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个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比较分析
1
作者 邹宇凡 吴玮杰 +4 位作者 白志毅 冯建彬 吴敏 蒋军 李家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28,共9页
为探明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2020年自江苏滆湖、兴化、建湖,安徽芜湖和湖北监利引进5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2021年在安徽芜湖同期繁育后,比较分析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苗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生长性状、入塘扩散速率、爬... 为探明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2020年自江苏滆湖、兴化、建湖,安徽芜湖和湖北监利引进5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2021年在安徽芜湖同期繁育后,比较分析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苗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生长性状、入塘扩散速率、爬行速率及耐干露等生态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5月雌、雄个体体长、体质量均表现为滆湖群体[雌:(7.52±0.15)cm、(13.4±0.85)g;雄:(7.53±0.12)cm、(14.25±0.90)g]最优。5月除芜湖群体外,各群体雄性个体在体长、体质量上显著大于雌性;建湖群体在3—4月体长、体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41%、167%),芜湖群体在4—5月体长、体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4%、83%)。5月各群体雌性腹部长占体长比例均大于雄性。且5月滆湖群体成活率最高为59.33%,监利群体最低为50.67%。入塘扩散速率依次为建湖>兴化>滆湖>监利>芜湖,建湖、兴化群体显著优于其他3个群体组,扩散最快的建湖群体时间为(291.67±25.43)s,最慢的芜湖群体为(661.33±32.94)s;各群体间爬行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干露试验表明,幼虾的干露时间不宜超过18 h,干露48 h存活率依次为芜湖>滆湖>兴化>监利>建湖,芜湖群体存活率最高,为(87.78±1.11)%,建湖群体最低,为(68.89±1.92)%。试验结果可为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及生态适应性评价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的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生长性能 生态适应性 干露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PDMS对生物被膜形成和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及在养殖网箱的潜在应用
2
作者 李局 李政 +1 位作者 杨金龙 梁箫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2-1332,共11页
为探究养殖网箱表面涂层对海洋污损的防污性能,研究在Glass基底上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成膜剂,填充不同浓度(3.5wt%、7.5wt%、11.25wt%、15wt%)的ZnO纳米粒子,采用流延法制备ZnO/PDMS涂层后,将基底投放于浙江... 为探究养殖网箱表面涂层对海洋污损的防污性能,研究在Glass基底上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成膜剂,填充不同浓度(3.5wt%、7.5wt%、11.25wt%、15wt%)的ZnO纳米粒子,采用流延法制备ZnO/PDMS涂层后,将基底投放于浙江嵊泗枸杞岛自然海域(30.72°N,122.76°E),测试该涂层表面所成生物被膜情况,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随基底投放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28d时,填充ZnO纳米粒子各实验组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硅藻密度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显著低于未添加组。与Glass相比,15wt%ZnO/PDMS上28d生物被膜细菌密度下降了43.25%、硅藻密度下降了91.59%;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同比Glass组及PDMS组分别下降了75.41%和62.50%。利用MiSeq测序技术评估15wt%ZnO/PDMS上28d生物被膜群落结构发现,与Glass相比,ZnO/PDMS通过降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相对丰度,提高罗氏菌属及维诺格拉德斯基氏菌属(Winogradskyella)相对丰度,改变了细菌群落的组成。因此,ZnO/PDMS通过降低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及改变细菌群落结构丰度来影响自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抑制了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PDMS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养殖网箱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二氧化碳对鱼类的影响及去除方法
3
