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浦东新区秋冬季黑碳气溶胶特性 被引量:35
1
作者 杨溯 张武 +2 位作者 韩晶晶 李丽 史晋森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70,共5页
利用2006年10~12月在上海浦东新区观测得到的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黑碳类气溶胶的日变化、月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浦东地区平均黑碳质量浓度为5 621 ng/m^3,每天出现两个质量浓度峰值,月平均... 利用2006年10~12月在上海浦东新区观测得到的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黑碳类气溶胶的日变化、月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浦东地区平均黑碳质量浓度为5 621 ng/m^3,每天出现两个质量浓度峰值,月平均质量浓度随冬季的到来呈增长趋势,工作日的黑碳质量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周末的.与国内同类大城市的观测结果比较,浦东地区冬季黑碳质量浓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黑碳仪 浦东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影响下的学校风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以浦东新区部分沿海学校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金玲 张欣馨 +4 位作者 陈佩燕 顾松强 陈丽君 施红 张丽亚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59,78,共7页
针对学校气象灾害风险的调查研究,台风风灾是影响学校安全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该文重点研究台风大风学校承灾体自身暴露度脆弱性风险指数的构建方法,完善原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注致灾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式,通过对沿海学校的大风风险隐患... 针对学校气象灾害风险的调查研究,台风风灾是影响学校安全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该文重点研究台风大风学校承灾体自身暴露度脆弱性风险指数的构建方法,完善原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注致灾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式,通过对沿海学校的大风风险隐患点普查和各隐患点的脆弱性分析,结合各学校不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现状,建立基于台风影响下风灾风险计算模型,形成风灾风险预评估产品。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方法构建的风险指数可预评估出与实际较为符合的风险级别,实际应用而言更科学更合理,可为学校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风灾 风险评估 学校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对比 被引量:42
3
作者 肖秀珠 刘鹏飞 +3 位作者 耿福海 高伟 甄灿明 赵春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为了探讨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以及来源和输送等特征,利用上海浦东(市区)和东滩(郊区河口湿地)2007年12月—2008年11月的黑碳气溶胶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 为了探讨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以及来源和输送等特征,利用上海浦东(市区)和东滩(郊区河口湿地)2007年12月—2008年11月的黑碳气溶胶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气象要素对黑碳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浦东和东滩两地黑碳气溶胶小时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8μg·m^(-3),1.7μg·m^(-3)。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具有类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冬季较高、夏季较低;同时浦东黑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并具有显著的周末效应,体现了局地人为源排放的影响。受源排放影响为主的市区与受输送影响为主的郊区,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风向上与风速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黑碳 气溶胶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浦东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衰减订正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施红 顾松强 +2 位作者 黄兴友 林莺 罗桓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7-494,共8页
降水对X波段雷达电磁波的显著衰减,造成了回波弱化现象,带来了定量应用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减轻降水衰减对雷达数据的影响,用Z-K_(DP)(反射率因子-差分传播相位常数)方法对上海浦东气象局的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进行订正试验,具体方案为:... 降水对X波段雷达电磁波的显著衰减,造成了回波弱化现象,带来了定量应用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减轻降水衰减对雷达数据的影响,用Z-K_(DP)(反射率因子-差分传播相位常数)方法对上海浦东气象局的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进行订正试验,具体方案为:当K_(DP)≥0.3°·km^(-1)时,用K_(DP)的值进行订正;当K_(DP)<0.3°·km^(-1)时,使用雨滴谱拟合A(衰减系数)和Z间的经验公式做衰减订正。选取对流性降水个例(2020年9月17日)和稳定性降水个例(2021年2月26日)进行衰减订正试验,经过衰减订正和系统偏差订正后,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与S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大小相当,回波形态相似,验证了该订正方法适用于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的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的衰减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 衰减订正 反射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浦东惠南镇1956-202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5
