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调焦胶囊内窥镜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鑫 张薇 +2 位作者 速晋辉 杨波 万新军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9-183,共5页
为解决胶囊内窥镜分辨率与景深相互制约的问题,将一种单液体、电控、可变焦液体透镜应用到内窥镜光学系统中进行光学设计,在保证分辨率的同时,扩大了系统景深.采用CODEV软件进行设计,建立系统初始结构,构造液体透镜模型,基于液... 为解决胶囊内窥镜分辨率与景深相互制约的问题,将一种单液体、电控、可变焦液体透镜应用到内窥镜光学系统中进行光学设计,在保证分辨率的同时,扩大了系统景深.采用CODEV软件进行设计,建立系统初始结构,构造液体透镜模型,基于液体透镜中液体的体积不变,曲率、孔径和厚度可变的结构约束特点,在MATLAB中计算出不同物距下透镜的曲率、孔径和厚度数据,将其导入CODEV的系统模型中,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流程.设计并优化带有液体透镜的胶囊内窥镜系统,实现了系统在3~100mm景深范围内的清晰成像,视场角大于110°,全视场范围内调制传递函数在40lp/mm频率下均大于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透镜 变焦 光学设计 胶囊内窥镜 景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体的电控光学成像系统(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润玲 王大振 +1 位作者 陈家璧 庄松林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36-1839,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液体的电控光学成像器件,其结构是一个容纳有三层液体的圆柱容器,上下两层是导电液体,中间一层是油性液体.圆柱容器的内壁依次涂覆了透明导电层和绝缘介质层.在透明导电层与上下导电液体间施加两个不同的外部电压,分别用来... 提出一种基于液体的电控光学成像器件,其结构是一个容纳有三层液体的圆柱容器,上下两层是导电液体,中间一层是油性液体.圆柱容器的内壁依次涂覆了透明导电层和绝缘介质层.在透明导电层与上下导电液体间施加两个不同的外部电压,分别用来控制容器中两个液体界面的形状.两个外加电压的适当匹配使该光学成像器件在焦距变化的同时保证像面位置不动.文章以器件对无穷远处成像为例,基于高斯光学理论对器件做了详细的计算,给出了两个外加电压的匹配关系以及系统的焦距表达式,并对系统做了相关的模拟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光学成像器件的变倍比可达1∶1.5,体现该器件是一种可靠的变焦光学成像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 变焦 液体透镜 成像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液体透镜变焦系统的高斯光学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潘逸君 李湘宁 +1 位作者 李强 黄浩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8-202,共5页
液体透镜是一种新的光学元件,它实现了无机械变焦,给变焦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使用一种比较少见的口径较大的液体透镜组成变焦系统。对液体透镜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对液体透镜变焦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给出了各种设计... 液体透镜是一种新的光学元件,它实现了无机械变焦,给变焦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使用一种比较少见的口径较大的液体透镜组成变焦系统。对液体透镜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对液体透镜变焦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给出了各种设计方案,使用Zemax对变焦系统进行仿真。针对大视场给出使用了前置透镜组的方案,得到了一个视场60°,变倍比6.2倍的变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透镜 变焦系统 成像光学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共焦并行探测显微成像系统设计及实验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青青 郑继红 +4 位作者 桂坤 王康妮 李道萍 王雅楠 高正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0-104,共5页
将数字微镜器件加入到荧光显微成像系统中,代替传统共焦显微系统中的照明针孔,利用其调制特性,通过在数字微镜器件上加载不同图片,实现对光束的分割.对马铃薯细胞分别进行四通道、六通道、九通道的荧光细胞探测,同时采用平面反射镜作为... 将数字微镜器件加入到荧光显微成像系统中,代替传统共焦显微系统中的照明针孔,利用其调制特性,通过在数字微镜器件上加载不同图片,实现对光束的分割.对马铃薯细胞分别进行四通道、六通道、九通道的荧光细胞探测,同时采用平面反射镜作为样品,测试得到系统的深度响应曲线,分析了系统的分辨率.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微镜器件的加入实现了从点对点共焦成像变为多点并行共焦显微成像,提高了显微成像的探测速度,同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系统 共焦 数字微镜器件 荧光细胞 并行探测 成像 深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变倍比液体透镜变焦系统设计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鸿鹤 李湘宁 +1 位作者 潘文强 黄浩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54,共7页
