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浸泡法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技术研究
1
作者 杨祖长 胡望娇 +3 位作者 冯广朋 张辉 郑跃平 季强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28.0±3)℃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H_(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28.0±3)℃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H_(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0.77)cm、体质量(7.89±2.57)g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锶标记对淞江鲈死亡率和生长影响不明显;外源锶质量浓度与耳石边缘的Sr/Ca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锶质量浓度的增加,标记后的Sr/Ca值逐渐增高,标记效果显著增加;随着标记后时间的变化,肌肉和鳃中的锶元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肌肉中的锶残留可在标记后30 d内代谢完全。锶标记原理和方法在淞江鲈的大规模放流群体标记中可靠和安全,建议选择36 mg/L作为外源锶的最佳标记质量浓度,标记持续时间为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淞江鲈 耳石 锶标记 锶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物保护区浮标式多功能界标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吴建辉 刘健 +4 位作者 陈锦辉 戴小杰 陈巍博 仰孝辉 赵晨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3期149-153,共5页
界标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管护设施,但目前水生生物保护区界标还未有明确规范。集合航标、在线监测浮标和界标的特点,探索性地制作了3座浮标式多功能界标,并投放于上海市长江口自然保护区南边界。经实际应用,浮标式多功能界标起到了助航... 界标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管护设施,但目前水生生物保护区界标还未有明确规范。集合航标、在线监测浮标和界标的特点,探索性地制作了3座浮标式多功能界标,并投放于上海市长江口自然保护区南边界。经实际应用,浮标式多功能界标起到了助航、确界、告示、警示和在线环境监测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水生生物保护区的管理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标 水生生物保护区 浮标 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上海市长江口水质状况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慧文 陈锦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0期130-135,共6页
长江口是长江入海口和上海市重要的水源供应地。该研究根据长江口2021年4月份的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调查的长江口南、北支和东滩湿地12个站位涨落潮时的水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以期了解上海市长江口水域的水环境质量。... 长江口是长江入海口和上海市重要的水源供应地。该研究根据长江口2021年4月份的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调查的长江口南、北支和东滩湿地12个站位涨落潮时的水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以期了解上海市长江口水域的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涨潮期间,Z1、Z3、Z5、Z6、Z7、Z9、Z13、Z14、Z16、Z18、Z19等11个站位点的海水水质质量等级为Ⅲ类,东滩的Z17站点为Ⅱ类海水;(2)落潮期间,Z1、Z3、Z6、Z7、Z9、Z13、Z14、Z16、Z17、Z18、Z19等11个站点海水水质质量等级为Ⅲ类,北支Z5站点为Ⅱ类海水。通过利用灰色白化权函数对长江口各站点水质进行分析,长江口属于第Ⅲ类海水,污染情况仍处于比较严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灰色聚类法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喂饵料对长期饥饿幼鲟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
4
作者 宋银都 徐嘉楠 +5 位作者 王轶凡 石凤垚 党慧凤 王仁勇 李海燕 郑跃平 《科学养鱼》 2025年第7期75-77,共3页
长江口位于长江等多水系入海的咸淡水交界处,温度和盐度变化大,营养盐含量较高,饵料生物充足,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张玉平等,2012),是中华鲟幼鱼进入海洋前的关键索饵场,幼鱼在此育肥、调整机体渗透压并完成相关组织器官的适应性发育,为... 长江口位于长江等多水系入海的咸淡水交界处,温度和盐度变化大,营养盐含量较高,饵料生物充足,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张玉平等,2012),是中华鲟幼鱼进入海洋前的关键索饵场,幼鱼在此育肥、调整机体渗透压并完成相关组织器官的适应性发育,为海洋生活做准备(危起伟,2020;Zhuang P等,2016)。自2017年后,在中华鲟自然繁殖调查中均未发现中华鲟的自然产卵活动(杨海乐等,2023)。在中华鲟自然种群已明显衰退的现实背景下,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对补充中华鲟野外种群资源、推动长江水生态环境修复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生长 中华鲟 幼鲟 灌喂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十八联圩湿地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黄若晗 王婷 +3 位作者 尚光霞 谢三桃 王丽卿 张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5,共9页
入湖河口湿地是大型浅水湖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生态学研究一直相对较少。十八联圩是南淝河入巢湖河口区一处“退耕还湿”形成的大型人工湿地,为了解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8年夏季对湿地外部和内部主要水系共72个... 入湖河口湿地是大型浅水湖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生态学研究一直相对较少。十八联圩是南淝河入巢湖河口区一处“退耕还湿”形成的大型人工湿地,为了解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8年夏季对湿地外部和内部主要水系共72个位点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1)十八联圩湿地内外水体氮磷含量均较高,处于中度富营养到重度富营养水平之间。(2)湿地内部水体共检出119种浮游植物,隶属于7门83属,优势种为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隐球藻(Aphanocapsa sp.)、胶网藻(Dictyosphaerium sp.)和十字藻(Crucigenia sp.)等小粒径藻类;湿地外部水体检出85种,隶属7门63属,优势种为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等大粒径藻类。(3)湿地内部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2780.16×10^(4)L^(-1)和23.65 mg·L^(-1),而外部均值分别为5083.38×10^(4)L^(-1)和7.1 mg·L^(-1)。