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任昶旭 王英杰 +4 位作者 张树宝 易宇阳 葛晓勇 杨进 王善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97-905,共9页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 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2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接受PVP治疗的482例OVCF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336例,年龄68.4±3.1岁(63~86岁),随访时间42.9±10.2个月(24~70个月)。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AVF将患者分为AVF组和非AVF组,并记录AVF发生时间,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AVF发生率并获得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邻椎CT值、骨代谢相关检验指标[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tPⅠN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影像学因素,包括骨折是否位于胸腰段、是否伴有上终板骨折、是否伴有椎体内真空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术前椎体高度、楔形角、后凸角;手术因素,包括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楔形角恢复、后凸角恢复、是否有骨水泥渗漏等。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7例(9.75%)患者PVP后发生AVF,AVF发生在PVP后17.9±14.7个月(1~55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上终板骨折组AVF发生率显著高于无上终板骨折组(P<0.001)。AVF组与非AVF组患者在性别、BMI、tPⅠNP、β-CTX、25-OHD、术前椎体高度、楔形角、后凸角、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楔形角恢复、后凸角恢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邻椎CT值、骨折是否位于胸腰段、是否伴有上终板骨折、是否伴有IVC和是否伴有骨水泥渗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OR=1.187,95%CI=1.084~1.300,P<0.001)、邻椎CT值低(OR=0.928,95%CI=0.892~0.964,P<0.001)、伴有上终板骨折(OR=3.514,95%CI=1.444~8.551,P=0.006)、伴有IVC(OR=2.804,95%CI=1.238~6.349,P=0.013)和骨水泥渗漏(OR=2.415,95%CI=1.134~5.146,P=0.022)是PVP术后发生AVF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邻椎CT值低、伴有上终板骨折、伴有IVC和骨水泥渗漏是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AVF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邻近椎体骨折 上终板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