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瑶 田婧 +7 位作者 谢蓓菁 徐一鸣 唐朝正 张晓莉 王金宇 卢昌均 吴毅 贾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4-457,共4页
目的: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方法:4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Fugl-Meyer(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Ash... 目的: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方法:4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Fugl-Meyer(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Ashworth(MA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MA、WMFT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提高(P<0.05)。治疗后TEAS组FMA、WMFT值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MBI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手功能状态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EAS组的MBI值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脑卒中 手功能障碍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的心理旋转系统在临床康复中的可用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啸宇 王鹤玮 +6 位作者 朱庭安 吴中凡 陈瑶 项育枝 刘强 贾杰 陆小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08-1213,共6页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心理旋转系统在临床康复中的可用性和特征参数。方法:招募15例健康受试者、10例脑损伤患者和4名治疗师进行VR心理旋转系统的可用性测试,健康受试者另外接受传统E-prime心理旋转测试。分别采用系统可用性量表(SUS)...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心理旋转系统在临床康复中的可用性和特征参数。方法:招募15例健康受试者、10例脑损伤患者和4名治疗师进行VR心理旋转系统的可用性测试,健康受试者另外接受传统E-prime心理旋转测试。分别采用系统可用性量表(SUS)、模拟器不适感量表(SSQ)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系统的可用性得分、晕动症程度和主观反馈。结果:VR心理旋转与传统E-prime心理旋转相比,平均反应时(t=0.424,P=0.680)与正确率(t=1.865,P=0.6)无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相似的反应时-旋转角度变化趋势。健康组SUS为(77.0±11.4)分,患者组SUS为(60.0±12.3)分,可用性处于“Good”水平。健康组与患者组SSQ平均得分为10.22分和6.73分,VR晕动症不明显。半结构式访谈表明系统整体可用性较好,但硬件、反馈、训练等模块需继续完善。结论:基于VR的心理旋转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用性,有潜力给临床康复带来全新的运动想象评估与训练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运动想象 心理旋转 可用性 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科护士主导的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莹 卢雅丽 +2 位作者 裴士秀 汪丽 章季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步行-认知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按照住院病房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单任务步行训练,观察组实施步行-认知双重任务训练...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步行-认知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按照住院病房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单任务步行训练,观察组实施步行-认知双重任务训练。干预3个月后评估患者脑卒中姿势控制、Berg平衡、跌倒效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姿势控制能力、平衡能力、跌倒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专科护士主导的步行-认知双重任务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对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增强独立活动信心及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双重任务训练 步行训练 认知训练 姿势控制 平衡功能 专科护士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功能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姜璧珺 陈瑶 +1 位作者 于培雁 叶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8-731,共4页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主要涉及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减弱,长期轮椅生活,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2],本研究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客...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主要涉及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减弱,长期轮椅生活,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2],本研究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客观评估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治疗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以提高医疗效率、节约成本,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功能障碍 生活自理能力 医疗效率 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系统 疗效评估 脑卒中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赵娟 张备 +5 位作者 王凡 孙长慧 刘培乐 朱秉 李莹莹 白玉龙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2-745,共4页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穿戴功能性电刺激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穿戴功能性电刺激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进行10米舒适步速测量、简化Fugl-Meyer下肢评定(FM)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评定。通过统计学分析,考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FM分项中FM3(伸肌协同运动)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4周后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FM总分及其余各分项在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组内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米舒适步速测试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步速改善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功能性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生物反馈电刺激 脑卒中 足下垂 足内翻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静息态fMRI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陈创 唐朝正 +1 位作者 王桂丽 贾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83-118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的影响,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名健康受试者。治疗组每天接受20min t DCS结合60min任务导向性训练,5次/周,共4周...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的影响,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名健康受试者。治疗组每天接受20min t DCS结合60min任务导向性训练,5次/周,共4周。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Brotez手功能测试和f MRI进行评估。健康组仅进行首次f MRI检查,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4周康复干预结束后,治疗组患者FMA-UE、Brotez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前ALFF减弱的脑区有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而试验组治疗后ALFF减弱的脑区有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叶;试验组治疗前后比则发现,治疗后患者ALFF增高的脑区为右侧小脑前叶。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静息态脑自发性活动产生显著影响,小脑前叶ALFF的增强可能是这种联合干预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 运动功能 低频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脑卒中对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邵方方 尹大志 +6 位作者 贾杰 赵智勇 王想敏 郑晓慧 宋凡 范明霞 孙莉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本研究拟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状况。方法:对24例病灶位于左侧运动通路的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病变侧(左侧)顶... 目的:本研究拟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状况。方法:对24例病灶位于左侧运动通路的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病变侧(左侧)顶下小叶为种子点,计算它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利用双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脑卒中组的运动想象相关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发生显著变化。脑卒中组病变侧顶下小叶与病变对侧脑功能连接显著下降,涉及的脑区(顶下小叶、辅助运动皮质、运动前区、额下回岛盖部和枕中回)多于病变同侧(辅助运动皮质和运动前区);顶下小叶与病变同侧的额下回岛盖部和双侧小脑外侧部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结论:静息态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分析成功显示皮质下脑卒中导致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受损的客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想象 顶下小叶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水相生法联合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8
