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去氧胆酸对高糖下视网膜的保护作用研究及前景
1
作者 孙佳琪(综述) 邹海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视网膜不可逆损伤和严重视力损害。熊去氧胆酸(UDCA)及其衍生物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作为亲水胆汁酸,具有抗凋亡、抗炎和抗氧化等多重细胞保护作用,近年来在DR的防治研究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视网膜不可逆损伤和严重视力损害。熊去氧胆酸(UDCA)及其衍生物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作为亲水胆汁酸,具有抗凋亡、抗炎和抗氧化等多重细胞保护作用,近年来在DR的防治研究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UDCA/TUDCA在高糖环境下对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表明,UDCA/TUDCA能够通过抑制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通路、JNK/AP-1信号通路等,保护视网膜神经元免受高糖诱导的损伤;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和减少血管渗漏,维持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完整性;通过下调炎症因子表达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视网膜的炎症反应。此外,UDCA/TUDCA通过结合视网膜细胞上的胆汁酸受体(如TGR5等),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发挥其保护作用。UDCA/TUDCA在DR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其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以期为DR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熊去氧胆酸 牛磺熊去氧胆酸 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 抗凋亡 抗炎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与DR的关系研究进展
2
作者 袁天宜(综述) 邹海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8-762,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由持续高血糖状态导致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人群中重度视力损伤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于DR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因素仍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确认的部分环境污染物,如空气颗粒物、硫化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由持续高血糖状态导致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人群中重度视力损伤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于DR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因素仍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确认的部分环境污染物,如空气颗粒物、硫化氢、钴、镉、铯、邻苯二甲酸酯、甲基乙二醛和2-哌啶酮等,可能会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相关通路增加DR的发病风险或加速病程进展。为了明确环境污染物暴露与DR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具体的发病机制,并进行对环境暴露量化测量的纵向研究。本文就包括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物与DR相关的近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和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重金属污染 化学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戊糖途径抑制感光细胞凋亡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韩思杨(综述)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5,共4页
感光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神经上皮细胞,在视觉信号的产生和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大量摄取葡萄糖进行糖代谢以满足生理需求。而感光细胞凋亡,则是视网膜疾病导致患者盲的共同原因,该过程伴有氧化应激和合成代谢的改变。近期研究发... 感光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神经上皮细胞,在视觉信号的产生和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大量摄取葡萄糖进行糖代谢以满足生理需求。而感光细胞凋亡,则是视网膜疾病导致患者盲的共同原因,该过程伴有氧化应激和合成代谢的改变。近期研究发现,糖代谢的重要分支——磷酸戊糖途径,在上述病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产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作为感光细胞中重要的供氢体,参与物质合成代谢,对抗氧化应激,进而抑制感光细胞的凋亡。本文将从代谢活动和分子通路的角度,针对磷酸戊糖途径抑制感光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光细胞 凋亡 磷酸戊糖途径 氧化应激 脂质代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及其抑制剂对DR的影响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姝历(综述) 邹海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4-749,共6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类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是一类调控葡萄糖运输的跨膜蛋白家族,既往研究在视网膜内发现其家族成员SGLT1和SGLT2的表达,提示SGLT对DR发病具有潜在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类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是一类调控葡萄糖运输的跨膜蛋白家族,既往研究在视网膜内发现其家族成员SGLT1和SGLT2的表达,提示SGLT对DR发病具有潜在影响。SGLT2介导视网膜周细胞的异常钠依赖性葡萄糖摄取,可能参与了DR早期的微血管病变过程,而SGLT抑制剂可减少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细胞形态及功能损伤,可能对DR有治疗作用。近期研究发现,编码SGLT2的SLC5A2基因多态性与DR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SGLT2抑制剂目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其有助于预防继发的心血管和肾脏相关病变,但关于其在DR疗效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结果提示,SGLT2抑制剂对DR具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控制DR相关的危险因素、保护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减轻神经相关视网膜病变等机制实现的。本文就SGLT对DR发病的影响、SGLT2抑制剂在预防和治疗DR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可能的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7模拟肽THR123对PVR发生及RPE细胞EMT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5
