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旦儿科医联体双向转诊在上海市松江区的实践与成效 被引量:6
1
作者 侯佳 张丽斐 +6 位作者 陈曦 谢志玉 胡诤贇 刘冲 陈国宏 翟晓文 黄国英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389,410,共7页
目的建立并完善上海市松江区复旦儿科医联体双向转诊体系,提高儿科转诊效率和质量。方法以复旦儿科医联体为平台,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松江区中心医院儿科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患儿基本特征、转诊类型以及... 目的建立并完善上海市松江区复旦儿科医联体双向转诊体系,提高儿科转诊效率和质量。方法以复旦儿科医联体为平台,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松江区中心医院儿科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患儿基本特征、转诊类型以及转诊至儿科各亚专科的病种情况。分析比较2020年与2019年转诊病例的病种分布特点、实际就诊数量、失访数量及有效转诊率。结果2019—2020年松江区中心医院儿科通过复旦儿科医联体平台共转诊306例患儿,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小时,最大为14岁2个月,以1~6岁幼儿和大于6岁学龄期儿童为主,分别占36.9%和41.8%。依据患儿病情特点建立新生儿、危重症患儿、专科疾病三分类转诊流程,其中专科疾病转诊234例(76.5%)、危重症转诊44例(14.4%)、新生儿转诊28例(9.2%)。2020年与2019年转诊病例在性别、年龄分布、转诊类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2019年转诊病例实际就诊101例,有效转诊率65.6%。改进转诊登记-随访-反馈一体化管理体系后,2020年转诊病例实际就诊122例,有效转诊率80.3%,较2019年有显著提升(P=0.004)。儿科转诊需求最多的亚专科前3位是:急诊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及儿外科(并列第三)。结论依据病情分类转诊可以为患儿提供最及时、最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通过“转诊登记-随访-反馈”一体化双向转诊体系显著提高了松江区中心医院儿科转诊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医联体 双向转诊 分级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乔丽丽 沈伟勤 陈国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48只,5日龄时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氮混合气体50min制作成HIBD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褪黑素组,缺血缺氧(HI)+生理盐水组,HI+褪黑素组。褪黑素腹腔注射...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48只,5日龄时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氮混合气体50min制作成HIBD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褪黑素组,缺血缺氧(HI)+生理盐水组,HI+褪黑素组。褪黑素腹腔注射共3次,每次5 mg/kg,第1次在结扎动脉前,第2次在吸入氧氮混合气体前给予,第3次在HIBD模型制作24h后给予。大鼠在HIBD模型制作后72h被处死,取脑作免疫组化染色,判断脑灰质(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2,MAP-2)、脑白质(myelin basic protein,MBP)损伤;HIBD模型制作后7周作Y迷宫记忆功能测试。结果褪黑素能明显减轻HIBD大鼠脑灰质MAP-2和脑白质MBP损伤,还可提高大鼠的长期记忆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结论褪黑素对HIBD大鼠大脑损伤有明显的短期和长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早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对不同日龄新生小鼠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乔丽丽 胡诤赟 申建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感染对不同日龄新生小鼠的影响。方法出生后第1天(PND1)和第3天(PND3)新生小鼠共60只,分为SE组、生理盐水(NS)组、对照组,每组20只。SE组静脉注射108/ml的SE 50μl,NS组给予等量NS...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感染对不同日龄新生小鼠的影响。方法出生后第1天(PND1)和第3天(PND3)新生小鼠共60只,分为SE组、生理盐水(NS)组、对照组,每组20只。SE组静脉注射108/ml的SE 50μl,NS组给予等量NS,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第14天时取脑、肝、脾称重,脑组织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用于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脑灰质和白质面积和体积。结果 PND1小鼠SE组的死亡率为60.0%,NS组为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D3小鼠SE组的死亡率10.0%,NS组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D1和PND3组的体质量,体质量增长,肝、脾重量及脏器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ND1小鼠SE组的脑灰质面积和体积明显低于NS组,脑白质面积和体积也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ND3小鼠SE组脑灰质及脑白质的面积和体积与N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E感染可致PND1小鼠的脑组织损伤,而对PND3小鼠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脑组织 新生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中galectin-3、TNF-α、IL-1β水平及长期行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乔丽丽 沈伟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0-484,共5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2只5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NS)组、褪黑素组、缺氧缺血+生理盐水(HINS)组、缺氧缺血(HI)褪黑素组。