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6年上海市某社区恶性肿瘤相关死亡及减寿情况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徐华 李小攀 +4 位作者 陈易晨 傅丽云 顾伟刚 杨春丽 钱梦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4137-4141,共5页
背景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上升且有明显地区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与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城市郊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谱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目的 了解2010-2016年上海市某社区居民恶性肿瘤相关死亡流行病学特点及其... 背景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上升且有明显地区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与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城市郊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谱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目的 了解2010-2016年上海市某社区居民恶性肿瘤相关死亡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趋势,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6-11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死因资料来源于浦东新区2010-2016年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死因分类根据2010年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统一编码,其中恶性肿瘤的ICD-10编码范围包括C00-97,以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PYLL率、平均减寿年数(AYLL)为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5.44%,Z=2.750,P=0.040〕;2010-2013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3.00%,Z=4.380,P=0.048);2013-2016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4.74%,Z=-1.740,P=0.224).2010-2016年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高于女性(u=5.60,P<0.001);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6.79%,Z=3.383,P=0.020),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1.57%,Z=0.572,P=0.591);女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1.27%,Z=0.996,P=0.365),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7.54%,Z=2.843,P=0.036).2010-2016年恶性肿瘤PYLL为2865.20人年,PYLL率为11.72‰,AYLL为5.32年/人;PYLL呈现逐年上升趋势(APC=6.79%,Z=3.383,P=0.019),AYLL无明显变化趋势(APC=1.27%,Z=0.996,P=0.394).结论 该社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及PYLL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应加强针对的恶性肿瘤的防控措施,深入推进恶性肿瘤社区早发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死亡 死亡率 潜在减寿年数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浦东中部社区901例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情况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樊爱青 曾艺鹏 +2 位作者 彭欣 苏齐 徐蓉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5-908,共4页
目的:了解浦东中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基层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方法:对浦东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型分5个,即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作为主证... 目的:了解浦东中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基层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方法:对浦东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型分5个,即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作为主证或兼夹证)。结果:年龄阴阳两虚型最大,与阴虚热盛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60~75岁组比较,〈60岁组的阴阳两虚型少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血瘀脉络型(P〈0.05或P〈0.01);〉75岁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型(P〈0.05或P〈0.01),血瘀脉络型少于阴阳两虚型(P〈0.05)。病程阴虚热盛型最短,阴阳两虚型最长;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和阴阳两虚型比较均有差异(P〈0.05或P〈0.01)。与〈5年和5~10年组比较,〉10年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其余四型(P〈0.01),阴阳两虚型多于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社区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最多,阴阳两虚最少;阴虚热盛型的年龄最小,病程最短,兼血瘀证比例最低;阴阳两虚型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兼血瘀证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东社区 2型糖尿病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就诊模式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樊爱青 苏齐 +1 位作者 侯进 潘志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518-2521,共4页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浦东城郊结合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首诊、分级诊疗情况,比较不同就诊模式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2014年度纳入上海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册管理对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为上...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浦东城郊结合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首诊、分级诊疗情况,比较不同就诊模式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2014年度纳入上海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册管理对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为上海浦东中部城郊结合社区的固定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固定就诊组496例)和自由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由就诊组46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调查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住院治疗次数、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达标率,生理健康评分[采用糖尿病控制症状量表(CSSD70)评价]。结果固定就诊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率、Hb A1c达标率高于自由就诊组,住院治疗次数少于自由就诊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习惯、治疗情况、生存技能、治疗目标、疾病知识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就诊组患者自觉症状得分高于自由就诊组(P<0.05)。结论固定就诊组即社区首诊,有序就诊、转诊模式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明显优于自由就诊模式,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住院治疗次数、提高Hb A1c达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社区卫生服务 病例管理 全科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2型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华平 樊爱青 +1 位作者 彭欣 徐蓉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662-3665,共4页
目的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的现状。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3月问卷调查常住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1 055例,收回有效问卷共901份,有效回收率为85.40%。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 目的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的现状。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3月问卷调查常住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1 055例,收回有效问卷共901份,有效回收率为85.40%。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压、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等。结果 901例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高血压524例(58.16%),未伴发高血压377例(41.84%)。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24,P=0.003)。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患者BMI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9,P<0.001)。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患者中心性肥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78,P<0.001)。非高血压组患者FBG、Hb A1c、血脂达标率均高于高血压组(P<0.05)。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高血压较多,2型糖尿病伴发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达标率低下,应加强社区综合防治管理2型糖尿病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高血压 血糖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病种护理干预模式在农村签约家庭COPD病人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丁美华 包娓娓 +4 位作者 乔玲 丁佳韵 顾燕凤 童燕青 苏齐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20-1422,共3页
[目的]探讨单病种护理干预模式在农村签约家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居家稳定期COP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实施单病种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2年,干预前后进行... [目的]探讨单病种护理干预模式在农村签约家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居家稳定期COP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实施单病种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2年,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自我管理能力调查、COPD评估测试(CAT)及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通过2年干预,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管理、信息管理评分及总分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病人CA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病种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降低农村居家COPD病人急性发作频次,节约医疗费用,改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农村 签约家庭 自我管理 单病种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发作频次 医疗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塞通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靖 杨春丽 +1 位作者 顾永红 范晓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238-1238,共1页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另外对照组30例,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2组进行相关指标对比。结...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另外对照组30例,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2组进行相关指标对比。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全血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液黏度,对促进康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塞通注射液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