作者 仓晟楠 吕欣蓝 +1 位作者 胡鑫 罗国芝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6,共10页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旨在利用时下前沿技术指导养殖活动,在新式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随着养殖产量的上升,二氧化碳对鱼类的影响被人们所关注。当前对于二氧化碳在循环水中的流转缺乏系统性整理...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旨在利用时下前沿技术指导养殖活动,在新式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随着养殖产量的上升,二氧化碳对鱼类的影响被人们所关注。当前对于二氧化碳在循环水中的流转缺乏系统性整理,循环水系统有处理二氧化碳的必要且处理方法尚需改进。因此,本研究通过汇总整理国内外文献,概述了目前发展趋势与主要创新性成果。具体包括:探讨二氧化碳与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多参数在昼夜中的协同作用;关注二氧化碳导致的高碳酸血症和肾钙化等问题,未来需要深入研究长期暴露对鱼体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改善曝气方式、筛选优质处理生物来降低二氧化碳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含量,需要设计新式反应器以提高固定效率。本研究为循环水养殖中的二氧化碳积累有效去除提供解决办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二氧化碳 调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el miR-56对罗氏沼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4
作者 徐齐 戴习林 +1 位作者 付元帅 李云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02-1812,共11页
【目的】揭示novel miR-56对罗氏沼虾免疫相关基因的调节机制,为进一步探究miRNA参与罗氏沼虾先天免疫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副溶血弧菌感染后罗氏沼虾鳃组织中的novel miR-56表达变化,采用RNAhybrid预测筛选... 【目的】揭示novel miR-56对罗氏沼虾免疫相关基因的调节机制,为进一步探究miRNA参与罗氏沼虾先天免疫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副溶血弧菌感染后罗氏沼虾鳃组织中的novel miR-56表达变化,采用RNAhybrid预测筛选出novel miR-56的潜在靶基因TLR1,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novel miR-56与靶基因TLR1的靶向关系;体外注射不同剂量(0.6、1.0和1.5μg/g)的agomiR-56和antagomiR-56干扰novel miR-56表达,筛选出agomiR-56和antagomiR-56的最佳注射剂量,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罗氏沼虾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感染副溶血弧菌后,罗氏沼虾鳃组织中的novel miR-56相对表达量随感染时间的推移呈逐渐上升趋势,至感染后72 h,novel miR-56相对表达量约是感染前(0 h)的6.18倍。TLR1是novel miR-56的靶基因,二者的结合位点位于TLR1基因3'非编码区(3'-UTR),且novel miR-56过表达会抑制TLR1基因的表达。于罗氏沼虾围心腔注射0.6、1.0和1.5μg/g的agomiR-56均能显著抑制TLR1基因表达(P<0.05,下同),且以1.5μg/g agomiR-56的抑制效果最优;罗氏沼虾其他免疫相关基因(Spz、TLR2、TLR3、MyD88、IMD、Crustin1、Wntless、ALF1和proPO)在注射agomiR-56后的相对表达量也显著降低。antagomiR-56注射试验结果则恰好相反,注射不同剂量的antagomiR-56对罗氏沼虾TLR1基因有显著促进效果,且随着注射剂量的升高,对罗氏沼虾TLR1基因表达的促进效果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1.0μg/g为antgomiR-56体外注射的最适剂量;罗氏沼虾其他免疫相关基因在注射antgomiR-56后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结论】TLR1是novel miR-56的靶基因,其结合位点位于TLR1基因3'-UTR。novel miR-56通过靶向抑制TLR1基因表达而参与Toll信号通路调控,具有抑制罗氏沼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novel miR-56 靶基因 免疫相关基因 Toll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肽对厚壳贻贝稚贝生长发育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林倩 李政 +2 位作者 杨金龙 马蕃 梁箫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为探究海洋生物活性肽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厚壳贻贝稚贝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浓度的贻贝肽(0、7、9、10、70和90 mg/L),测定壳长、壳高、湿重等指标,以确定最适贻贝肽浓度,并对投喂前后的稚贝微生... 为探究海洋生物活性肽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厚壳贻贝稚贝为实验对象,通过投喂不同浓度的贻贝肽(0、7、9、10、70和90 mg/L),测定壳长、壳高、湿重等指标,以确定最适贻贝肽浓度,并对投喂前后的稚贝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相较于未投喂贻贝肽的对照组,投喂9 mg/L的贻贝肽显著促进稚贝生长,且壳长、壳高和湿重分别提升了27.37%、32.35%和115.49%;同时发现,高浓度贻贝肽(70 mg/L和90 mg/L)对厚壳贻贝稚贝产生了致死效应。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对比分析了28 d和56 d贻贝肽投喂组与未投喂组的厚壳贻贝稚贝微生物组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投喂9 mg/L贻贝肽改变了稚贝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同时,属水平分析发现,贻贝肽投喂组有效增加了鲁杰氏菌属(Ruegeria)、黏着杆菌属(Tenacibaculum)、居海杆菌属(Maribacter)、栖砂杆菌属(Arenibacter)、十八碳杆菌属(Octadecabacter)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等有益菌的物种丰度,显著减少了红球菌属(Rhodococcu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等潜在致病菌的丰度。综上,贻贝肽能有效促进厚壳贻贝的稚贝生长发育,并且可以优化厚壳贻贝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成果将为后续开展贻贝肽等海洋生物活性肽对贝类稚贝中间培育以及海水贝类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生长 微生物 群落结构 贻贝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胁迫下缢蛏鳃转录组分析及能量代谢响应
