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治疗在眼底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和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朝阳 张敬香 张敬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0-406,共7页
眼底血管性疾病,如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全球范围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这两种眼底疾病的患病率也将持续攀升。当前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 眼底血管性疾病,如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全球范围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这两种眼底疾病的患病率也将持续攀升。当前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以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为主,但存在频繁注射、费用高昂、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探寻更加持久且有效的治疗策略。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中的成功应用为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有望实现临床转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最佳治疗靶点选择、给药途径和潜在的安全性等。本文重点阐述基因补充和基因编辑技术介导的anti-VEGF治疗在nAMD和DR中的应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眼底血管性疾病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黄斑水肿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胺丁醇相关视神经病变 被引量:9
2
作者 吕亚男 宫媛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0-243,共4页
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是一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其具有的眼毒性是EMB最重要且严重的并发症。早期的乙胺丁醇相关视神经病变(ethambutol optic neuropathy,EON)是可逆的,延迟的诊断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早期检测在EO... 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是一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其具有的眼毒性是EMB最重要且严重的并发症。早期的乙胺丁醇相关视神经病变(ethambutol optic neuropathy,EON)是可逆的,延迟的诊断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早期检测在EON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EON的危险因素、早期检测、治疗和预防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胺丁醇 视神经病变 眼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rgardt病的FFA和ICGA同步造影释义 被引量:4
3
作者 俞素勤 张剑虹 张皙 《临床眼科杂志》 200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了解 Stargardt病在同步进行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过程中 ,不同时期的荧光表现。方法 使用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 (Heidelber... 目的 了解 Stargardt病在同步进行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过程中 ,不同时期的荧光表现。方法 使用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 (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y,HRA) ,对 7例 14眼典型的 Stargardt病患者进行 FFA和ICGA同步造影检查 ,对所摄取的同步图像进行同期对比分析。结果  14只眼的 FFA检查均表现出明显的脉络膜湮没征 (choroidal silence sign or dark choroid) ,ICGA则能显现脉络膜血管 ,但有 10只眼的脉络膜血管影像比正常的暗。黄斑部病变在 FFA检查中 ,14只眼均表现为典型的横椭圆形强烈的透见荧光 ,而在 ICGA检查中 ,早期 14只眼均表现出比周围更强的脉络膜血管荧光 ,晚期 (>2 0分钟 )有 8只眼发现围绕黄斑病灶有一环形的弱荧光晕。8只眼除黄斑病灶外还伴有黄色斑点 ,在 FFA检查中 ,黄色斑点大部分表现为高荧光斑 ,而在 ICGA检查中则大部分表现为低荧光斑 ,偶而有散在的高荧光点。结论  FFA和 ICGA同步造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同一病变部位 ,在同一时刻 ,不同造影的不同荧光表现 ,其联合应用可以加深对 Stargardt病病理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GARDT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吲哚青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素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作用及展望 被引量:16
4
作者 秦时月 徐国旭 张敬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81-1287,共7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盲原因,其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导致DR患者视力受损最常见的原因。研究发现炎症因素在DM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高血糖激活不同的生化途径,导致视网膜的缺氧、氧化应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盲原因,其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导致DR患者视力受损最常见的原因。研究发现炎症因素在DM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高血糖激活不同的生化途径,导致视网膜的缺氧、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视网膜内炎症相关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Müller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活化,并释放大量的炎症相关因子及介质,包括补体系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及IL-8等,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及神经元损伤。此外,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上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介导白细胞黏附和瘀滞,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缺氧以及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导致视网膜血管渗漏增加、黄斑水肿。因此,早期抗VEGF和抗炎对治疗DME至关重要。本文将讨论炎症因素在D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针对炎症的靶向药物的研究现状,以期为DME的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炎症细胞 炎症因子 血-视网膜屏障 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尿酸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佘新平 郑志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是否可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方法收集3700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R分成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DR患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将SUA十等分并计算每个十分位数中DR患病...