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浦江脑血管病暨神经病学创新论坛概况
1
作者 曹立梅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18-718,共1页
2012浦江脑血管病暨神经病学创新论坛于2012年5月10--12日在上海市光大会展中心召开,本次大会由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主办,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承办。有近4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会,其中海外代表近20名。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脑血管病 论坛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上海市徐汇区 会展中心 卫生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
作者 曹立梅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476,共2页
多细胞有机生物正常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细胞间的通讯联系,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细胞间惟一能直接交换物质和信息的通道,广泛存在于除成熟骨骼肌细胞、红细胞和精子外的所有组织细胞中。在神经组织中GJ为在神经细胞间提供了低... 多细胞有机生物正常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细胞间的通讯联系,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细胞间惟一能直接交换物质和信息的通道,广泛存在于除成熟骨骼肌细胞、红细胞和精子外的所有组织细胞中。在神经组织中GJ为在神经细胞间提供了低电阻导电途径,对于维持神经细胞特化的功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GJ重构或功能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接合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星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灵胶囊治疗神经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李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36-1738,共3页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280例,按随机方法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乌灵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4周为1疗程,随访2周。结果:乌灵胶囊对患者失眠,神疲乏...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280例,按随机方法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乌灵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4周为1疗程,随访2周。结果:乌灵胶囊对患者失眠,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症状治疗后有明显好转。结论:乌灵胶囊在改善失眠,神疲乏力,记忆功能减退,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神经衰弱全体躯体症状方面效果明显,它不仅治疗神经症,而且可以明显改善脑代谢,有促智健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灵胶囊 神经症 躯体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路秋云 李强 +2 位作者 曹立梅 彭晨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BAD患者114例,根据发病90 ...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BAD患者114例,根据发病90 d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47例(mRS评分>2分)。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SVD总负荷与BAD临床预后的关系。通过ROC曲线确定CSVD总负荷预测不良结局的临界值,并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糖尿病、收缩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白质疏松、脑微出血比例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CSVD总负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BAD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OR=3.350,95%CI:1.439~7.798,P=0.005;OR=2.814,95%CI:1.586~4.99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临界值为1.5分,预测BAD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性为63.8%,特异性为86.6%。结论CSVD总负荷是BAD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硬化 预后 大脑小血管疾病总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影响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曾欣浩 陈旭 彭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0,共3页
2019年全球疾病、损伤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也是第三大致残疾病^([1])。在过去的30多年里,由于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健康转型和人口年龄层比例的改变,使得高血压、吸烟、超重和糖尿病等脑卒中相关的... 2019年全球疾病、损伤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也是第三大致残疾病^([1])。在过去的30多年里,由于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健康转型和人口年龄层比例的改变,使得高血压、吸烟、超重和糖尿病等脑卒中相关的风险因素上升,进而大幅增加了脑卒中的患病率。此外,随着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以及脑卒中后瘫痪、失语等疾病导致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脑卒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微RNAS 小神经胶质细胞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耿翔 吴逸雯 +1 位作者 陈旭 李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为狭窄组,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并比较。结... 目的探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为狭窄组,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并比较。结果 2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MoCA总分明显降低[(24.23±1.47)分vs(27.88±1.51)分,P=0.001],高血压(21.3%vs65.0%)、糖尿病(17.5%vs 40.0%)、吸烟(11.3%vs 41.3%)、血脂异常(13.8%vs 62.5%)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障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脂血症可能促进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高血压 糖尿病 吸烟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董智强 曹立梅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调查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及血脂代谢异常情况,以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改善预后。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398例,按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对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口服... 目的调查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及血脂代谢异常情况,以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改善预后。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398例,按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对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FPG水平,将患者分为糖代谢正常组196例,糖调节受损组78例和糖尿病组124例,对各组糖脂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98例患者总的糖代谢异常率为50.8%,其中入院后新确诊糖尿病59例(14.8%)、糖调节受损78例(19.6%),在新确诊的糖代谢异常中,40.7%的糖尿病及59.0%的糖调节受损通过OGTT确诊。与糖代谢正常组比较,糖调节受损组和糖尿病组患者血脂、FPG及HbAlc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脑梗死各亚型中,患者FPG、血脂水平无差异,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比例最高。结论脑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比例高,OGTT可发现大量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糖尿病 血脂异常 葡糖耐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的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86