各组大鼠分别在HIBD后24 h、72 h、7周处死,取...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2只5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NS)组、褪黑素组、缺氧缺血+生理盐水(HINS)组、缺氧缺血(HI)褪黑素组。各组大鼠分别在HIBD后24 h、72 h、7周处死,取脑经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蛋白水平。HIBD后7周以恐惧测试(fear condition test)和高空十字架测试(elevated plus maze test)评估大鼠记忆能力和抗焦虑能力。结果 HIBD后72 h、7周时,HI褪黑素组皮质区的galectin-3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H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BD后24 h、72 h,HI褪黑色素组的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HI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恐惧测试中,在声音刺激前HI褪黑素组与HIN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声音刺激后,HI褪黑素组的恐惧百分数高于H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空十字架测试中HI褪黑素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停留时间百分数均少于H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对HIBD后大脑损伤有短期和长期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长期行为测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染毒大鼠生殖器官上雌激素受体 芳香化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乔丽丽 蔡德培 申建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33-236,共4页
目的:观察滋阴泻火中药对辛基酚和双酚A染毒大鼠子宫、卵巢的雌激素受体(ER)、芳香化酶(A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拮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拟雌激素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3周龄雌性SD大鼠染毒组... 目的:观察滋阴泻火中药对辛基酚和双酚A染毒大鼠子宫、卵巢的雌激素受体(ER)、芳香化酶(A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拮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拟雌激素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3周龄雌性SD大鼠染毒组给予辛基酚和双酚A联合喂饲,治疗组给予滋阴泻火中药与染毒物同时喂饲,对照组喂饲玉米油,每天灌胃1次,连续14天,分别检测子宫湿重及脏器系数,子宫、卵巢的ER、AR、IGF-Ⅰ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子宫湿重及脏器系数增加,子宫、卵巢ER、AR、IGF-Ⅰ基因和蛋白表达均上调,治疗组与染毒组比较,子宫湿重及脏器系数降低,子宫、卵巢ER、AR、IGF-Ⅰ基因和蛋白表达均下调。结论:EEDS对生殖器官具有显著的拟雌激素作用,而滋阴泻火中药EEDS对的拟雌激素活性具有拮抗作用,中药的治疗干预可使生殖器官ER、AR、IGF-Ⅰ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从而显著降低生殖器官对EEDS的敏感性,这可能是中药有效拮抗EEDS拟雌激素活性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阴泻火中药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雌激素受体 芳香化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毒素受体信号介导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胡诤贇 史建伟 周国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6-1042,共7页
淋巴毒素α、β及其受体(lymphotoxin alpha receptor、lymphotoxin beta receptor,LTAR、LTBR)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LTBR信号在淋巴器官发育、维持完整的淋巴结构、诱导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介导器官组织的再生和肿瘤发生发展的过... 淋巴毒素α、β及其受体(lymphotoxin alpha receptor、lymphotoxin beta receptor,LTAR、LTBR)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LTBR信号在淋巴器官发育、维持完整的淋巴结构、诱导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介导器官组织的再生和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TBR信号主要通过非经典/经典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 B,NF-κB)通路的信号转导来诱导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分泌,从而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LTBR信号不仅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而且通过不同模型展现了其抗癌与促癌的双重功效。本文将重点围绕LTBR信号在多种器官生长发育和组织受损后的再生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毒素-β受体 信号通路 组织再生 器官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