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是否可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方法收集3700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R分成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DR患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将SUA十等分并计算每个十分位数中DR患病的相对危险度(OR);前瞻性研究纳入402例T2DM且无DR患者,根据SUA分为组1(UA<304.0μmol/L),组2(304.0≤UA<404.0μmol/L),随访5年后366例最终完成研究,比较两组DR患病率。结果 T2DM患者SUA≥304.0μmol/L时,发生DR的风险是低SUA组(<213.0μmol/L)的3.235(1.270~8.246,P=0.014)倍。前瞻性研究中,组2有44例(26.2%)发生DR,组1有4例(2.0%)发生DR,两组DR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26.2%vs. 2.0%,P<0.001)。结论 T2DM患者SUA 304.0μmol/L可能作为T2DM患者发生DR的一个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清尿酸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唐磊 徐国彤 张敬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4-687,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并发症之一,是工作人群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DR的发病机制复杂,炎症、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等诸多因素均参与了DR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褪黑素是人脑松果体的合成产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在眼部的并发症之一,是工作人群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DR的发病机制复杂,炎症、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等诸多因素均参与了DR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褪黑素是人脑松果体的合成产物,可释放到脑脊液和血液中;褪黑素及其代谢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炎症和氧化应激均具有拮抗作用。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条件下,褪黑素还具有调节自噬和凋亡的功能。本文就褪黑素在DR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潜在治疗进行阐述,以期为治疗DR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 氧化应激 褪黑素 血-视网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影像中高反射点在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武静 张敬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56,共4页
小胶质细胞活化是引起视网膜神经炎性反应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视网膜影像学的发展,OCT影像学上视网膜内高反射点(HRF)作为视网膜神经炎性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认为HRF主要是来源于视网膜内活化的小胶质细... 小胶质细胞活化是引起视网膜神经炎性反应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视网膜影像学的发展,OCT影像学上视网膜内高反射点(HRF)作为视网膜神经炎性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认为HRF主要是来源于视网膜内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液中单核-巨噬细胞的聚合体,在OCT影像中表现为散在分布、边界清晰的在视网膜和脉络膜内最大直径为20~50μm的高反射点状病灶。在病理状态下,HRF数量明显增多,可能与某些视网膜疾病病变程度有关,但目前对其来源、功能等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对HRF的一般特征及在不同视网膜神经炎性疾病和中枢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HRF作为潜在的新型炎性生物标记物在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炎性反应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反射点 神经炎性反应 小胶质细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在视网膜脱离术后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冰 周民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并接受玻璃体...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手术的患者40例,对侧正常眼(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及Cirrus HD OCT检查,测量黄斑区及其各分区域的GCIPL厚度。不同组间的GCIPL厚度比较采用t检验,GCIPL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平均GCIPL厚度为(69.3±17.1)μm,低于对照组的(78.7±9.6)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平均GCIPL厚度与术后3个月的视力改变呈正相关(r=-0.425,P<0.05)。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GCIPL厚度变薄,且术后3个月的GCIPL厚度与视力改变存在相关关系,GCIPL厚度的变薄是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5调控内质网应激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保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冯竞仰 陆冰 +2 位作者 朱鸿 孙向军 孙晓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相对分子质量70 000的热休克蛋白5(heat shock 70 kDa protein 5,HSPA5)调控内质网应激在N-亚视黄基-N-视黄基乙醇胺(N-retinylidene-N-retinylethanolamine,A2E)联合蓝光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 目的探讨相对分子质量70 000的热休克蛋白5(heat shock 70 kDa protein 5,HSPA5)调控内质网应激在N-亚视黄基-N-视黄基乙醇胺(N-retinylidene-N-retinylethanolamine,A2E)联合蓝光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损伤对RPE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A2E联合蓝光诱导RPE细胞损伤模型,显微镜下观察RPE细胞对A2E的摄取。在RPE细胞损伤后3 h、6 h、12 h、24 h和48 h,运用CCK-8法检测RPE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RPE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HSPA5和CHOP的表达情况。构建HSPA5 shRNA慢病毒载体抑制RPE细胞中HSPA5的表达,实验分3组,HSPA5干扰组转染了HSPA5干扰序列,阴性干扰组转染了阴性对照序列,野生型组为未转染的RPE细胞。