8
作者 陈旭 耿翔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7-949,共3页
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住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病死率达30%~50%。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 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住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病死率达30%~50%。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流行病学 止血 甘露醇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曹立梅 陈旭 董智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23-825,共3页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治疗的依从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82例,出院6个月完成随访者515例,调查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患者抗栓...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治疗的依从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82例,出院6个月完成随访者515例,调查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患者抗栓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影响抗栓药物使用的因素。结果住院期间服用阿司匹林者519例,服用氯吡格雷者11例,服用华法林者29例;出院6个月时服用阿司匹林者共436例,服用氯吡格雷者3例,服用华法林者2例。TIA、生活能力低下、服用非阿司匹林抗栓药物及未接受脑卒中健康教育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使用抗栓药物的依从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抗栓药物的应用比例较高,但随访至6个月时依从性下降,专科医师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的依从性给予足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阿司匹林 华法林 纤维蛋白溶解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新进展 被引量:27
10
作者 陈旭 耿翔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7-898,共2页
近年来,帕金森病相关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病机制研究领域的进展颇多,其发病机制正被人们逐步破解。我们重点回顾了有可能在未来改变帕金森病治疗方案的相关基础研究。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溶酶体 泛素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任海燕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320例连续住院的无神经科症状体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作为正常组,将MoCA评分<...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320例连续住院的无神经科症状体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作为正常组,将MoCA评分<26分作为异常组,患者行T2加权梯度回波扫描,评价其认知功能,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登记,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比较2组的临床危险因素和MRI表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异常组CMB阳性及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B阳性和数量是MoCA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CMB对半球认知功能的影响是独立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认知障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丁琪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寻找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50例,其中男性162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71.46±12.16)岁,6个月后失访15例。采集患者与脑... 目的寻找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50例,其中男性162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71.46±12.16)岁,6个月后失访15例。采集患者与脑梗死相关的临床信息,并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分,通过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因素。结果年龄(OR=1.049,95%CI:1.019~1.081,P=0.001)、高血压(OR=3.918,95%CI:1.169~13.132,P=0.027)、脑卒中(OR=7.742,95%CI:1.038~7.746,P=0.046)、TC(OR=0.347,95%CI:0.165~0.731,P=0.005)、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816,95%CI:0.696~0.956,P=0.012)和脑卒中后抑郁(OR=9.161,95%CI:4.326~19.401,P=0.000)是影响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高血压、脑卒中、TC、入院时NIHSS评分、脑卒中后抑郁与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预后 高血压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郑佳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15-1017,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IR)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IR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合并IR患者2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3例和对照组113例。治疗组基础治疗+依达拉奉,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IR)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IR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合并IR患者2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3例和对照组113例。治疗组基础治疗+依达拉奉,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空腹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第7、14天NIHSS评分、FINS、HOMA-IR(除治疗第7天)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第14天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第14天FINS、HOMA-IR明显升高(P<0.01)。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能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IR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降低患者的IR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胰岛素抗药性 高胰岛素血症 血糖指数 自由基清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纤维蛋白原基因Thr312Ala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旭 谢晓玲 +6 位作者 刘新峰 袁利 朱培红 李钢 杜伟 张玉平 张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 α-纤维蛋白原基因Thr312Ala多态性及其与脑血栓形成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 15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梗死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8例内科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检测Thr312... 