作者 陈掌明 《农技服务》 2021年第9期78-81,共4页
为浦东惠南镇工农业生产以及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利用上海浦东惠南国家一般气象站1956—2020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累计距平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惠南镇近65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惠南镇气温... 为浦东惠南镇工农业生产以及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利用上海浦东惠南国家一般气象站1956—2020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累计距平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惠南镇近65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惠南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上升最快(倾向率为0.35℃/10a),平均气温次之(倾向率为0.32℃/10a),最高气温相对较为缓慢(倾向率为0.29℃/10a)。四季中冬、春季增温最快,秋季次之,夏季最为缓慢。65年中以1989年为界,前期温度处于波动偏冷周期,后期则为气温开始急剧上升偏暖周期。年降水量呈略增多趋势,其中,20世纪50年代后期偏少,60—70年代减少,80—90年代略偏多,2000年之后呈增多变化且年际变化幅度加大,2011—2020年达到最高值,四季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48.49 mm/10a和11.87 mm/10a)均通过0.01水平的相关性检验,秋季增加趋势不明显,春季减少。夏季降水增多是年降水量增多的主要因素,未来一段时间年和夏季降水可能延续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变化特征 惠南镇 浦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上海的一次沙尘过程WRF-Dust数值模拟 被引量:8
6
作者 马井会 周广强 +3 位作者 周骥 周伟东 陈敏 曹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利用完全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Dust(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Dust)对2011年5月1-4日影响上海地区的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RF—Dust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沙尘过... 利用完全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Dust(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Dust)对2011年5月1-4日影响上海地区的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RF—Dust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沙尘过程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整体特征及其影响时间及范围;较好地模拟了沙尘到达上海的时间(模式和观测均在1日11:00前后)和直接影响的结束时间(2日02:00前后),而且模式沙尘浓度与观测资料较为一致;但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的气象条件和沙尘模拟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准确模拟过程后期沙尘回流对长三角沿海地区的影响.分析了导致模拟偏差的原因,并探讨了提高模式沙尘模拟能力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 dust模式 沙尘 PM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一次典型连续浮尘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马井会 张国琏 +3 位作者 耿福海 马雷鸣 周伟东 陈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4-593,共10页
研究分析了2011年5月1~4日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的连续浮尘天气过程.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资料反演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和垂直廓线,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初步研究了此次连续浮尘过程的传输特征和形成的主... 研究分析了2011年5月1~4日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的连续浮尘天气过程.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资料反演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和垂直廓线,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初步研究了此次连续浮尘过程的传输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5月1日的浮尘过程以PM2.5的影响为主,而5月2~4日为回流浮尘过程,PM2.5比重较5月1日下降.外源性输入、垂直风场分布和大气层结变化为浮尘天气的发生和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研究还发现,在此次浮尘的气溶胶大气消光作用中,其散射贡献大于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尘天气 激光雷达 PM10 PM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臭氧数值预报 被引量:32
8
作者 周广强 耿福海 +4 位作者 许建明 谢英 彭丽 陈敏 铁学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01-1609,共9页
