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4 位作者 尚孝堂 杨伟 刘宗军 王东毅 施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54-455,共2页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冠状动脉钙化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蔡振东 胡凯 刘宗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904-2906,共3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为预防ISR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30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并复查冠脉造影,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为预防ISR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30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并复查冠脉造影,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危险因素。结果 ISR组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载脂蛋白b、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植入支架数量及支架长度、心肌桥及分叉病变发生率高于无ISR组(P<0.05);ISR组支架直径明显小于无ISR组(2.58±0.52 vs.2.98±0.48,P<0.001)。ISR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类药物使用率高于非ISR组(P<0.05)。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心肌桥、分叉病变等是ISR的危险因素,而支架直径、拜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服用率与ISR呈负相关(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心肌桥、分叉病变等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大直径支架、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是ISR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药物支架 再狭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度心力衰竭伴窄QRS波患者去肾交感神经术1年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杨伟 刘宗军 +4 位作者 郜俊清 金惠根 徐佑龙 徐三彬 刘伟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0-503,共4页
目的 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对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心衰)伴窄QRS波并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心功能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方法 20例心电图QRS波<0.12 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ICD... 目的 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对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心衰)伴窄QRS波并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心功能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方法 20例心电图QRS波<0.12 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ICD植入后行RDN术组(甲组,10例)、ICD植入后未行RDN术组(乙组,10例)。记录随访期各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生化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6 min步行试验(6MWT)及ICD放电次数。结果 平均随访1.86年。随访期甲组较乙组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降低(1.50±0.53比3.20±0.79,P<0.001),6MWT步行距离显著增大[(450.50±25.57)m比(120.60±13.24)m,P<0.001],血清脑钠肽(BNP)水平降低[(167.36±128.49)pg/m L比(2 232.29±2 451.64)pg/mL,P=0.016],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缩小[(46.90±11.06)mm比(56.10±6.33)mm,P=0.035],LVEF增高[(39.50±9.63)%比(31.20±4.52)%,P=0.024]。随访末期甲组总ICD放电次数显著低于乙组(2次比40次,P<0.01);甲组RDN术后总放电次数显著低于术前(2次比31次,P<0.01)。结论 RDN术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度心衰伴窄QRS波患者长期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少ICD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去神经化 心力衰竭 窄QRS波群 恶性心律失常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5 位作者 陈万春 杨伟 刘宗军 施佳 王东毅 方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30-32,共3页
目的 对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及预防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 5 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再... 目的 对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及预防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 5 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AMI后 6h内行直接PCI术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MI后 6~ 2 4h行直接PCI术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支血管病变者高于单支血管病变者 (P <0 .0 5 ) ;再灌注后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 :下壁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AMI直接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的预防和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直接血管成形术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宗军 江智文 +2 位作者 孙宝贵 尚孝堂 江蓓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149-1150,1156,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 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DNA电泳和TUNEL分析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 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区心肌DNA电泳呈现典型的DNA...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 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DNA电泳和TUNEL分析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 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区心肌DNA电泳呈现典型的DNA梯形 ,而缺血预适应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未见梯形。缺血预适应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1)。