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站网密度对热带气旋降水气候统计特征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鲁小琴 余晖 +1 位作者 应明 漆梁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7-606,共10页
使用中国141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分析了1981-2010年间采用不同空间站网密度的全国(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分地区(华东和华南为例)、分省(广东、海南及江西为例)的热带气旋降水气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全国而言,不同疏... 使用中国141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分析了1981-2010年间采用不同空间站网密度的全国(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分地区(华东和华南为例)、分省(广东、海南及江西为例)的热带气旋降水气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全国而言,不同疏密测站组的累积降水、过程降水年平均值、日降水平均值及其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降水极值及其空间分布结果略有不同,对全国TC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分析不会有影响;分区域和分省的不同疏密测站组的日降水平均值没有明显差异,而对于日降水极值和暴雨频次,统计结果有不同,且使用稀疏测站方案得到的TC降水极值会比未稀疏化的测站方案得到的结果略小,对分区气候统计特征分析有影响;就影响程度而言,受TC影响较大的海南省的各方案差异明显于广东、江西,华南(含广东、广西、海南)明显于华东(含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安徽、江西)。同时,采用稀疏间距为40—50km(接近或为全国测站的平均间距)作为空间稀疏方案时,气候统计特征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另外,不同空间站网密度对TC过程及日降水面雨量均值的影响同样从稀疏间距为40~50km处开始发生变化,而当稀疏间距达到100km或200km时,结果已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站密度 热带气旋降水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PM2.5短期浓度动态预报模型 被引量:24
2
作者 戴李杰 张长江 马雷鸣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57-3063,共7页
针对目前现有的PM2.5模式预报系统的预报值偏离实际浓度较大的问题,从上海市浦东气象局获得2015年2月至7月的PM2.5实况观测浓度、PM2.5模式预报(WRF-Chem)浓度和5个主要气象因子的模式预报数据资料,联合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和粒子群优化... 针对目前现有的PM2.5模式预报系统的预报值偏离实际浓度较大的问题,从上海市浦东气象局获得2015年2月至7月的PM2.5实况观测浓度、PM2.5模式预报(WRF-Chem)浓度和5个主要气象因子的模式预报数据资料,联合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建立滚动预报模型,对PM2.5未来24小时浓度进行预报,同时对未来一天的昼、夜均值及日均值浓度进行预报,并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多元线性回归法(MLR)、模式预报(WRF-Chem)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预报方法,所提出的SVM模型较大提高了PM2.5未来1小时浓度预报精度,这与此前的研究结论相符;所提模型能对PM2.5未来24小时浓度进行较好的预报,能对未来一天的昼均值、夜均值及日均值进行有效预报,并且对未来12小时的逐时浓度及未来一天的夜均值浓度的预报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粒子群优化算法 动态模型 滚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