(4)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总氮、氨氮、活性磷(SRP)浓度及电导率、水温、透明度、水生植被覆盖度均与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有显著关联(P<0.05)。多元回归树分析(MRT)发现,水体透明度≥29 cm的浮游植物群落与<29 cm的群落有显著差异(P<0.05);在透明度<29 cm时,又以活性磷质量浓度0.045 mg·L^(-1)为阈值,分为2类差异显著的群落。该研究为大型浅水湖泊入湖湿地生态学研究和巢湖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人工湿地 十八联圩湿地 巢湖 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path的崇明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 赵修江 +3 位作者 丁玲 韩东燕 陈锦辉 吴建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本研究根据2020年11月,2021年1月、4月及8月在崇明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调查数据,使用开源程序Rpath构建了包括22个功能群的物质平衡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为1~4.32... 本研究根据2020年11月,2021年1月、4月及8月在崇明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调查数据,使用开源程序Rpath构建了包括22个功能群的物质平衡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为1~4.32。小型底栖生物的生态转换效率最低(0.01),说明其到高营养级的能量转换存在瓶颈,是影响该海域底层食物链营养传递效率的关键节点。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表明,该生态系统总规模为2909.42 t/(km^(2)·a),低于附近海域生态系统规模。浮游植物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为60%,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营养来源。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1.99、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18,表明生态系统成熟度较低,食物网简单,受干扰后恢复能力较差。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功能群生物量是影响模型输出准确程度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该海域生态系统水平的禁捕效果评估工作提供基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周边海域 物质平衡模型 Rpath 生态系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建辉 丁玲 赵修江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87-193,共7页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2022年夏季共采集水生生物9种,优势种为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秋季共采集水生生物13种,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长吻鱼危和安氏白虾;(2)通过多样性指数发现,秋季该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高于夏季,夏季东风西沙水域的多样性水平高于青草沙水域,秋季则相反;(3)ABC曲线结果表明,夏季水生生物群落处于未干扰状态(W=0.196),秋季水生生物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69)。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仍较低,群落结构特征和优势种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群落稳定性较低。水域内可供长江江豚选择的饵料种类较少且资源量较低,建议加强对该区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 长江江豚 水生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2年长江口夏季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8
作者 贾泽华 丁玲 吴兴华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11期9-14,49,共7页
于2020—2022年,对长江口夏季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2年采集物种数分别为8种、26种和24种,物种数量显著增加;优势种更替明显,整体由中低营养级底栖虾类为主导的群落,向以中高营养级的混合鱼类及底栖生物为... 于2020—2022年,对长江口夏季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2年采集物种数分别为8种、26种和24种,物种数量显著增加;优势种更替明显,整体由中低营养级底栖虾类为主导的群落,向以中高营养级的混合鱼类及底栖生物为主导的群落转变;长江口水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指出,随着“长江禁捕”政策的实施,长江口水生动物资源有所恢复。提出,应进一步完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长江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水生动物 生物多样性 优势种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学昉 孟维钊 +6 位作者 王丛丛 张云飞 田思泉 高春霞 韩东燕 陈锦辉 吴建辉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7-554,共8页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物采样监测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同时监测特定对象或多种水生生物,因其便利快捷,对检测对象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长江口水域作为我...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物采样监测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同时监测特定对象或多种水生生物,因其便利快捷,对检测对象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长江口水域作为我国最大的河口,是诸多水生生物季节性洄游、觅食和栖息的重要场所,因此对该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准确监测是开展相应生态保护的必要基础。本文归纳分析了环境DNA技术的监测原理,以及在濒危珍稀物种、入侵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量和遗传多样性监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及限制条件,并结合长江口水域监测工作的具体需求,展望了在该水域应用环境DNA技术进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环境DNA技术 水生生物资源 监测技术 应用展望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建模预测长江口龙头鱼栖息地特征的时空变化
10
