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徐静 徐锐 +1 位作者 施丽燕 万燕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治疗后疼痛减轻程度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胸腰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150例,年龄60~89岁。用随机数字... 目的:本研究探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治疗后疼痛减轻程度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胸腰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150例,年龄60~89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普瑞巴林组,每日2次,每次口服普瑞巴林150mg;脉冲射频组,病损神经背根神经节接受脉冲射频治疗;脉冲射频+普瑞巴林组,每日普瑞巴林口服2次,每次150 mg,病损神经背根神经节接受脉冲射频治疗。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 3个月的疼痛评分情况,记录3个月内镇痛药曲马多及普瑞巴林的用量和服药持续时间。用发生PHN的例数/总病例数评定3组PHN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VAS评分均低于普瑞巴林组(P<0.01)及射频组(P<0.01)。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每日普瑞巴林口服药量小(P<0.05)且服药时间短(P<0.01),辅助镇痛药曲马多每日用量小(P<0.01),服药时间短(P<0.01)。与普瑞巴林组及射频组相比,射频联合普瑞巴林组PHN的发生率为3.92%。结论: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可明显减轻疼痛并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带状疱疹 神经痛 脉冲射频 普瑞巴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第一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施丽燕 万燕杰 徐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27-831,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与神经阻滞(nerve block,NB)治疗三叉神经第一支(V1)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V1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随机均分为神经阻滞组(NB组)和脉冲射频组(PRF组),每...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与神经阻滞(nerve block,NB)治疗三叉神经第一支(V1)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V1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随机均分为神经阻滞组(NB组)和脉冲射频组(PRF组),每组25例。N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眶上神经阻滞治疗,PRF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眶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和12周的疼痛情况,同时记录镇痛药曲马多和普瑞巴林用量。用显效率评定临床疗效,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减低,但PRF组治疗后1周、4周、12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NB组。PRF组治疗后4周、12周曲马多剂量显著低于NB组。PRF组治疗后1周、4周、12周普瑞巴林剂量显著低于N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F组治疗后1周、4周、12周的显效率分别为88.0%、96.0%、96.0%,均显著高于NB组(68.0%、80.0%、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B组PHN发生率为16%,PRF组PHN发生率为0。结论:PRF是治疗V1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伴有顽固性疼痛的V1带状疱疹病人,应考虑应用PRF来控制疼痛和预防PH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脉冲射频 三叉神经 带状疱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质针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施丽燕 袁改能 +2 位作者 刘薛锋 万燕杰 徐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4-597,共4页
目的:研究银质针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CT引导下经椎间孔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银质针联合CT引导下经椎间孔注射治疗,采用视... 目的:研究银质针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CT引导下经椎间孔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银质针联合CT引导下经椎间孔注射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的疼痛变化;采用MacNab疗效标准评估治疗后1月、3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月、3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月、3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月、3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0.0%、9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2.5%、77.5%)。结论:CT引导下经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银质针综合治疗较单纯椎间孔注射治疗,疼痛缓解更明显、症状改善更显著,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银质针疗法 神经根阻滞 椎间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小板β-淀粉样蛋白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施丽燕 徐静 万燕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血小板β-淀粉样蛋白(Aβ)的关系。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普外科手术患者60例,年龄>60岁,在术前1d和术后7d采用成套神经心理测验(BCAI)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并测定血小板Aβ、β-分泌...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血小板β-淀粉样蛋白(Aβ)的关系。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普外科手术患者60例,年龄>60岁,在术前1d和术后7d采用成套神经心理测验(BCAI)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并测定血小板Aβ、β-分泌酶、α-分泌酶和Aβ前体蛋白(APP)水平。结果术后7d有18例(30%)患者发生POCD(POCD组),另42例为非POCD组。术前两组Aβ、β-分泌酶、α-分泌酶、APP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7dPOCD组Aβ表达明显增高(P<0.05),β-分泌酶、α-分泌酶、APP比值明显降低(P<0.05);非POCD组Aβ、β-分泌酶、α-分泌酶、APP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OCD的发生与血小板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Β-淀粉样蛋白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α1-抗糜蛋白酶表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施丽燕 徐静 +2 位作者 万燕杰 张传青 陈海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7-640,共4页