分析了电润湿液体变焦透镜的光学特性和变焦系统设计理论,将各组元焦距作为变量,列出了该液体透镜变焦系统的变焦方程.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求解变焦方程,得到符合条件的初始结构;再利用优化设计软件进行像差平衡,设计了一个具有4片液体透... 分析了电润湿液体变焦透镜的光学特性和变焦系统设计理论,将各组元焦距作为变量,列出了该液体透镜变焦系统的变焦方程.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求解变焦方程,得到符合条件的初始结构;再利用优化设计软件进行像差平衡,设计了一个具有4片液体透镜,焦距为20~120mm的大变倍比液体透镜变焦系统.系统各焦距处光学传递函数在66lp/mm处均大于0.3,畸变小于2%,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变焦系统 初始结构 光焦度分配 液体透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_2/FTO复合热致变色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锋 李毅 +10 位作者 丁杰 佟国香 覃源 严梦 梁倩 方宝英 王晓华 陈少娟 陈建坤 郑鸿柱 袁文瑞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在掺氟的SnO2(FTO)导电玻璃衬底上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室温沉积纯钒金属薄膜,再在退火炉中经后退火工艺制备VO2/FTO复合热致变色薄膜,并对复合薄膜的结构及其光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导电玻璃上的FTO并没有改变VO2择优取向生长,... 在掺氟的SnO2(FTO)导电玻璃衬底上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室温沉积纯钒金属薄膜,再在退火炉中经后退火工艺制备VO2/FTO复合热致变色薄膜,并对复合薄膜的结构及其光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导电玻璃上的FTO并没有改变VO2择优取向生长,但明显改变了VO2薄膜的表面形貌特征.与相同工艺条件下在玻璃衬底上制备的VO2薄膜相比,VO2/FTO复合薄膜的相变温度降低约18℃,热滞回线温宽收窄约4℃,相变前后的红外透过率分别约为42%和21%.说明复合薄膜既可明显降低相变温度和热滞宽度,又可增强VO2薄膜的红外调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2 FTO 复合薄膜 热致变色 光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共焦系统可调制色散物镜设计 被引量:9
7
作者 崔长彩 李煌 +1 位作者 余卿 叶瑞芳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5-883,共9页
针对彩色共焦距测量系统中测量范围和分辨率的调制问题,采用色散和聚焦功能分离的思路设计了一款色散物镜,其色散功能由纯球面折射透镜组成的色散管镜来实现,聚焦功能则采用商业物镜实现。使用ZEMAX软件对色散管镜的结构、材料及像差进... 针对彩色共焦距测量系统中测量范围和分辨率的调制问题,采用色散和聚焦功能分离的思路设计了一款色散物镜,其色散功能由纯球面折射透镜组成的色散管镜来实现,聚焦功能则采用商业物镜实现。使用ZEMAX软件对色散管镜的结构、材料及像差进行了设计及优化,仿真结果显示所设计的色散管镜在可见光范围内能获得优于230mm的轴向线性色散,实际加工的成品管镜的轴向线性色散范围可达160mm。实验测量了色散管镜及它结合不同聚焦物镜后的色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色散管镜结合不同聚焦能力的物镜能够具有高线性度的轴向色散区域;结合4倍和10倍放大倍率的商用物镜,分别获得了1 300μm和225μm的测量范围,其轴向分辨率分别为2μm和0.4μm,实现了测量范围和分辨率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形貌检测 彩色共聚焦 色散物镜 轴向色散 轴向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安检系统人体图像边缘物体识别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林华 袁明辉 +1 位作者 黄慧 朱亦鸣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9-144,共6页
提出一种自动识别人体边缘物体的算法,用于太赫兹人体安检系统的人体边缘物体成像的识别。原始图像经过二值化、滤波除噪、填充、形态学腐蚀膨胀等预处理算法后,利用顺时针搜寻轮廓追踪算法标记图像轮廓坐标,对轮廓上各坐标点使用圆形... 提出一种自动识别人体边缘物体的算法,用于太赫兹人体安检系统的人体边缘物体成像的识别。原始图像经过二值化、滤波除噪、填充、形态学腐蚀膨胀等预处理算法后,利用顺时针搜寻轮廓追踪算法标记图像轮廓坐标,对轮廓上各坐标点使用圆形模板占空比检测以及非极小、非极大值抑制算法筛选出所有的凸点和凹点,并根据相邻凸点和凹点组合特征及其横向距离约束实现边缘物体的识别。500幅测试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边缘物体可实现快速识别,误判率在2%以下;通过调整算法参数,可良好匹配安检系统的识别精度,从而达到匹配于系统的分辨极限;具有抗噪声能力强,识别速度快,识别精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图像 边缘识别 圆形模板 腐蚀膨胀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钒纳米点阵红外光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俞晓静 李毅 +4 位作者 王海方 黄毅泽 张虎 张伟 朱慧群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0-1124,共5页