检测在RPE细胞损伤时,干扰HSPA5对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分子CHOP、Caspase-12表达以及RPE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A2E联合蓝光照射后3 h、6 h、12 h、24 h和48 h,RPE细胞活力分别是对照组的(80.9±6.2)%、(73.3±5.8)%、(70.6±5.4)%、(62.3±6.1)%和(51.4±4.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SPA5和CHOP蛋白表达在RPE细胞损伤后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在A2E联合蓝光处理后12 h,HSPA5干扰组的CHOP和Caspase-1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并且RPE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均为P<0.05)。结论 A2E联合蓝光可诱导RPE细胞发生损伤,损伤机制与内质网应激相关。HSPA5具有调控内质网应激,减轻A2E及蓝光损伤,促进RPE细胞存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脂褐素 内质网应激 热休克蛋白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冯竞仰 陈凤娥 马明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2-745,共4页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功能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isual-related quality of life,VRQo L),并分析VRQo L与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23G玻璃...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功能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isual-related quality of life,VRQo L),并分析VRQo L与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术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3例(63眼)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记录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患者填写美国国家眼科研究院开发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vis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25,VFQ-25)中文版。比较患者手术前后VFQ-25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并分析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63例患者中60眼(95.24%)视网膜复位,术后6个月术眼平均logMAR视力(0.83±0.25)较基线log MAR视力(1.76±0.43)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术眼对比敏感度:1.5 c·d^(-1)为1.25±0.28,3 c·d^(-1)为1.27±0.31,6 c·d^(-1)为1.03±0.27,12 c·d^(-1)为0.71±0.23,18 c·d^(-1)为0.32±0.13。术后6个月患者VFQ-25总得分均值为(66.13±11.28)分,较术前[(50.07±14.42)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FQ-25总得分和术眼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与双眼平均视力、术眼中空间频率(6 c·d^(-1)、12 c·d^(-1))对比敏感度呈正相关。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高,视力显著提高。术后患者VRQo L提高,并与双眼平均视力、术眼中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相关,与术眼视力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视功能 视觉相关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PFKFB3)抑制剂3PO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萍 韦芳 +3 位作者 顾青 曹阳 田敏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6-phosphofructokinase-2/fructose-2,6-bisphosphatase 3,PFKFB3)抑制剂3-(3-吡啶基)-1-(4-吡啶基)-2-丙烯-1-酮[3-(3-pyridinyl)-1-(4-pyridinyl)-2-propen-1-one,3PO]对高糖环境下人脐... 目的探讨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6-phosphofructokinase-2/fructose-2,6-bisphosphatase 3,PFKFB3)抑制剂3-(3-吡啶基)-1-(4-吡啶基)-2-丙烯-1-酮[3-(3-pyridinyl)-1-(4-pyridinyl)-2-propen-1-one,3PO]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HUVEC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5.5 mmol·L^(-1)葡萄糖)、高渗组(5.5 mmol·L^(-1)葡萄糖+24.5 mmol·L^(-1)甘露醇)、高糖组(30.0 mmol·L^(-1)葡萄糖)及高糖+3PO组(30.0 mmol·L^(-1)葡萄糖+10μmol·L^(-1) 3PO)。细胞同步化后按分组情况更换相应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采用MTS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体外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FKFB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FKFB3及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均为P<0.05);24 h高糖组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升高(P>0.05),48 h高糖组细胞增殖能力升高(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被抑制(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均为P<0.05);24 h高糖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但在48 h高糖组中细胞迁移率升高不明显(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及高糖组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均明显减弱(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减弱(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PFKFB3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P>0.05),高糖组PFKFB3 m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PFKFB3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及高糖组中p-ERK/ERK蛋白比值及PFKFB3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p-ERK/ERK蛋白比值及PFKFB3蛋白表达下降(均为P<0.05)。结论 PFKFB3抑制剂3PO可明显降低高糖环境下HUVEC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 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 6-二磷酸酶 3-(3-吡啶基)-1-(4-吡啶基)-2-丙烯-1-酮 新生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光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翌华 徐丽 +1 位作者 蒋晶晶 朱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550,共5页