目的研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与外周血α1-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α1-ACT)的临床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普外科手术患者64例,在术前1d、术后7d和术后3月采用成套神经心理测... 目的研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与外周血α1-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α1-ACT)的临床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普外科手术患者64例,在术前1d、术后7d和术后3月采用成套神经心理测验(battery of cognitive assessment instruments,BCAI)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根据结果分为POCD和非POCD。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30,于麻醉诱导前30min将10 000U/kg乌司他丁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20min内静滴完毕)和对照组(C组,n=34,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在术前1d、术后7d和术后3月分别采血检测α1-ACT。结果术后7d、术后3月两组POCD患者α1-ACT的表达明显高于非POCD患者(P<0.05)。术后7d所有患者α1-ACT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术前1d(P<0.05)。术前1d POCD与非POCD患者α1-AC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组术后7d、术后3月POC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POCD的发生与血浆中α1-ACT的表达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Α1-抗糜蛋白酶 乌司他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坐骨神经结扎大鼠前扣带皮层对脊髓痛觉信息传递的调节 被引量:4
6
作者 徐静 鲁玉刚 俞卫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3-397,共5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前扣带皮层(ACC)对脊髓痛觉信息传递的调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出坐骨神经;CCI组,右侧坐骨神经结扎组;ACC组,正常大鼠,双侧ACC定点注射生理盐水1μl/... 目的本研究观察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前扣带皮层(ACC)对脊髓痛觉信息传递的调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出坐骨神经;CCI组,右侧坐骨神经结扎组;ACC组,正常大鼠,双侧ACC定点注射生理盐水1μl/侧;AP-5组,CCI术后13d,双侧ACC定点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AP-5 25mM,1μl/侧。明暗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机械痛阈、热痛阈等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将大鼠麻醉,取ACC和腰膨大脊髓,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2周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明箱内时间明显缩短,穿梭次数明显减少,游泳潜伏期明显延长,手术侧脊髓pERK和pCREB的表达明显增多,ACC内pERK和pCREB的表达明显增多(P均<0.01)。与CCI组比较,AP-5组术后2周机械痛阈明显升高,热痛阈明显升高,大鼠在明箱内时间明显延长,穿梭次数明显增多,且游泳潜伏期明显缩短,手术侧脊髓pERK和pCREB表达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 ACC参与了CCI大鼠脊髓痛觉信息传递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层 脊髓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件性位置回避模型大鼠吻侧部前扣带皮层内Ng、CaMK2α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传青 徐静 +3 位作者 陈海军 施丽燕 许铁 万燕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8期569-574,共6页
目的:观察甲醛溶液足底注射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回避(formalin-induced 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F-CPA)行为大鼠的吻侧部前扣带皮层(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r ACC)神经元中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及钙-钙调蛋白依赖... 目的:观察甲醛溶液足底注射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回避(formalin-induced 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F-CPA)行为大鼠的吻侧部前扣带皮层(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r ACC)神经元中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及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2 alpha(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 2 alpha,Ca MK2α)及其磷酸化(p-Ng、p-Ca MK2α)水平的变化。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无处理(C)组、甲醛溶液足底注射(F)组、生理盐水足底注射+CPA测试(N-CPA)组、甲醛溶液足底注射+CPA模型建立(F-CPA1)组、甲醛溶液足底注射+CPA模型消退(F-CPA2)组(n=8),进行CPA行为学测试,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r ACC中Ng、Ca MK2α和其磷酸化的表达。结果:处理前,N-CPA、F-CPA1、F-CPA2组条件刺激匹配室停留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理后,F-CPA1、F-CPA2组大鼠条件刺激匹配室停留时间减少,回避分数高于N-CPA组(P<0.05)。同时,F-CPA1组r ACC内Ca MK2α、p-Ca MK2α水平同其他对照组相比均减少(P<0.05),而各组间r ACC内Ng、p-Ng的表达及p-Ng/Ng、p-Ca MK2α/Ca MK2α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h后,F-CPA2组大鼠回避分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F-CPA2组大鼠r ACC内Ca MK2α、Ng及其磷酸化水平与其他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r ACC中Ca MK2α及p-Ca MK2α表达下调可能参与甲醛溶液诱导的疼痛厌恶情绪,而Ng及p-Ng的表达与其无显著相关。