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诊断 被引量:37
1
作者 周根泉 张悦萍 +5 位作者 张贵祥 马金忠 汪守中 胡运胜 诸慧铭 陈丽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1期1146-1149,共4页
目的 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撕裂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32例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ACL撕裂和 2 0例ACL正常病例的膝关节MRI资料进行分析 ,对ACL的形态特征、走行、信号强度以及ACL撕裂的伴随征象均作了观察与分析 ,并判... 目的 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CL)撕裂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32例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ACL撕裂和 2 0例ACL正常病例的膝关节MRI资料进行分析 ,对ACL的形态特征、走行、信号强度以及ACL撕裂的伴随征象均作了观察与分析 ,并判断有无ACL撕裂。结果 MRI诊断ACL完全性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92 % ,95 %和 93%。MRI诊断ACL部分性撕裂与手术、关节镜完全符合 4例 ,1例诊断为完全性撕裂 ,2例假阴性。ACL撕裂的伴随征象主要有胫骨平台骨折 ,骨挫伤 ,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 ,PCL曲度异常 ,胫骨前移或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移等。结论 MRI诊断急性完全性ACL撕裂的准确性均较高 ,对于慢性或部分性撕裂 ,其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1诊断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撕裂 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胶原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春辉 蔡国平 +1 位作者 阎作勤 郭常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4-73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Ⅱ型胶原mRNA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与正常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Ⅱ型胶原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髋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关节软骨各8例,并以9例正常关节软骨作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Ⅱ型胶原mRNA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与正常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Ⅱ型胶原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髋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关节软骨各8例,并以9例正常关节软骨作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Ⅱ型胶原mRNA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和正常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性骨关节炎与继发性骨关节炎组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而原发性骨关节炎组与继发性骨关节炎组间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16)。结论软骨细胞内Ⅱ型胶原表达的减少直接导致了Ⅱ型胶原质和量的改变,可能是骨关节炎发病的重要环节,是两类骨关节炎发病的共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Ⅱ型胶原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颈胸结合部C5-T2三维有限元建模与验证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改平 方新果 +4 位作者 王晨曦 柏磊磊 赵庆华 许世雄 陈二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基于CT图像数据建立人体脊柱颈胸结合部C5-T2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Mimics、Geomagic和Hypermesh软件对人体脊柱颈胸结合部C5-T2椎体进行三维重建、模型修复和有限元前处理,对模型顶面施加±0.... 目的基于CT图像数据建立人体脊柱颈胸结合部C5-T2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Mimics、Geomagic和Hypermesh软件对人体脊柱颈胸结合部C5-T2椎体进行三维重建、模型修复和有限元前处理,对模型顶面施加±0.5、1、1.5、2 N·m扭矩,用于模拟人体前屈和后伸活动时所产生的载荷作用,使用ANSYS软件计算脊柱颈胸结合部C5-T2节段在前屈和后伸承受扭矩载荷作用时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将计算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人体脊柱颈胸结合部C5-T2三维模型中C5-6、C6-7、C7-T1和T1-2各节段椎体在1 N·m载荷作用下,前屈时ROM分别为4.30°、3.21°、1.66°和1.41°,后伸时ROM分别为3.47°、2.86°、0.96°和0.92°。前屈时最大应力出现在椎体前缘,后伸时椎体后缘出现较大应力。ROM和应力分布的趋势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建立的脊柱颈胸结合部三维模型精确逼真,符合脊柱颈胸结合部的生物力学特性,模拟结果可为临床病理研究和颈胸部手术术式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胸椎 颈胸结合部 有限元分析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大腿截肢患者股骨颈骨折1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马春辉 朱力波 马金忠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2-683,共2页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髋部疾病、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股骨颈骨折治疗,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截肢 股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I评估青年人群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危险相关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吕琦 马春辉 +4 位作者 王培军 邵志红 赵小虎 朱海燕 张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7-672,共6页
目的探讨3.0T MRI评估青年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危险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ACL损伤的患者69例(其中男35例,女34例)及正常对照组62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膝关节3.0T MRI扫描资料,比较MRI诊断AC... 目的探讨3.0T MRI评估青年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危险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ACL损伤的患者69例(其中男35例,女34例)及正常对照组62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膝关节3.0T MRI扫描资料,比较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测量不同性别人群及损伤组与正常组的膝关节形态,测量参数包括:股骨髁间凹的宽度(notch width,NW)、股骨内外侧髁的总长(bicondylar width,BW)以及两者的比例即髁间窝宽度指数(NW index,NWI),内侧髁至髁间凹的宽度(medial condyle size,M)、外侧髁至髁间凹的宽度(lateral condyle size,L)及两者的比值(L∶M),并测量不同性别及损伤组与未损伤组胫骨内侧平台坡度(medial tibial plateau slope,MTS)及外侧胫骨平台坡度(lateral tibial plateau slope,LTS)。结果 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为94.2%,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93.5%。