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天气和污染对儿童哮喘就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牟喆 彭丽 +4 位作者 杨丹丹 江帆 殷勇 花静 耿福海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7-829,共3页
目的研究上海市天气和大气污染对3-14岁儿童哮喘就诊人数的影响。方法在控制了时间的中长期效应、节假日效应、星期效应基础上利用广义相加的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2009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三家三甲儿科专科医院3-14岁儿童哮喘... 目的研究上海市天气和大气污染对3-14岁儿童哮喘就诊人数的影响。方法在控制了时间的中长期效应、节假日效应、星期效应基础上利用广义相加的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2009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三家三甲儿科专科医院3-14岁儿童哮喘的就诊人数受天气(温度、湿度)和大气污染SO2、NO2、O3、PM10(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PM2.5(量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影响。结果模型结果显示上海市温度和大气污染物对3-14岁儿童哮喘的就诊人数有影响:当平均温度低于20℃时儿童哮喘的就诊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温度段;同时,滞后一天的污染物与3-14岁儿童哮喘的就诊人数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PM10、PM2.5、NO2、SO2每升高10μg/m3相应的3-14岁儿童哮喘就诊人数增加大约0.69%(CI:0.27%-1.1%,P=0.001)、0.78%(CI:0.16%-1.4%,P=0.014),1.49%(CI:2.72%-4.94%,P〈0.001),1.73%(CI:0.7%-2.76%,P=0.001),O3每升高10ppb儿童哮喘就诊人数会相应增加大约3.83%(CI:2.7%-4.94%,P〈0.001)。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可通过提供有效的天气防护措施预防儿童哮喘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 大气污染 儿童哮喘 广义相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温湿度与感冒就诊人次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牟喆 彭丽 +4 位作者 花静 杨丹丹 甄灿明 王爱荣 许建明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7-239,共3页
目的研究上海市天气变化对普通感冒门、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利用自然立方样条函数控制了季节效应和时间的长期趋势、用哑元变量描述星期效应、节假日、医保结算期等混杂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义相加的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2008~2010... 目的研究上海市天气变化对普通感冒门、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利用自然立方样条函数控制了季节效应和时间的长期趋势、用哑元变量描述星期效应、节假日、医保结算期等混杂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义相加的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了2008~2010年温度和湿度对上海市所有二、三级医院门、急诊人次的影响。结果温度与感冒就诊人数有着非线性的负相关,但是不同年龄层对温度的耐受力不同,具体表现为:儿童(14岁以下)的感冒高发期为10.9℃,其对温度的耐受力较成人(14~64岁)和老人(65岁及以上)差,成人和老人的高发期分别为6.5℃和6.8℃。成人由于夏季工作环境内的空调效应使得平均温度在高于27.5℃后感冒就诊人数有所回升。湿度对感冒就诊人数的对数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2×10-3(0~14岁)、-5.05×10-3(14~65岁)、-4.13×10-3(65岁以上)。结论温度和湿度是感冒门、急诊人次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对公众提供及时恰当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感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相加模型 自然立方样条函数 普通感冒 气温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PM_(2.5)浓度延伸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井会 瞿元昊 +1 位作者 余钟奇 许建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90-3298,共9页
基于PM_(2.5)浓度、次季节到季节预测项目(S2S)三家模式(CMA、UK和ECMWF)历史回报气象要素(2000~2014年)作为预测因子,利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深度学习方法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GBM)算法开发了上海PM_(2.5)延伸期预测模型,并应用L... 基于PM_(2.5)浓度、次季节到季节预测项目(S2S)三家模式(CMA、UK和ECMWF)历史回报气象要素(2000~2014年)作为预测因子,利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深度学习方法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GBM)算法开发了上海PM_(2.5)延伸期预测模型,并应用LSTM模型建立了上海秋冬季(11月~次年2月)PM_(2.5)浓度延伸期预测融合模型.