作者 姚海佩 王方 王于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6,共9页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模拟肽THR123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分离自供体眼球的人原代RPE细胞,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模拟肽THR123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分离自供体眼球的人原代RPE细胞,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刺激组和THR123治疗组,分别用常规培养基、含10 ng/ml TGF-β2培养基、含10 ng/ml TGF-β2和5μg/ml THR123培养基培养48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EMT标志物E-钙粘素(E-Cadherin)、纤连蛋白(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BMP受体激活素受体样激酶2(ALK2)及转录因子锌指蛋白转录因子1(Snail1)表达;采用凝胶收缩实验检测各组RPE收缩功能差异;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RPE细胞迁移能力;采用跨上皮电阻检测RPE细胞上皮极性变化。取成年青紫蓝兔30只,采用玻璃体腔注射RPE细胞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建立兔PVR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R组、0.5μg/ml THR123组和5μg/ml THR123组分别在造模日及造模后7 d进行右眼相应浓度THR123玻璃体腔注射,采用检眼镜每7 d进行1次眼底观察,采用B型超声确认有无视网膜脱离,分别于造模后14和28 d进行PVR分级,造模后28 d空气栓塞法处死模型兔后取眼球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α-SMA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PVR进展差异。原代RPE细胞中加入BMP受体抑制剂LDN193189作为LDN抑制组,检测阴性对照组和LDN抑制组RPE细胞EMT标志物及功能差异;在RPE细胞中分别转染对照和Snail1的小干扰RNA作为siNC+TGF-β2组和siSnail1+TGF-β2组,检测各组RPE细胞EMT标志物及功能差异。结果阴性对照组、TGF-β2刺激组和THR123治疗组凝胶收缩比例、跨上皮电阻值及E-Cadherin、FN和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38、136.30、38.50、2.53、53.54,均P<0.01)。与阴性对照组和THR123治疗组比较,TGF-β2刺激组凝胶收缩比例、跨上皮电阻值、E-Cadherin相对表达量降低,α-SMA、FN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造模后28 d,PVR组、0.5μg/ml THR123组和5μg/ml THR123组PVR分级分别为4.00±0.45、2.80±0.37和1.80±0.3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83、P=0.007),其中5μg/ml THR123组兔眼PVR分级显著低于P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5μg/ml THR123组兔眼视网膜前增生膜数量较PVR组和0.5μg/ml THR123组少,视网膜未见脱离。免疫荧光染色显示5μg/ml THR123组玻璃体腔及视网膜α-SMA表达较PVR组和0.5μg/ml THR123组明显减少。与阴性对照组和THR123治疗组比较,TGF-β2刺激组ALK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Snail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DN抑制组凝胶收缩比例、跨上皮电阻值和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FN、α-SMA和Snail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siNC+TGF-β2组相比较,siSnail1+TGF-β2组细胞凝胶收缩比例、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FN、α-SMA和Snail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MP7模拟肽THR123可以激活BMP通路抑制Snail1表达,从而抑制RPE细胞EMT过程及PVR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血流变化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韩影 蒋炎 +6 位作者 王晴仪 石新 牛田 邢馨丹 沈胤忱 陈翀 刘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以及伴随/不伴随糖...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以及伴随/不伴随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DR的影像学特征,寻找相关危险因子及潜在OCTA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方法·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入组90例DR患者,根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组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组,并根据OCT影像分为DME组和无DME组。对所有受试者的OCT影像以及OCTA参数包括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进行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寻找与DR严重程度相关、与DME发生相关的影像学改变,以及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史、抗高血压药使用情况和血液指标在内的其他因素。结果·糖尿病发病年龄(P=0.042,95%CI-0.057~-0.001)以及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P=0.040,95%CI-0.066~-0.002)与DR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无高血脂为DR疾病进展的保护因素(P=0.027,95%CI-3.001~-0.176)。DME的发生率随着DR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P=0.004),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的出现与DME相关(P=0.000);但未发现与DME明显相关的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变。结论·DR的进展可能与视网膜深层血管的血流密度密切相关,该指标可能成为预测DR进展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流密度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别和预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的影像学标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舒毅扬 张思齐 刘海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40-1245,共6页