针对二氧化钒纳米点阵从半导体到金属的可逆相变,考虑到点阵中各个点之间散射光的交互作用,基于VO2在不同温度和波长下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以及小颗粒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建立了VO2纳米颗粒的数学模型,研究了VO2纳米颗粒的相变光学特性.... 针对二氧化钒纳米点阵从半导体到金属的可逆相变,考虑到点阵中各个点之间散射光的交互作用,基于VO2在不同温度和波长下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以及小颗粒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建立了VO2纳米颗粒的数学模型,研究了VO2纳米颗粒的相变光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波长变化,吸收截面相对散射截面占主导,金属相在980nm附近出现吸收峰值;随着温度变化,可见光区域的消光系数变化较小,而红外区域较大,其中在近红外区域的消光系数变化最大.在纳米点阵中,消光截面随着颗粒间距变化,当颗粒间距增大时,消光峰值出现红移,且峰值大小也会随之增大;当间距超过一定数值后,峰值反而会逐渐减小.采用多孔氧化铝掩模的方法,通过磁控反应溅射制备VO2纳米点阵,测试结果表明其透过率比薄膜的透过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钒 纳米颗粒 纳米点阵 散射截面 吸收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业务过程的概念漂移检测方法D-SPC
10
作者 戎小玉 赵海燕 +1 位作者 曹健 陈庆奎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3,共8页
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业务过程,这些业务过程的模型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一些数据分析的算法失效.检测过程模型变化这一“概念漂移”现象对业务过程管理具有突出的意义.目前的过程模型概念漂移检测存在参数过多,特征抽取复杂等问题.... 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业务过程,这些业务过程的模型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一些数据分析的算法失效.检测过程模型变化这一“概念漂移”现象对业务过程管理具有突出的意义.目前的过程模型概念漂移检测存在参数过多,特征抽取复杂等问题.本文中从过程模型的变化伴有新活动对的出现、旧活动对的消失以及活动对出现频率的变化这一基本现象出发,设计了一种简洁高效的检测框架.在该框架中,针对活动对的出现和消失设计了对活动对出现的轨迹索引进行差分的检测方法;针对活动对频率的变化,在轨迹索引差分的基础上首次运用统计过程控制的工具来检测概念漂移.为了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性能,使用合成日志和真实生活日志进行评估,并将本文方法与2种相似方法和4中不同方法进行了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有效且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挖掘 概念漂移 差分分析 统计过程控制 变更点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MWCNT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特性
11
作者 彭玮烨 李毅 +5 位作者 何伟业 张皓婷 薛畅 王伟 刘红薇 施张庆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选用99.99%纯度的V_(2)O_(5)粉末和多壁碳纳米管,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后退火工艺在石英基底上制备了V_(2)O_(5)与多壁碳纳米管的纳米复合薄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表征了复合薄膜的... 选用99.99%纯度的V_(2)O_(5)粉末和多壁碳纳米管,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后退火工艺在石英基底上制备了V_(2)O_(5)与多壁碳纳米管的纳米复合薄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表征了复合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化学组成和元素,利用分光光度计等测试分析了复合薄膜的光电特性。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的掺入使V_(2)O_(5)薄膜的带隙变宽,当温度从室温升至270℃时,其电阻从52.38 MΩ下降到0.97 MΩ,有近两个数量级的变化;在600~1200 nm波长范围内,复合薄膜的平均透过率达58%,相变前后的透过率变化达2%,在0~7 V的电压调控下透过率随电压的增大而升高。复合薄膜经过多次高低温循环测试,其光电特性具有较好的可逆热致光电特性和稳定性,有望在新型光电器件和传感器等领域得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薄膜 V_(2)O_(5) 多壁碳纳米管 溶胶凝胶 光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VO_2双层薄膜纳米点阵的光学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瑶 李毅 +9 位作者 唐佳茵 刘飞 郝如龙 方宝英 王晓华 肖寒 陈培祖 伍征义 徐婷婷 蒋蔚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5-61,共7页
基于VO_2薄膜的热致相变特性,利用修正的Sellmeier色散模型和有限时域差分法计算了Au/VO_2双层薄膜纳米点阵的透过率和反射率,发现其存在反转效应,且反转效应受点阵间距、膜层厚度和颗粒半径等参量调控.随着颗粒间距的增大,透射谱中谐... 基于VO_2薄膜的热致相变特性,利用修正的Sellmeier色散模型和有限时域差分法计算了Au/VO_2双层薄膜纳米点阵的透过率和反射率,发现其存在反转效应,且反转效应受点阵间距、膜层厚度和颗粒半径等参量调控.随着颗粒间距的增大,透射谱中谐振峰的位置发生红移,透过率反转差值增加,但间距进一步增大时,反转效应消失.随着Au/VO_2膜层厚度的减小,透过率明显增大,透过率反转差值也随之改变.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相变前后的透过率差值逐渐增大,但当颗粒尺寸进一步增大时,透过率反转效应不明显.对点阵间距、膜层厚度和颗粒半径的优化结果表明,Au/VO_2双层薄膜纳米点阵间距为9.8nm、VO_2层厚度和Au层厚度均为110nm、颗粒半径为58nm时,反转效应最明显,其相对透过率反转差值可达91%,其相对反射率反转差值可达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纳米点阵 有限时域差分 Au/VO2 反转效应 热致相变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激光投影显示照明系统设计 被引量:4