作者 曾梓瑜 季黎明 +4 位作者 孟琼 张毅 汪海东 李华 李斯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66-2370,共5页
目的探讨金水相生法联合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在口服降糖药(除DDP-4抑制剂外)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磷酸西格列汀,观察组加用金水相生法,疗程12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 目的探讨金水相生法联合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在口服降糖药(除DDP-4抑制剂外)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磷酸西格列汀,观察组加用金水相生法,疗程12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糖指标(HbA1C、FPG、2 hPG、lg HOM-IR)、FINS、TNF-α、IL-6、体质量、TC、TG、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血糖指标(HbA1C<7%时的lg HOM-IR)、TNF-α降低(P<0.05)。2组临床总有效率、FINS、IL-6、体质量、TC、TG、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水相生法联合口服降糖药可安全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糖指标及TNF-α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水相生法 口服降糖药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牛膝-杜仲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涛 马书杰 +1 位作者 叶斌 严隽陶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69-2374,共6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牛膝-杜仲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平台查找牛膝-杜仲药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筛选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有关膝骨关节炎的相关基因并进行合并。通过STR...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牛膝-杜仲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平台查找牛膝-杜仲药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筛选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有关膝骨关节炎的相关基因并进行合并。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将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Cytoscape 3.7.2软件中NetworkAnalyzer插件对蛋白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根据度值选定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分析,探寻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生物功能,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主要信号通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调控网络,根据度值选定核心药物活性成分。使用AutoDockTools等软件,对药物关键分子与疾病关键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牛膝-杜仲药对作用靶点共234个,膝骨关节炎相关蛋白靶点共3 090个,药物-疾病交集靶蛋白共132个。AKT1、IL6、TP53、VEGFA、TNF、JUN、MMP9、EGF、PTGS2、CASP3等蛋白为药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主要作用靶点,主要参与TNF、HIF-1、破骨细胞分化、TLR、细胞凋亡、NLR等信号通路,主要围绕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缺氧的反应、炎症反应、对细胞增殖凋亡调控等生物学进程发挥治疗作用。靶点基因主要在细胞外基质、线粒体、核浆、胞质等处发挥作用,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蛋白、蛋白激酶、以及转录因子的结合等。有5种主要活性成分与5种关键靶点蛋白对接,均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 牛膝-杜仲药对可能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同时调控靶点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发挥调控细胞凋亡、软骨基质降解、炎症反应以及骨重塑的作用,从而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膝-杜仲药对 膝骨关节炎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洁莹 李冲 +5 位作者 林佳丽 束贝贝 陈瑶 高佳佳 王建晖 贾杰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12月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存在单侧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12月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存在单侧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emmes-Weinstein单丝和两点辨别觉测试工具分别评估上肢的触觉和两点辨别觉,Fugl-Meyer感觉量表综合评估患者上肢和手的触觉、本体感觉,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和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量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将患者分为青中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双侧上肢感觉功能差异,分析总体及不同年龄组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平均年龄61.1±11.7岁,卒中病程平均40.0(22.0~61.5)d。青中年组患者49例(41.9%),老年组患者68例(58.1%)。两组患者健侧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和两点辨别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患者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与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6和0.297,均P<0.01);Fugl-Meyer感觉功能量表评分与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2和0.397,均P<0.01)。两组患者的Fugl-Meyer感觉功能量表评分均与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呈正相关(青中年组r值分别为0.416和0.401,老年组r值分别为0.389和0.371,均P<0.01);老年组患者的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与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0和0.365,均P<0.01)。结论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触觉和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年龄对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触觉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式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何静 汪伍 +3 位作者 厉坤鹏 苏剑清 王晓蕾 冯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2-487,共6页
目的:观察4周六式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平衡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六式太极拳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B... 目的:观察4周六式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平衡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六式太极拳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Balance Manager平衡测试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稳定极限测试、坐-站测试,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别评估患者的平衡、下肢功能与步行能力。结果:4周治疗后,稳定极限测试中两组患者向后和患侧的方向控制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坐-站测试的重心转移时间和重量对称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BS、FMA和FAC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BBS、FMA和FAC量表评分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4周的六式太极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较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部分姿势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姿势平衡 太极拳 BERG平衡量表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 功能性步行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受累侧半球高频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偏瘫的作用及运动皮质重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松美 周芷晴 +4 位作者 徐曙天 任萌 史啸龙 窦晓语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比较新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常规低频rTMS干预非受累侧半球对脑卒中后中重度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 NIRS)分析大脑运动皮质功能重组的特征。