6
作者 陆阳 刘涛 +2 位作者 孙梦颖 沈和定 牛东红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9-1868,共10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氧胁迫下缢蛏鳃组织的重要调控通路,探究低氧胁迫对缢蛏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以明确缢蛏应对低氧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对缢蛏进行低氧胁迫(溶解氧2.0±0.2 mg/L)12 h(L1)和24 h(L2),以常氧条件...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氧胁迫下缢蛏鳃组织的重要调控通路,探究低氧胁迫对缢蛏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以明确缢蛏应对低氧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对缢蛏进行低氧胁迫(溶解氧2.0±0.2 mg/L)12 h(L1)和24 h(L2),以常氧条件(溶解氧7.0±0.2 mg/L)为对照组(Control),采集缢蛏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低氧胁迫0、4、8、12、24、48和96 h缢蛏鳃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L1 vs Control比较组有5445个DEGs,L2 vs Control比较组有2980个DEG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L1 vs Control比较组共有498个上调DEGs注释到177条通路,显著(P<0.05,下同)富集的前10条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c GMP-PKG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L2 vs Control比较组共有583个上调DEGs注释到224条通路,其富集的代谢通路较L1 vs Control比较组增多,包括类固醇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视黄醇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等通路。从L2 vs Control比较组DEGs中筛选出缢蛏鳃组织中响应低氧胁迫的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主要涉及糖酵解/糖异生、TCA循环、AM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重要的调控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缢蛏鳃组织中己糖激酶基因(HK)、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基因(PEPCK)、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PGK)的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在低氧胁迫4 h较0 h明显升高,且在低氧胁迫96 h呈高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GLUT1)、烯醇化酶基因(ENO)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氧胁迫4 h较0 h显著降低,在低氧胁迫12 h降至最低值,低氧胁迫持续24 h后GLUT1和EN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上升,在低氧胁迫96 h达最高值且与0 h差异显著。【结论】低氧胁迫促进缢蛏糖酵解/糖异生、HIF-1信号通路等调控通路中的基因上调,对缢蛏能量代谢存在显著影响,推测低氧胁迫下缢蛏通过糖酵解途径维持能量供应,PEPCK、HK、GLUT1、PGK等基因参与能量代谢调节及低氧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低氧胁迫 转录组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矿物质组成及风险评估
7
作者 钱晓莉 陈阿琴 +2 位作者 王磊 吴旭干 姚春霞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5,共12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质元素的组成及差异,评价中华绒螯蟹的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2019年和2021年11月江苏苏州阳澄湖池塘养殖[雌蟹:(124.77±5.96)g,雄蟹:(149.7...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质元素的组成及差异,评价中华绒螯蟹的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2019年和2021年11月江苏苏州阳澄湖池塘养殖[雌蟹:(124.77±5.96)g,雄蟹:(149.73±6.28)g]、湖泊养殖[雌蟹:(117.78±4.35)g,雄蟹:(168.16±10.58)g]及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雌蟹:(113.97±44.20)g,雄蟹:(104.88±45.29)g]肝胰腺、性腺和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Na、Mg、K、Ca、P)和10种微量元素(Zn、Cu、Mn、Se、Fe、Co、Ni、Sn、Mo、Cr)的含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试验结果显示: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池塘雄蟹肌肉中的P和池塘雌蟹肌肉中的Ca、Mg含量显著高于长江野生蟹(P<0.05);肝胰腺中,长江野生蟹的常量元素总量是池塘蟹和湖泊蟹的1.7~3.2倍。可食组织中微量元素Zn、Cu、Fe和Mn的含量超过1 mg/kg,Se的含量为0.25~1.61 mg/kg,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低于1 mg/kg;池塘蟹和湖泊蟹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除Fe、Mn和Sn外,长江野生蟹肝胰腺中各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池塘蟹和湖泊蟹。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比,部分可食组织中Cu、Fe和Se的水平超过了推荐摄入量,但未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综上,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物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由生活环境和饵料组成不同导致,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是人类矿质营养素的良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可食组织 矿物质差异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暖化对细菌生物被膜及其诱导厚壳贻贝幼虫变态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马蕃 陶钰 +1 位作者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9,共9页
