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岛盖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与康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军发 徐邵红 +4 位作者 胡瑞萍 朱妍静 施爱萍 路微波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岛盖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和恢复规律,优化岛盖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康复干预方法。方法:收集13例门诊或住院的岛盖综合征患者,用口面失用量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等量表,在首次门诊或入院后第1天、出院前1天评定患者,根据... 目的:探讨岛盖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和恢复规律,优化岛盖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康复干预方法。方法:收集13例门诊或住院的岛盖综合征患者,用口面失用量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等量表,在首次门诊或入院后第1天、出院前1天评定患者,根据入院后第1天康复评定的结果予以住院患者个体化的康复干预。结果:8例皮质型患者的皮质病损部位累及单侧或双侧岛盖;所有患者首诊或入院时口面失用量表评定均提示有显著的口、面、舌肌的自主运动障碍,住院患者经康复干预后口面失用量表评分显著性增高,9例入院时为鼻饲营养的住院患者经康复治疗后有6例患者改为经口进食,约占66.7%;所有患者首诊或入院时均表现为重度构音障碍,10例住院患者经20天以上的康复训练,仍为重度构音障碍。结论:口腔期吞咽障碍和重度构音障碍是岛盖综合征患者重要临床特征,大多数岛盖综合征患者经康复治疗能恢复经口进食,而构音障碍却很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盖综合征 口面失用 构音障碍 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偏瘫肩痛的社区康复个案思考
2
作者 罗峰 李忆鲁 周哲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2期155-157,共3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9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5个月,伴右肩疼痛2个月余”于2019年5月7日入院。患者曾于2018年11月10日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就诊于上海长海医院。入院查体:无意识障碍、二便失禁、言语不能,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1...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9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5个月,伴右肩疼痛2个月余”于2019年5月7日入院。患者曾于2018年11月10日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就诊于上海长海医院。入院查体:无意识障碍、二便失禁、言语不能,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1级。当天急诊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予脱水消肿、营养神经、预防癫痫发作等治疗,1个月后病情渐稳定。因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随后于2018年12月6日入住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行康复治疗6周,经治疗患者偏瘫侧肢体由软瘫期逐渐恢复至出现自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肩痛 社区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34
3
作者 丁丽君 荣积峰 +3 位作者 王卫宁 熊莉 苏琳 贾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56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者分成A组(n=28)和B组(n=28),A组接受基础康复训练,B组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基础康复训练,共6周。治疗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56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者分成A组(n=28)和B组(n=28),A组接受基础康复训练,B组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基础康复训练,共6周。治疗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徒手肌力检查(MMT)、Fugl-Meyer评定(FMA)手指运动功能部分、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B组FMA评分、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MMT腕关节掌屈肌力、MSS评分、MAS评分及BI评分均高于A组(t>2.2527,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t=3.5559,P<0.001);手运动功能评分和MMT腕关节背屈肌力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3095,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促进脑卒中后手功能恢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障碍 经皮穴位电刺激 运动功能 肌力 痉挛 日常生活活动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治疗效果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萍 张雅娟 +4 位作者 李强 陈元菁 肖平 周瑛 李惠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801-2805,共5页
目的探讨肺康复治疗对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上海市杨浦区一、二、三级医院等10余家医疗单位收治的ILD患者248例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24)... 目的探讨肺康复治疗对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上海市杨浦区一、二、三级医院等10余家医疗单位收治的ILD患者248例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24)和干预组(n=124)。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肺康复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肺总量(TLC)及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运动能力[6 min步行试验(6MWT)步行距离]、呼吸困难程度[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RC)评分]、生活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及焦虑抑郁状态[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氧饱和度(Sa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功能各项指标(包括VC、FEV1、TLC、DLCO)、6MWT步行距离、MR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C、FEV1、TLC、DLCO、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6MWT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SGRQ临床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但在改善肺功能方面效果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间质性 肺康复 呼吸功能试验 运动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肺康复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与生存质量影响 被引量:105
5
