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峰前向覆盖度对全肩袖撕裂镜下修补术后功能和影像结局的影响
1
作者 叶梓鹏 赵金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1-591,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肩峰前后向覆盖度对全肩袖撕裂(从前到后累及全部3根肌腱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功能和影像结局的影响。方法共纳入98名接受关节镜下修补的全肩袖撕裂患者,并根据肩关节侧位X片上肩峰前向覆盖前缘...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肩峰前后向覆盖度对全肩袖撕裂(从前到后累及全部3根肌腱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功能和影像结局的影响。方法共纳入98名接受关节镜下修补的全肩袖撕裂患者,并根据肩关节侧位X片上肩峰前向覆盖前缘位于肩胛线的前方(前向覆盖组)或后方(前上空缺组)进行分类。利用术前和术后2年的肩关节影像,测量并比较两组的肩峰形态、肩袖前后向撕裂、脂肪浸润、再撕裂情况,以及肩关节动力位X线上肱骨头上移量和盂肱关节外展角度,分析形态学特征对全肩袖撕裂和修补的在体生物力学效应。结果肩峰形态方面,前向覆盖组与前上空缺组相比,肩峰前向覆盖度、肩峰后倾角和肩峰前屈角更大,肩峰后向覆盖度更小。前向覆盖组相比前上空缺组术后2年的ASES评分、主动外展角度和盂肱关节外展角度显著提高,再撕裂率和肱骨头上移量显著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肩袖再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肩峰前向覆盖度小、肩袖前后向撕裂范围大和脂肪浸润指数高。结论肩峰前向覆盖度的增加与全肩袖撕裂关节镜下修补后再撕裂率降低以及主客观功能改善相关。对于全肩袖撕裂患者应结合肩峰前向覆盖度、肩袖前后向撕裂范围和脂肪浸润指数等测量指标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脂肪浸润 肱骨头 关节镜下 盂肱关节 肩关节 肩胛线 肩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肩袖损伤部分修补与肩关节外展负荷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
2
作者 康育豪 王立人 赵金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9-300,共2页
目的利用人体肩关节标本建立巨大肩袖损伤模型,针对不同部位的肩袖(前、上、后)进行修复,期望能提供巨大肩袖损伤部分修补部位选择上的力学依据。方法通过5具肩关节标本进行测试,顺序建立正常、巨大肩袖损伤(Defect)、前肩袖修补(A)、... 目的利用人体肩关节标本建立巨大肩袖损伤模型,针对不同部位的肩袖(前、上、后)进行修复,期望能提供巨大肩袖损伤部分修补部位选择上的力学依据。方法通过5具肩关节标本进行测试,顺序建立正常、巨大肩袖损伤(Defect)、前肩袖修补(A)、后肩袖修补(P)、前+上肩袖修补(A+S)、前+后肩袖修补(A+P)、上+后肩袖修补(S+P)等,进行负荷状态下的动态外展力学测试(0°~90°),在本生物力学平台模型中完整肩关节外展约可负重2.75 kg,作为最大负荷参考值。测试不同负荷状态肩关节动态外展时三角肌施力(MDF)、肩峰下压强(SAP)、盂肱关节压强(CP)及最大外展角度。结果0%负荷下,MRCT肩关节外展过程中SAP、MDF显著增加(P<0.01),盂肱关节稳定性降低(P<0.01),任意部位的部分修补均可恢复正常水平,唯A的盂肱关节稳定性仍较差。45%负荷状态下,MRCT及A无法完全外展,而P组有部分外展功能丧失,其余组别在所有负荷状态下均可外展至90°。90%负荷状态下,A+P、A+S、P+M均可完成外展测试,且MDF无显著差异,但SAP及盂肱关节稳定性P+M显著优于其他组别。结论优先修补后肩袖力学效果可能优于前肩袖修补。对于大部分肩袖可修复患者,优先修补后+上肩袖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外展 盂肱关节 肩袖 生物力学 最大负荷 力学测试 负荷状态 MD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