为探究海洋暖化对细菌生物被膜及其诱导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变态能力的影响,以具有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的常见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为试验菌株,结合东海海域海表面温度和未来海洋暖化升高水温,分别设... 为探究海洋暖化对细菌生物被膜及其诱导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变态能力的影响,以具有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的常见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为试验菌株,结合东海海域海表面温度和未来海洋暖化升高水温,分别设置14℃、18℃、22℃、27℃、31℃水温条件以制备细菌生物被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温度上升,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胞外α多糖、第二信使c-di-GMP含量及幼虫变态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2℃时幼虫变态率和c-di-GMP含量均达到峰值,细菌生物被膜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与(c-di-GMP)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胞外β多糖无相关性;此外,胞外多糖具有诱导能力的脂多糖、可拉酸含量变化与细菌生物被膜诱导能力变化一致,而纤维素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因此,海洋暖化导致c-di-GMP含量变化,从而影响胞外多糖的分泌,最终影响细菌生物被膜对贻贝幼虫变态诱导能力。本研究对改善海洋暖化下贻贝幼虫变态效率及构建未来海水贝类健康养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暖化 生物被膜 幼虫变态 C-DI-GMP 胞外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对彭泽鲫生长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陈达宏 阙祥尧 +2 位作者 吴子君 谭洪新 罗国芝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为评估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在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养殖中的可行性,并探讨不同总悬浮固体浓度(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对彭泽鲫生长及其肠道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计了BF300、BF500... 为评估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在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养殖中的可行性,并探讨不同总悬浮固体浓度(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对彭泽鲫生长及其肠道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计了BF300、BF500、BF700和BF900共4种TSS质量浓度及换水对照组(CW),试验养殖彭泽鲫120 d。结果显示,生物絮团各处理组的水体中TAN和NO^(-)_(2)-N均能维持在较低水平。BF500组的增长率、脏体比、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最高,且该组的饲料系数最低,为1.42。各组彭泽鲫的T-SOD和LSZ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肠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肠道中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综上,彭泽鲫最佳TSS质量浓度为500 mg/L,生物絮团技术可作为彭泽鲫绿色养殖的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总悬浮固体 彭泽鲫 生长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精子冷冻保存方法建立及其应用
10
作者 李长志 吴玉扬 +1 位作者 王贺 白志毅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2,共10页
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均为我国主要淡水育珠蚌,其所产珍珠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建立两种蚌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对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比较优化冷冻保护剂、平衡时间、精子包装、精子稀释剂及降温程序等关键技术参数... 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均为我国主要淡水育珠蚌,其所产珍珠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建立两种蚌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对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比较优化冷冻保护剂、平衡时间、精子包装、精子稀释剂及降温程序等关键技术参数,以精子活力和存活率作为保存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了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精子最优冷冻保存技术方案。