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辨证治疗对不可切除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陶丽 朱莹杰 +6 位作者 周琴 顾缨 赵爱光 郑坚 傅传刚 洪庆祥 杨金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5期1206-1209,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大肠癌仅有肝转移且无法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期影响。方法:2005年1月1日—2010年11月30日收治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74例,采用同期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6例和未接受中药辨证治...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大肠癌仅有肝转移且无法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期影响。方法:2005年1月1日—2010年11月30日收治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74例,采用同期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6例和未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的西医治疗组38例。运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病理类型、转移类型(同时性或异时性)、化疗、放疗、原发灶的姑息性治疗、肝转移灶的介入治疗、中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影响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总生存期的因素是原发部位(P=0.041)、中医药治疗(P=0.000)。服用中药的风险比是0.319,95%可信区间在0.177~0.575。西医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2.00个月,综合治疗组中位OS为25.5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西医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14%、6%、0%、0%、0%;58%、35%、15%、15%、1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是改善大肠癌肝转移预后的有效保护性因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延长大肠癌肝转移总生存期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需要继续随访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肝转移 中医药辨证治疗 总生存期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益中药复方对青少年哮喘患者缓解期IgE、IL-5Rα、HLA-A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冯茜 贯剑 +2 位作者 郑湘瑞 何裕民 周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06-308,361,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敏康片治疗青少年哮喘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例青少年哮喘患者进行治疗,19例青少年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疗程为6个月,观察血清总IgE及白介素-5受体α链基因(IL-5Rα)、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基因表达改变情况。...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敏康片治疗青少年哮喘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例青少年哮喘患者进行治疗,19例青少年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疗程为6个月,观察血清总IgE及白介素-5受体α链基因(IL-5Rα)、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基因表达改变情况。结果哮喘组IgE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IL-5Rα基因吸光度值治疗前较正常组高,治疗后降低。HLA-A基因吸光度值治疗前较正常组高,治疗后降低。结论补益中药可以调整青少年哮喘患者相关基因表达,改善患者过敏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基因 过敏体质 中医药疗法 敏康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肠癌肝阴虚证量化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侯风刚 陈旻 +2 位作者 岑怡 周奕阳 李树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2期2580-2582,共3页
目的:建立肠癌肝阴虚证量化辨证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肝阴虚证组和非肝阴虚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应用ROC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 目的:建立肠癌肝阴虚证量化辨证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肝阴虚证组和非肝阴虚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应用ROC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盗汗、肢体麻木、头晕、耳鸣、目涩、烦躁、面部烘热、舌红、脉细为肠癌肝阴虚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分别赋分为6、13、11、7、20、8、5、4、2分;量化辨证标准为≥17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90%以上,阳性似然比10.28。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 肝阴虚证 量化标准 临床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踝针配合体针对冻结肩肩痛止痛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韩盈盈 张潇文 +3 位作者 王洋 林文馨 张素琴 周建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844-848,共5页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冻结肩肩痛止痛效果,及其对血浆P物质(SP)、β-内啡肽(β-EP)水平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冻结肩肩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冻结肩肩痛止痛效果,及其对血浆P物质(SP)、β-内啡肽(β-EP)水平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冻结肩肩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评估2组治疗前后简式麦吉尔疼痛问卷评分、血浆SP和β-EP水平、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血浆SP水平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浆β-E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腕踝针配合体针可以降低患者血浆SP水平,增加β-EP水平,从而有效缓解肩痛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 体针 冻结肩 肩痛 止痛 P物质 β-内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