68例男性与63例女性比较,BW、L及NW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W、M及L∶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男性与女性膝关节形态不同,男性膝关节的NWI较女性更小,在男性ACL损伤组与正常组相比,BW、L∶M及NW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组的NWI更小;而女性中ACL损伤组与正常组相比,各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参数在活动的强度及损伤部位(左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组与正常组相比,身高、体重、MTS及L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小的NWI很可能是青年男性ACL损伤的危险相关因素,BW及L∶M是影响青年男性膝关节动力学的重要因素。MTS和LTS可能无法作为膝关节ACL损伤的直接危险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ACL) 髁间窝宽度指数(NWI) 胫骨平台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术后不同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方新果 赵改平 +3 位作者 王晨曦 柏磊磊 陈二云 赵庆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健康完整模型,并通过与体外实验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健康完整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C7节段行TS后的4种重建模型:TM+AP+D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AP+S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DPS模型(钛网+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AP+DPS模型(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分析各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时的ROM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TS术后重建会大幅度降低重建节段ROM,模型的重建节段ROM均下降超过93%,后路单节段螺钉固定时,钛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论4种模型重建节段固定效果相近,后路双节段螺钉固定的3种模型中内固定器械应力分布较为平均,模型整体稳定性优于后路单节段固定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全脊椎切除 内固定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隆部弧形切口施行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大勇 饶根云 +3 位作者 顾志坚 王哲军 沈谷丰 谢乐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2期2531-2532,共2页
目的:探讨弧形切口施行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法及其优点。方法:我院从1999-2004年对27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经弧形切口施行松解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2年3个月。结果:按照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评判:优22例,良5例,差0例。... 目的:探讨弧形切口施行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法及其优点。方法:我院从1999-2004年对27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经弧形切口施行松解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2年3个月。结果:按照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评判:优22例,良5例,差0例。总体优良率100%。结论:经弧形切口施行松解术既能清楚地显露病变组织,达到彻底施行松解术的目的,又易于保护坐骨神经,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疾病 挛缩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方法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晨曦 赵改平 +5 位作者 柏磊磊 陈楠心 陈二云 赵庆华 马童 凃意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201,共8页
研究下颈椎C5椎体全脊椎切除术(TS)之后,前后路不同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T图像建立下颈椎C3-C7节段完整无损模型,在无损模型基础上,建立C5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模型:一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 研究下颈椎C5椎体全脊椎切除术(TS)之后,前后路不同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T图像建立下颈椎C3-C7节段完整无损模型,在无损模型基础上,建立C5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模型:一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AP+SPS);二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AP+DPS)。对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的扭矩,分析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等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ROM)以及钛网、钢板、椎弓根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重建节段ROM随着扭矩的增大而增加,呈现出非线性的趋势,TM+AP+SPS模型的增加幅度较大。1.0 N·m工况下,两种模型重建节段ROM均减少83%以上;TM+AP+SPS模型在后伸、侧弯和扭转时,邻近节段的ROM均增加11%以上,C6-C7节段的ROM在扭转时增加41.79%,TM+AP+DPS模型的邻近节段ROM则显著降低。TM+AP+SPS模型和TM+AP+DPS模型中钛网应力分别集中于受压侧和后方。TM+AP+SPS模型的邻近节段有较大的代偿活动,TM+AP+DPS模型各节段ROM均大幅度减小,TM+AP+DPS模型的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全脊椎切除术 内固定重建 有限元分析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限制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植骨融合术后下颈椎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柏磊磊 赵改平 +4 位作者 王晨曦 陈楠心 宋艳美 陈二云 赵庆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研究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植骨融合术后下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应力、韧带张力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植入假体力学性能的改变。方法建立C5-6椎间盘退变3种手术方案: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 目的研究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植骨融合术后下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应力、韧带张力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植入假体力学性能的改变。方法建立C5-6椎间盘退变3种手术方案: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4-7节段下颈椎原始模型。分析术后下颈椎C4-7节段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上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结果术后手术节段关节ROM变化:Discover模型增加12.7%-73.1%,Prodisc-C模型增加74%-98%,植骨融合模型下降55.8%-71.8%。Discover置换后上邻近椎间盘应力无明显增加,下邻近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工况下减少33.2%-54.2%,囊韧带张力增幅比Prodisc-C置换后减少30%-40%。Discover假体最大应力(36.72 MPa)出现在前屈工况下,小于Prodisc-C假体的最大应力(42.66 MPa)。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性能,Discover作为新一代人工椎间盘假体,在减少韧带负担和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有所进步。