作者 郭婷文 王琳 +2 位作者 高春霞 王学昉 吴建辉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9,共12页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构建了栖息地生境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EM)。结果显示:(1)所有单一模型的预测性能均优于随机分布模型,而EM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 Curve,AUC)=0.875;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TSS)=0.650;KAPPA系数=0.560;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0.867);(2)EM能最为准确地识别出龙头鱼的出现点和未出现点,也能清晰地区分出未采样区域适宜性水平的差异,并预测出不同模型共同的高适宜区域;(3)最后,EM能准确识别龙头鱼的关键环境需求并反映出多模型集中的变化趋势,其最适盐度、温度和化学需氧量的范围分别为2.754~30.300、28.278~30.934℃、4.605~8.080 mg/L。本研究可为长江口龙头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栖息地保护工作提供更可靠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 栖息地适宜性 关键生境需求 物种分布模型 集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环境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特征及溯源分析
11
作者 徐嘉楠 田亚雄 +2 位作者 尹杰 王茜 李娟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4-704,共11页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品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过程监测,明确了水产品和养殖环境中有机磷农药(OPPs)的污染特征,并基于物料守恒...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品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过程监测,明确了水产品和养殖环境中有机磷农药(OPPs)的污染特征,并基于物料守恒和PCA-MLR模型,识别了OPPs的主要外部来源,为养殖过程有效管理和提升对虾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成虾(以湿重计)体内ΣOPPs浓度范围为227~261 ng·g^(-1),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养殖周期内上覆水、沉积物(以干重计)和悬浮物(以干重计)中OPPs浓度范围分别为89~417 ng·L^(-1)、140~445 ng·g^(-1)和217~555 ng·g^(-1),均处于中等污染水平,且各环境介质中乐果均为主要单体。基于物料守恒原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环境中OPPs主要来源为饲料和进水,降雨和地表径流的贡献相对较低。基于PCA-MLR分析OPP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表明,悬浮物中OPPs受饲料影响显著,水源对养殖水体和沉积物中OPPs的贡献不容忽视。此外,仍存在其他未知途径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关注池塘饲料品质和进水水质,对提升养殖池塘水质和对虾品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池溏 OPPs 物料守恒 PCA-MLR模型 溯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微塑料与铜暴露对中华绒螯蟹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徐建 冯广朋 +3 位作者 严云志 陈锦辉 吴建辉 杨祖长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8,共16页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常见的污染物,而硫酸铜(CuSO4)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消毒剂,水体中的铜离子(Cu^(2+))可被MPs吸附。为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组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0.4 mg/L...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常见的污染物,而硫酸铜(CuSO4)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消毒剂,水体中的铜离子(Cu^(2+))可被MPs吸附。为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组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0.4 mg/L MPs和0.1 mg/L Cu^(2+)作为实验浓度,设置4个处理组:0.4 mg/L MPs暴露组(M组)、0.1 mg/L Cu^(2+)暴露组(C组)、0.4 mg/L MPs+0.1 mg/L Cu^(2+)联合暴露组(M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21 d后对中华绒螯蟹肠道的影响。采用RNA-Seq技术对肠道开展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KEGG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组包括1650个上调DEGs和1874个下调DEGs;C组包括3797个上调DEGs和1073个下调DEGs;MC组包括1492个上调DEGs和1305个下调DEGs。与抗氧化、免疫和能量代谢相关的DEGs,包括过氧化氢酶(cat)、三结构域蛋白(trim)、Toll样受体(tlr)、细胞色素P450(cyp450)、碳酸酐酶(ca)等在M vs D、C vs D、MC vs D中变化显著。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氧化磷酸化、谷胱甘肽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素的代谢等通路。结果表明,MPs与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导致中华绒螯蟹的抗氧化、免疫和能量代谢系统失衡,MPs和Cu^(2+)具有协同毒性作用,研究结果为阐明MPs和Cu^(2+)暴露对中华绒螯蟹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微塑料 转录组 能量代谢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化
13
作者 张成功 王婷 +1 位作者 韩东燕 赵静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43,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期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研究基于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从资源量、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禁渔前后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 2017—2023年间,长江口水域共监... 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期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研究基于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从资源量、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禁渔前后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 2017—2023年间,长江口水域共监测到渔业资源126种,其中鱼类68种,虾蟹类43种,软体动物15种,禁渔前后渔业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变化。