作者 刘萍 王永斌 +3 位作者 高天霖 吴平 钱峰 李光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84-888,共5页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门诊肺康复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肺康复综合治疗对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耐力及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20...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门诊肺康复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肺康复综合治疗对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耐力及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20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康复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结合氧疗,观察组给予门诊综合康复训练(运动、呼吸肌、长期家庭氧疗、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干预),训练前测定COPD生存质量评分、6min步行距离、Borg评分及St George呼吸问卷(SGRQ)评分,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最大肺活量(FVC),计算FEV1/FVC,分别与训练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复测上述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6个月、1年、2年后生存质量评分、SGRQ明显优于训练前(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训练3个月、6个月、1年、2年后6min步行距离、Borg评分明显优于训练前(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训练6个月、1年、2年患者FEV1/FVC与训练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行门诊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运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呈现一定时间累积效应,长期训练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肺康复治疗 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 被引量:26
6
作者 周哲 沈夏锋 +5 位作者 熊莉 张雯 黄鸿雁 张萍 吴毅 荣积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702,共6页
目的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 目的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3.686,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2.119,P<0.05)。结论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前区 上肢 手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49
7
作者 荣积峰 丁力 +4 位作者 张雯 王卫宁 邓梅葵 熊莉 贾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将5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将5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UE、WMFT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t>2.959,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4.732,P<0.001)。结论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机器人辅助训练 镜像疗法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心和离心运动在偏瘫患者功能康复中干预效应及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徽徽 朱欢 +3 位作者 马春伟 荣积峰 胡公伟 李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561,共6页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其通常会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平衡功能下降、体重转移不对称、步态障碍和步态异常,并常伴有痉挛[1-3]。除肌力和功能改变外,大部分的脑卒中患者显示出了认知功能障碍[4-6],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其通常会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平衡功能下降、体重转移不对称、步态障碍和步态异常,并常伴有痉挛[1-3]。除肌力和功能改变外,大部分的脑卒中患者显示出了认知功能障碍[4-6],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并增加患者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异常 脑卒中患者 偏瘫患者 功能康复 离心运动 肌肉力量 干预效应 日常生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毕轩懿 闫妍 +2 位作者 王莹 吴爱荣 叶旭春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共4页
目的了解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真实体验,以期为康复护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1-9月在上海市某2所康复专科医院肢体功能障碍且接受过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的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目的了解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真实体验,以期为康复护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1-9月在上海市某2所康复专科医院肢体功能障碍且接受过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的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提炼出14个亚主题,归纳为4个主题:内心反复纠结、初始尝试时的喜悦与失落、坚持锻炼后的身心获益、体验不良时的烦躁与恐惧。结论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时表现出明显的纠结心理,仍需从人、机、任务、环境等全方位地优化和完善来改善用户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功能障碍 下肢康复机器人 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训练对老年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晓笑 郑洁皎 +3 位作者 吴雪娇 陈茜 张廷宇 顾秋怡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4-430,共7页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老年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19)。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老年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19)。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VR训练,共4周。干预前后,采用功能性伸展测试(FRT)、Berg平衡量表(BBS)、静态平衡功能测试(反应时间、移动速度、方向控制、最大偏移距离、端点行程)、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双任务计时起立-行走测试(DTUGT)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t|>6.563,P<0.001);除TUGT外,其余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2.038,P<0.05)。