13
作者 牛磊 李湘宁 隋峰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2,共6页
激光投影显示技术是显示技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针对激光光源的照明系统,它由激光器阵列作为光源、改进的卡塞格林汇聚系统、光纤导光棒、激光散射器及4f中继系统组成。改进的卡塞格林汇聚系统收集激光器阵列发出的光... 激光投影显示技术是显示技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针对激光光源的照明系统,它由激光器阵列作为光源、改进的卡塞格林汇聚系统、光纤导光棒、激光散射器及4f中继系统组成。改进的卡塞格林汇聚系统收集激光器阵列发出的光能耦合进光纤,激光在光纤中传输,使光束混合均匀,激光散射器对光束匀光及整形,通过4f中继系统照射在0.61英寸(1英寸=2.54 cm)LCOS芯片上,形成高效均匀的照明光束,光纤可弯曲可合束能实现超高亮度照明。用光学扩展量评价了系统的光能利用率。最后通过软件模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明系统 光学扩展量 光纤导管棒 激光散射器 激光投影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荐系统公平性评价方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海燕 周萍 +1 位作者 陈庆奎 曹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6-465,共10页
随着推荐系统的广泛应用,它正在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数据、算法等原因,推荐系统可能会对具有某些特性的群体产生带有偏见的结果,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从而引发各种问题.消除偏见并在推荐中实现一定的公平性,会使整个推荐系... 随着推荐系统的广泛应用,它正在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数据、算法等原因,推荐系统可能会对具有某些特性的群体产生带有偏见的结果,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从而引发各种问题.消除偏见并在推荐中实现一定的公平性,会使整个推荐系统的结果更加平衡、友好.对推荐系统的公平性进行评价是提高推荐系统公平性的基础,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推荐系统公平性评价方法.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从3个维度对推荐系统公平性进行了分类介绍,重点从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详细分析并总结了在各种推荐环境下出现的公平性定义和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荐系统 偏见 公平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钒纳米周期点阵的光学特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佳茵 李毅 +9 位作者 孙瑶 刘飞 郝如龙 伍征义 蒋蔚 徐婷婷 陈培祖 方宝英 王晓华 肖寒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7-233,共7页
为了得到相变温度低且性能优越的智能窗光学材料,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计算了不同结构的VO_2纳米周期点阵相变前后的光学特性,优选出最佳的VO_2纳米周期点阵结构.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和后退火工艺在玻璃衬底上制备VO_2薄膜,再利用掩膜光... 为了得到相变温度低且性能优越的智能窗光学材料,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计算了不同结构的VO_2纳米周期点阵相变前后的光学特性,优选出最佳的VO_2纳米周期点阵结构.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和后退火工艺在玻璃衬底上制备VO_2薄膜,再利用掩膜光刻的方法制备VO_2纳米周期点阵结构,测试其组分结构,反射和透过率曲线.结果表明,填充比为0.74的圆形纳米周期点阵的相变温度有效降低了约25℃,在波长为1700 nm处的透过率改变量达到39%,透过率整体高于VO_2薄膜,呈现出良好的相变光学特性,说明通过调控VO_2纳米周期点阵的结构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光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2 纳米周期点阵 光学特性 热致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原理研究氧空位对BaTiO3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应杏娟 倪争技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29-1833,1861,共6页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采用模拟计算软件CASTEP计算了含有氧空位钛酸钡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氧空位的存在没有在禁带中引入缺陷能级,但氧空位的存在对晶体的光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得到氧空位的存在将引起钛酸钡晶体出现...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采用模拟计算软件CASTEP计算了含有氧空位钛酸钡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氧空位的存在没有在禁带中引入缺陷能级,但氧空位的存在对晶体的光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得到氧空位的存在将引起钛酸钡晶体出现440~450 nm吸收峰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钛酸钡 光学性质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交通信号灯光学设计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晓东 李湘宁 孙惠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7-870,共4页