结果显示:融合模型11~40d逐候预测与实况的相关系数为0.47~0.76,比单一模型相关系数上升23.5%~31.1%;融合模型RMSE介于19~25.1μg/m^(3)之间,较单一模型下降19%~19.3%.融合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报出未来11~40d上海秋冬季PM_(2.5)浓度的总体趋势、浓度峰值谷值的变化及发生时间等关键特征,逐候HSS技巧评分在0.18~0.5之间,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技巧.对于典型污染过程个例的预测而言,融合模型在不同的预测时效预测准确率存在差异,提前11−40d的总体预测准确率为75.5%.对于持续3d及以上的3次污染过程,11~40d预测准确率达到100%.融合模型的预报时效可达40d,是目前污染数值预报模型(一般96~240h)预报时效的近4倍,且运算速度快,能够节省大量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S2S PM_(2.5)延伸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方法在上海市PM2.5浓度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井会 曹钰 +2 位作者 余钟奇 瞿元昊 许建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0-538,共9页
为提升PM2.5浓度预报能力,尤其是对PM2.5重污染的预报能力,以中尺度气象-化学耦合模式系统(WRF-Chem)为基础,结合中尺度WRF气象预报数据、地面及高空气象观测数据、PM2.5浓度观测数据,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序列到序列的算法建立了上海市... 为提升PM2.5浓度预报能力,尤其是对PM2.5重污染的预报能力,以中尺度气象-化学耦合模式系统(WRF-Chem)为基础,结合中尺度WRF气象预报数据、地面及高空气象观测数据、PM2.5浓度观测数据,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序列到序列的算法建立了上海市PM2.5统计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Seq2seq)明显修正了WRF-Chem模式由于模型非客观性造成的偏差,提高了上海市PM2.5浓度的预报能力;该算法优化和修正了WRF-Chem模式结果,并通过检验发现可以使PM2.5浓度预报值与实况值间的相关系数由0.51上升至0.79,均方根误差由25.9μg/m3下降至15.01μg/m3.而单独使用套索法(Lasso)线性回归算法对WRF-Chem模式优化效果不理想.基于Seq2seq的PM2.5浓度预报修正模型能够有效提升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to sequence模型 PM2.5浓度预报 WRF-Chem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上海2024年极端高温事件次季节预测
5
作者 梁萍 张志琦 +1 位作者 曹欣沛 黄文娟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7-388,共12页
近年来高温事件频发、强发,在此背景下提高高温预测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气象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速,但其对超大城市极端高温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2024年盛夏上海极端高温事件为例,采用3个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Pangu... 近年来高温事件频发、强发,在此背景下提高高温预测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气象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速,但其对超大城市极端高温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2024年盛夏上海极端高温事件为例,采用3个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Pangu、FuXi和FourCastNet)的预测数据,利用相关技巧、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比评估了气象大模型对该年高温及其环流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上海盛夏高温日数与其上空副热带高压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24年盛夏上海的持续性高温时段与其10~20 d准周期振荡的正位相基本一致,同时受到30~60 d低频振荡的调制。在3个大模型中,Pangu、FuXi在提前15 d内可提供有技巧的高温预测参考,部分大模型(Pangu)对影响高温的副热带高压演变的有效超前预测时效可达16~20 d。不同大模型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差异与其对高温及其关键环流系统的低频演变的预测能力有关。大模型对影响上海的低频环流演变的预测能力越强,对副热带高压及高温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就越好。相较于出梅和台风影响阶段,大模型在该年盛夏的其他时段可提供更大的次季节高温预测机会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人工智能大模型 次季节预测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在上海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瞿元昊 马井会 +3 位作者 许建明 余钟奇 毛卓成 周婉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4-712,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逐小时PM_2.5浓度实况数据,对上海近3年污染天气过程分析后发现,导致上海重污染的天气类型主要为冷空气输送型和静稳累积型。为更好地表征及描述两种导致污染的天气类型,并在业务预报中起到指示作用,本文在反映...