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DMSO)在5%和8%浓度下分别对两种蚌精子具有最佳保护效果,添加0.05 mol/L海藻糖保护效果显著提升;0.5 mL麦管为两种蚌精子的最适容器,优于0.25 mL冷冻麦管及0.5 mL的冻存管;平衡50 min为三角帆蚌精子在5%DMSO浓度下最佳平衡时间,而褶纹冠蚌则在8%DMSO平衡10~30 min表现最佳。D溶液(稀释10倍的HBSS溶液)作为两种蚌精液稀释剂的效果均优于生理盐水和任氏液,并发现过滤后的养殖池塘水对褶纹冠蚌精子稀释效果与D溶液相当。通过对比6种降温程序,确定三角帆蚌精子保存最优降温程序为:4℃平衡30 min,-7℃/min降至-30℃,再平衡2 min,-12℃/min降至-80℃,最后平衡2 min后迅速浸入液氮中;褶纹冠蚌精子保存最优降温程序为:4℃平衡30 min,-7℃/min降至-80℃,平衡2 min后迅速丢入液氮。两种蚌冷冻精子在40℃水浴中解冻复苏8 s均获得最佳活力和存活率,三角帆蚌复苏精子最佳活力和存活率分别为28.57%±2.02%和71.64%±3.04%,褶纹冠蚌复苏精子最佳活力和存活率分别为33.38%±3.80%和64.04%±2.40%。利用冻存后的三角帆蚌精子进行人工受精实验,受精率达43.93%±3.40%。该研究创新了蚌精子冷冻保存方法,助力杂交育种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褶纹冠蚌 精子冷冻保存 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糖酵解途径的影响
11
作者 陈锋 李建光 +4 位作者 土志涵 汤刘思巧 孙梦颖 蒋超 沈和定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5-1935,共11页
【目的】探究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糖酵解途径的影响,明确其能量代谢途径转换机制,以了解潮间带物种对缺氧环境的适应策略。【方法】克隆瘤背石磺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OrGLUT-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 【目的】探究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糖酵解途径的影响,明确其能量代谢途径转换机制,以了解潮间带物种对缺氧环境的适应策略。【方法】克隆瘤背石磺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OrGLUT-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rGLUT-1基因在瘤背石磺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低氧胁迫0、1、3、6、12 h时神经节和肝胰腺组织中糖酵解相关基因[OrGLUT-1基因、己糖激酶基因(HK)和丙酮酸激酶基因(PK)]的表达。检测不同低氧胁迫时间的瘤背石磺神经节组织中糖酵解酶HK、PK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OrGLUT-1基因cDNA序列全长2386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656 bp,编码551个氨基酸残基。OrGLUT-1蛋白分子式为C_(2706)H_(4282)N_(702)O_(786)S_(24),分子量为59.995 kD,理论等电点(pI)为5.79,OrGLUT-1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基于GLUT-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瘤背石磺与加州海兔(Aplysia californica)的亲缘关系较密切。OrGLUT-1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肝胰腺、神经节及性腺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低氧胁迫不同时间后,神经节和肝胰腺组织中OrGLUT-1、HK和P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较低氧胁迫前上调,其中神经节组织的响应比肝胰腺组织更迅速。低氧胁迫不同时间后,神经节组织中HK、PK和LDH活性均较低氧胁迫前上升,表明瘤背石磺在低氧胁迫下会通过糖酵解途径来获取能量。【结论】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糖酵解相关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糖酵解酶活性在低氧胁迫下明显升高,表明糖酵解通量大幅增强。瘤背石磺适应潮间带缺氧环境的策略可能是将能量代谢途径从有氧代谢转换为无氧代谢,以启动糖酵解途径获取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石磺 低氧胁迫 糖酵解途径 OrGLUT-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奇数年子一代的成蟹养殖性能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庄振俊 张冬冬 +4 位作者 姜晓东 陈文彬 陈晓武 成永旭 吴旭干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7-758,共12页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奇数年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性能,对“长荡湖1号”A系、B系和对照组(未选育群体)进行长期池塘养殖实验,对其生长规律、性腺发育、成活率、平均体质量、规格分布、单位面积产量...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奇数年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性能,对“长荡湖1号”A系、B系和对照组(未选育群体)进行长期池塘养殖实验,对其生长规律、性腺发育、成活率、平均体质量、规格分布、单位面积产量和饲料系数等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养殖前期(4—6月)B系增重率显著高于A系和对照组(P<0.05);养殖后期(6—10月),B系体质量显著大于其余2组(P<0.05);2)3组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率无显著差异(P>0.05),性腺指数在9—11月逐渐升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B系养成后的大规格蟹(雄蟹≥200 g,雌蟹≥150 g)比例显著高于A系和对照组(P<0.05),A系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且两选育品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分别在成活率和成蟹平均体质量方面各有显著优势,两选育品系的产量显著高于未选育群体。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新品系选育提供实践参考,为“长荡湖1号”中华绒螯蟹的持续选育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长荡湖1号 配套系选育 池塘养殖 养殖性能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组合填料垂直潜流湿地系统处理沿海垦区池塘养殖尾水的效果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雪峰 刘文畅 +3 位作者 樊利鹏 谭洪新 罗国芝 孙大川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3期46-54,共9页