禁渔前(2017—2020年)长江口渔业资源状况持续衰退,种类数由2017年的37种降低到2019年的30种,资源丰度由2017年的0.56 kg/(kn·h)降低到2019年的0.25 kg/(kn·h);禁渔后(2021—2023年)种类数及资源丰度呈上升趋势,种类数上升至2023年的86种,资源丰度上升至5.20 kg/(kn·h)。长江口水域优势种由禁渔前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等甲壳类为主转变为禁渔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刀鲚(Coilia nasus)、凤鲚(Coilia mystus)等鱼类为主,表明长江口鱼类的资源有所恢复。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 ShannonWiener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 Margalef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Peilou指数历年来波动较小。随着禁渔政策的持续,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逐步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资源 十年禁渔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禁捕初期三种主要虾类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空间差异
14
作者 汪诗雨 高春霞 吴建辉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测定,计算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从营养关系角度解析它们的种间竞争和共存机理及其空间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种虾类中葛氏长臂虾摄食偏底栖食性,δ^(13)C值最富(–17.05±3.23)‰;安氏白虾偏浮游食性,δ^(13)C值最贫(–20.19±1.50)‰;脊尾白虾个体偏大,δ^(15)N值最高(10.28±0.55)‰;(2)安氏白虾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南、北支水域差异显著(P<0.05),显示出安氏白虾摄食具有空间差异性,也间接表明其环境适应性较好;(3)安氏白虾的CR值(5.62)、NR值(4.43)和SEAc值(3.07)均最大,表明其具有更广泛的基础食源、更多元的营养水平及更高的资源利用能力;(4)安氏白虾与另两种虾类的生态位重叠较小,食物资源维度呈现一定的生态位分化,而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两者饵料来源相似,食性竞争激烈,但摄食差异保证了种间共存。当前禁捕初期,长江口三种优势虾类中以安氏白虾占据资源的能力最强,在河口的环境适应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虾类 营养生态位 种间竞争和共存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雌雄同体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跃平 王轶凡 +2 位作者 范厚勇 徐嘉楠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0-376,共7页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为主,精巢上间生多叶卵巢组织,左侧性腺长61 cm、重0.436 kg,右侧性腺长64 cm、重0.422 kg,性腺上附着有占比较大的脂肪组织,精巢和卵巢均处于Ⅱ期发育时相。该尾雌雄同体中华鲟的发现,是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成鱼雌雄同体现象的一个例证,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人工养殖 雌雄同体 组织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运输对松江鲈成活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6
作者 徐建 胡望娇 +3 位作者 冯广朋 郑跃平 徐嘉楠 季强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4期228-234,共7页
为探究适合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运输模式,采用模拟运输和实际运输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使用2种麻醉剂(5 mg/L丁香酚、40 mg/L MS-222)、不同运输时长(0、4、8 h)和不同运输密度(30、50、70 g/L)条件下松江鲈的成活率... 为探究适合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运输模式,采用模拟运输和实际运输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使用2种麻醉剂(5 mg/L丁香酚、40 mg/L MS-222)、不同运输时长(0、4、8 h)和不同运输密度(30、50、70 g/L)条件下松江鲈的成活率,分析了在模拟运输试验中各项水质指标和鱼体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当运输密度在30 g/L时,松江鲈运输成活率最高,达100%;(2)用5 mg/L丁香酚麻醉能显著降低运输水体中的氨氮质量浓度和菌落总数,维持较好的水质;(3)麻醉运输可以降低松江鲈体内谷草转氨酶、肌酐和皮质醇的活性;(4)在较低运输密度(30 g/L)条件下,采用质量浓度为5 mg/L的丁香酚进行麻醉,松江鲈的运输成活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 丁香酚 MS-222 运输 成活率 生理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17
作者 薛瑞萍 韩庆喜 王琳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杭州湾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方法】根据2023年8月(夏季)、2023年11月(秋季)、2024年1月(冬季)和2024年5月(春季)的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 【目的】进一步了解杭州湾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方法】根据2023年8月(夏季)、2023年11月(秋季)、2024年1月(冬季)和2024年5月(春季)的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尺度分析(nMDS)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共调查渔业资源种类35种,季节排序为秋季(24种)>夏季(21种)>春季(20种)>冬季(13种);除冬季外,其他3个季节种类组成均以鱼类、虾类、蟹类为主;4个季节鱼类种类数均占绝对优势。2)杭州湾北部水域渔业资源密度呈季节性变动,尾数资源密度排序为夏季(627591.20尾/km^(2))>春季(280652.33尾/km^(2))>秋季(277154.35尾/km^(2))>冬季(58831.26尾/km^(2)),重量资源密度排序为夏季(1039.01 kg/km^(2))>春季(493.74 kg/km^(2))>秋季(211.32 kg/km^(2))>冬季(129.78 kg/km^(2))。3)生态优势度研究结果表明,仅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为4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主要渔业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夏季有4种优势种[安氏白虾、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渔获量占比为69.26%;秋季有2种优势种[安氏白虾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渔获量占比为61.65%;冬季有3种优势种[安氏白虾、刀鲚(Coilia nasus)和葛氏长臂虾],渔获量占比为67.74%;春季有4种优势种[安氏白虾、凤鲚、葛氏长臂虾和鮸(Miichthys miiuy)],渔获量占比为81.85%。