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逐小时PM_2.5浓度实况数据,对上海近3年污染天气过程分析后发现,导致上海重污染的天气类型主要为冷空气输送型和静稳累积型。为更好地表征及描述两种导致污染的天气类型,并在业务预报中起到指示作用,本文在反映大气垂直扩散条件的通风系数和反映水平扩散条件的滞留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空气污染扩散指数,通过检验发现,空气污染扩散指数与PM_2.5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525,并优于单一的通风系数和滞留指数对空气污染的指示作用。针对冷空气导致的区域输送型,结合历史个例分析改进了输送强度指数,将公式中排放源参数改为上游PM_2.5浓度实况,回算检验表明改进后输送强度指数和上海市PM_2.5浓度呈指数正相关,对区域输送性污染具有明显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通风系数 滞留指数 污染扩散指数 污染输送强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上海地区冬春季流感流行强度的关键局地气象因子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常炉予 彭丽 +4 位作者 叶晓芳 郑雅旭 姜晨彦 陈健 张亚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3-683,共11页
识别影响流感流行强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有助于提高流感疫情预警、预测能力。基于2010—2018年上海市冬、春季周流感样病例数(ILI)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和广义相加回归模型(GAM)系统分析了ILI与多种气象因子的关联... 识别影响流感流行强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有助于提高流感疫情预警、预测能力。基于2010—2018年上海市冬、春季周流感样病例数(ILI)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和广义相加回归模型(GAM)系统分析了ILI与多种气象因子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识别调控流感流行强度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与ILI呈反向关系,低温和低湿效应的滞后持续时间较长,5℃和50%环境下滞后3周的累积风险分别为2.16(95%CI:1.18—3.95)和2.51(95%CI:1.96—3.23),且气温与相对湿度对ILI存在交互影响,干燥环境会显著加强冷效应。此外,与气温有关的不稳定天气要素也与ILI具有显著关联,其中气温日较差对ILI的影响在当周最大,每升高1℃,ILI风险增加1.8%(95%CI:0.2%—3.4%),ILI流行早期的冷空气活动频次与ILI呈单调递增线性关系,冷空气活动频次每增加1次,ILI风险增大6.8%(95%CI:2.1%—11.7%)。其中,流行早期阶段的频繁冷空气活动和流行期内的干燥环境为严重流感事件的爆发提供了合适的外界环境。研究结果可为科学理解暖冬背景下出现的大规模流感流行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过程 交互作用 非线性滞后暴露-反应关系 流感流行强度 冬、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2017年三次短时重度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 被引量:9
8
作者 陈镭 周广强 +1 位作者 毛卓成 瞿元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5-686,共12页
2017年10月29日、11月2-3日和7-8日上海地区出现了三次PM2.5短时重度污染过程,根据环流形势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污染类型:10月29日为输送型污染,具有污染输送过程快,污染持续时间短的特点;11月2-3日和7-8日为静稳叠加输送型污染,具有污染... 2017年10月29日、11月2-3日和7-8日上海地区出现了三次PM2.5短时重度污染过程,根据环流形势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污染类型:10月29日为输送型污染,具有污染输送过程快,污染持续时间短的特点;11月2-3日和7-8日为静稳叠加输送型污染,具有污染输送过程较慢,污染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分析这三次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特征可知,小的风速、稳定的垂直结构及下沉运动使得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易扩散出去,为污染物的积聚和污染的长时间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分析北京-上海一线PM2.5浓度、地面气象要素和垂直环流的剖面图发现,10月29日污染带自北向南呈窄带状分布,中低空和近地面对上海的污染输送都有贡献;11月的两次污染过程污染自北向南持续时间较长,分布范围较广,对上海的污染输送以近地面传输为主。计算三次污染过程的静稳指数和输送指数,进一步验证了10月29日的重度污染由外源输送造成,而11月的两次污染则由本地积累和外源输送叠加造成。应用FLEXPART扩散模式和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对11月的两次污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与观测数据分析一致的结论,同时发现这两次污染过程的潜在来源区域均为上海周边地区,来源集中,且江苏、浙江和安徽都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气象要素 PM2.5 输送 静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顾问 张晶 +2 位作者 谈建国 戴建华 岳彩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4-653,共10页
