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可溶性凋亡因子、抗氧化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建民 周冬亮 +3 位作者 覃宏伟 李志伟 徐瑛 关颖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422-424,428,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可溶性凋亡因子、抗氧化分子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86例作回顾性研究,按照双盲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丁苯酞胶囊(0.2g/...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可溶性凋亡因子、抗氧化分子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86例作回顾性研究,按照双盲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丁苯酞胶囊(0.2g/次,3次/d)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均持续24周。治疗24周后,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的血清血管修复因子、可溶性凋亡因子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抗氧化分子含量。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的血清血管修复因子血红素氧化酶-1(HO-1)、血管生成素Ⅰ(Ang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高于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抗氧化分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力(TA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丁苯酞可促使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管修复,同时抑制细胞凋亡进程、平衡机体氧化/抗氧化系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丁苯酞 可溶性凋亡因子 抗氧化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