结论增加VR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 平衡 步行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心理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并抑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杨雷 沈德根 +4 位作者 荣积峰 俞萍 仇慕磊 李念 蒋理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5-587,共3页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神经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已被认为是影响脑卒中后功能康复的...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神经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已被认为是影响脑卒中后功能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造成脑卒中后病程迁延,若不及时治疗将对随后的神经功能康复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抑郁患者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功能 心理疗法 脑卒中后抑郁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神经功能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刘新兵 黄红漫 +5 位作者 冯六六 龚冰璐 王琳琳 梅香 许其倓 周明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1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45例,华法林初始量为1.25mg/d,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4,3-5...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1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45例,华法林初始量为1.25mg/d,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4,3-5d加0.5-1.0mg/d,INR维持1.4-2.0;中强度组46例,INR维持2.0-2.6。平均随访2年,比较2组主要终点(缺血性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和次要终点(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联合终点)及安全性终点(致命性出血、严重出血和轻度出血)。结果与中强度组比较,低强度组INR明显降低(1.70±0.36 vs 2.35±0.37,P=0.034),华法林用量明显减少[(2.70±0.30)mg/d vs(3.50±0.35)mg/d,P=0.040]。中强度组安全性终点中的总出血事件比例明显高于低强度组(17.4%vs 4.4%,P=0.040)。结论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低强度与中强度抗凝治疗比较,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终点相似,但安全性甚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抗凝药 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红 汤可娜 +3 位作者 仲星星 韩露 朱德生 管阳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nydrome,GBS)患者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11例GBS患者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面神经瘫痪将患者分为面神经正常组与...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nydrome,GBS)患者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11例GBS患者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面神经瘫痪将患者分为面神经正常组与瘫痪组,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生化特征;根据脑脊液蛋白值将患者分为脑脊液蛋白正常组、轻度偏高组与异常偏高组,比较3组间面神经瘫痪数量的变化;分析脑脊液蛋白与面神经瘫痪的相关性。结果面神经正常组与瘫痪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残疾量表评分(≥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感染、肺部感染及近期疫苗接种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脊液蛋白、免疫球蛋白G(Ig G)、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QALB)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不同脑脊液蛋白水平患者面神经瘫痪数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3.48,P=0.03);脑脊液蛋白水平与面神经瘫痪数量呈正相关(r=0.288,P<0.01)。结论 GBS患者脑脊液蛋白值越高面神经瘫痪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脑脊液蛋白有助于GBS患者面神经瘫痪的病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免疫 吉兰-巴雷综合征 脑脊液蛋白 面神经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波对肾癌组织的光谱检测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晗 余晨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0-165,共6页
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对人肾癌组织进行检测,分别比较了肿瘤组织和肿瘤旁正常组织对太赫兹波的响应。通过对新鲜含水和经冷冻真空脱水组织的测量分析,分别获得了不同样品在0.2~1.2 THz波段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结果显示,生物组织中含水... 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对人肾癌组织进行检测,分别比较了肿瘤组织和肿瘤旁正常组织对太赫兹波的响应。通过对新鲜含水和经冷冻真空脱水组织的测量分析,分别获得了不同样品在0.2~1.2 THz波段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结果显示,生物组织中含水量对太赫兹波吸收信号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不同组织的细胞结构和成分也是影响太赫兹信号强度的重要因素。比如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结构的不同,因此对太赫兹电磁波的吸收以及它们在太赫兹波段的折射率都有显著的不同。结果显示太赫兹光谱技术在生物组织检测和临床医学如肿瘤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技术 肾癌组织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计数及其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张佳 陆雪琴 +5 位作者 童文静 庞家栋 秦春焕 张雯 鲁成 王玉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计数及其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和武汉雷神山医院50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集患者中医四诊、分型、合并症相关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对不同中医证型患...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计数及其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和武汉雷神山医院50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集患者中医四诊、分型、合并症相关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及其年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各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各证型患者年龄由大到小依次为:气营两燔证>疫毒闭肺证>湿毒郁肺证>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寒湿阻肺证。