目的探讨 α-纤维蛋白原基因Thr312Ala多态性及其与脑血栓形成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 15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梗死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8例内科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检测Thr312Ala多态性,用Stadtmanl改良法和磁珠法测定其血浆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分析基因多态性、血浆胆固醇水平、FIB水平和脑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1等位基因和1/1基因型在脑梗死组中的分布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等位基因与脑梗死有显著的负相关;2等位基因与脑梗死有显著的正相关;脑梗死组的胆固醇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hr312Ala基因型分层,1/1型和1/2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2型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α-纤维蛋白原基因Thr312Ala多态位点的1等位基因可能对抑制脑梗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可能通过影响血浆FIB水平的途径来实现的。2等位基因关联于脑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颅内血栓形成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功能成像结合临床功能筛选早期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佳 张致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比较左旋多巴-苄丝肼、培高利特、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其对纹状体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筛选出适合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药物。方法以接受苯海索治疗设为对照组。44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1例,平行地... 目的比较左旋多巴-苄丝肼、培高利特、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其对纹状体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筛选出适合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药物。方法以接受苯海索治疗设为对照组。44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1例,平行地接受左旋多巴-苄丝肼(左旋多巴-苄丝肼组)、培高利特(培高利特组)、司来吉兰(司来吉兰组)、苯海索(对照组)治疗1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纹状体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131I-epidepride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特异性/非特异性摄取,统一帕金森病量表分值的变化。结果(1)治疗13个月后,起病肢体对侧、同侧纹状体突触后131I-epidepride特异性摄取值:左旋多巴-苄丝肼组(0.64±0.22,0.67±0.24),培高利特组(1.09±0.25,1.03±0.15),司来吉兰组(1.11±0.06,1.05±0.26),对照组(0.98±0.37,0.99±0.10)。左旋多巴-苄丝肼组与对照组、其他两药物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其他两药物组、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2)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减少:左旋多巴-苄丝肼治疗组最明显,培高利特组、司来吉兰组次之。结论培高利特、司来吉兰对131I-epidepride摄取影响较小,可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受体多巴胺D2 纹状体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抗震颤麻痹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80-583,共4页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支架应用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敬敬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78-880,共3页
介入治疗是近年一种随着科学材料和血管内导管技术的发展而新生的治疗技术。将介入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为该疾病的患者带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其微创的理念和较好的疗效逐步得到临床的认可。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罗传铭 毕桂南 +4 位作者 李浩 曹立梅 邱燕东 黎彬如 石胜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72-75,80,共5页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90min再灌注模型。取19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2只、等渗盐水组60只、塞来昔布12.5mg/kg...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90min再灌注模型。取19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2只、等渗盐水组60只、塞来昔布12.5mg/kg和25.0mg/kg治疗组各60只。缺血后30min灌胃,给予各组大鼠等渗盐水或2种剂量的塞来昔布,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额顶部皮质在再灌注6、12、24、48、72h时,前列腺素E2以及VEGF的动态表达。结果①给予塞来昔布12.5mg/kg和25.0mg/kg治疗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前列腺素E2在缺血侧额顶部皮质中聚集,以24h为显著,前列腺素E2水平分别为(9.8±1.5)和(9.2±0.7)ng/ml,高剂量组表达更为明显(P<0.05)。两组与等渗盐水组的(12.7±1.1)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种剂量均能减少脑I/R后12、24、48及72h缺血半暗带VEGF阳性细胞数。脑I/R后脑组织前列腺素E2含量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r=0.768)。结论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2在大脑皮质中聚集,而抑制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抑制剂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塞来昔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亚洲脑卒中论坛专题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
19
作者 林岩 徐群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1,共1页
关键词 亚洲地区 脑卒中 日本 专题会议 论坛 京都 专家学者 亚洲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颈内动脉支架置入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邱炜斌 陈旭 +1 位作者 席刚明 任海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目的通过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侧支循环及脑灌注情况评估,探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卒中筛查门诊就诊,通过CT血管成像筛查,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慢性颈内... 目的通过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侧支循环及脑灌注情况评估,探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卒中筛查门诊就诊,通过CT血管成像筛查,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86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正常组24例(MoCA评分≥26分),认知障碍组62例(MoCA评分<26分)。认知障碍组接受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32例(CAS组),未行CAS 30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CT灌注成像(CTP)检查。结果认知障碍组侧支血流0~2级比例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3~4级比例明显低于认知正常组(P<0.05)。与基线比较,CAS组1个月和6个月MoCA总分、注意力和延迟记忆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比较,对照组6个月MoCA总分和延迟记忆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AS组6个月MoCA总分、立方体/连线、画钟、注意力和延迟记忆评分明显改善(P<0.05)。CAS组6个月脑血流量、脑血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8.6±2.8)ml/(100 g·min)vs(17.4±2.0)ml/(100 g·min),(3.4±0.2)ml/100 g vs(1.3±0.3)ml/100 g,P<0.05],平均通过时间明显低于认知障碍组术前[(3.6±0.6)s vs(5.2±0.3)s,P<0.05]。对照组6个月CTP各项参数变化较认知障碍组术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发生认知障碍与颅内侧支循环血流代偿程度相关。CAS可以恢复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流动力学 侧支循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