为探索沿海垦区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技术,在条子泥垦区运行了一种以碱蓬作为净化植物,风化煤、陶瓷环和石英砂为组合填料的垂直潜流湿地系统,通过比较进、出水差异分析净化效果。70 d后,将不同填料取出进行硝化能力测试,并通过高通量测... 为探索沿海垦区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技术,在条子泥垦区运行了一种以碱蓬作为净化植物,风化煤、陶瓷环和石英砂为组合填料的垂直潜流湿地系统,通过比较进、出水差异分析净化效果。70 d后,将不同填料取出进行硝化能力测试,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菌群结构。结果显示:垦区尾水中的pH、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分别为8.55~9.17、3.58~8.53 mg/L、0.47~1.16 mg/L和17.96~26.63 mg/L。经湿地净化后,出水中的pH为7.34~8.79,基本满足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一级标准。TN、TP和COD_(Mn)分别为2.75~6.65 mg/L、0.33~0.71 mg/L和16.32~24.16 mg/L,基本满足二级标准。pH、TP和COD_(Mn)在进、出水中的差异显著(P<0.05),平均下降8.78%、36.26%和13.52%。硝化能力测试表明,上、下层风化煤、陶瓷环和石英砂填料对总氨氮(TAN)的去除率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97.44%、88.88%、49.30%和11.47%。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填料上的差异显著(P<0.05),优势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在石英砂上显著富集,norank_f__Microscillaceae在有碱蓬草根系附着的上层风化煤中显著富集(P<0.05)。本研究证实了组合填料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在沿海垦区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煤 人工湿地 养殖尾水 高通量测序 沿海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缺氧/好氧序批式反应器处理养殖尾水的脱氮除磷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名帆 石婷宇 +2 位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刘文畅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了探究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aerobic,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模拟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在反硝化聚磷菌富集阶段,经过聚磷菌的活化、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保持系统稳定三个阶段的富集培养,系统除磷率达到80%。在利... 为了探究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aerobic,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模拟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在反硝化聚磷菌富集阶段,经过聚磷菌的活化、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保持系统稳定三个阶段的富集培养,系统除磷率达到80%。在利用反硝化除磷菌处理模拟养殖尾水期间,通过A^(2)/O工艺试验装置连续性进水出水,系统出水硝酸盐氮(NO -3-N)去除率全程达到了95%。出水的磷酸盐(PO_(4)^(3-))去除率40%~50%,出水总氮(TN)去除率也稳定在88%,出水的总磷(TP)去除率在30%~50%。探究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高硝酸盐氮生物絮团尾水和循环水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时,通过额外添加乙酸钠充当碳源的方式,添加碳源维持碳氮比在3.4 ∶ 1的组别脱氮效果显著,但除磷效果不显著,未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 A^(2)/O工艺 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 养殖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新品系选育第二代(G2)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光宝 姜晓东 +5 位作者 庄振俊 陈文彬 罗明 成永旭 陈晓武 吴旭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44-1453,共10页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和对照组在实际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A系和B系在扣蟹、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B系最终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A系,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实验蟹雌雄个体在成蟹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2021年8月10~30日和8月30日~9月20日,各组成蟹完成生殖蜕壳后性腺迅速发育,并且性腺发育后期,对照组GSI最高、B系的GSI最低;(3)就成活率而言,三组蟹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系>对照组>B系,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产量、大规格蟹比例和饲料系数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经过两代配套系选育,“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均获得良好的选育进展,其中A系具有高成活率和高产量的特点,B系具有平均体质量大、大规格成蟹比例高和饲料系数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配套系选育 