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导航辅助早期微侵袭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 被引量:13
1
作者 梁玉敏 赵明珠 +2 位作者 刘卫东 赵鸿 江基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0-773,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例诊断为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神经导航辅助下行经单孔穿刺血肿,吸除大部分血肿后,留置引流;并与同期18例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比较。结果导航治疗组平均住院...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例诊断为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神经导航辅助下行经单孔穿刺血肿,吸除大部分血肿后,留置引流;并与同期18例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比较。结果导航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4±6)d,出院时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3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常规开颅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8±31)d,出院时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死亡7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壳核出血 神经导航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徐侃 汪孙 李淑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 评价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0 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 ,随机分成内外科治疗组。外科治疗采用微创手术 ,运用立体定向技术或神经内窥镜 ,术后辅以纤溶治疗。并以内科保守治疗作对照。结果 外科方法的治愈率高于... 目的 评价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0 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 ,随机分成内外科治疗组。外科治疗采用微创手术 ,运用立体定向技术或神经内窥镜 ,术后辅以纤溶治疗。并以内科保守治疗作对照。结果 外科方法的治愈率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 ,病残率较低 ,但两者病死率和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内科治疗疗效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昏迷患者高血糖实时胰岛素滴定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中良 刘卫东 +3 位作者 丁勇 刘向阳 张宇一 牛惠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讨实时胰岛素滴定模式对卒中昏迷患者并发高血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入院后12h内连续2次以上随机血糖〉10.0mmol/L的卒中昏迷患者110例,随机纳入对照组(35例)、治疗Ⅰ组(每1小时滴定组,37例)和治疗Ⅱ组(每2小时滴定组,3... 目的探讨实时胰岛素滴定模式对卒中昏迷患者并发高血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入院后12h内连续2次以上随机血糖〉10.0mmol/L的卒中昏迷患者110例,随机纳入对照组(35例)、治疗Ⅰ组(每1小时滴定组,37例)和治疗Ⅱ组(每2小时滴定组,38例)。对照组采用预混胰岛素,即优泌林70/30,皮下注射,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以诺和灵R加入等渗盐水中以微量泵静脉推注,按所检测的血糖值确定胰岛素用量。记录各时点的血糖值,并分析各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滴定治疗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Ⅰ和Ⅱ组)平均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9±2.5)mmol/L和(12.7±3.1)mmol/L,P=0.000;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7%和17.5%,P=0.000;而低血糖(〈3.9mmol/L)的发生率均为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9。与治疗Ⅱ组相比,治疗Ⅰ组平均血糖值低于治疗Ⅱ组,分别为(7.9±1.7)mmoL/L和(9.3±2.7)mmol/L,P=0.000;血糖达标率高于治疗Ⅱ组,分别为65.5%和42.6%,P=0.000;低血糖率低于治疗Ⅱ组,分别为1.1%和2.2%,P=0.003。治疗组的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7%和25.7%,χ^2=4.135,P=0.042),而治疗Ⅰ组与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和13.2%,χ^2=0.113,P〉0.05)。神经功能预后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对照组mRS评分高于治疗Ⅰ、Ⅱ组,F=4.377,P=0.015,说明治疗Ⅰ、Ⅱ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实时胰岛素滴定模式可及时、有效、持续地对卒中昏迷患者并发的高血糖进行调控,高频度的血糖监测和调控,是进行血糖控制的有效手段。实时胰岛素滴定模式也有利于降低院内感染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糖 胰岛素 滴定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鲁海涛 邓波 +3 位作者 刘卫东 顾文权 孟令平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40-1244,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脑动脉A1段先天性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脑血管造影的253例ACo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患者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大脑前脑动脉A1段先天性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脑血管造影的253例ACo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患者年龄、性别、A1段发育不良和动脉瘤大小等风险因素,预测ACoA动脉瘤破裂可能相关因素。结果253例患者共确诊253枚ACoA动脉瘤,其中218枚(86.2%)动脉瘤破裂,35枚(13.8%)未破裂。69.6%(176/253)动脉瘤最大径<5 mm,其中146枚(83.0%)破裂。所有患者中141例(55.7%)表现出A1段发育不良,其中右侧106例(41.9%),左侧仅35例(13.8%)。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A1段发育不良患病率比较,A1段发育不良与患者年龄和动脉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OR=3.483,95%CI=1.233~9.837,P=0.018)和患者年龄(<65岁)(OR=0.150,95%CI=0.068~0.330,P<0.001)是ACo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CoA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且通常在形态较小(<5 mm)时也易破裂。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能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但它与动脉瘤大小和破裂风险无关。ACoA动脉瘤破裂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和动脉瘤大小两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 颅内动脉瘤 发育不良 风险因素 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