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构建了区域化学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评估了201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h和8h臭氧业务数值预报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预报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预报偏差在0两侧基本呈对称分布;数值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 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构建了区域化学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评估了201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h和8h臭氧业务数值预报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预报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预报偏差在0两侧基本呈对称分布;数值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8h臭氧的效果略好,不同时效预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8上下,浓度平均偏差和偏差中值都只有1×10-9~2×10-9,臭氧达标日和污染日预报都有很高准确率和CSI/TS评分,首要污染物也较准确;不同时效的预报效果接近,48h时效略好,24h和72h相当;数值预报也存在一定不足,存在极个别显著偏高或显著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等级划分阈值的存在,等级预报的准确性明显低于浓度和分指数预报.综合地看,数值预报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臭氧预报,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分指数等级预报上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数值预报 WRF-Chem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激光雷达分析上海地区一次连续浮尘天气过程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井会 顾松强 +2 位作者 陈敏 施红 张国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85-1096,共12页
通过分析2010年3月至20日至3月22日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的连续浮尘天气过程,利用激光雷达数据资料反演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图和垂直廓线图,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初步得出了此次连续浮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外... 通过分析2010年3月至20日至3月22日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的连续浮尘天气过程,利用激光雷达数据资料反演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图和垂直廓线图,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初步得出了此次连续浮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外源性输入和垂直风场分布是导致此次浮尘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大气层结变化决定着浮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当存在接地逆温时,浮尘天气维持,而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决定着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第一次浮尘过程以大颗粒污染为主,且在消光作用中散射性气溶胶的贡献大于吸收性气溶胶,而第二次回流浮尘过程则PM2.5比重上升,吸收性气溶胶对消光系数的贡献与散射性气溶胶大体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尘 激光雷达 消光系数 PM10 PM2.5 黑碳(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浦东地区秋末冬初冷空气风雨对PM2.5质量浓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伟东 甄新蓉 +1 位作者 顾松强 张丽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9-1095,共7页
利用上海浦东地区2007-2014年秋末冬初PM2.5质量浓度资料和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气压、最大风速等气象资料,探讨了冷空气风雨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浦东地区秋末冬初冷空气过程对PM2.5质量浓度产生重要影响,冷空气影响前一... 利用上海浦东地区2007-2014年秋末冬初PM2.5质量浓度资料和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气压、最大风速等气象资料,探讨了冷空气风雨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浦东地区秋末冬初冷空气过程对PM2.5质量浓度产生重要影响,冷空气影响前一天PM2.5质量浓度平均增幅为13.7%,冷空气影响当天PM2.5质量浓度平均下降7.4%。不同等级冷空气影响前后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有较大差异,其中强冷空气影响前PM2.5质量浓度上升幅度最大,影响时下降幅度也最大。弱冷空气影响前后PM2.5质量浓度变化幅度最小。冷空气通过风雨影响PM2.5质量浓度,其中风速每增加1 m·s^(-1),PM2.5质量浓度下降7.8μg·m-3。降水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明显小于风的影响。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冷空气影响期间除风速变化是影响PM2.5质量浓度的主要因子外,24 h变压的峰值及正负值交替的时间与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其对PM2.5质量浓度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降水 风速 PM2.5 空气质量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0
11
作者 张华 马井会 郑有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47-1158,共12页
利用一个改进的辐射传输模式,结合全球气溶胶数据集(GADS),计算晴空条件下冬夏两季黑碳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在对流层顶和地面的全球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与温室气体引起的整层大气都是正的辐射强迫不同,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在对流层顶... 利用一个改进的辐射传输模式,结合全球气溶胶数据集(GADS),计算晴空条件下冬夏两季黑碳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在对流层顶和地面的全球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与温室气体引起的整层大气都是正的辐射强迫不同,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在对流层顶为正值,而在地面的辐射强迫却是负值。作者从理论上解释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对北半球冬季和夏季而言,在对流层顶黑碳气溶胶的全球辐射强迫的平均值分别为0.085W/m2和0.155 W/m2,在地面则分别为-0.37 W/m2和-0.63 W/m2。