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的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推荐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兴隆 王丽娟 +4 位作者 徐琪 陈欢 梁果 邱艳平 郑南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86,共12页
目的:运用最佳时区的分析方法探究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推荐量,验证满足该推荐量对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的影响,并以此推荐量为标准,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的达标情况。方法:以广州、武汉、长沙三地的1736... 目的:运用最佳时区的分析方法探究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推荐量,验证满足该推荐量对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的影响,并以此推荐量为标准,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的达标情况。方法:以广州、武汉、长沙三地的1736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推荐量组和验证组,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24 h活动,24 h活动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LPA)、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ED)、睡眠(sleep,SLP)。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评估体质健康水平,采用调查问卷评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组建24 h活动组合、预测结局变量等步骤,明确24 h活动最佳时长与区间,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24 h活动达标与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推荐量组样本的测试与调查结果显示,24 h活动组合与体质健康(小学生:F=11.342,P<0.05;中学生:F=15.051,P<0.001)、心理健康(小学生:F=3.613,P<0.05;中学生:F=4.315,P<0.01)及执行功能(小学生:F=4.365,P<0.01;中学生:F=6.973,P<0.001)显著相关。在关系明晰的基础上提出小学生24 h活动的最佳时长与区间为MVPA 62 min(40~70 min)、LPA 270 min(240~310 min)、SED 480 min(420~600 min)、SLP 630 min(520~650 min),中学生24 h活动最佳时长与区间为MVPA 66 min(40~80 min)、LPA 246 min(220~290 min)、SED 552 min(480~630 min)、SLP 576 min(490~610 min)。结合验证组样本进行检验发现,相对于未达标群体而言,24 h活动达标与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小学生:β=6.17,P<0.05;中学生:β=5.32,P<0.01),与心理健康异常(小学生:β=−0.86,P<0.05;中学生:β=−1.04,P<0.001)以及执行功能障碍(小学生:β=−2.12,P<0.01;中学生:β=−1.35,P<0.01)呈显著负相关。以此推荐量为标准,在验证组中仅11.5%的小学生和7.7%的中学生4种行为同时达到了24 h活动推荐量的标准。结论:研究基于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及执行功能首次提出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推荐量,并验证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为我国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指南的制定及健康合理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24 h活动 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 执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