(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医各证型血常规比较: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各证型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寒湿阻肺证>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湿毒郁肺证>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各证型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寒湿阻肺证>湿毒郁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各证型患者白细胞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湿毒郁肺证>气营两燔证>疫毒闭肺证>寒湿阻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普通型与重型相比性别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住院天数、合并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普通型与重型相比在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湿毒郁肺证最多,气营两燔证最少;气营两燔证患者年龄最大,寒湿阻肺证年龄最小;寒湿阻肺证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最高,气营两燔证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最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年龄小于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证型 临床分型 淋巴细胞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病理机制和评估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6
作者 施晓剑 韩甲 +2 位作者 刘宇 王雪强 陈佩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16-824,共9页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1],严重的踝关节扭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治疗,就会逐渐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2]。CAI是由于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结构性或功能性的缺损,致使踝关节不稳,患者...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1],严重的踝关节扭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治疗,就会逐渐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2]。CAI是由于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结构性或功能性的缺损,致使踝关节不稳,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平衡和姿势控制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不稳 病理机制 评估 诊断 本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手功能评定系统用于脑卒中患者手功能评定的可信性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徐友康 路微波 +3 位作者 吴军发 李放 黄燕 周媚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分析智能化手功能评定系统在脑卒中患者手功能评定的信度。方法:共收集了30例初发单侧脑卒中偏瘫患者,年龄(53.83±2.02)岁,男18例,女12例。应用智能化手功能评定系统测量脑卒中偏瘫手最大握力、捏力和夹指压力,每个项目均测量... 目的:分析智能化手功能评定系统在脑卒中患者手功能评定的信度。方法:共收集了30例初发单侧脑卒中偏瘫患者,年龄(53.83±2.02)岁,男18例,女12例。应用智能化手功能评定系统测量脑卒中偏瘫手最大握力、捏力和夹指压力,每个项目均测量3次,取最大值作统计学分析;再予以Brunnstrom(手部),FM-UE运动评测和Barthel指数法评定手功能。结果:智能化手功能评定系统测定最大握力、捏力及夹指压力结果与其他常用上肢功能评定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0—0.888(P值均小于0.05);最大握力与FM-UE和Brunnstrom(手部)的相关性优于最大捏力和夹指压力。结论:智能化手功能评定系统检测出的最大握力、捏力及夹指压力可反映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能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客观、精确和量化的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握力 捏力 夹指压力 脑卒中 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荣积峰 吴毅 +2 位作者 路微波 杨雷 王卫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3-1065,共3页
在2013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公布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成为伤残的首要原因[1].平衡功能的恢复将大大减少患者摔倒几率,步行能力的恢复不仅增加患者活动空间,而且是独立生活的一项... 在2013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公布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成为伤残的首要原因[1].平衡功能的恢复将大大减少患者摔倒几率,步行能力的恢复不仅增加患者活动空间,而且是独立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偏瘫康复的既定目标[2].本研究旨在探讨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运动障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四肢 世界卫生组织 数据显示 偏瘫康复 独立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 被引量:34
19
作者 荣积峰 黄强民 +3 位作者 刘琳 王卫宁 朱慧雯 石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1-594,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足下垂 足内翻 针刺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治疗技术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神经肌肉控制障碍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15
20
作者 施晓剑 荣积峰 +2 位作者 蔡斌 刘宇 韩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43,共12页
目的明确物理治疗技术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所致的神经肌肉控制障碍的干预效应。方法检索2010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PEDro、EBSCO和CNKI中CAI物理治疗相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和... 目的明确物理治疗技术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所致的神经肌肉控制障碍的干预效应。方法检索2010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PEDro、EBSCO和CNKI中CAI物理治疗相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按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CEBM)证据水平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不稳定平面训练为主的运动干预可显著改善CAI患者下肢平衡控制能力(ⅠA)和肌力(ⅡA);外部设备辅助下可提升干预效率(ⅡC),但对肌肉反应(ⅢC)和本体感觉(ⅡD)效果有限。6次及以上的手法治疗可提高下肢平衡能力(ⅠA),而贴扎对踝关节的本体感觉的即刻及短期效应并不显著(ⅠA)。结论以不稳定平面为主的运动干预和手法治疗在改善CAI患者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方面得到高质量的证据支持,应作为物理治疗的主要干预手段。贴扎及其他辅助具的应用可以作为辅助干预手段,有助于提高整体干预的效率;目前缺少研究支持理疗设备在CAI神经肌肉控制干预中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神经肌肉控制 物理治疗技术 系统评价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