虽然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主要依赖于其本身的光学性质和在大气中的浓度,太阳高度角和地表反照率对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指出:黑碳气溶胶在对流层顶正的辐射强迫和在地面负的辐射强迫的绝对值都随太阳天顶角的余弦和地表反照率的增加线性增大;地表反照率对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强度和分布都有重要影响。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变化特征,冬夏两季的大值区都位于30°N^90°N之间,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直接辐射强迫 辐射传输模式 地表反照率 太阳天顶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寒潮对高血压疾病影响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书余 马守存 +3 位作者 周骥 罗斌 王宝鉴 秦元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9-793,共5页
文章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了模拟寒潮对高血压疾病影响的机理。采用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了模拟寒潮模型,应用TEM1 880气象环境模拟箱模拟寒潮温度和气压变化,将SHR和Wister大鼠低温组、回温组放人模拟箱内,使其受寒潮天气影响,按照寒潮... 文章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了模拟寒潮对高血压疾病影响的机理。采用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了模拟寒潮模型,应用TEM1 880气象环境模拟箱模拟寒潮温度和气压变化,将SHR和Wister大鼠低温组、回温组放人模拟箱内,使其受寒潮天气影响,按照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不同时间先后分批取出实验大鼠,测量各组大鼠的收缩压(SBP)、心率(HR)、体重,并通过腹主动脉采血测量肾上腺素(EPI)、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全血粘度(WBV)等。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受模拟寒潮天气影响大鼠SBP、HR、EPⅠ、AngⅡ和WBV比对照组高;除Wister大鼠HR外,其他指标均是SHR组受到影响大于Wister组;除EPI和WBV回温组受寒潮影响高于低温组外,其余指标低温组均高于回温组。模拟寒潮刺激使HR、EPⅠ、AngⅡ和WBV升高,这些指标的升高导致SBP升高,对高血压疾病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寒潮天气 影响机理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华 马井会 郑有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0-521,共12页
为了定量了解沙尘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文中利用一个改进的辐射传输模式,结合全球气溶胶数据集(GADS),计算了晴空条件下,冬夏两季沙尘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在对流层顶和地面的全球分布,并讨论了云对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影响。计算结果表... 为了定量了解沙尘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文中利用一个改进的辐射传输模式,结合全球气溶胶数据集(GADS),计算了晴空条件下,冬夏两季沙尘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在对流层顶和地面的全球分布,并讨论了云对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北半球冬季和夏季而言,在对流层顶沙尘气溶胶的全球短波辐射强迫的平均值分别为-0.477和-0.501 W/m2;长波辐射强迫分别为0.11和0.085 W/m2;全球平均短波地面辐射强迫冬夏两季分别为-1.362和-1.559 W/m2;长波辐射强迫分别为0.274和0.23 W/m2。沙尘气溶胶在对流层顶和地面的负辐射强迫的绝对值都随太阳天顶角的余弦和地表反照率的增加而增大;地表反照率对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强度和分布都有重要影响。研究指出:云对沙尘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云量,而且取决于云的高度和云水路径,以及地面反照率和太阳高度角等综合因素。中云和低云对沙尘气溶胶在对流层顶的短波辐射强迫的影响比高云明显。云的存在都使对流层顶长波辐射强迫减少,其中低云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估算沙尘气溶胶总的直接辐射强迫时,云的贡献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直接辐射强迫 辐射传输模式 地表反照率 太阳天顶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寒潮对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夏琨 周骥 +2 位作者 张书余 马守存 王宝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4-758,共5页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了寒潮天气发生过程中对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在张书余等(2013)研究的基础上,应用FEM1880气象环境模拟箱模拟寒潮温压变化,将27只健康大鼠按每组3个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最低温前3 h组、最低温前1 h组...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了寒潮天气发生过程中对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在张书余等(2013)研究的基础上,应用FEM1880气象环境模拟箱模拟寒潮温压变化,将27只健康大鼠按每组3个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最低温前3 h组、最低温前1 h组、最低温组、最低温后1 h组、最低温后3 h组、全过程结束组、全过程结束后5 h组和全过程结束后7 h组,放入模拟箱内,使其受寒潮天气影响,按照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不同时间先后分批取出实验大鼠,测量各组大鼠的收缩压、心率、体重,并通过腹主动脉采血测量血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及全血粘度等。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寒潮天气发生过程中,冷锋通过后,受冷高压控制,气温迅速下降,当气温达到最低时,全血粘度、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等上升到最大值,致使健康大鼠血压升高,并维持到寒潮天气影响结束以后还不能立刻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寒潮天气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螺旋度的拓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岳彩军 曹钰 李小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81-1288,共8页
