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赵志宏 马瑛 +4 位作者 王赛华 罗俊 宁忠平 郑昌柱 李新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临界病变及不同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并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临界病变及不同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并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按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将242例患者分为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组113例,厚帽纤维粥样斑块(ThCFA)组90例,病理性内膜增厚(PIT)组39例。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TCFA组病例最多,为46.69%,ThCFA组为37.19%,PIT组为16.12%。TCFA组糖尿病(30.09%vs 26.67%、12.82%)、脑血管事件(16.81%vs 6.67%、5.13%)、高密度钙化面积[(11.3±8.4)%vs(3.4±3.3)%、(1.3±1.0)%]、最小管腔面积≤4.0mm2(17.7%vs 7.8%、15.4%)比例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P<0.05,P<0.01)。3组双侧颈动脉斑块比较,TCFA组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38.1%vs 25.6%、18.0%,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TCFA类型为主,其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成分、双侧颈动脉斑块比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阳理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叶波 王洪霞 +2 位作者 赵志宏 方金 李海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2期141-144,164,共5页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各种外用的方法将药物或能量施于皮肤、孔窍、俞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重新调整和改善失于平衡的脏腑阴阳,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清... 中医外治法是运用各种外用的方法将药物或能量施于皮肤、孔窍、俞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重新调整和改善失于平衡的脏腑阴阳,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清朝吴尚先《理瀹骈文》的出现标志着完备理论体系的形成,其中就有扶阳理念的体现。扶阳理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应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来指导临床:一是以温通化瘀为主,包括针刺、刮痧、推拿、踩跷、捏脊和气功等;二是以温补扶阳为主,包括艾灸、药浴、中药贴敷、石蜡疗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治法 扶阳理论 温通化瘀 温补扶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志宏 罗俊 +6 位作者 金灿 蒋伟坚 田蓓 成均 孙红霞 陆旦洁 李新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36-93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斑块影像学特征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7例,男性40例,女性57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予以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性质,检测血清hs-CRP,...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斑块影像学特征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7例,男性40例,女性57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予以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性质,检测血清hs-CRP,对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超声特征行进行分析。结果男性较女性患者平均年龄高[(66.5±9.9)岁vs(62.8±10.9)岁],斑块负荷低[(62.20±8.60)%vs(67.30±10.10)%];男女性纤维成分最多[(55.18±13.13)%vs(58.30%±10.39)%];钙化成分最少[5.64±5.61 vs 4.86±3.73]。男女性血清hs-CRP为(8.5±10.1)mg/L和(6.5±6.4)mg/L。斑块纤维成分、纤维脂质、坏死成分和钙化成分均与hs-CRP无相关性。结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时,hs-CRP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C反应蛋白质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临床特征及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罗俊 赵志宏 +3 位作者 蒋伟坚 成均 金灿 李新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10期886-890,F0003,共6页
目的 探讨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右冠状动脉(RCA)解剖分布特点、临床分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要点.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339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1550例;RCA非右冠窦起... 目的 探讨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右冠状动脉(RCA)解剖分布特点、临床分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要点.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339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1550例;RCA非右冠窦起源异常患者共19例,5例RCA行PCI,19例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部分患者行冠脉CTA检查;分析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RCA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并从解剖学角度进行临床分型,分析CAG、PCI技术要点.结果 我院2014-2015年度冠脉造影发现的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病例占0.56%,平均年龄(73±9)岁,男性10例,女性9例.其中A1型14例,占74%;B1型2例,A2、B2、D1型各有1例,未见到C型和D2型.患者均由桡动脉路径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IVUS检查或PCI术;3例患者采用主动脉根部非选择性造影寻找右冠脉开口;完成的右冠脉造影以5F TIG造影导管及6F IL3.5指引导管为主,只1例用6F AL1.0.11例行冠脉PCI;6例(31.6%)有右冠脉冠心病,5例行PCI术.完成右冠脉PCI的指引导管包括6F IL3.5、6F AL1.0、6F SAL1.0,其中1例用6F AL1.0行右冠脉PCI时出现右冠脉近端夹层.结论 冠脉造影发现的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病例以左冠窦内左冠脉开口右侧起源,穿行主肺动脉间且不伴有右冠脉开口狭窄,近端受压类型为主.熟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RCA的解剖分布规律,指导选用适宜的造影及指引导管,用适宜的操作手法完成冠脉介入诊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指引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罗俊 张湘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7期996-997,共2页
体位性低血压(OH)是指个体从卧位、坐位转换为立位时心血管反射无法维持血压的一种现象。老年人由于高血压、糖尿病、营养失调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等,导致OH的患病率明显提高[1,2]。据统计,〉65岁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5%~25%[3... 体位性低血压(OH)是指个体从卧位、坐位转换为立位时心血管反射无法维持血压的一种现象。老年人由于高血压、糖尿病、营养失调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等,导致OH的患病率明显提高[1,2]。据统计,〉65岁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5%~25%[3]。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不断完善,其以方便、变异性小及持续性长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但其在OH的各项指标变化特点尚未明确[4]。本文采用ABPM观察老年患者的血压变化,旨在探讨其在老年OH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低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老年人 应用 价值 自主神经调节 ABPM 心血管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