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湿热证“异病同证”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畅 苟小军 +5 位作者 黄迪 赵超群 刘平 慕永平 曹健美 张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3期392-407,共16页
目的:从代谢组学变化层面揭示"湿热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湿热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例为对照,联合选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 目的:从代谢组学变化层面揭示"湿热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湿热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例为对照,联合选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两个代谢物检测平台,对血清样本进行全谱代谢组学检测。并运用多维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三种不同疾病湿热证的共性及特异性变化物质。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湿热证组间代谢组学差异物质,并与健康组对照,发现肌苷、尿苷、天门冬氨酸、油酸甘油酯、乳酸盐是三种疾病湿热证的共同变化物质。结论: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疾病的典型湿热证之间,既有反映不同疾病的差异性物质,又存在与湿热证相关的共性物质,从而在代谢水平上为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候 代谢组学 湿热证 异病同证 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组专家知识集成的中医临床症候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继佳 周明眉 +2 位作者 胡义扬 苟小军 苏式兵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3-407,共5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群组专家知识的乙肝中医临床症候评价模型。方法:根据所收集到的88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为依据,建立乙肝中医症候专家评价表,通过专家打分,得到3种不同证型下的112种相关临床指标专家评价结果,利用聚类分...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群组专家知识的乙肝中医临床症候评价模型。方法:根据所收集到的88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为依据,建立乙肝中医症候专家评价表,通过专家打分,得到3种不同证型下的112种相关临床指标专家评价结果,利用聚类分析和相对熵集结模型建立评价模型。结果:通过模型计算,对与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等3种证型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建立了这3种基本证型的综合评价模型。结论:所提出乙肝中医临床评价方法能够符合中医临床评价要求,并且对其他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辨证 综合集成 群组决策 聚类分析 相对熵集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三七致大鼠肝毒性的代谢组学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夏雷 苟小军 +3 位作者 陈龙 詹美榕 李云鹤 贾益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26-1834,共9页
目的研究土三七致大鼠肝毒性的代谢组学。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空白组灌胃给予蒸馏水,给药组灌胃给予土三七药液(7.5 g/kg),给药14 d后处死,取血和肝脏,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 目的研究土三七致大鼠肝毒性的代谢组学。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空白组灌胃给予蒸馏水,给药组灌胃给予土三七药液(7.5 g/kg),给药14 d后处死,取血和肝脏,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水平,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然后,通过LC-MS法分析大鼠血清、肝组织代谢谱变化,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给药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HE染色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载荷图筛选,可找到变量权重(VIP)>1、P<0.05的差异性代谢物。血清样品中共有68个差异变量,其中13种代谢物差异较大;肝组织样品中共有26个差异变量,其中14种内源性代谢物差异较大。结论土三七致大鼠肝毒性机制可能与甘油磷脂、胆汁酸代谢紊乱有关,本研究可为有毒中药的毒性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三七 肝毒性 代谢组学 L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三七致大鼠肝毒性血清胆汁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云鹤 苟小军 +3 位作者 陈龙 王夏雷 李修龙 贾益群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39-2544,共6页
目的应用LC-MS/MS对大鼠血清中14种胆汁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评价菊三七致大鼠肝毒性,并筛选差异胆汁酸。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予菊三七15、7.5 g/(kg·d)和等量的纯化水,连续给药... 目的应用LC-MS/MS对大鼠血清中14种胆汁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评价菊三七致大鼠肝毒性,并筛选差异胆汁酸。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予菊三七15、7.5 g/(kg·d)和等量的纯化水,连续给药10 d,取出肝组织和血。检测血清中TBA、ALT、AST、TBIL水平,并对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基于代谢组分析胆汁酸水平变化,筛选差异胆汁酸。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高、低剂量组血清中TBA、ALT、AST、TBIL均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的ALT、AST、TBIL均高于低剂量组(P<0.05),而高剂量组的TBA与低剂量组比较降低(P<0.05)。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的载荷图筛选,找到变量权重VIP>1、P<0.05的差异胆汁酸为CDCA、GCA、DCA、HDCA、GUDCA、TCA、TCDCA、TUDCA和THDCA。结论菊三七给药致大鼠肝毒性时,在一定时间内呈剂量相关性。9种胆汁酸水平在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变化较大,可作为菊三七致大鼠肝损伤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三七 肝毒性 胆汁酸 靶向代谢组学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