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心电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英 俞正霞 +2 位作者 王伟良 叶明浩 曲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心电学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59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143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T波峰末间期(Tp-e)、QTc、QTd、Tp e/QTc;行24 h动态心电...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心电学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59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143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T波峰末间期(Tp-e)、QTc、QTd、Tp e/QTc;行24 h动态心电图,实验组根据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组58例,室性期前收缩组76例,室性心动过速组25例;随访6~48个月,根据实验组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35例、存活组103例及猝死组21例,观察Tp-e、QTd、Tp-e/QTc与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和猝死组Tp-e、QTc、QTd、Tp-e/QTc明显升高(P<0.05,P<0.01);猝死组Tp-e、QTc、QTd、Tp-e/QTc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明显升高(P<0.05);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室性期前收缩组和室性心动过速组Tp-e、QTc、QTd、Tp-e/QTc明显升高;与室性期前收缩组比较,室性心动过速组Tp-e、QTc、QTd、Tp-e/QTc明显升高;Tp e、QTd、Tp-e/QTc与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P<0.05,P<0.01).结论 Tp-e、QTc、QTd、Tp-e/QTc能够反映老年缺血性心脏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其值增大可能是老年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电描记术 心律失常 心性 心动过速 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英 俞正霞 +2 位作者 蒋世峰 林琳 曲毅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年第12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59例;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143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心脏超声心功能参数联合BNP定量评定心功能分级方程进行心功能分级...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59例;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143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心脏超声心功能参数联合BNP定量评定心功能分级方程进行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级亚组68例,Ⅲ级亚组55例,Ⅳ级亚组36例;以上病例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心电图上分别测定T波峰末间期(Tp-e)、QTc、QTd、Tp-e/QTc,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各亚组的Tp-e、QTc、QTd、Tp-e/QTc;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各病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心电图上各项指标与试验组各指标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P<0.05),Tp-e、QTd、Tp-e/QTc也显著延长(P<0.01);(2)心功能Ⅳ级组与Ⅰ-Ⅱ级组比较、Ⅳ级组与Ⅲ级组比较、Ⅲ级组与Ⅰ-Ⅱ级组比较,两者各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高(15.7%vs 0.6%,P<0.05);试验组的Tp-e、QTd、Tp-e/QTc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的各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相关。结论(1)老年缺血性心脏病TDR增大,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2)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对TDR有显著影响,随着心功能减退,TDR逐渐增大;TDR增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肌缺血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心脏功能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癫痫患者外周血P糖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毕明慧 俞正霞 +1 位作者 何悦 赵轶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3期308-309,共2页
癫痫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癫痫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但关于P糖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癫痫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癫痫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但关于P糖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癫痫的关系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与癫痫的关系,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糖蛋白类 白细胞介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与平均血糖及漂移幅度的相关性
4
作者 徐蓉 邱凌 +2 位作者 汪思阳 沈婷婷 曲毅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8期607-610,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与平均血糖(MBG)及漂移幅度的关系,探讨1,5-AG是否可作为糖尿病临床观察及治疗监控的指标之一。方法选取95例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男性65例,女性30例,年龄70~88(80.1...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与平均血糖(MBG)及漂移幅度的关系,探讨1,5-AG是否可作为糖尿病临床观察及治疗监控的指标之一。方法选取95例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男性65例,女性30例,年龄70~88(80.1±4.3)岁,连续进行3d的动态血糖监测,统一进餐时间,期间记录每日参比血糖、饮食、服药及锻炼等活动事件。在第3天禁食8h以上,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1,5-A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等数值。结果1,5-AG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c、GSP、3d MBG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呈负相关(均P<0.05),将1,5-AG与日内不同时段的MBG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其与早餐前1h、早餐后2h、早餐后3h、晚餐后2h、晚餐后3h及2∶00~4∶00的MBG呈负相关(均P<0.05),与其他时段MBG相关性不明显。结论1,5-AG能较好地反映短时间内的MBG水平和血糖漂移,可作为糖尿病筛查和治疗监控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1 5-脱水葡萄糖醇 动态血糖监测 血糖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二碳六烯酸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核因子-κB p65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弘群 杨海华 +1 位作者 何悦 曲毅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40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20例为A组,COPD发作期患者20例为B组,分离外周静脉血中性...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40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20例为A组,COPD发作期患者20例为B组,分离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用不同浓度的DHA(10,50和100μmol/L)处理0~72h(0,24,48和72h),收取培养液上清测定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收取细胞蛋白做Western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的表达。结果 DHA作用前B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高于A组。DHA作用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都下降,并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效应,B组下降趋势大于A组,高浓度DHA作用72h后,A组和B组炎症因子水平趋于一致。NF-κB p65的表达水平随DHA浓度和时间变化呈现下降趋势(P<0.05)。结论 DHA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显著性地降低了中性粒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水平,为DHA用于临床治疗COPD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二碳六烯酸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转录因子-Re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