基于2011—2014年6—9月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上海地区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得出主要结论:(1)近4 a来上海夏季海风锋登陆65次,其中海风锋触发对流19次。海风锋最早于09时登陆,平... 基于2011—2014年6—9月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上海地区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得出主要结论:(1)近4 a来上海夏季海风锋登陆65次,其中海风锋触发对流19次。海风锋最早于09时登陆,平均持续时间为5.2 h。海风锋触发对流时段为13—15时,对流平均维持时间为2.5 h。海风锋触发对流多出现在市区、北部郊区和浦东新区,呈现强局地性;(2)根据海风锋登陆点将海风锋分成北支、南支和双支3种类型。海风锋类型与环境风向密切相关,环境风为东北风时形成南支海风锋,环境风为偏南风和西南风时形成北支海风锋,环境风为偏西风时形成双支海风锋。南支海风锋不易触发对流,这与其出现时上海的热力条件不如北支和双支海风锋出现时有关;(3)海风锋触发对流日的环流背景为:500 hPa副热带高压强盛,上海受副高控制;中低层西南风增温、增湿,促进层结不稳定;低层925 hPa为弱西风。海风锋触发对流日的大气可降水量和K指数显著大于无对流日,但与其它对流日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对流 多普勒雷达 统计特征 时空分布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持续东风系统控制下污染扩散条件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毛卓成 马井会 +2 位作者 许建明 耿福海 杨丹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90-898,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PM_(2.5)小时浓度数据和激光雷达资料,对2014年上半年上海地区持续东风系统控制下两次截然不同的污染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扩散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陆温差变化造成两次过程垂直扩散条件显著...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PM_(2.5)小时浓度数据和激光雷达资料,对2014年上半年上海地区持续东风系统控制下两次截然不同的污染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扩散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陆温差变化造成两次过程垂直扩散条件显著不同。1月26日海温相对于陆地较高,东风气流为暖平流,海陆热力差异造成近地层垂直温度层结趋于不稳定,加速边界层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而3月10日过程则相反,海温相对于陆地较低,东风气流为冷平流,造成近地层垂直温度层结趋于稳定,抑制边界层污染物的垂直扩散。此外,激光雷达资料能够直观反映污染物垂直分布,对于了解污染过程的传输特征和形成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扩散条件 温度层结 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式在上海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5
11
作者 敖翔宇 谈建国 +2 位作者 刘冬韡 王亚东 胡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3-986,共14页
利用一整年的上海城区常规气象和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驱动和检验了局地城市地表能量(水分)平衡模式(SUEWS/LUMPS)在上海地区的模拟能力,并对模式输入参数进行了部分本地化。模拟结果表明,SUEWS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形态... 利用一整年的上海城区常规气象和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驱动和检验了局地城市地表能量(水分)平衡模式(SUEWS/LUMPS)在上海地区的模拟能力,并对模式输入参数进行了部分本地化。模拟结果表明,SUEWS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各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形态,对净辐射通量(Q~*)中午日峰值低估约为25 W·m^(-2);模式对四个季节向下长波辐射通量(L_↓)的日变化幅度均被低估,对向上长波辐射通量(L_↑)的模拟明显优于L_↓。SUEWS/LUMPS模式对感热通量(Q_H)各季节(春季除外)日峰值出现时次均有准确模拟,而对Q_H量值各季节均为低估;SUEWS模式在夏、秋季对白天潜热通量(Q_E)的模拟均优于LUMPS模式,而在冬、春季的模拟情况两者接近;SUEWS模式成功再现了储热通量(△Q_S)冬、春、秋季早、晚正负值转换时间,而在夏季滞后了2 h,模拟的△Q_S量值季节差异性较大。对模式误差随气温、风速及风向变化进行分析表明,在较高气温和较大风速下,Q_H、Q_E均表现为低估误差增大,而△Q_S则相反,表现为更显著地高估;风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模式未考虑东面密集建筑群而使得Q_H较明显低估约为-50 W·m^(-2),而西侧公园绿地的存在使得Q_H高估约15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模式 辐射通量 湍流热通量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不同PM2.5污染过程对炎症应激影响的差异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骥 孙庆华 +3 位作者 许建明 彭丽 叶晓芳 杨丹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12-1617,共6页
