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中青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
1
作者 王颖 杨晓梅 沈凌达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518,共6页
目的探讨“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中青年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12月上海市杨浦区... 目的探讨“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中青年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12月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和诊治的231例中青年ASCVD患者,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传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传统组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互联网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干预1年时组内和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种干预模式的防控效果。结果231例患者中,传统组113例,互联网组1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人数、糖尿病人数、血脂异常人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FPG、LDL-C、TG、TC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3个月,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FPG、LDL-C、TG、TC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互联网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均<0.05),而两组间FPG、LDL-C、TG、TC无统计学差异;干预1年,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FPG、LDL-C、TG、TC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互联网组各项指标较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均<0.05)。结论“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中青年患者ASCVD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优于传统签约模式,使患者受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家庭医生 社区医疗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