随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发病人数的增多,筛选出具有指示价值的影像学标志并应用于AMD的初步筛查、疾病预警、复发提醒、治疗指导,将有助于AM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临床上,大多采用眼底彩... 随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发病人数的增多,筛选出具有指示价值的影像学标志并应用于AMD的初步筛查、疾病预警、复发提醒、治疗指导,将有助于AM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临床上,大多采用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眼底血管造影等进行图像的识别分析。该文综述了识别和预测早、中、晚期AMD进展与预测AMD复发和预后的影像学标志,旨在为临床判断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影像学标志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分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帆(综述)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7,共6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群中主要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遗传变异和生活方式等,但具体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眼科领域。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对该疾病...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群中主要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遗传变异和生活方式等,但具体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眼科领域。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对该疾病患者的血液、泪液、房水、玻璃体液、视网膜和脉络膜、玻璃疣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标本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来筛选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究疾病相关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疾病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还能在治疗靶点的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中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唐磊 徐国彤 张敬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4-687,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并发症之一,是工作人群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DR的发病机制复杂,炎症、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等诸多因素均参与了DR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褪黑素是人脑松果体的合成产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并发症之一,是工作人群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DR的发病机制复杂,炎症、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等诸多因素均参与了DR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褪黑素是人脑松果体的合成产物,可释放到脑脊液和血液中;褪黑素及其代谢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炎症和氧化应激均具有拮抗作用。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条件下,褪黑素还具有调节自噬和凋亡的功能。本文就褪黑素在DR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潜在治疗进行阐述,以期为治疗DR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 氧化应激 褪黑素 血-视网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üller细胞重编程参与视网膜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珍珍(综述) 梁坚(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85-889,共5页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对于维持视网膜稳态有重要作用。视网膜损伤后,斑马鱼Müller细胞可以通过重编程进入细胞周期增生并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视网膜完成再生修复。高等动物Müller细胞的这一能力几乎消失...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对于维持视网膜稳态有重要作用。视网膜损伤后,斑马鱼Müller细胞可以通过重编程进入细胞周期增生并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视网膜完成再生修复。高等动物Müller细胞的这一能力几乎消失,导致视网膜损伤后神经元无法再生,最终造成视功能减退,甚至丢失。研究发现,虽然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重编程过程在高等动物中不能自发激活,但可以通过诱导增强其重编程能力并实现其向神经元的转分化。这种神经元再生潜能使Müller细胞在高等动物视网膜修复再生中极有应用前景。本文围绕Müller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最新研究进展,从Müller细胞起源及生理病理状态、重编程机制、哺乳动物Müller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诱导方式、限制Müller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因素4个方面展开,并对Müller细胞重编程参与视网膜再生的优势与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ÜLLER细胞 重编程 转分化 视网膜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1
作者 瞿思畅 张敬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9-583,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不可逆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全球50岁以上人群视力受损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措施有限。近年来,二甲双胍在治疗各系统疾病、肿瘤及衰老相关性疾病中均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涉及的病...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不可逆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全球50岁以上人群视力受损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措施有限。近年来,二甲双胍在治疗各系统疾病、肿瘤及衰老相关性疾病中均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涉及的病理机制也为治疗AMD提供了思路。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在AMD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二甲双胍 治疗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邻体蛋白及纤维蛋白序列测定的腺病毒性结膜炎分类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旌 朱剑锋 陆丽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02-907,共6页