研究结果可为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颈椎 活动度 生物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骶尾部畸胎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琼琼 杨道华 +2 位作者 华莹奇 陈安 林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5-206,209,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成人SCT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 5例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36岁,临... 目的探讨成人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成人SCT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 5例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36岁,临床表现为臀部肿块,骶尾部不适或无明显症状,影像学上表现为骶骨前或骶骨后肿块。3例为成熟性畸胎瘤,2例为畸胎瘤恶变,恶性成分分别为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3例成熟性畸胎瘤患者和1例畸胎瘤恶变患者无复发,1例畸胎瘤恶变患者术后2个月发现转移灶。结论成人SCT是一种少见肿瘤,多为成熟性,且预后较好,恶变者少见,但易复发转移,因此,病理诊断时应细致谨慎,避免遗漏恶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胎瘤 骶尾部 成人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后路寰枢椎固定术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自强 赵改平 +2 位作者 毕厚海 赵庆华 王宏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9-465,共7页
研究伴枢椎单侧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式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上颈椎的稳定性和内固定植入椎板螺钉、椎弓根螺钉和C2 pars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基于人体颈椎Ⅱ型齿状突骨折的CT图像数据,结合有... 研究伴枢椎单侧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式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上颈椎的稳定性和内固定植入椎板螺钉、椎弓根螺钉和C2 pars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基于人体颈椎Ⅱ型齿状突骨折的CT图像数据,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依据临床手术方案,建立上颈椎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模型:一种是单侧枢椎椎板螺钉(C2TL)+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1PS、C2PS)固定(C1PS-C2TL+PS模型),另一种是单侧C2 pars螺钉+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C1PS-C2pars+PS模型),分析两种固定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和内固定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伴椎动脉高跨Ⅱ型齿状突骨折在后路寰枢椎两种固定术式中,C1PS-C2TL+PS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寰枢关节的关节活动度比骨折模型分别减小92.71%、91.28%、95.89%,C1PS-C2pars+PS模型分别减小89.50%、94.77%、92.72%,表明椎体固定节段的刚度都显著提高。此外,C1PS-C2pars+PS模型在前屈和后伸运动时,枢椎螺钉的根部和连接棒下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79.9和167.6 MPa,比C1PS-C2TL+PS模型分别增大55.1和52.2 MPa。C2 pars螺钉在不同工况下最大应力值的变化幅度比较显著,最大值为前屈工况的123.7 MPa,比C2TL最大应力值增大21.4 MPa。伴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C1PS-C2TL+PS和C1PS-C2pars+PS两种固定术式,均能有效地提高寰枢椎的刚度,前者在屈伸和旋转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C1PS-C2TL+PS内固定术式在结构和应力分布上更加合理,结果可为伴椎动脉高跨Ⅱ型齿状突骨折内固定术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高跨 Ⅱ型齿状突骨折 椎板螺钉 C2 pars螺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骨折内固定的置钉安全研究
12
作者 姜雨辰 王冬梅 +3 位作者 毕春 纪晓希 汪方 王秋根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8,共8页
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危险区域安全置钉的方法,降低螺钉穿入髋关节的风险。取得173例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断层扫描数据,由此建立清晰完整的三维数字化骨盆模型,对其进行由耻骨联合到骶髂关节方向的曲线拟合,并在髋臼区域等分此曲线,获得垂... 探讨髋臼骨折内固定危险区域安全置钉的方法,降低螺钉穿入髋关节的风险。取得173例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断层扫描数据,由此建立清晰完整的三维数字化骨盆模型,对其进行由耻骨联合到骶髂关节方向的曲线拟合,并在髋臼区域等分此曲线,获得垂直曲线的5个截面。以过进钉点并垂直于骨表面的截面曲线法向面作为参考平面,测量不同截面的进钉角度范围(α~γ)及对应的进钉深度d1、d2、d0;比较男性、女性之间存在的差异,综合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对髋臼区螺钉植入进行安全规划。结果表明,截面2的d0,截面3的β、γ以及截面4的β,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进钉角度范围与手术入路可行范围存在部分交集。临床髋臼区域下缘置钉时要考虑到男、女性别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截面1和截面5置钉方向比较自由;截面4安全置钉角度接近可操作临界角度,临床上置钉应避开截面2和截面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下缘 置钉 数字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颈椎融合手术对上颈椎Jefferson骨折稳定效果的影响
13
作者 毕厚海 赵改平 +3 位作者 许海飞 董自强 杨加静 王宏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1-237,共7页
目的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后路寰枢椎融合(posterior atlantoaxial fusion,PSF)和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对颈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和钉棒系统力传导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人体上... 目的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后路寰枢椎融合(posterior atlantoaxial fusion,PSF)和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对颈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和钉棒系统力传导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模型,依据临床手术方案实施PSF、OCF1和OCF2内固定术,施加50 N集中力和1.5 N·m力矩于枕骨底部,研究上颈椎C0~3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时,颈椎椎体的应力分布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钉棒系统最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OCF1和OCF2椎体ROM较PSF增加,钉棒应力减少,OCF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结论PSF、OCF1、OCF2固定术式均可减少上颈椎ROM,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性,使椎体和椎间盘应力分布趋向正常水平。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JEFFERSON骨折 寰枢椎融合术 枕颈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