Bcl- 2在各组均无阳性表达 ,bax在各组表达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缺血预适应 心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金惠根 赵德强 +5 位作者 刘宗军 杨伟 施佳 汪蔚青 王东毅 方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39-41,共3页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 (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时期连续 13个月收治AMI患者 ,静脉溶栓组 5 7例 ,直接PCI组 75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 ,以及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情况。结...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 (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时期连续 13个月收治AMI患者 ,静脉溶栓组 5 7例 ,直接PCI组 75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 ,以及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静脉溶栓组再灌注率为 5 7.9% ,直接PCI组为 96 %。超声心动图LVEF值静脉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为 0 .5 9± 0 .12和 0 .6 3± 0 .10。两组在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直接PCI和静脉溶栓的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 9.3%和 38.6 % ;非致死性心功能衰竭 4 .0 %和 14 .0 % ;病死率 0 %和 7.0 % ;复合终点事件 9.3%和 5 0 .9%。结论 直接PCI能更快、更满意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 ,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 ,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性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杨伟 尚孝堂 +4 位作者 江蓓湖 欧少君 刘宗军 汪蔚青 沈卫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03-205,共3页
目的 评价延迟性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38例于AMI 2周后行延迟性PTCA(甲组 )和另 37例仅接受内科治疗 (乙组 ) ,均行住院和随访期ECT(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 目的 评价延迟性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38例于AMI 2周后行延迟性PTCA(甲组 )和另 37例仅接受内科治疗 (乙组 ) ,均行住院和随访期ECT(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及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尽管两组平均LVEF相似 ,但甲组中 2 2例和乙组中 11例左心功能改善 (LVEF增加 >5 % ) (P <0 .0 1)。甲组心脏事件发生率 (2 8.9% )较乙组 (67.6% )明显减低 (P <0 .0 5 )。两组心源性病死率为 2 .6%和2 1.6% (P <0 .0 5 )。两组室壁运动异常积分均显著减低 (甲组 :10 .1± 5 .3和 9.0± 2 .9,P <0 .0 1;乙组 :11.6± 3.2和 10 .2± 3.9,P <0 .0 5 )。结论 延迟性PTCA能改善大部分AMI病人的左心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PTCA 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 心脏事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性PTCA对多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8
作者 杨伟 金惠根 +3 位作者 尚孝堂 江蓓湖 刘宗军 汪蔚青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202-203,共2页
关键词 延迟性PTCA 多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原因探讨
9
作者 刘宗军 金惠根 +5 位作者 陈万春 杨伟 汪蔚青 施佳 王东毅 方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 (PCI)治疗心肌梗死 (AMI)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 按入选标准对连续入院的 2 35例AMI患者行直接PCI,记录住院期间病死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  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住院总病死率为 6 .4 % ,心...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 (PCI)治疗心肌梗死 (AMI)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 按入选标准对连续入院的 2 35例AMI患者行直接PCI,记录住院期间病死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  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住院总病死率为 6 .4 % ,心脏性病死率为 6 .0 %。直接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 5例 (33.3% ) ,室颤 5例 (33.3% ) ,泵衰竭 4例 (2 6 .7% ) ,脑卒中死亡 1例 (6 .7% )。心脏破裂患者中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者 1例。所有室颤患者均为继发性 ,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的室颤 2例 ,继发于不稳定性心绞痛 2例 ,继发于左室衰竭 1例 ;1例为迟发性室颤 (PCI后 2周 )。泵衰竭患者中 ,心源性休克 3例 ,左室衰竭 1例。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 6 .4 % ,心脏破裂、室颤和泵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直接血管成形术 病死率 住院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房颤动关系的探讨
10
作者 赵德强 戎卫海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6期470-471,共2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房颤动关系的探讨赵德强,戎卫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200060;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200032)心房颤动是仅次于早搏的第二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心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房颤动关系的探讨赵德强,戎卫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200060;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200032)心房颤动是仅次于早搏的第二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心房颤动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均是随年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冠心病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蓉雪 郜俊清 +1 位作者 汪谞 刘宗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1-405,共5页