设计了一款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光强均匀分布且直观无明显的颗粒感的LED交通信号灯。将高亮度LED的出射光用菲涅耳透镜进行准直,利用斯涅尔定律,设计了枕型透镜来实现指定方向上的照明,并将之排成阵列,以获得一定角度范围内的光强均匀分布... 设计了一款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光强均匀分布且直观无明显的颗粒感的LED交通信号灯。将高亮度LED的出射光用菲涅耳透镜进行准直,利用斯涅尔定律,设计了枕型透镜来实现指定方向上的照明,并将之排成阵列,以获得一定角度范围内的光强均匀分布。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分别给出了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角度光强均匀分布的结果。通过仿真人眼对信号灯的成像,呈现人眼的观察效果,结果表明该设计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交通信号灯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源生态系统中项目与开发者推荐
18
作者 赵海燕 李娜 +1 位作者 陈庆奎 曹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59-2268,共10页
开源生态系统中的项目与开发者推荐,是促进开源项目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软件智能化开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探究开发者加入开源项目的动机、合作偏好、贡献方式,从而提出更为合理的项目及开发者推荐模型,有助于推动开源项目的开... 开源生态系统中的项目与开发者推荐,是促进开源项目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软件智能化开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探究开发者加入开源项目的动机、合作偏好、贡献方式,从而提出更为合理的项目及开发者推荐模型,有助于推动开源项目的开展,促进、调节、维持开源社区的发展.本文对开源生态系统中项目及开发者推荐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系统地对开源项目及成员特性、项目与成员关系、项目及开发者推荐方法、数据集以及评价指标等进行了全面总结.最后,对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与开发者推荐 开源项目 机器学习 推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波干涉的叠加式聚合物分散液晶体全息匀光膜研制
19
作者 李科 蔡佳 +3 位作者 鲁思宇 许海 胡海峰 郑继红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199,共12页
通过干涉全息理论推导,设计出三波干涉全息光路,运用叠加法制备出尺寸为50 mm×50 mm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二维光栅膜。实验过程中,精确控制制备条件以及优化光栅结构参数,实现了再现波长(532 nm)在三个不同衍射角度条件下的9个衍... 通过干涉全息理论推导,设计出三波干涉全息光路,运用叠加法制备出尺寸为50 mm×50 mm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二维光栅膜。实验过程中,精确控制制备条件以及优化光栅结构参数,实现了再现波长(532 nm)在三个不同衍射角度条件下的9个衍射光束的光强分配比调节。实验结果表明:该H-PDLC光栅一级衍射效率可达到91.3%,衍射比可达到4.5∶1,且在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大于90%,衍射角度的误差在±0.5°以内,具有良好的匀光效果,在匀光显示技术领域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分散液晶 三波干涉 全息 衍射效率 透过率 二维光栅 匀光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硅基波导的集成光学相控阵芯片(特邀)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晓腾 冯吉军 +4 位作者 吴昕耀 刘海鹏 张福领 封治华 曾和平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5-172,共8页
基于芯层厚度为220 nm的绝缘体上硅材料平台,利用光束传播法与有限时域差分法设计了大偏转角度的64路硅基光学相控阵集成芯片.利用电子束光刻等工艺实现了芯片制备,并进行了性能表征.对关键的分束器以及阵列波导远场干涉的光斑图像进行... 基于芯层厚度为220 nm的绝缘体上硅材料平台,利用光束传播法与有限时域差分法设计了大偏转角度的64路硅基光学相控阵集成芯片.利用电子束光刻等工艺实现了芯片制备,并进行了性能表征.对关键的分束器以及阵列波导远场干涉的光斑图像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了高于49.7%的分束效率和大于31°的偏转范围.利用标准的绝缘衬底上的硅工艺制作芯片,并进行整体封装.采用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自反馈电压调制系统进行相位调制.测试结果表明,在电压调制下,光斑产生了大于±30°的水平偏转;同时在1550~1610 nm的波长调制下,垂直范围也有8.4°的偏转.研究结果有望在自动驾驶、无人机导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控阵 集成芯片 硅基波导 相位调制 扫描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