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胡国芹 杨程青 +4 位作者 吕钦谕 赵静 朱明环 易正辉 戴兴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2-627,共6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correction therapy,CCRT)辅助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及对血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 目的·探讨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correction therapy,CCRT)辅助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及对血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B,TrK-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62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CCR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对照组以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CCRT组以CCRT联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治疗时间持续12周。2组在入组时及治疗12周后予神经心理状态评定量表评估认知功能,亲和素-生物素复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BDNF和TrK-B表达水平。基线期认知功能和血浆BDNF及TrK-B蛋白表达水平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2组治疗后与基线期、治疗后2组间认知功能和血浆BDNF及TrK-B蛋白表达水平数据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善与蛋白表达改变的相关性用一般线性模型。结果·CCRT组和对照组实际各完成77例。基线期,2组认知功能各维度,BDNF和TrK-B表达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2组认知功能各维度(P=0.000),BDNF(P=0.007)和TrK-B(P=0.015)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CCRT组治疗12周与基线期认知功能各维度(P=0.000),BDNF(P=0.002)和TrK-B(P=0.00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12周后认知功能各维度,BDNF和其TrK-B表达水平较基线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与词汇学习(r^(2)=1.598,P=0.019)、故事复述(r^(2)=1.495,P=0.038)、数字广度(r^(2)=1.855,P=0.004)、故事回忆(r^(2)=1.459,P=0.047)和注意功能(r^(2)=1.673,P=0.012)改善有显著相关性,TrK-B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与图画命名的改善有显著相关性(r^(2)=1.582,P=0.034)。结论·CCRT辅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各维度有显著疗效,且部分认知功能的改善与血浆BDNF和TrK-B表达水平的改变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 BDNF TrK-B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日间照料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姚志珍 徐奇 +3 位作者 吴留发 傅伟忠 卢瑛 赵爱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0-835,共6页
目的探讨社区日间照料护理对改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开放性的临床试验设计,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40),接受社区日间照料护理12个月和对照组(n=40),接受常规护理随访。两组分别在干预... 目的探讨社区日间照料护理对改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开放性的临床试验设计,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40),接受社区日间照料护理12个月和对照组(n=40),接受常规护理随访。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精神病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在实施日间照料护理6和12个月后,干预组的NORS总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干预组BPRS总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SDSS总分和除婚姻职能、家庭内活动外的其他8个因子得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患者康复效果和社会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实施社区日间照料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日间护理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S1AP基因非编码区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国芹 吕钦谕 +4 位作者 赵静 朱明环 禹顺英 易正辉 陈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明确一氧化氮合成酶1接头蛋白(nitric oxide synthase 1 adaptor protein,NOS1AP)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性,并对NOS1AP基因阳性多态性位点变异引起的RNA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改变进行预测。方法·选择2012... 目的·明确一氧化氮合成酶1接头蛋白(nitric oxide synthase 1 adaptor protein,NOS1AP)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性,并对NOS1AP基因阳性多态性位点变异引起的RNA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改变进行预测。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333例早发性精神分裂症(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EOS)患者和491例非早发性精神分裂症(non-early onset schizophrenia,non-EOS)患者,通过招募方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职工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体检中心的受检人群中筛选901名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用TaqMan探针检测3组人群NOS1AP基因rs12742393、rs4145621和rs1415263位点多态性。使用SHEsis在线软件进行各位点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分析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通过SNPstats在线网站进行最优遗传模型的分析。利用RNAfold软件和DNAstar软件对阳性多态性位点变异引起的RNA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改变进行预测。结果·3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在各组中均符合H-W遗传平衡(P>0.05)。经Bonferroni校正后,EOS组与HC组相比,NOS1AP基因rs12742393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39)。遗传模型分析发现rs12742393位点最优基因型分布符合显性遗传模式(P=0.004)。软件预测发现,rs12742393位点A等位基因变异成C等位基因后,NOS1AP基因编码RNA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重要改变,导致空间稳定性下降。结论·NOS1AP基因非编码区rs12742393位点对EOS易感性存在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一氧化氮合成酶1接头蛋白基因 多态性 二级结构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