4)从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的群落多样性相差不大,4个季节群落多样性存在明显变动。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明该调查水域受到中度干扰。5)聚类分析、nMDS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1)均支持群落结构存在季节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支持空间上的差异(P>0.05)。【结论】杭州湾北部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动。【意义】本研究补充了杭州湾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研究基础资料,可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养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北部 渔业资源 资源密度 多样性指数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婷 丁玲 郑磊夫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73-179,共7页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浮游生物资源现状和水质状况,根据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水域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并基于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了水质状况。研究结果,共鉴定浮游植物84...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浮游生物资源现状和水质状况,根据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水域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并基于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了水质状况。研究结果,共鉴定浮游植物84种,隶属于5门8纲15目31科49属,其中硅藻门种类占比最多,优势种为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指示长江口水域水质为α-中污状态,而物种均匀度指数(J′)指示为寡污或者无污状态。鉴定的浮游动物包括桡足类、枝角类和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占比最高,达63.64%;优势种共4个,按优势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无节幼体(naupli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指示长江口水域水质为重污状态,物种均匀度指数指示水质为β-中污状态。综合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标分析,长江口水域水质主要处于中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opath的崇明岛周边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特征的年际变化
19
作者 吴建辉 王婷 陈锦辉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7,共13页
为了解崇明岛周边水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根据2011-2020年在该水域的渔业调查数据,使用Ecopath软件分别构建了2011-2015年以及2016-2020年两个时期的生态系统模型,分析比较了崇明岛生态系统不同时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特征。结果显... 为了解崇明岛周边水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根据2011-2020年在该水域的渔业调查数据,使用Ecopath软件分别构建了2011-2015年以及2016-2020年两个时期的生态系统模型,分析比较了崇明岛生态系统不同时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特征。结果显示,崇明岛周边水域生态系统模型可划分为包括有机碎屑、浮游生物、虾蟹类、鱼类等在内的18个功能群。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崇明岛水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基本一致,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是主要的能量传递途径。生态系统规模从2011-2015年的2909.271 t·km^(-2)·a^(-1)降低到2016-2020年的2861.857 t·km^(-2)·a^(-1)。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otal primary production/total respiration,TPP/TR)的值由2011-2015年的1.994变为2016-2020年的2.066;联结指数(connectance index,CI)和系统杂食性指数(system omnivory index,SOI)2016-2020年比2011-2015年分别降低了0.017和0.019。两个时期崇明岛周边水域生态系统平均路径长度(Finn′s mean path length,MPL)的值均约为2.6,而循环指数(Finn′s s cycling index,FCI)的值2016-2020年比2011-2015年降低了0.496。结果表明,崇明岛周边水域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研究结果可为崇明岛周边水域的水生生物养护管理提供数据补充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周边水域 ECOPATH模型 生态系统结构 年际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鱼腹腔切开术及术后恢复技术初探
20
作者 王轶凡 徐嘉楠 +4 位作者 石凤垚 宋银都 范厚勇 褚彦辰 郑跃平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为处理鲟鱼胃异物及体腔内器官病变等问题,探索腹腔切开手术等外科手术技术及术后护理方法,以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史氏鲟A.schrenckii♀)为试验对象,开展了2次腹腔切开和食道切开外科手术技术试验,并于术后7、14... 为处理鲟鱼胃异物及体腔内器官病变等问题,探索腹腔切开手术等外科手术技术及术后护理方法,以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史氏鲟A.schrenckii♀)为试验对象,开展了2次腹腔切开和食道切开外科手术技术试验,并于术后7、14、21、28、35 d,通过肉眼观察和拍照记录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变化,探究了不同缝合方式下杂交鲟的组织恢复能力及术后腹腔器官粘连情况。结果表明,杂交鲟在腹腔切开手术后35 d完全恢复,可正常生存。使用连续缝合线联合医用胶水的方法有利于鲟鱼术后创口的恢复,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但手术导致腹腔粘连并发症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鱼 外科手术 术后护理 胃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