方法:将20例脑卒中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Fugl-Meyer上肢... 目的:比较新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常规低频rTMS干预非受累侧半球对脑卒中后中重度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 NIRS)分析大脑运动皮质功能重组的特征。方法:将20例脑卒中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Fugl-Meyer上肢近端部分评分<26分)随机分为rTMS高频组和低频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高频组对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背侧(cPMd)进行5Hz的rTMS兴奋,低频组对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cM1)进行常规1Hz的rTMS抑制。于治疗前、治疗20天后,对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进行疗效评价,并用fNIRS检测两侧大脑运动皮质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浓度变化,探讨初级运动皮质(M1)、前运动皮质(PMC)及辅助运动区(SMA)的激活及功能连接变化情况。结果:(1)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高频组FMA-UE总分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且FMA-UE近端部分评分增加尤为显著(P<0.01)。(2)HbO2浓度的改变:治疗后高频组非受累侧M1、PMC及患侧M1显著增高(P<0.05);低频组患侧M1显著增高(P<0.05)、非受累侧M1显著降低(P<0.05);高频组非受累侧PMC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3)偏侧化指数(LI)的改变:低频组经治疗后大脑运动皮质的LI较前显著性增加(P<0.01);高频组经治疗后LI也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静息态功能连接变化:治疗后高频组的非受累侧PMC-M1功能连接显著增加(P<0.05)、非受累侧M1-患侧M1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P<0.05)。低频组治疗前后比较,非受累侧PMC-M1、患侧M1-PMC及患侧M1-SMA的功能连接有差异,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的cPMd进行高频rTMS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常规的c M1的低频抑制。可能与这种新型调控方法更有利于激活非受累侧PMC和M1的皮质兴奋性,加强非受累侧半球内、两半球间及皮质-皮质下环路的功能连接,从而促进偏瘫上肢尤其是近端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偏瘫 运动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手和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28
13
作者 陈瑶 王鹤玮 +9 位作者 项育枝 王晓文 赵坤 窦晓语 孙晓旖 吴梅芬 董庆亮 王莹莹 王传凯 贾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71-1375,共5页
目的研究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53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治疗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共6周。治疗... 目的研究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53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治疗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共6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后12周随访时,采用上肢徒手肌力测试(MMT)、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时,两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 <1.511, P> 0.05);治疗后12周随访时,治疗组腕背伸肌力、FMA-UE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t> 2.312, P <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进一步促进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皮穴位电刺激 手功能障碍 上肢 后遗症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针结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外伤后认知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4
14
作者 谢蓓菁 孙长慧 +2 位作者 杨铭 陈玲 白玉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头皮针结合认知训练对颅脑外伤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头皮针组(n=20)、认知训练组(n=20)和头皮针结合认知训练组(n=20),分别给予头皮针、认知训练和皮针结合认知... 目的探讨头皮针结合认知训练对颅脑外伤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头皮针组(n=20)、认知训练组(n=20)和头皮针结合认知训练组(n=20),分别给予头皮针、认知训练和皮针结合认知训练治疗,共40次。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三组MMSE、MoCA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F> 21.923, P <0.001),头皮针结合认知训练组评分优于另外两组(F> 3.423, P <0.05)。结论头皮针结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外伤后认知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头皮针和认知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头皮针 认知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联合多奈哌齐对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琼 林万隆 +1 位作者 杨雪梅 徐卿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216-218,共3页
目的为改善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选择应用穴位埋线联合多奈哌齐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应用穴位埋线联合多奈哌齐,后者单纯应用多奈哌... 目的为改善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选择应用穴位埋线联合多奈哌齐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应用穴位埋线联合多奈哌齐,后者单纯应用多奈哌齐进行治疗,每组各30例,开展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0月。分析两组患者的认知障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体内的神经损伤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和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的MMSE评分、MoC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MoC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β1-42与A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β1-42与ACH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但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穴位埋线联合多奈哌齐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疾病尽快归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多奈哌齐 老年脑卒中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功法联合情景模式技术对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汪伍 朱燕 +5 位作者 厉坤鹏 张梓楠 张增乔 何静 胡寅虎 冯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2期132-137,共6页
目的分析太极拳功法联合情景模式技术对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 目的分析太极拳功法联合情景模式技术对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30例,均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患者联合情景模式技术治疗,C组患者联合太极拳功法治疗,D组患者联合情景模式技术+太极拳功法治疗。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6周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mini-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s test,mini-BESTest)、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下肢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功能性步行能力(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量表评分变化,并比较各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3周mini-BESTest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6周mini-BESTest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和6周BB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和6周下肢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3周、6周下肢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B组、C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6周BBS评分、下肢FMA评分、FAC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1周mini-BESTest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3周和6周mini-BESTest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B组、C组(均P<0.05)。D组患者治疗后1周、3周、6周BBS评分、下肢FMA评分、FAC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A组、B组、C组(均P<0.05)。结论太极拳功法和情景模式技术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动态平衡功能、下肢功能及步行功能,二者联合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高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情景模式 脑卒中 平衡功能障碍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