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3岁脑性瘫痪儿童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模式应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顾丽慧 沈敏 严隽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8-592,共5页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随着围...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随着围生期医学与新生儿抢救技术的发展,低体重儿及早产儿成活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家庭康复 应用 儿童 发育障碍 小儿脑瘫 进行性损伤 围生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康复结合机构康复对脑性瘫痪患儿早期康复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顾丽慧 沈敏 +3 位作者 徐纯鑫 陈秀华 牛秀莲 严隽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6-660,共5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家庭康复结合机构康复对脑瘫患儿的早期康复疗效。方法:将本中心2014年10月-2016年3月所有在训的42例6-45个月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机构康复,试验组除机构康复训练外... 目的:观察和探讨家庭康复结合机构康复对脑瘫患儿的早期康复疗效。方法:将本中心2014年10月-2016年3月所有在训的42例6-45个月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机构康复,试验组除机构康复训练外,增加家庭康复,需进行家长康复指导和家庭康复记录、家长康复课程培训、家长心理辅导。采用儿童残疾量表(PEDI)、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项)和Peabody精细运动评定量表(PDMS-FM)对两组患儿进行自理能力、移动、社交、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试验组PEDI各项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在PEDI功能技巧自我照顾(P<0.01)和照顾者辅助下的自我照顾(P<0.05)方面较前有显著提高,在功能技巧和照顾者辅助下的活动和社交方面均无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各项分值提高更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PDMS-FM抓握和视觉运动、GMFM-66项得分均较前提高显著(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各项分值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脑瘫患儿早期家庭康复结合机构康复使其在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移动能力、社会功能的康复效果更显著。专业人员需制定方案,有效督导家庭康复的实施,并给予家长心理支持,才可使脑瘫患儿得到更有效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康复 机构康复 脑瘫 早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T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赵菁 徐纯鑫 +2 位作者 方栋 赵义 沈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观察气阻系统训练与NPT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本科脑卒中偏瘫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实验组(n=22)。对照组采用常规卧位躯干肌训练和坐位气阻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实验组利用... 目的观察气阻系统训练与NPT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本科脑卒中偏瘫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实验组(n=22)。对照组采用常规卧位躯干肌训练和坐位气阻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实验组利用NPT系统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FMA-UE评分、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t<0.962,P>0.05),治疗后两组各评分均显著提高(t>12.248,P<0.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1.972,P<0.05)。结论 NPT系统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效果优于气阻系统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NPT系统训练 气阻系统训练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感觉统合训练模式对脑性瘫痪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娟娟 徐纯鑫 +1 位作者 丁兰艳 沈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6-55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感统训练模式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5例合并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3例。对照组采用一对一的感统训练模式;试验组根据患儿的感统功能障碍类别(感觉调节障碍、... 目的:探讨不同感统训练模式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5例合并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3例。对照组采用一对一的感统训练模式;试验组根据患儿的感统功能障碍类别(感觉调节障碍、感觉辨别障碍、感觉性基础动作障碍)以三人为一组进行小组感统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Tetrax平衡仪测试体重分布系数(weight distribution index,WDI)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差异。结果:①基础姿势,睁眼(basic position,eyes open,NO)、②基础姿势,闭眼(basic position,eyes closed,NC)体位下WD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闭眼,头转向左侧(eyes closed,head turned left,HL)、④闭眼,头向后仰(eyes closed,head raised backwards,HB)、⑤闭眼,低头前倾至胸部(eyes closed,head lowered forwards onto chest,HF)体位下WDI和Berg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组感统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年龄4—6岁、GMFCSⅠ—Ⅲ级合并有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在HL、HB、HF 3个体位下的WDI以及Berg评分,其疗效优于一对一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感觉统合 训练模式 平衡功能 小组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