为了探讨短时高浓度与相对长时间低浓度下不同的PM_(2.5)污染过程对小鼠急性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不同影响,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n=6),使用人工气候环境暴露仓模拟不同的PM_(2.5)污染过程,分别给予轻度污染组(PM_(2... 为了探讨短时高浓度与相对长时间低浓度下不同的PM_(2.5)污染过程对小鼠急性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不同影响,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n=6),使用人工气候环境暴露仓模拟不同的PM_(2.5)污染过程,分别给予轻度污染组(PM_(2.5)平均浓度为100μg·m^(-3))连续暴露72 h,中度污染组(PM_(2.5)平均浓度为150μg·m^(-3)),连续暴露48 h,重度污染组(PM_(2.5)平均浓度为250μg·m^(-3))连续暴露28. 8 h;每组设置空白对照组。暴露染毒结束后,采用试剂盒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结构性一氧化氮合酶(cNOS)、同型半胱氨酸(HCY)、白介素-8(IL-8)。低浓度长时间的PM_(2.5)暴露组的CRP、cNOS、IL-8水平显著高于高浓度短时间暴露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P<0. 01),cNOS的抑制水平为低浓度长时间组显著高于高浓度短时间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P<0. 01)。结论:相同暴露剂量下PM_(2.5)轻度污染持续72 h的健康损害比PM_(2.5)重度污染持续28. 8 h的对健康损害更大,PM_(2.5)中度污染持续48 h的健康损害次之,应重视长时间轻、中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适当调整空气质量的预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露差异性 PM2.5 健康风险 炎症反应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洋山港环境空气IVOCs的浓度、组成和G20期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攀攀 李英杰 +8 位作者 张帆 陈颖军 冯艳丽 许建明 马英歌 黄成 李莉 李军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3-321,共9页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倍受关注。柴油机(包括船舶)是重要的IVOCs排放源,但其排放特征和环境影响亟待研究。本文选择船舶活动密集的上海洋山港为研究区,采集夏季(2016年8月~9月)和冬季(2017年1月~2月)...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倍受关注。柴油机(包括船舶)是重要的IVOCs排放源,但其排放特征和环境影响亟待研究。本文选择船舶活动密集的上海洋山港为研究区,采集夏季(2016年8月~9月)和冬季(2017年1月~2月)环境空气IVOCs样品,分析其浓度、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船舶排放对港口环境空气IVOCs的贡献,并评估杭州G20峰会期间船舶管控措施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1)上海洋山港环境空气IVOCs平均浓度为(5.1±0.8)μg/m^3,其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分别占4.3%±0.8%和1.6%±0.5%,其余为不能单体识别的组分(UCM),包括支链烷烃(26.9%±3.9%)和剩余UCM(67.2%±4.4%);(2)时间上,洋山港IVOCs浓度夏季((5.7±0.3)μg/m^3)高于冬季((4.6±0.7)μg/m^3),"上午"(采样时段7:30~15:30)高于"下午"(15:30~23:30)和"夜晚"(23:30~7:20),显示船舶活动对港口环境空气的重要影响;(3)杭州G20会期(2016年9月4日~5日)相比于会前(8月22日~29日),洋山港IVOCs、OC、SO_2和NO_2浓度分别下降了8%、47%、31%和19%,表明船舶排放管控措施具有较显著的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 上海洋山港 船舶排放 浓度水平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光化学污染中气溶胶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辰航 耿福海 +2 位作者 马承愚 陈勇航 毛晓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6-363,共8页
利用上海地区2011~2013年9个大气成分及气象观测站点臭氧(O3)、颗粒物(PM1、PM2.5、PM10)、气溶胶粒子谱观测资料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上海不同功能区臭氧超标时的频率分布及各类污染物浓度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夏季光化学污染严重... 利用上海地区2011~2013年9个大气成分及气象观测站点臭氧(O3)、颗粒物(PM1、PM2.5、PM10)、气溶胶粒子谱观测资料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上海不同功能区臭氧超标时的频率分布及各类污染物浓度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夏季光化学污染严重,周边城区臭氧污染要明显高于中心城区,不同功能区污染情况差异较大,金山化工区和崇明生态岛光化学污染较为严重.通过分析光化学污染前后气溶胶变化特征可知,当出现光化学污染时,各站气溶胶浓度明显升高,特别是PM1浓度增加显著,且PM1/PM2.5比未出现臭氧污染时的比例明显升高.表明随着光化学反应的增强,二次气溶胶生成明显增多.因此可将PM1作为光化学污染的判定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光化学污染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预测 被引量:10
15