Ca MK2α可能并不通过Ng-Ca M-Ca MK2α途径参与疼痛厌恶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溶液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回避 前扣带皮层 神经颗粒素 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2 ALPHA 疼痛厌恶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温度和时长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袁改能 徐锐 +2 位作者 施丽燕 万燕杰 徐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53-757,共5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调整脉冲射频温度和时长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胸部或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160例,年龄50~8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42℃+... 目的:本研究观察调整脉冲射频温度和时长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胸部或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160例,年龄50~8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42℃+短时程组(n=40)、42℃+长时程组(n=40)、48℃+短时程组(n=40)、48℃+长时程组(n=40)。记录4组病人术前、术后、术后1月、3月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3月普瑞巴林和曲马多使用量、比较4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疼痛缓解51%以上的病人占本组总人数的百分率)及显效率(疼痛缓解76%以上的病人占本组总人数的百分率)。结果:4组病人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人在术后1月,NRS评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4组病人中48℃+短时程组NRS评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42℃+短时程组相比,42℃+长时程组术后NRS评分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月,4组病人中48℃+短时程组病人普瑞巴林使用量最小,与42℃+短时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组病人中48℃+短时程组病人曲马多使用量最小,与42℃+短时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随访病人,42℃+短时程组病人疼痛治疗有效率100%、显效率22.5%,42℃+长时程组病人疼痛治疗有效率72.5%、显效率5%,48℃+短时程组病人疼痛治疗有效率95%、显效率42.5%,48℃+长时程组病人疼痛治疗有效率100%、显效率12.5%,提示48℃+短时程组病人中的显效率最高,明显疼痛缓解的病人多。结论:增加脉冲射频治疗温度至48℃行传统短时程治疗能更多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脉冲射频 普瑞巴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肝叶部分切除术后认知功能及海马内Cdk5、p25和p3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许方方 万燕杰 徐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93-696,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雷公藤红素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肝叶部分切除术后认知功能及海马内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激动因子p25和p35表达的影响。方法 3月龄A... 目的动态观察雷公藤红素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肝叶部分切除术后认知功能及海马内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激动因子p25和p35表达的影响。方法 3月龄AD模型小鼠96只,随机均分为三组:手术组(S组),麻醉后行肝叶部分切除术;雷公藤红素组(C组),手术前3d上午腹腔注射雷公藤红素60μg/kg;二甲亚枫(DMSO)组(O组),手术前3d上午腹腔注射同体积的0.04%DMSO。三组随机抽取8只小鼠采用水迷宫连续训练5d并检测术后1、3、7、14d的学习记忆能力,余下小鼠分别于术后1、3、7、14d取标本,每次6只,检测海马内细胞Cdk5及激动因子p25、p35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术后3、7和14dS和O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目的象限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和O组术后3、7、14d海马内Cdk5表达和术后1、3、7、14d海马内p25表达明显增高(P<0.01)。三组小鼠海马内p3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改善肝叶部分切除术后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的下降,其机制可能与Cdk5和p25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CDK5 p25 P35 阿尔茨海默病 手术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会阴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改能 张文娜 +4 位作者 蔡悦 刘薛峰 施丽燕 万燕杰 徐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6-442,共7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会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符合入选标准的会阴痛病人40例,年龄25~8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骶孔神经组(nerves through the sacral foramen,SN)和阴部神经...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会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符合入选标准的会阴痛病人40例,年龄25~8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骶孔神经组(nerves through the sacral foramen,SN)和阴部神经组(pudendal nerve through the sciatic spine,PN),每组20例。骶孔神经组采用CT引导下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阴部神经组采用CT引导下经坐骨棘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小便次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分。用有效率和显效率评估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结果:阴部神经组有1例未完成随访,最终骶孔神经组20例,阴部神经组19例。两组病人术前VAS、PSQI、HADS评分、小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各时间点,这些指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骶孔神经组较阴部神经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的有效率骶孔神经组分别为100%和95%,高于阴部神经组(94.7%和89.5%)。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的显效率均显著高于阴部神经组(P<0.05)。术后两组均未见并发症。结论: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会阴痛与阴部神经脉冲射频相比,在3个月的随访时间内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能更迅速而有效地缓解会阴区疼痛,还可改善睡眠、情绪和排尿等内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骶孔神经 脉冲射频 会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