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1
作者 袁勤 陆红英 +4 位作者 陶丽 朱雪梅 刘瑜俐 沈英 吴继红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方法 :共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脱落8例。对入组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并将这一护理模式延伸至社区,在入组时、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方法 :共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脱落8例。对入组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并将这一护理模式延伸至社区,在入组时、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共4次分别用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结果:干预后自身对照,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均有改善(P<0.01);而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出院后12个月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住院期间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案管理护理模式 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2
作者 袁勤 陆红英 +4 位作者 陶丽 朱雪梅 刘瑜俐 沈英 吴继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20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将11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分别于患者入组时、...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将11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及12个月,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the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s,ITAQ)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12个月,SQLS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入组时;出院后6、12个月,SQLS各分量表评分又高于出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12个月,研究组SQLS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or P<0.01)。对照组出院后6、12个月,ITAQ评分明显低于出院时;而研究组出院后6、12个月,ITAQ评分高于入组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12个月,研究组IT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或P<0.01)。结论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使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医院至社区都得到科学的管理,提升了患者的认知能力及治疗依从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个案管理 护理 生活质量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关怀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陶丽 袁勤 +1 位作者 陆红英 叶玉华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12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分别...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分别在患者入组时、出院时评定患者的自知力、治疗态度和治疗依从性。结果排除7例脱落患者,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纳入最终研究。入组时2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ITAQ评分均较入组时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2组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对自身精神疾病的自知力及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人文关怀 康复 人性化护理 自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案管理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姚琳 顾春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8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区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区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实施个案管理方案,对照组进行普通门诊随访方案。分别于入组时,治疗3、6、12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最终完成79例(研究组41例,对照组38例)。BPRS、HAMD评分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3、6、12个月BPRS、HAMD评分均较入组时降低,且治疗6、12个月低于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低于治疗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3、6、12个月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6、12个月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AD评分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6、12个月FAD评分均较入组时降低,且治疗6、12个月低于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低于治疗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6、12个月FA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TAQ评分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6、12个月ITAQ评分均较入组时升高,且治疗6、12个月高于治疗3个月,治疗12个月高于治疗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ITAQ评分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2个月内服药依从性、复发及重新就业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个案管理与普通门诊随访比较,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伴随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提高就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个案管理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