作者 闵晶晶 丁德平 +2 位作者 李津 张德山 彭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基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的逐日脑血管急症接诊病例数据资料,首先探讨北京市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选取不同季节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概率积分方法将发病人数划分为4个级别,并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artif... 基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的逐日脑血管急症接诊病例数据资料,首先探讨北京市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选取不同季节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概率积分方法将发病人数划分为4个级别,并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别建立了北京市不同季节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冬春季发病人数高于夏、秋季,发病主要集中在早晨到中午的09—14时;(2)发病人数相对于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夏和冬秋季发病分别与高温高湿、冷空气活动有关;(3)脑血管疾病预测模型通过对新样本进行预报,除夏季外,完全准确率高于30%,预报误差≤±1级的准确率高于60%,研究成果对于预防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和调度120急救车辆等应急措施具有较好的科学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气象要素 预测模型 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上海的一次沙尘过程WRF-Dust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井会 周广强 +3 位作者 周骥 周伟东 陈敏 曹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利用完全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Dust(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Dust)对2011年5月1-4日影响上海地区的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RF—Dust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沙尘过... 利用完全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Dust(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Dust)对2011年5月1-4日影响上海地区的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RF—Dust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沙尘过程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整体特征及其影响时间及范围;较好地模拟了沙尘到达上海的时间(模式和观测均在1日11:00前后)和直接影响的结束时间(2日02:00前后),而且模式沙尘浓度与观测资料较为一致;但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的气象条件和沙尘模拟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准确模拟过程后期沙尘回流对长三角沿海地区的影响.分析了导致模拟偏差的原因,并探讨了提高模式沙尘模拟能力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 dust模式 沙尘 PM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臭氧数值预报 被引量:32
17
作者 周广强 耿福海 +4 位作者 许建明 谢英 彭丽 陈敏 铁学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01-1609,共9页
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构建了区域化学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评估了201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h和8h臭氧业务数值预报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预报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预报偏差在0两侧基本呈对称分布;数值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 基于WRF-Chem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构建了区域化学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评估了201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h和8h臭氧业务数值预报效果.结果表明:臭氧预报没有明显的系统偏差,预报偏差在0两侧基本呈对称分布;数值预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8h臭氧的效果略好,不同时效预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8上下,浓度平均偏差和偏差中值都只有1×10-9~2×10-9,臭氧达标日和污染日预报都有很高准确率和CSI/TS评分,首要污染物也较准确;不同时效的预报效果接近,48h时效略好,24h和72h相当;数值预报也存在一定不足,存在极个别显著偏高或显著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等级划分阈值的存在,等级预报的准确性明显低于浓度和分指数预报.综合地看,数值预报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臭氧预报,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分指数等级预报上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数值预报 WRF-Chem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上海PM_(2.5)污染不同源地和路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余钟奇 马井会 +3 位作者 曹钰 常炉予 许建明 周广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31,共11页