垂直螺旋度Hp由垂直速度和垂直涡度构成,反映涡度的垂直平流。通过尝试将Q矢量引入垂直螺旋度进行研究,即基于Q矢量散度和垂直涡度构造出一种新型垂直螺旋度HQ。HQ为Hp的拓展形式,二者差别主要在于计算HQ时无需求解垂直速度。同时,结合... 垂直螺旋度Hp由垂直速度和垂直涡度构成,反映涡度的垂直平流。通过尝试将Q矢量引入垂直螺旋度进行研究,即基于Q矢量散度和垂直涡度构造出一种新型垂直螺旋度HQ。HQ为Hp的拓展形式,二者差别主要在于计算HQ时无需求解垂直速度。同时,结合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气旋暴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HQ对降水落区及降水强度水平分布的不均匀性均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且揭示出暴雨上空垂直涡度平流呈倾斜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垂直涡度而言,HQ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与辐合的Q矢量散度有更多的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HQ与Q矢量散度联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螺旋度 Q矢量散度 垂直涡度 梅雨锋气旋暴雨 拓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云图的台风内核风速建模的RBFNN和PDE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钱金芳 张长江 +1 位作者 杨波 马雷鸣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8-444,共7页
目前反演台风内核风场时多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建模,针对基于线性回归法的台风内核风速拟合效果较差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和偏微分方程(PDE)结合的红外卫星云图有眼台风内核风速和云图灰度建模方法。首先采用... 目前反演台风内核风场时多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建模,针对基于线性回归法的台风内核风速拟合效果较差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和偏微分方程(PDE)结合的红外卫星云图有眼台风内核风速和云图灰度建模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测地活动轮廓模型的PDE提取有眼台风的眼壁,获得台风眼壁空间位置和亮度数据;然后结合台风年鉴给出的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数据基于RBFNN进行有眼台风内核风速和云图灰度建模。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改善了台风内核风速拟合效果,算法性能优于传统的线性回归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模 偏微分方程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台风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之大气因子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岳彩军 曹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利用NCEP/NCARFNL(Final Analysis)资料,通过分析1000~600hPa(低层)、500~100hPa(高层)气柱内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及计算非地转干Q矢量及其分解、非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揭示大气因子对“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 利用NCEP/NCARFNL(Final Analysis)资料,通过分析1000~600hPa(低层)、500~100hPa(高层)气柱内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及计算非地转干Q矢量及其分解、非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揭示大气因子对“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形成的贡献。结果表明:(1)台风路径左右两侧低层大气湿度条件相当,而高层大气的湿度则是右侧明显比左侧大。(2)台风路径右侧的高、低层大气中的垂直上升运动的范围、强度均比左侧广、强。(3)台风路径左右两侧的高层大气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相当,而台风路径右侧低层大气垂直上升运动的范围、强度明显比左侧广、强。均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特点。进一步Q矢量分解诊断分析表明,低层大气中尺度天气系统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比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大。(4)台风路径左右两侧的高、低层大气中均一直存在非绝热加热作用,且在范围及强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分布特点。高层大气的湿度条件、低层大气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尤其是低层大气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及高、低层大气中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均呈现出与“海棠”台风(2005)降水场相似的非对称分布特征,表明上述大气因子均有助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非对称分布特征 水汽条件 垂直上升运动 Q矢量 非绝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VM的PM2.5未来一小时浓度动态预报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长江 戴李杰 马雷鸣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5-252,共8页
