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术中磁共振实时影像功能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庄冬晓 吴劲松 +7 位作者 姚成军 路俊锋 朱凤平 邱天明 许耿 毛颖 黄峰平 周良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7-211,共5页
目的评价3.0 T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锥体束示踪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monitoring,IONM)技术在各种... 目的评价3.0 T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锥体束示踪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monitoring,IONM)技术在各种累及岛叶的胶质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以3.0 T iMRI数字一体化神经外科手术中心为平台,在iMRI功能导航结合IONM下对18例累及岛叶的胶质瘤实施切除手术。其中对10例主侧半球肿瘤采用唤醒麻醉下术中直接皮质电刺激进行语言区定位。对所有18例岛叶胶质瘤,术中均采用DTI导航结合术中连续经皮质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下电刺激进行锥体束定位。结果通过iMRI实时扫描,18例患者中有13例发现肿瘤残留,其中6例在iMRI实时影像导航下获得了进一步切除,使肿瘤的影像学全切除率从5/18提高至9/18。经Fisher检验,iMRI前、后的肿瘤切除率(包括全切除及次全切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9例因DTI导航或IONM提示切缘临近功能皮质或深部锥体束,而未强求全切除。10例主侧半球肿瘤患者中,术后近期(1周内)出现一过性语言功能障碍5例,随访至术后1个月,语言功能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或以上;18例患者中3例术后近期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随访至术后1个月,其中2例完全恢复。总体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障碍仅1例。无iMRI及IONM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3.0 T iMRI术中实时影像导航联合DTI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及IONM技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岛叶胶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岛叶 神经导航 术中磁共振成像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液态栓塞剂 (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宋冬雷 冷冰 +4 位作者 顾宇翔 朱巍 徐斌 陈衔城 周良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05-108,共4页
目的 介绍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18例患者动静脉畸形位于功能区 (运动区、语言区、视觉中枢 ) ,8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 ,2例位于小脑半球。畸形团大小在 3cm左右的 11例 ,3~ 6cm的 12例 ,6c... 目的 介绍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18例患者动静脉畸形位于功能区 (运动区、语言区、视觉中枢 ) ,8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 ,2例位于小脑半球。畸形团大小在 3cm左右的 11例 ,3~ 6cm的 12例 ,6cm以上的 5例。均采用Seldingo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 6F鞘 ,6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 ,Ultraflow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 ,采用“阻断和前推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结果 治疗前后脑动静脉畸形的体积缩小为 2 0 %~10 0 % ,初期平均约 4 0 % ,目前可达 80 %左右 ,其中 4例患者达到影像学完全栓塞 (血管造影动、静脉期均无畸形血管团显影 )。 3例患者栓塞术后有肢体偏瘫并发症 ,1例患者术后出现视野缺损 ,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Onyx可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效果 ,但应学习正确的栓塞技术和注意预防并发症。单纯栓塞的长期疗效有待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治疗 ONY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骨性结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百春 周良辅 +2 位作者 毛颖 钟平 张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管的形态结构及与其毗邻骨性结构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例干性颅底标本和15例干性寰椎标本及15例头颈湿性标本CT薄层扫描,3例正常成人行头颈MRI检查,对舌下神经管及相关骨性结构...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管的形态结构及与其毗邻骨性结构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例干性颅底标本和15例干性寰椎标本及15例头颈湿性标本CT薄层扫描,3例正常成人行头颈MRI检查,对舌下神经管及相关骨性结构进行观察、测量。结果舌下神经管是位于枕骨大孔前外侧缘的一对骨性管道;外口居于寰椎横突前上方,后者与枕骨间距左侧为(7.6±4.1)mm,右侧为(5.8±2.5)mm,内口距颈静脉结节表面距离左侧为(5.3±1.8)mm,右侧为(4.8±1.6)mm。周围结构复杂和可存在变异,1例颈静脉球发育不良,寰椎侧块呈分离型1例,椎动脉沟骨管化3例,寰枕融合2例。结论熟悉舌下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基本解剖知识,对了解影像学资料、病变临床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是非常必需和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神经管 影像学 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外科浅论 被引量:8
4
作者 周良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9-130,共2页
关键词 颅底外科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进展
5
作者 潘之光 毛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时代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之应用方略
6
作者 刘佩玺 史源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3-618,共6页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是开启动脉瘤治疗的新时代。本文回顾脑血管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历史和发展,阐述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和推广,进而讨论在血流导向时代血管内治疗的局限性以及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和展望,以重申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血流导向装置(非MeSH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
