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辛照华 凯迪热娅·克依木 +6 位作者 李秀秀 陈晓丽 井玉荣 刘馨雅 王鹏飞 王颖 阮晔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目的探究上海市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对上海市虹口区2500名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根据统一纳入排除标准,采用标准化量表,由经过培训的研... 目的探究上海市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对上海市虹口区2500名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根据统一纳入排除标准,采用标准化量表,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一对一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方式等状况。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地中海饮食量表(Mediterranean Diet Score,MDS)、老年人体育活动量表(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PASE)、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等进行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MCI之间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中,具有过长睡眠时间(大于9h)(OR=1.472,95%CI:0.821~2.640,P=0.020)、中水平地中海饮食习惯(OR=2.041,95%CI:1.140~3.654,P=0.016)及低水平地中海饮食习惯(OR=3.500,95%CI:1.460~8.393,P=0.005)、低水平体力活动(OR=1.793,95%CI:1.079-2.980,P=0.024)与MCI患病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是MCI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每名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倡导具有保护作用的生活方式,规避具有高风险的生活方式,助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孤独感严重程度以及社交孤独、情感孤独的影响因素——以上海市3个区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彧文 王颖 +6 位作者 辛照华 方嘉列 宋锐 黎浩岑 匡佳雯 杨玉婷 王静夷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孤独感现状,并分别从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两个维度对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因素进行探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2021年3—6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3个区对65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依照... 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孤独感现状,并分别从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两个维度对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因素进行探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2021年3—6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3个区对65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依照上海市居民年龄、性别比例,浦东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黄浦区及静安区采用方便抽样。最终纳入研究对象635人。采用De Jong Gierveld孤独感量表测定老年人孤独感,包括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2个维度。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635位社区老年人中,仅有53位(8.4%)老年人报告不孤独。女性(OR=0.46,95%CI:0.31~0.70)、较高的自我效能得分(OR=0.97,95%CI:0.94~1.00)、较高的社会支持总分(OR=0.96,95%CI:0.93~0.99)与较低的社交孤独显著相关。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初高中或中专,OR=0.56,95%CI:0.34~0.95;大学及以上,OR=0.30,95%CI:0.11~0.83)、较高的自我效能得分(OR=0.96,95%CI:0.93~0.99)与较低的情感孤独显著相关,而较低的社会资本(OR=2.02,95%CI:1.29~3.16)及有抑郁症状(OR=3.41,95%CI:1.76~6.60)则与较高的情感孤独显著相关。结论调查样本中高达91.6%的老年人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孤独感。社交孤独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我效能、性别及社会支持;情感孤独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我效能、受教育水平、抑郁和社会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孤独 情感孤独 影响因素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就诊模式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樊爱青 苏齐 +1 位作者 侯进 潘志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518-2521,共4页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浦东城郊结合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首诊、分级诊疗情况,比较不同就诊模式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2014年度纳入上海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册管理对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为上...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浦东城郊结合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首诊、分级诊疗情况,比较不同就诊模式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2014年度纳入上海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册管理对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为上海浦东中部城郊结合社区的固定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固定就诊组496例)和自由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由就诊组46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调查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住院治疗次数、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达标率,生理健康评分[采用糖尿病控制症状量表(CSSD70)评价]。结果固定就诊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率、Hb A1c达标率高于自由就诊组,住院治疗次数少于自由就诊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习惯、治疗情况、生存技能、治疗目标、疾病知识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就诊组患者自觉症状得分高于自由就诊组(P<0.05)。结论固定就诊组即社区首诊,有序就诊、转诊模式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明显优于自由就诊模式,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住院治疗次数、提高Hb A1c达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社区卫生服务 病例管理 全科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分诊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樊爱青 张少晨 +2 位作者 张鹏 张胜冰 潘志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067-2071,共5页
背景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 背景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信息分诊 “1+1+1”签约 全科管理 政策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