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曲酶预防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介入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薛波 张培蕾 +5 位作者 王珏 李明华 赵俊功 朱悦琦 谭华桥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目的研究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相比较,是否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介入成形术后的血管内再狭窄。方法 52例症状性膝下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在成功施行血管成形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 目的研究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相比较,是否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介入成形术后的血管内再狭窄。方法 52例症状性膝下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在成功施行血管成形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患者接受巴曲酶治疗(5 u/d×6次,隔天应用)。在以12个月为终点的随访过程中,通过下肢血管磁共振成像(MRA)或者血管超声证实治疗血管再发狭窄或者闭塞。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以及踝-臂指数(ABI)在术前、术后,并在随访过程中逐次比较。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以评价患者血管的无狭窄率,肢体挽救率和免截肢率。结果 在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成形血管的再狭窄/再闭塞率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2.0%和34.5%(P=0.0307);ABI两组相比,术前、术后(P<0.05)和12个月随访时(P=0.0094)时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巴曲酶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及组织愈合的患者数分别为23和19例(P=0.0544)。12个月随访结束时,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两组患者成形血管的无再狭窄率分别为74.0%和54.8%;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6.2%和92.3%;无截肢率分别为84.6%和84.6%。结论结果表明应用巴曲酶可以有效的预防膝下血管病变成形术后的再狭窄,提高临床疗效和缓解患者症状,但并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挽救率和降低截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成形术 再狭窄 再闭塞 膝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弥散峰度成像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脉管浸润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思琦 潘海宾 +2 位作者 郁伟斌 蒋璟璇 李跃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序列参数图像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进行术前预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术前行DKI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69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浸润组(73例)和非浸润组(96例),按照7︰3... 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序列参数图像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进行术前预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术前行DKI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69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浸润组(73例)和非浸润组(96例),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118例,浸润49例)和验证集(51例,浸润24例)。基于DKI参数图像提取肿块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逻辑回归联合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测试队列中,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临床模型(0.864 vs 0.725,P<0.05)。结论:使用基于DKI提取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前的脉管浸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峰度成像 影像组学 乳腺癌 脉管浸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何钰 王建波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84-1189,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随着脑血管介入治疗理念和材料不断发展,脑血管介入支架已成为ICAS首选治疗策略。但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问题异常突出,其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随着脑血管介入治疗理念和材料不断发展,脑血管介入支架已成为ICAS首选治疗策略。但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问题异常突出,其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及再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目前ICAS介入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术后ISR预防和治疗。该文主要综述ICAS支架植入术后ISR机制和血管内再介入治疗研究进展及展望,旨在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新思考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再狭窄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肾囊肿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志龙 张深燕 +5 位作者 方统磊 田庆华 吴金亮 顾梁瑞 吴春根 杨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接受CT导引下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的50例(52枚)肾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出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增强CT检查,排除...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接受CT导引下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的50例(52枚)肾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出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增强CT检查,排除禁忌病例,确定治疗体位和聚桂醇用量。术中使用Bard 18 G活检针穿刺抽液,囊液吸净后用0.9%氯化钠溶液40~100 mL冲洗1~2次,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氧气和聚桂醇按1∶1配比)。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硬化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肾囊肿穿刺一次成功。囊肿大小范围为4.3~12 cm,抽出囊液40~900 mL,颜色淡黄或清亮。囊肿内注入聚桂醇泡沫剂15~60 mL。抽吸硬化治疗全程顺利,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术后3、6个月随访显示,总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71.15%、98.07%。结论 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肾囊肿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效果显著,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对肾上极囊肿硬化治疗,CT导引优于超声导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导引 肾囊肿 聚桂醇 硬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所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存 习新聪 +2 位作者 张函 康慧聪 蔡宏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研究卵圆孔未闭所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该影像学特征作为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经头部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tra... 目的研究卵圆孔未闭所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该影像学特征作为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经头部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发泡实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确诊的隐源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5例患者经系统的脑血管病因筛查均未找到明确病因。5例患者TCD发泡试验结果均为阳性,4例TEE结果阳性,1例因肺部感染未行TEE检查。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4例为急性脑梗死。5例患者前循环均受累,其中1例同时累及前后循环。5例患者NIHSS评分为(2.2±1.7)分,均为轻型卒中。磁共振成像显示5例患者除1例TIA患者未见梗死灶外,余4例均发现皮层或皮层下梗死灶,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2例皮层下受累,2例皮层受累。5例患者中4例行卵圆孔封堵术,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临床症状体征多表现为轻型卒中,磁共振成像显示病灶以皮层及皮层下分布为特征,可为单一或多发病灶。TCD发泡实验早期筛查卵圆孔未闭的敏感度高,结合TEE检查可及时作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卵圆孔未闭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白质纤维密度成像研究胼胝体神经纤维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岩 王舒皓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7-494,共8页
目的:利用脑白质纤维密度成像(TDI)研究不同年龄段胼胝体(CC)内纤维数目的分布规律,分析CC随年龄增长变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对照研究TDI是否能在CC体积变化之前检测到其内纤维数目的变化,以及FA值、胼胝体体积的变化。方法:纳入131名健... 目的:利用脑白质纤维密度成像(TDI)研究不同年龄段胼胝体(CC)内纤维数目的分布规律,分析CC随年龄增长变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对照研究TDI是否能在CC体积变化之前检测到其内纤维数目的变化,以及FA值、胼胝体体积的变化。方法:纳入13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年龄分为6组。通过球面反卷积方法来重建轨道密度图。将CC分割成5个子区域,并使用T1W-3D图像测量所有组中每个子区域的TDI,体积和分数各向异性(FA)并进行比较。结果:CC2、CC3和CC4的TDI值增加到40岁时最高,随后降低。CC2、CC3和CC4的体积在30~50年时增加,在50~60年减少。CC2、CC3和CC4的FA在40~60岁之间下降。结论:胼胝体的TDI,体积和FA值存在年龄相关差异。TDI对检测年龄相关的胼胝体差异具有高度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纤维密度成像 胼胝体 神经纤维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