池塘养殖 养殖性能 遗传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对生物絮凝技术(BFT)养殖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16
作者 崔佳勤 章海鑫 +1 位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6期9-16,共8页
为探究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中不同碳氮比对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以养虾排放的生物絮团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的初始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为探究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中不同碳氮比对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以养虾排放的生物絮团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的初始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梯度,分别为A组(不添加葡萄糖组,C/N为6)、B组(C/N为10)和C组(C/N为20),进行为期7 d的试验,每日进行一次水质监测,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检测BFT水体中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的含量,取生物絮团进行营养指标检测。结果显示:B组的GSM和2-MIB积累量分别为22.41 ng/L和-0.19 ng/L,显著低于A组(76.4 ng/L和4.43 ng/L)和C组(50.98 ng/L和3.52 ng/L,P<0.05);试验期间,各组水体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低于0.10 mg/L和0.15 mg/L;B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31.64%±0.22%。研究表明,添加葡萄糖能有效减少GSM和2-MIB的生成积累量,调控BFT水体中的C/N为10时,减少GSM和2-MIB生成积累量的效果最明显,同时有水质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技术 碳氮比 土臭素 二甲基异莰醇 循环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株深渊细菌生物被膜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作用
17
作者 李浩然 何泽平 +2 位作者 王钰怡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6-995,共10页
为了探究深渊细菌在近海贝类养殖中的应用可能性,采用8株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海水中的细菌,检测了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1.57 mm±0.15 mm)的附着诱导活性。结果表明,8株深渊细菌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 为了探究深渊细菌在近海贝类养殖中的应用可能性,采用8株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海水中的细菌,检测了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1.57 mm±0.15 mm)的附着诱导活性。结果表明,8株深渊细菌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且均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诱导能力;不同种属细菌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北极假暗棕色杆菌(Pseudophaeobacter arcticus)、泰坦尼克号盐单胞菌(Halomonas titanic)、轴向海山盐单胞菌(Halomonas axialensis)、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和塩屋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 akiensiS)生物被膜具有中等诱导活性(>30%),死亡或受损细菌占比<15%,胞外DNA(eDNA)含量在200 ng/mL以内;极星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hodoensis)具有低诱导活性(<30%),死亡或受损细菌占比≥50%,eDNA含量在400 ng/mL以内;中等诱导活性的细菌生物被膜中α-多糖含量高于低诱导活性的细菌生物被膜;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被膜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胞外多糖含量及活/死菌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生物被膜中eDNA含量与生物被膜中活/死菌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8株深渊细菌生物被膜均能促进厚壳贻贝稚贝附着,附着诱导活性与胞外多糖、活/死菌比例呈正相关,生物被膜中活/死菌比例与eDNA含量呈负相关,并推断细菌死亡损伤裂解会导致eDNA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深渊细菌 生物被膜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礁表面分离细菌形成单一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
18