目的研究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4个组,对照组(Control组)、AMI组、RDN-1d+AMI组和RDN-2w+AMI组,按分组对SD大鼠进行... 目的研究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4个组,对照组(Control组)、AMI组、RDN-1d+AMI组和RDN-2w+AMI组,按分组对SD大鼠进行RDN干预,饲养不同时间后建立AMI模型,术后即可采用PowerLab多导心电监护仪连续描记,监测RDN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抑制作用。观察1 h后,留取心脏组织,采用TH染色检测心脏交感神经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梗死区各种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用Power Lab/8SP生物信息采集仪检测肾脏交感神经活动情况。结果与AMI组比较,RDN-1d+AMI组和RDN-2w+AMI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RDN-1d组减少次数更明显。与Control组肾脏交感神经放电情况比较,RDN-1d组和RDN-2w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RDN-1d组效果更明显。TH染色提示RDN能够抑制AMI后心脏局部交感神经的活性。与Control组相比,AMI组Nav1.5、Cav1.2和Kir2.1蛋白表达下调,而与AMI组相比,RDN-2w+AMI组可抑制Nav1.5、Cav1.2和Kir2.1蛋白表达的下调,而RDN-1d+AMI组不能抑制上述蛋白表达的下调。结论RDN能有效的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早期主要通过抑制肾脏交感神经放电,后期通过抑制肾脏交感神经放电和离子通道蛋白上调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肾脏交感神经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隔离术联合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临床治疗心房颤动meta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美桦 郜俊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评价肺静脉隔离术(PVI)联合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录的PVI联合RDN治疗房颤的临床随机对照... 目的评价肺静脉隔离术(PVI)联合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录的PVI联合RDN治疗房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共65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接受PVI联合RDN治疗组房颤患者房颤复发风险与单纯PVI治疗组(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OR=0.40,95%CI=0.29~0.56,P<0.000 1);诊室血压平均收缩压与对照组相比降低12.21 mm Hg(1 mmHg=0.133 kPa,95%CI=-12.22~-12.21,P<0.000 1),平均舒张压降低8.84 mmHg(95%CI=-8.84~-8.83,P<0.000 1);动态血压平均收缩压与对照组相比下降3.37 mmHg(95%CI=-3.38~-3.35,P<0.000 1),平均舒张压降低1.38 mmHg(95%CI=-1.40~-1.37,P<0.000 1)。结论 PVI联合RDN治疗房颤患者与单纯PVI治疗相比,有更低的房颤复发率,且可降低患者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复发 肺静脉隔离术 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C基因突变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13
作者 傅蕾 施海明 +5 位作者 黄薇 王颖 罗心平 何仲海 许建中 金慧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3-446,450,共5页
目的确定肝脂酶(hepaticlipase,HL)LIPC基因9种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频率,并探讨这些突变与脂代谢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224例CAD患者和129例正常人LIPC基因相应位点进行通用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荧... 目的确定肝脂酶(hepaticlipase,HL)LIPC基因9种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频率,并探讨这些突变与脂代谢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224例CAD患者和129例正常人LIPC基因相应位点进行通用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LIP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用HWE软件、STA或SPSS软件分别进行遗传平衡检验和多变量等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常对照组和CAD患者组中LIPC的9个高频SNPs位点均检出突变基因。RS2242064位点突变基因型为A/A、A/C、C/C,其频率在CAD患者组和对照组中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9);RS2242064位点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平衡了其他混杂因素的情况下A/C基因型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且非常显著(OR=1.95,P=0.021)。在CAD组中AC突变杂合子与A/A+C/C的患者相比,apo(A)显著降低(P=0.045),HDL显著降低(P=0.02)。结论在中国人群中LIPC的9个高频SNPs位点突变均在入选对象中检出,LIPC基因RS2242064位点突变为A/C基因型可能是中国人的易感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LIP Hardy-Weinberg平衡 易感性 C基因突变 关联研究 通用TaqMan探针技术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位点突变 AD患者 SPSS软件 基因频率分布 apo(A) 中国人群 C基因型 PCR方法 统计学分析 正常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肝素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对猪冠状动脉早期快速内皮化及抗血栓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郜俊清 金惠根 +3 位作者 严鹏勇 张文全 武前福 刘宗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明确壳聚糖/肝素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LBL-PLA-RAP支架)对猪冠状动脉(冠脉)早期快速内皮化及抗血栓的作用。方法:共选取9只小香猪,每种模型(静脉分流模型、高血栓负荷模型、球囊损伤模型)用3只小香猪,每只猪冠脉内分别置入3种不... 目的:明确壳聚糖/肝素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LBL-PLA-RAP支架)对猪冠状动脉(冠脉)早期快速内皮化及抗血栓的作用。方法:共选取9只小香猪,每种模型(静脉分流模型、高血栓负荷模型、球囊损伤模型)用3只小香猪,每只猪冠脉内分别置入3种不同的支架(LBL-PLA-RAP支架、壳聚糖/肝素涂层膜支架、裸金属支架)。通过动静脉分流模型与高血栓负荷模型验证LBL-PLA-RAP支架的抗血栓作用,通过1周猪冠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LBL-PLA-RAP支架早期内皮化的作用。结果:LBL-PLA-RAP支架在动静脉分流模型与高血栓负荷模型中较裸金属支架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且在1周的球囊损伤模型中显示较好的内皮化作用。结论:LBL-PLA-RAP支架具有强大的抗血栓及能够在极早期促进支架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层层自组装 壳聚糖 肝素 内皮化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三彬 郑建普 刘宗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231-3234,共4页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10月本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术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11例)和正常对照组(69例)。其中冠心病组按不同标准进行再次分组,并分...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10月本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术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11例)和正常对照组(69例)。其中冠心病组按不同标准进行再次分组,并分析各组间Hcy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的LDL-C、LP(a)、HbA1c(%)、Hcy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组、非MI组及正常对照组三组Hcy比较:MI组>非MI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I组中≥65岁患者与<65岁Hcy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非MI组中≥65岁患者与<65岁Hcy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支和二支病变Hcy>单支病变,且三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三支病变Hcy与二支病变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Gensini积分分组,四组Hcy进行比较,第四组和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积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可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 冠脉病变 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对猪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早期快速内皮化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郜俊清 金惠根 +3 位作者 严鹏勇 张文全 武前福 刘宗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23-1327,共5页