目的基于六邻体蛋白和纤维蛋白的联合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腺病毒性结膜炎中人类腺病毒(HAdV)分型。方法在上海地区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病毒性结膜炎患者下结膜囊结膜拭子样本256份,提取DNA后通过PCR扩增六邻体蛋白及纤维蛋... 目的基于六邻体蛋白和纤维蛋白的联合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腺病毒性结膜炎中人类腺病毒(HAdV)分型。方法在上海地区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病毒性结膜炎患者下结膜囊结膜拭子样本256份,提取DNA后通过PCR扩增六邻体蛋白及纤维蛋白全长,完成基因测序及种系发生学分析。结果89例(占34.76%)患者结膜拭子六邻体蛋白基因扩增阳性,包括HAdV-C1、HAdV-C2、HAdV-B3、HAdV-E4、HAdV-D8、HAdV-D19和HAdV-D37各1、7、20、6、23、17和15例,分别占1.12%、7.87%、22.47%、6.74%、25.84%、19.10%和16.85%,其六邻体蛋白种系发生学分析中均与相应参考序列原型聚合。纤维蛋白种系发生学分析中,15例HAdV-D19样本序列和1例HAdV-D37样本序列交叉聚合。结论针对六邻体蛋白和纤维蛋白基因的联合测序可以为HAdV分型和毒力分析提供丰富有效的生物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腺病毒 病毒性结膜炎 腺病毒六邻体蛋白 纤维蛋白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版SANDE与OSDI干眼问卷信度和效度比较 被引量:11
13
作者 林丰 蔡羽莹 +1 位作者 王艺敏 刘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作为参照,评估中文版干眼症状评估(SANDE)问卷在人群中的适用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6月将上海市虹口区某中学323名在校高中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及中文版SANDE问卷进行干眼症状评估并计...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作为参照,评估中文版干眼症状评估(SANDE)问卷在人群中的适用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6月将上海市虹口区某中学323名在校高中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及中文版SANDE问卷进行干眼症状评估并计算评分。根据OSDI评分分为正常对照组87人、轻度干眼组82人、中度干眼组87人和重度干眼组67人。采用Cronbachα系数评估2种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干眼组间的SANDE问卷评分差异以评价区分效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SANDE问卷和OSDI问卷总分的相关性以评价效标效度;采用因子分析评价结构效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找到SANDE问卷的诊断阈值。结果SANDE问卷评分和OSDI问卷评分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56和0.829。依照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等级划分后,正常对照组的SANDE问卷评分为7.0(2.5,16.9),轻度干眼组为17.0(8.4,31.0),中度干眼组为29.2(14.6,49.4),重度干眼组为49.1(24.4,60.7),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3.213,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问卷评分得分呈中度正相关(r s=0.615,P<0.001)。因子分析结果显示,SANDE问卷2个题目在公共因子上的因子负荷均较高(>0.5),其中干眼症状发作频率为0.936,严重程度为0.936。SANDE问卷AUC为0.815(P<0.001,95%CI:0.770~0.860),干眼诊断阈值为23,对应的敏感度为60.59%,特异度为88.51%。结论中文版SANDE问卷具有良好信度、效度及干眼鉴别能力,虽然其敏感度较低,但作为一种简单的症状评估问卷,其在人群中仍有很好的适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症状评估 问卷调查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视图特征融合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
14
作者 姜璐璐 孙司琦 +2 位作者 邹海东 陆丽娜 冯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48,共10页
基于双视图眼底图像的诊断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筛查,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单视角下图像遮挡和视场受限的问题.针对如何有效融合不同视图信息来提高DR分级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 基于双视图眼底图像的诊断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筛查,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单视角下图像遮挡和视场受限的问题.针对如何有效融合不同视图信息来提高DR分级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视角图像之间特征融合的学习方法.针对眼底图像中病灶占比率较小的问题,引入了自注意力机制以加强局部病灶特征的学习;针对双视图眼底图像分类场景,提出了一种跨视图注意力机制,有效地利用了双视图之间的信息.在内部数据集DFiD和公开数据集DeepDR上进行的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DR分级精度,可用于大规模DR筛查,辅助医生实现高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图像 特征融合 双视图融合 注意力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回顾与展望
15
作者 王雅芳 刘洋 罗学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0-534,共5页
自雷珠单抗2006年上市以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一直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一线药物。然而,临床研究显示,抗VEGF药物治疗若干年后患者视... 自雷珠单抗2006年上市以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一直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一线药物。然而,临床研究显示,抗VEGF药物治疗若干年后患者视力回到基线水平,甚至伴视网膜纤维化和地图样萎缩发生,凸显了抗VEGF治疗的局限性。为了改善疗效,针对传统抗VEGF药物的替代和补充治疗相继出现。基因治疗通过介导腺相关病毒载体递送治疗性蛋白实现了长期稳定的抗VEGF效果;联合抗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治疗可能通过周细胞弥补抗VEGF治疗的局限性;补体相关的基因治疗则是基于患者对抗VEGF治疗反应性差而开拓的又一新领域。该文就抗VEGF治疗湿性AMD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