士由于有其他会议未能与会,但他对"专家共识"提出指导意见,并进行了修改补充。欢迎同道对"专家共识"提出商榷,在适当时间再召开穿支皮瓣研讨会,使之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专家 学术交流会 专题研讨会 中国解剖学会 穿支血管 钟世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制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建广 顾玉东 李继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 研究肢体制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建立右下肢制动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实验模型,观察肌肉的组织学,超微结构,纤颤电位波幅及Na,K-ATP酶和Ca-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肢体制动加速了肌细胞的线粒体,肌质网... 目的 研究肢体制动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建立右下肢制动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实验模型,观察肌肉的组织学,超微结构,纤颤电位波幅及Na,K-ATP酶和Ca-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肢体制动加速了肌细胞的线粒体,肌质网退变;制动侧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较对照侧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肢体制动对肌肉纤颤电位波幅影响不明显;Na,K-ATP酶活性制动侧较对照侧下降速度快23.49%;而Ca-ATP酶活性在术后2周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制动侧较对照侧下降速度快23.8%。结论 肢体制动加速了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的发展。因此,临床上神经损伤合并有肌腱、骨折等复合损伤情况下,肢体制动范围及时间尽可能予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 失神经支配 骨骼肌萎缩 对照 Ca-ATP酶 纤颤电位 术后 K-ATP酶 酶活性 肌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外侧肌间隙手术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秦啸龙 张先龙 周国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改良,手术安全区和评价手术对软组织的损伤。方法:解剖20具成年尸体标本(40髋),测量臀中肌前缘在髂嵴处起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记录臀上神经的走行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改良,手术安全区和评价手术对软组织的损伤。方法:解剖20具成年尸体标本(40髋),测量臀中肌前缘在髂嵴处起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记录臀上神经的走行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出改良方案。对3具新鲜灌注尸体的一侧模拟改良微创全髋置换术,观察切口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臀中肌前缘距髂前上棘距离(6.1±0.4)cm(5.5~6.8cm);经大转子外侧最凸点分别作与髂后上棘连线、髂嵴垂直连线、臀中肌前缘与髂嵴的交点和与髂前上棘连线方向上,臀上神经下支距大转子外侧最凸点的距离分别为(10.0±0.8)cm(7.7~11.6cm)、(9.1±0.8)cm(7.2~10.3cm)、(7.4±0.6)cm(6.0~8.8cm)和(8.8±0.7)cm(6.7~9.6cm);3例髋模拟改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全髋置换术后,解剖发现损伤集中于臀中肌前缘的肌腹处,以挫裂伤为主,同时观察第1例模拟手术后有臀上神经终支断裂。结论:(1)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手术皮肤切口方向可选择从大转子最凸点指向髂前上棘沿髂嵴方向后方6.0cm,切口近端长度和操作控制在距大转子最凸点6.0cm的"安全区"以内;(2)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做到了肌肉间隙操作,充分的手术操作培训,可避免术中对软组织和神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关节置换术 手术入路 微创外科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 被引量:14
14
作者 潘垚 陈峥嵘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lar endo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of bone,GCT)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探讨VEGF和MVD与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分级(Jeffe...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lar endo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of bone,GCT)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探讨VEGF和MVD与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分级(Jeffe分级)及肿瘤预后等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 System二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资料与Jeffe分级和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CT中VEGF的阳性表达与MVD显著相关(P<0.001)。GCT术后复发、转移等不良预后与较高的VEGF阳性表达率(P=0.015)和MVD(P=0.015)显著相关。结论 VEGF阳性表达的GCT组织中的MVD显著高于VEGF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和高MVD预示GCT预后不良,其可能作为评价GCT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D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GCT 骨巨细胞瘤 阳性表达 微血管密度 二步法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磊 曾炳芳 张先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评价低强度脉冲超声 (Low intensityPulsedUltrasound ,LIPUS)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 实验用 4 5月龄的雌性SD大鼠 2 6只 ,2 0只去势后 10周证实已发生骨质疏松 ,建立双侧股骨中段骨折模型 ,按标准...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评价低强度脉冲超声 (Low intensityPulsedUltrasound ,LIPUS)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 实验用 4 5月龄的雌性SD大鼠 2 6只 ,2 0只去势后 10周证实已发生骨质疏松 ,建立双侧股骨中段骨折模型 ,按标准筛选 ,最后有 9只进入治疗实验。造模后第 2日起采用自制低强度脉冲超声仪随机对一侧后肢进行治疗 ,每天 2 0min ,超声波频率为 1 5MHz,脉宽 2 0 0 μS ,重复频率 1KHz,强度为 5 0mW/cm2 ;另一侧作对照。治疗 6周后处死大鼠 ,取双侧股骨分别行组织学观察、X线摄片 ,并采用 3点弯曲试验比较两侧骨痂的力学性能。结果 实验侧LIPUS治疗 6周后与对照侧比较骨折愈合进程加快 ,软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的转化更明显 ,更多的原始骨小梁进入改建期。两者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分别为 93. 79± 12 . 4 4和 5 3. 13± 11. 6 9(P <0. 0 1) ,32 . 5 7±11 .30和 19. 5 7± 4 . 2 0 (P <0 . 0 5 ) ,5 77 .78± 176. 5 4和 35. 8 77± 14 4 . 2 4 ;实验侧分别比对照侧高76 . 5 3%、6 6 . 4 3%和 6 1. 0 4 %。结论 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能明显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过程 ,改善骨痂的力学特性 ,为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低强度脉冲超声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痂 对照 大鼠 双侧 实验研究 X线摄片 股骨中段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钱锦峰 陈云丰 +1 位作者 杨发民 张闻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346-4347,共2页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多累及跟距关节,治疗难度大,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常遗留行走疼痛、扁平足、跟骨横径变宽等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下肢功能活动㈡.