目的:探讨蓝光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细胞铁死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接受405nm蓝光50mW/cm^(2)辐照度照射不同时间,分为对照组、16.3J/cm^(2)组、32.6J/cm^(2)组和65.2J/cm^(2)组;将65.2J/cm^(2)组定为... 目的:探讨蓝光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细胞铁死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接受405nm蓝光50mW/cm^(2)辐照度照射不同时间,分为对照组、16.3J/cm^(2)组、32.6J/cm^(2)组和65.2J/cm^(2)组;将65.2J/cm^(2)组定为高能量蓝光照射组,进一步分为对照组、高能量蓝光照射组和高能量蓝光照射+铁死亡抑制剂组,CCK-8检测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二价铁离子浓度及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GPX4和xCT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蓝光照射导致ARPE-19细胞活力下降呈剂量依赖性,高能量蓝光照射导致细胞内GSH含量下降,二价铁离子浓度和MDA含量上升(均P<0.05);加入铁死亡抑制剂可部分恢复蓝光照射组细胞活力和GSH含量,减少MDA含量,降低二价铁离子浓度(均P<0.05);蓝光照射组GPX4和xC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加入铁死亡抑制剂后蛋白表达量不同程度恢复(P<0.05)。结论:蓝光照射可能通过影响xCT和GPX4相关抗氧化途径诱导RPE细胞铁死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铁死亡 GPX4 x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凡综合征双眼晶状体脱位术后出现单眼视网膜脱离1例
13
作者 屈嫄 朱弼珺 +4 位作者 张健 王海燕 陈凤娥 刘堃 邹海东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79-280,共2页
患者男性,33岁。因双眼先天性晶状体脱位、视物模糊30年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四肢、躯干骨骼细长。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15,左眼裸眼视力0.07,前房清、深度可,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散瞳后直径约10mm,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双... 患者男性,33岁。因双眼先天性晶状体脱位、视物模糊30年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四肢、躯干骨骼细长。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15,左眼裸眼视力0.07,前房清、深度可,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散瞳后直径约10mm,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双眼晶状体向下半脱位,可见赤道部和稀疏的悬韧带,玻璃体腔内少量点状混浊,视网膜平,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反光不清。追问病史,患者患有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30余年,2016年3月行疝气修补术。2014年行升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华法林2.5mgqd口服治疗,术前华法林停药6d。术前检查:2016年9月28日我院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21.7s↑,INR:1.87;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21次/分,QRS电轴左偏;眼科B型超声示:双眼未见视网膜脱离;角膜内皮计数:右眼3254个/mm2,左眼3204个/mm2;双眼泪道冲洗:通畅;OCT: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强反射伴隆起;左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射信号欠均匀。角膜曲率:右眼K140.13D,K242.4D;左眼K140.08D,K241.67D。眼轴长:右眼30.39mm,左眼29.23mm。入院后复查凝血常规未见异常。患者自诉既往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约0.5,屈光度数约-12.00^-15.00D,未配镜治疗,要求术后不保留近视度数。于2016年10月17日和2016年11月21日在我分别行双眼晶状体囊内摘除+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虹膜周切术,手术中玻璃体溢出少,予以切除,保证前房无玻璃体,术后瞳孔圆。术后第1天,左眼BCVA:0.3,右眼BCVA: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视网膜脱离 晶状体脱位 马凡综合征 双眼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 玻璃体腔内 QRS电轴左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DCA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袁莉 刘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03-1406,共4页
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是由牛磺酸连接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形成,具有抗炎、抗凋亡、降低胶原细胞激活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皆可能成为延缓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病理过程... 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是由牛磺酸连接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形成,具有抗炎、抗凋亡、降低胶原细胞激活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皆可能成为延缓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病理过程最关键的环节。研究证明,TUDCA对RP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就TUDCA治疗RP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熊去氧胆酸 视网膜色素变性 凋亡 氧化应激 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5
作者 瞿思畅 张敬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9-583,共5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不可逆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全球50岁以上人群视力受损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措施有限。近年来,二甲双胍在治疗各系统疾病、肿瘤及衰老相关性疾病中均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涉及的病...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不可逆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全球50岁以上人群视力受损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措施有限。近年来,二甲双胍在治疗各系统疾病、肿瘤及衰老相关性疾病中均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涉及的病理机制也为治疗AMD提供了思路。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在AMD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二甲双胍 治疗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