作者 杨金龙 于相冰 +2 位作者 胡晓梦 贺楚晗 梁箫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4,共11页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9株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esoflavibacter sp.2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最高,Phaeobacter sp.2的诱导活性最低。Sutcliffiella sp.1和Jeotgalibacillus sp.1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正相关,Cytobacillus sp.1和Phaeobacter sp.2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分析Mesoflavibacter sp.2和Phaeobacter sp.2生物被膜的蛋白质及多糖含量发现,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为后续在自然海区进一步解析人工鱼礁表面生物被膜与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同时,对于人工鱼礁表面海洋生物附着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外套膜有核珍珠质量与育珠蚌生长性状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金平 李家乐 白志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212,共9页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有核珍珠培育是新兴的珍珠培育技术。为了鉴定影响外套膜有核珍珠质量相关的生长性状,本研究以2龄三角帆蚌为育珠蚌,每蚌植入10颗规格为5 mm的珠核,培育19个月至商品珠,对珍珠质量性状(产珠数/成珠...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有核珍珠培育是新兴的珍珠培育技术。为了鉴定影响外套膜有核珍珠质量相关的生长性状,本研究以2龄三角帆蚌为育珠蚌,每蚌植入10颗规格为5 mm的珠核,培育19个月至商品珠,对珍珠质量性状(产珠数/成珠率、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圆度、珍珠层厚度)与育珠蚌生长性状(壳长、壳宽、壳高、活体质量、壳质量、软组织质量)、珠核(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圆度)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显示,该批育珠蚌平均成珠率为(70.00±10.82)%,珍珠平均大小(最小直径)为(6.91±0.67)mm,珍珠平均圆度(直径差百分比)为(6.74±7.78)%。珍珠大小、珍珠层厚度与育珠蚌的壳宽、活体质量和壳质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育珠蚌的壳高和软组织质量显著正相关(P<0.05);壳宽与珍珠大小和珍珠层厚度的相关系数最大,均为0.69;而成珠率、珍珠圆度与育珠蚌各生长性状均不相关(P>0.05)。壳宽对珍珠大小和珍珠层厚度的直接作用(0.69)及直接决定系数(0.50)最大。研究表明,三角帆蚌的壳宽是提升外套膜有核珍珠的大小和珍珠层厚度品质的关键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外套膜有核珍珠 质量性状 生长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3群体双列杂交群体耐高温性能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玮杰 徐啟洲 +4 位作者 万通 贾亮 程熙 李典中 白志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12,共7页
为构建耐高温性状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杂交群体,以芜湖、建湖、滆湖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完全双列杂交的9个F_(1)群体为亲本,通过自交获得F_(2)群体[滆湖♀×建湖♂(GJ)、建湖♀×滆湖♂(JG)、滆湖♀×芜湖♂(GW... 为构建耐高温性状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杂交群体,以芜湖、建湖、滆湖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完全双列杂交的9个F_(1)群体为亲本,通过自交获得F_(2)群体[滆湖♀×建湖♂(GJ)、建湖♀×滆湖♂(JG)、滆湖♀×芜湖♂(GW)、芜湖♀×滆湖♂(WG)、建湖♀×芜湖♂(JW)、芜湖♀×建湖♂(WJ)、滆湖♀×滆湖♂(GG)、建湖♀×建湖♂(JJ)、芜湖♀×芜湖♂(WW)],采用耐热性(upper thermal tolerance,UTT)、心率的阿伦尼乌斯拐点温度(arrhenius break temperatures,ABT)作为评定指标,并结合临界温度法(critical thermal methodology,CTM)、半致死时间(half leathaltime,LT_(50))等方法,比较了9个F_(2)群体对高温的耐受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克氏原螯虾UTT值、ABT值与体质量等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群体UTT值排序为GW>GJ>WJ>JG>GG>WW>WG>JW>JJ,且GW群体UTT值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ABT排序为GW>WJ>WW>WG>JW>JJ>JG>GJ>GG,且GW群体ABT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CTMax排序为GW>WJ>GJ>GG>WW>JG>JW>WG>JJ,且GW、WJ、GJ群体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LT_(50)排序为GW>GJ>WJ>JG>WW>GG>JW=JJ>WG;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个体之间耐热性(UTT)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克氏原螯虾虾苗耐热性显著高于初达上市规格的商品虾(P<0.05);克氏原螯虾热胁迫前后心率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和-0.15(P<0.05)。研究表明,滆湖♀×芜湖♂(GW)群体4个耐高温指标均优于其他群体,与UTT等指标相比,采用ABT指标测定对个体损害小,更适用于良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耐高温性能 耐热性 心率拐点温度 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