对2014~2017年上海出现的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地面形势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出现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的地面形势场主要可分为输送型、静稳型和叠加型3种类型,其中输送型是影响上海市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的主要天气形势,占... 对2014~2017年上海出现的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地面形势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出现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的地面形势场主要可分为输送型、静稳型和叠加型3种类型,其中输送型是影响上海市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的主要天气形势,占比45.8%.通过选取典型个例,分析了3类污染天气型气象成因和维持机制.并利用WRF驱动FLEXPART模式,结合排放源清单,探讨不同污染天气型下影响上海的主要污染物来源:输送型污染有3条影响上海的主要污染传输通道,分别为东路(东海海面)、中路(江苏沿海)和西路(安徽-苏南),主要时段在污染前1d;静稳型污染影响上海的潜在污染源区集中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叠加型污染既存在明显污染输送通道,也有明显的上海及周边潜在污染贡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PART模式 PM2.5污染 污染天气分型 污染源地 传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海陆风分类特征、环流背景及对O_(3)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毛卓成 许建明 +3 位作者 瞿元昊 殷长秦 杨丹丹 周广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02-1013,共12页
针对2013~2019年上海三类海陆风(北支、南支和双支)过程,从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和风)、形成海陆风的六种环流背景及对O_(3)浓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上海共出现海陆风237d,其中北支天数最多(209d),双支天数... 针对2013~2019年上海三类海陆风(北支、南支和双支)过程,从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和风)、形成海陆风的六种环流背景及对O_(3)浓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上海共出现海陆风237d,其中北支天数最多(209d),双支天数最少(88d),南支出现双支海陆风的比例最高(75.9%);三类海陆风中北支的起始时间最早,维持时间最长,海风强度最强,南支的平均温度最高,平均湿度较低,风场最分散;与无海陆风相比,北支、南支和双支海陆风的O_(3)浓度分别上升了20.5,26.4,25.1μg/m^(3),O_(3)污染浓度上南支与无海陆风持平,北支和双支均略低于无海陆风;在形成上海海陆风的6种弱环流背景中,高压中心型、无系统型和均压场型是最主要的三种类型,合计占比70%;环流背景和海陆风类型组合结果显示,上海海陆风中O_(3)污染概率最高的组合是均压场型的南支海陆风,达到40.0%,O_(3)浓度和O_(3)污染浓度最高的组合分别是无系统型的南支海陆风和高压前部型的双支海陆风,平均浓度分别为146.6,211.3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环流背景 不同类型 O_(3)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和PM_(2.5)对慢阻肺死亡影响及气温修饰效应 被引量:22
20
作者 周骥 付世华 +5 位作者 彭丽 杨丹丹 杨丝絮 周弋 许建明 叶晓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904-5911,共8页
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评估臭氧和细颗粒物(PM_(2.5))暴露对2008~2017年上海浦东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的超额危险度(ER)和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污染集中在4~6月,PM_(2.5)污染集中在12月、1~2月,10a间臭氧浓度逐年增... 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评估臭氧和细颗粒物(PM_(2.5))暴露对2008~2017年上海浦东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的超额危险度(ER)和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污染集中在4~6月,PM_(2.5)污染集中在12月、1~2月,10a间臭氧浓度逐年增加,PM_(2.5)有小幅下降;在最大滞后效应下,臭氧每增加10μg/m^(3),ER和YLL分别为1.34%(95%CI:0.57%~2.12%)和54.98(95%CI:16.36~106.41)人·a;PM_(2.5)每增加10μg/m^(3),两者分别为2.66%(95%CI:1.54%~3.79%)和130.92(95%CI:42.47~274.28)人·a;臭氧对男性和<85岁人群影响显著,PM_(2.5)对女性和≥85岁人群影响显著;暖季时臭氧暴露相关的COPD死亡风险更高,冷季时PM_(2.5)暴露相关的COPD死亡风险更高.臭氧和PM_(2.5)致COPD死亡的影响可能因气温水平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PM_(2.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死亡 效果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