目前趋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最大限度恢复足部功能。笔者自2009年3月至2...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多累及跟距关节,治疗难度大,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常遗留行走疼痛、扁平足、跟骨横径变宽等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下肢功能活动㈡.目前趋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最大限度恢复足部功能。笔者自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AO跟骨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治疗效果 锁定钢板 疗效分析 切开复位内固定 2009年 全身骨折 跟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损伤及不稳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建广 朱海波 孔维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C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2002年4月应用后路经C1-2关节突间隙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C2双侧椎弓骨折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椎不稳1例,观察术后寰枢椎的稳定... 目的:探讨应用经C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2002年4月应用后路经C1-2关节突间隙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C2双侧椎弓骨折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椎不稳1例,观察术后寰枢椎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及颈椎活动度.结果:5例病人术中无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即刻获得稳定,经4~20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螺钉无松动、退出及断裂,颈椎旋转活动度平均丧失35.72%.结论:经C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技术在治疗寰枢椎疾病中是安全有效的,为重建寰枢椎间稳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关节突间隙 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生物力学评估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海明 李晓林 +2 位作者 蒋梁华 丁国庆 刘葛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76-1081,共6页
目的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6只体重为200~250 g的3月龄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左腿胫骨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 目的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6只体重为200~250 g的3月龄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左腿胫骨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震波能量密度0.26 mJ/mm2,频率60次/分,冲击量为2000次治疗一次。结果治疗后4周和8周行组织学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性骨痂所占比例较大,8周时骨小梁改建基本完成;而Micro CT检验数据结果显示治疗组骨密度(BMD);骨小梁体积(BV)、组织体积(TV)、骨体积分数(BV/TV)、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平均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8周后的骨密度改变存在显著差异(-3.6%vs 4.9%,P<0.05)。且治疗组最大压缩荷载在治疗后4周(48.1±5.6(治疗组)vs21.8±4.8(对照组))、8周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57.5±6.1(治疗组)vs28.6±5.0(对照组))。结论粗聚焦震波能够抑制骨折后的骨丢失,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伤组织的生长,改善骨小梁三维结构及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可用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并改善骨质量,预防再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粗聚焦震波 骨折愈合 骨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对远侧桡尺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祖彬 曾炳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5期1244-1246,共3页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后腕部功能与远侧桡尺关节(DRUJ)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影响DRuJ稳定性的原因。方法对54例经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8~10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每例患者都进行放射学评估和DRUJ稳定性...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后腕部功能与远侧桡尺关节(DRUJ)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影响DRuJ稳定性的原因。方法对54例经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8~10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每例患者都进行放射学评估和DRUJ稳定性检查,采用改良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系统对腕部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桡骨远端骨折后DRUJ不稳17例。DRUJ不稳的患者有更差的GW评分,但DRUJ稳定与DRUJ不稳两组患者总GW得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尺骨茎突骨折对远侧桡尺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结论明显成角或短缩畸形的桡骨远端骨折损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可能是造成DRUJ不稳的主要原因,伴随桡骨远端骨折的尺骨茎突骨折对DRUJ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桡骨远端骨折 远侧桡尺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5
20
作者 汤静雯 秦瑜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3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肩关节康复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行关节镜下缝合锚肩袖修补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尽早进行循序渐...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肩关节康复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行关节镜下缝合锚肩袖修补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前和最终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s,UCLA)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6~19个月,术前、术后UCLA评分分别为(14.3±3.6)和(33.4±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优65例、良25例、可20例。结论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及时进行个性化康复护理是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对功能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关节镜 护理 康复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