7
作者 苏赢 刘佩玺 +4 位作者 史源 李培良 安庆祝 田彦龙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4-650,共7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3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方式为脑血管原位重建、再移植、再吻合及短距桥接...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3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方式为脑血管原位重建、再移植、再吻合及短距桥接,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6例)原位重建5例,再移植1例,再吻合3例,短距桥接7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8例)原位重建5例,再移植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例)均为原位重建;后循环动脉瘤(6例)原位重建3例,再吻合2例,短距桥接1例。术中桥血管通畅率达100%,无桥血管闭塞患者。参与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随访的23例患者影像学均未见明显复发;参与改良Rankin量表随访的28例患者中5分1例,3分5例,2分2例,1分1例,0分19例。术后出现出血性并发症3例(9.37%),缺血性并发症10例(31.25%),无患者接受非计划二次手术治疗并发症。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环境下颅底肿瘤术前计划的制定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晓硌 周良辅 +1 位作者 毛颖 吴劲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颅底肿瘤术前计划制定中的作用。方法36例拟采用手术治疗的颅底肿瘤患者,分别采集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计算机体层摄影(CT)等多种医学影像数据,输入D...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颅底肿瘤术前计划制定中的作用。方法36例拟采用手术治疗的颅底肿瘤患者,分别采集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计算机体层摄影(CT)等多种医学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术前计划系统,在VR环境中进行重建、融合、提取、染色,标记等处理还原为一个空间立体的三维物像。再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测量、手术模拟等操作,从而在术前充分获得肿瘤,脑组织,颅底骨质以及神经血管全面而直接的信息,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并与真正手术中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结果36例病例均成功地实现了三维立体虚似现实影像的重建,术前计划中对于肿瘤及其颅底解剖结构特征的判定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结论Dextroscope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快速、直观、全面地整合颅底肿瘤多种医学影像数据,以提供肿瘤及其颅底解剖结构的综合信息,在手术前为制定和优化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有可能有助于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与病灶的全切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似现实 颅底肿瘤 术前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倪伟 宋冬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其中,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自然史 治疗现状 微小动脉瘤 未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YX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宋冬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栓塞剂 X线 血液 粘连性 二甲基亚砜 胶水 DMSO 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颅颈多发夹层动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11
作者 张振宇 宋冬雷 +4 位作者 钟平 冷冰 顾宇翔 廖煜君 江汉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46-149,共4页
患者男,20岁,学生。2011年8月21日因"1个月前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障碍1次"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情绪激动时突发剧烈头痛,当时伴有意识障碍,呕吐数次,四肢抽搐数分钟,15 min后患者意识障碍逐渐自行缓解。于当地医... 患者男,20岁,学生。2011年8月21日因"1个月前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障碍1次"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情绪激动时突发剧烈头痛,当时伴有意识障碍,呕吐数次,四肢抽搐数分钟,15 min后患者意识障碍逐渐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部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图1a),予以止血、解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自发性 颅颈多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冬雷 冷冰 +4 位作者 顾宇翔 朱巍 徐斌 陈衔城 周良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38-441,共4页
目的 探讨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2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 F鞘,6 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以Ultraflow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采用"阻断和前... 目的 探讨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2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 F鞘,6 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以Ultraflow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采用"阻断和前推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本组患者中有13例动静脉畸形位于功能区(运动区、语言区、视觉中枢),6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2例位于小脑半球。畸形团大小为3 cm的9例,3-6 em的8例,6 cm以上的4例。 结果 治疗后脑动静脉畸形的体积缩小程度为20%-100%。初期因使用Onyx经验不足,在拔出微导管时有2例患者发生严重脑出血,行外科手术救治,其余19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Onyx栓塞技术可作为治疗体积较大、位于大脑深部及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之一,长期疗效有待随访结果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治疗 患者 液体栓塞剂 微导管 黏附性 SELDINGE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