目的将壳聚糖/肝素涂层膜应用于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DES),明确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DES对猪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早期快速内皮化的作用。方法将壳聚糖/肝素层层自组装涂层膜应用于西罗莫司DES,并采用非对称涂抹方式使支架血液面为壳聚糖... 目的将壳聚糖/肝素涂层膜应用于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DES),明确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DES对猪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早期快速内皮化的作用。方法将壳聚糖/肝素层层自组装涂层膜应用于西罗莫司DES,并采用非对称涂抹方式使支架血液面为壳聚糖/肝素涂层,而支架血管壁面为聚乳酸(PLA)-西罗莫司。实验分为裸金属支架(BMS)组、壳聚糖/肝素支架组、西罗莫司DES组和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DES组,采用动静脉分流模型和高负荷血栓模型验证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DES的抗血栓作用;采用为期1周的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动物实验观察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DES对早期内皮化的作用。结果在动静脉分流模型中,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DES和壳聚糖/肝素支架表面未形成血栓,而BMS和西罗莫司DES表面覆满血栓;在高负荷血栓模型中,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DES和壳聚糖/肝素支架在6h内未出现支架内血栓,而BMS和西罗莫司DES分别在(59.0±8.5)min和(67.0±7.8)min时出现支架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中,壳聚糖/肝素西罗莫司DES和壳聚糖/肝素支架置入7d后内皮覆盖率分别为(82.7±16.4)%和(80.7±14.1)%,高于BMS和西罗莫司DES[分别为(64.3±11.0)%和(59.8±8.4)%,P<0.01]。结论壳聚糖/肝素涂层西罗莫司DES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且能够在早期促进支架内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层层自组装 壳聚糖 肝素 内皮化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ST段抬高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
17
作者 杨伟 金惠根 +8 位作者 刘宗军 汪蔚青 施佳 王东毅 王大英 朱华芳 陈贻训 方平 陈万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573-575,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持续ST段抬高对判断直接PCI治疗AMI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将229例直接PCI后TIMI血流3级的AMI患者分2组:ST段回落>50%组(甲组),147例;与ST段回落<50%组(乙组),82... 目的探讨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持续ST段抬高对判断直接PCI治疗AMI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将229例直接PCI后TIMI血流3级的AMI患者分2组:ST段回落>50%组(甲组),147例;与ST段回落<50%组(乙组),8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甲乙两组:无复流(blush分级<2级)为14/147(9.5%)和21/82(25.6%);住院期间病死率5/147(3.40%)和9/82(11.0%);MACE 8/147(5.4%)和11/82(13.4%);心功能EF数值56.99±9.78和49.82±8.78比较,P<0.05,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病死率2/147(1.34%)和3/82(3.7%);MACE 10/147(5.4%)和7/82(8.5%),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回落情况可作为直接PCI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ST段抬高 心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洗脱支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研究
18
作者 杜玲玲 刘宗军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6期776-778,共3页
目的探讨维甲酸洗脱支架的制备方法,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配制溶质浓度分别为10和7 mg.mL-1的维甲酸层涂层液和聚合物层涂层液,采用气体雾化喷涂法制备维甲酸洗脱支架,在37℃、20%甲醇溶液中进行体外释放实验,通过改变维甲酸层中药物... 目的探讨维甲酸洗脱支架的制备方法,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配制溶质浓度分别为10和7 mg.mL-1的维甲酸层涂层液和聚合物层涂层液,采用气体雾化喷涂法制备维甲酸洗脱支架,在37℃、20%甲醇溶液中进行体外释放实验,通过改变维甲酸层中药物百分比以及聚合物层厚度调节维甲酸洗脱支架释放度。结果喷涂溶质中维甲酸含量为30%的涂层液1 mL,或先喷涂50%维甲酸1 mL后,再喷涂聚合物层涂层液0.5 mL,这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维甲酸洗脱支架在可以持续释放约1个月。结论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维甲酸洗脱支架在体外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行为和机械性能,可以满足动物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洗脱支架 体外释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肖蓉雪 汪谞 +1 位作者 郜俊清 刘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0-354,共5页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LM)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DES联合DCB治疗的8例LM分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接受LM和左前降支病变处DES治疗,左回旋支...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LM)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DES联合DCB治疗的8例LM分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接受LM和左前降支病变处DES治疗,左回旋支开口处DCB治疗,其中6例手术在血管内超声导引下进行。术后即刻造影评价病变血管通畅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再狭窄率及6个月内严重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 DES联合DCB治疗LM分叉病变再狭窄率低[LM(8.4±5.3)%,左前降支(18.2±5.0)%,左回旋支(30.5±16.5)%]。术后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DES联合DCB介入治疗LM分叉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主干分叉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