目前现有的PM2.5模式预报值偏离实况观测值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从上海浦东气象局获得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的PM2.5实况观测浓度、PM2.5模式预报(WRF-CHEM)浓度和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的模式预报数据资料,在PM2.5模式预报数据的基础上,加入... 目前现有的PM2.5模式预报值偏离实况观测值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从上海浦东气象局获得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的PM2.5实况观测浓度、PM2.5模式预报(WRF-CHEM)浓度和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的模式预报数据资料,在PM2.5模式预报数据的基础上,加入另外5个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的模式预报数据,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动态预报模型,提高PM2.5未来一小时浓度预报的精度,并且与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多元线性回归法(MLR)、WRF-CHEM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大提高了PM2.5未来一小时浓度预报的精度,预报精度优于RBFNN、MLR和WRF-CHEM,并且对PM2.5浓度变化剧烈的情况具有较好地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浓度预报 支持向量机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TC)环流内对流核数、TBB特征与TC强度关系的统计合成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钰 岳彩军 寿绍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1-392,共12页
基于JTWC(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大风速半径及热带气旋(TC)尺度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1TR红外IR1 TBB资料,针对2001—2010年期间经过台湾再次登陆大陆的13个TC个例,采用对流云-层云... 基于JTWC(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大风速半径及热带气旋(TC)尺度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1TR红外IR1 TBB资料,针对2001—2010年期间经过台湾再次登陆大陆的13个TC个例,采用对流云-层云分类技术以及统计合成分析方法,探析TC环流内对流核数与TC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整个TC环流内对流核总数、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及内核区域内对流核密度基本上都随着TC强度的增加(减弱)而增加(减少),同时,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大于内核区域内对流核总数,且后者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对不明显,而内核区域内对流密度大于外雨带内对流核密度,且前者较后者与TC强度对应关系更为明显。(2)外雨带内对流核总数、内核区域内对流核密度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受TC结构影响很小,但对于TC登陆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性。(3)TC内核区域内TBB平均值基本上随着TC强度的增加(减弱)而降低(升高),且这种对应关系对于TC登陆时间以及登陆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同时,外雨带内TBB平均值与整个TC范围内TBB平均值接近,二者均明显高于同期内核区域内TBB平均值,且前二者与TC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对不明显。(4)基于对流核与基于TBB的统计合成分析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二者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反映出TC雨带与TC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强度 对流核数 TBB 统计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3年华东小雨减少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丽亚 周伟东 吴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5-1018,共14页
本文通过对1980~2013年华东区域447站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低空气温、水汽、相对湿度入手,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合成分析等诊断方法揭示小雨与低空气温、水汽、相对湿度之间... 本文通过对1980~2013年华东区域447站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低空气温、水汽、相对湿度入手,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合成分析等诊断方法揭示小雨与低空气温、水汽、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克劳修斯-克拉珀龙(Clausius-Clapeyron)方程,从物理角度对温度和水汽含量变化对小雨减少的相对贡献进行分析,并选取长三角区域利用能见度资料分析小雨减少的特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东区域1980~2013年总降水日和总降水量分布呈现南多北少随纬度增加递减趋势,总降水日主要以小雨日为主,小雨日占总降水日的71.84%。除暴雨外,其它各等级降水均呈现出减少趋势,以小雨的减少最为显著,小雨日和小雨量区域平均减少趋势为-3.37 d (10 a)-1、-6.52 mm (10 a)-1。小雨日EOF分解的第一模态呈现了华东区域小雨日一致减少的分布特征;第二模态则体现了小雨日变化的不均匀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2)小雨日的减少是伴随着低空增温发生的,低空温度上升了0.32 K (10 a)-1,同时可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小雨日的变化与低空相对湿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EOF分解结果也揭示了低空相对湿度具有与小雨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合成分析表明低空气温偏高(低)年,小雨日偏少(多),可降水量偏多(少)年,小雨日偏多(少),相对湿度偏高(低)年,小雨日偏多(少)。(3)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和相对湿度公式,低空增暖使饱和水汽压增加6%K-1~7%K-1,饱和水汽压增加在水汽微弱减少的前提下,导致了低空相对湿度的显著减少,从而导致了小雨的减少。对低空温度,比湿变化对小雨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单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相对湿度减少为-4.83%,而单纯由于比湿变化引起的相对湿度变化为-1.91%,分析表明了低空增暖是引起小雨日减少的主要原因。(4)能见度较差的区域,年均小雨日和小雨量偏少,但是小雨的长期减少趋势主要还是由低空增暖引起的相对湿度的减少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增暖 水汽 能见度 小雨 华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